小机房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7722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小机房电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机房电梯。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小机房电梯在布局上存在如下的局限性,其轿厢返绳轮基本上都设置在轿厢顶部,这就要求电梯井道的顶层高度比较大,往往一些小区及景观建筑达不到要求,为了满足顶层空间的要求,只能以缩小电梯轿厢高度为代价,这会让乘客乘坐时产生压抑感,亦或为了满足顶层空间的要求,采用普通机房结构的电梯,提高了建筑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机房电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机房电梯,包括能够滑动设置于轿厢导轨上的轿厢、能够滑动设置于对重导轨上的对重、曳引系统、设置于小机房内的主机梁与绳头架,所述曳引系统包括固定于主机梁上的曳引机、设置于所述对重上的对重返绳轮、设置于所述轿厢上的轿厢返绳轮、钢丝绳,主机梁与绳头架设置于小机房内的左右两侧,所述轿厢返绳轮设置于所述轿厢底部,所述钢丝绳的一端部由曳引机的一侧向下绕过所述对重返绳轮后向上与主机梁相固定,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部由曳引机的另一侧向下绕过轿厢返绳轮与绳头架相固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机梁、所述曳引机位于所述对重的上方。

在某些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所在平面与轿厢返绳轮所在平面相垂直。

在某些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所在平面与所述对重返绳轮所在平面相交。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轿厢返绳轮具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轿厢下方左右两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轿厢返绳轮位于所述轿厢前后方向的中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曳引机、绳头架布局合理,使得钢丝绳一侧向下绕过对重,另一侧向下绕过轿厢,并且轿厢返绳轮位于轿厢底部,结构简单,有效利用了井道的高度利用空间,保证了轿厢的尺寸,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井道立面示意图;

附图2为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3为机房平面布置示意图;

其中: 1、轿厢;2、对重;3、曳引系统;31、曳引机;311、曳引轮;32、轿厢返绳轮;33、对重返绳轮;34、钢丝绳;4、主机梁;5、绳头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各附图所示,一种小机房电梯,包括能够滑动设置于轿厢导轨上的轿厢1、能够滑动设置于对重导轨上的对重2、曳引系统3、设置于小机房内的主机梁4与绳头架5。曳引系统3包括固定于主机梁4上的曳引机31、设置于对重2上的对重返绳轮33、设置于轿厢1上的轿厢返绳轮32、钢丝绳34。

主机梁4与绳头架5设置于小机房内的左右两侧,轿厢返绳轮32设置于轿厢1的底部,钢丝绳34的一端部由曳引机31曳引轮311的一侧向下绕过对重返绳轮33后向上与主机梁4相固定,钢丝绳34的另一端部由曳引机31曳引轮311的另一侧向下绕过轿厢返绳轮32与绳头架5相固定。

主机梁4、曳引机31位于对重2的上方。曳引机31的曳引轮311所在平面与轿厢返绳轮32所在平面相垂直。曳引机31的曳引轮311所在平面与对重返绳轮33所在平面相交。本实用新型曳引机、绳头架布局合理,使得钢丝绳一侧向下绕过对重,另一侧向下绕过轿厢,并且轿厢返绳轮位于轿厢底部,结构简单,有效利用了井道的高度利用空间,保证了轿厢的尺寸,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轿厢返绳轮32具有两个,分别位于轿厢1下方左右两侧。轿厢返绳轮32位于轿厢1前后方向的中部位置。使得轿厢上下升降运行较稳定。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