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颗粒定量自动上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726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金属颗粒定量自动上料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上料结构。



背景技术:

上料结构在原料运输中运用广泛,目前的上料结构大都通过皮带机上料,这种上料结构需要通过人工将原料运送到上料机上再进行监测启动机器的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人工运运料的差别,上料机上的原料会不均匀会造成原料的滑动洒落,不能均匀的上料,因此存在着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颗粒定量自动上料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金属颗粒定量自动上料结构,它包括外壳、上料螺杆、旋转电机、金属检测模块及支架;所述外壳包括进料槽、出料槽及顶盖,所述外壳设计为筒状,所述外壳上下端设计为开口,所述外壳底部内侧面设计有金属检测模块固定槽,所述外壳通过所述支架倾斜固定;所述外壳下端设计有进料口,所述进料槽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下端的进料口上,所述外壳上端设计有出料口,所述出料槽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出料口上;所述顶盖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顶盖内部设计有螺杆旋转槽;所述上料螺杆包括定量隔板,所述上料螺杆使用螺杆结构,所述定量隔板固定安装在所述上料螺杆的螺旋面上,所述定量隔板与所述上料螺杆平行,所述上料螺杆旋转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上料螺杆的上端旋转装配在所述顶杆的螺杆旋转槽内;所述旋转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金属检测模块设计为两个金属板,所述金属检测模块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的金属检测模块固定槽内,所述金属检测模块通过导线与所述旋转电机连接。

所述进料槽及所述出料槽设计为漏斗状。

所述支架设计为可调角度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者将金属原料放入所述进料槽内,由于所述进料槽及所述出料槽设计为漏斗状,所以能够使得进料及出料更加便捷,当所述金属原料进入所述外壳内部时,所述金属检测模块在金属原料的作用下形成闭合电路通电启动所述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带动所述上料螺杆旋转,由于所述上料螺杆上设计有定量隔板,所以能够进行均匀定量的输送原料至装料箱内,达到定量上料的目的;由于所述支架设计为可调角度支架,所以使用者能够进行调整所述支架的角度进行不同情况的上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螺杆的结构特点进行原料的输送,均匀上料,通过金属原料的导电性进行自动检测上料,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金属颗粒定量自动上料结构静止时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金属颗粒定量自动上料结构上料时的剖视图。

其中,1-外壳,2-上料螺杆,3-旋转电机,4-金属检测模块,5-支架,6-装料箱,11-进料槽,12-出料槽,13-顶盖,21-定量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金属颗粒定量自动上料结构,它包括外壳1、上料螺杆2、旋转电机3、金属检测模块4及支架5;所述外壳1包括进料槽11、出料槽12及顶盖13,所述外壳1设计为筒状,所述外壳1上下端设计为开口,所述外壳1底部内侧面设计有金属检测模块固定槽,所述外壳1通过所述支架5倾斜固定;所述外壳1下端设计有进料口,所述进料槽11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下端的进料口上,所述外壳1上端设计有出料口,所述出料槽12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出料口上;所述顶盖13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顶部,所述顶盖13内部设计有螺杆旋转槽;所述上料螺杆2包括定量隔板21,所述上料螺杆2使用螺杆结构,所述定量隔板21固定安装在所述上料螺杆2的螺旋面上,所述定量隔板21与所述上料螺杆2平行,所述上料螺杆2旋转安装在所述外壳1内,所述上料螺杆2的上端旋转装配在所述顶杆的螺杆旋转槽内;所述旋转电机3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底部;所述金属检测模块4设计为两个金属板,所述金属检测模块4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内部的金属检测模块4固定槽内,所述金属检测模块4通过导线与所述旋转电机3连接。

所述进料槽11及所述出料槽12设计为漏斗状。

所述支架5设计为可调角度支架。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者将金属原料放入所述进料槽11内,由于所述进料槽11及所述出料槽12设计为漏斗状,所以能够使得进料及出料更加便捷,当所述金属原料进入所述外壳1内部时,所述金属检测模块4在金属原料的作用下形成闭合电路通电启动所述旋转电机3,所述旋转电机3带动所述上料螺杆2旋转,由于所述上料螺杆2上设计有定量隔板21,所以能够进行均匀定量的输送原料至装料箱6内,达到定量上料的目的;由于所述支架5设计为可调角度支架,所以使用者能够进行调整所述支架5的角度进行不同情况的上料。

上述实施例不应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转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