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异显防伪或包装涂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6446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异显防伪或包装涂层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异显防伪或包装涂层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包装盒、包装纸以及其它用纸上的防伪结构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防伪方式,而现有技术中的防伪产品大致可分为五类产品,即,第一类产品是以激光标签为代表的产品;第二类产品是查询式数码防伪标签;第三类产品是纹理防伪标签;而第五类产品为无线防伪技术--手机互联网防伪技术;而不管上述何种的防伪技术,以当前的技术来讲,上述技术均已非常成熟、其技术含量随着目前技术的进步变低、易于被伪造,难以达到防伪的目的;而对于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包装产品来讲,如烟盒、酒盒、茶叶包装盒等,其整体设计较为美观,而一旦在其表面上加上与主体不相符和的标签或图案的话,将会破坏整体的美观,特别是对于知名品牌的包装而言更是如此。

而微胶囊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较为成熟的一项科技含量高、生产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强的新产品,目前微胶囊技更多的是应用于打印纸、复写纸等领域,而应用于防伪和包装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而以目前现有的微胶囊来讲,其微胶囊构成的微胶囊涂料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压感显色(或压敏显色)微胶囊涂料层,即对微胶囊涂料层施加一定的压力后其微胶囊涂料层可显示出与微胶囊涂料层本身所具有颜色不同的颜色,如微胶囊涂料层未施加压力时本身的颜色为白色,在对微胶囊涂料层按压后可显示红色或蓝色等与白色不同的颜色;而显示出的颜色(红色或蓝色等)不可退去,即压感显色(或压敏显色)。

(2)可逆的温变退色(或加热退色)微胶囊涂料层,即对微胶囊涂料层施加一定的温度(如50度或60度)后其微胶囊涂料层本身所具有的颜色可退去,如未施加温度时或常温状态下微胶囊涂料层为红色、蓝色或紫色等,而在施加一定的温度(如50度或60度)后其微胶囊涂料层本身的红色、蓝色或紫色等有色彩的颜色将退去;而在将微胶囊涂料层上的温度退去后,或在常温下静止一端时间后其退去的颜色可恢复至原来的颜色,即可逆的温变退色。

(3)条件下不可逆的温变退色(或加热退色)微胶囊涂料层;即如果对微胶囊涂料层施加超多一定的温度(如90度以上)时,其微胶囊涂料层本身所具有的颜色退去后不可恢复至原来的颜色,即使在将温度撤去后其退去的颜色也不可恢复至原来的颜色,这是因为高温将微胶囊涂料层中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破坏。

(4)现有技术中,与上述(3)中的微胶囊涂料层具有相似的功能还有一种热敏纸,而热敏纸又被称为热敏传真纸、热敏记录纸、热敏复印纸,其制造原理就是在原纸上涂布一层“热敏涂料”(热敏变色层);而在使用中,如对其热敏纸施加一定的温度后其热敏纸将会由原来的白色或其它颜色进行变色,而这种变色是不可恢复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可应用于包装领域和防伪领域内的多功能异显防伪或包装涂层结构。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多功能异显防伪或包装涂层结构,它包括基层、涂布于基层上的两层涂料层;所述两层涂料层分别为涂布于基层上的第一涂层,涂布于第一涂层上的第二涂层;

所述第一涂层为压显层或热显层,所述第二涂层为可逆温变层或条件下不可逆温变层。

以上所述的所述压显层为由压变材料制成的涂层; 所述热显层为由热变材料制成的涂层;所述可逆温变层为由可逆的温变材料制成的涂层;所述条件下不可逆温变层为由条件下不可逆的温变材料制成的涂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涂层为压显层;所述第二涂层为可逆温变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涂层为压显层;所述第二涂层为条件下不可逆温变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涂层为热显层;所述第二涂层为可逆温变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涂层为热显层;所述第二涂层为条件下不可逆温变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第二涂层互换。

优选的,所述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均呈规则或不规则的图案设置于所述基层上。

优选的,所述基层为纸、薄膜、皮革或硬质板。

优选的,所述涂层的厚度为0.1-5g/㎡。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首先,本设计其结构设计新颖、简单、依托于现有技术易于实现,其次,本设计在使用中可使用到商品的包装纸或包装盒上,而在应用中,将其涂层设计为具有图案和色彩的图形人物或花草图案,常温下为包装的本色,而在按压或加热的情况下其会显示出富有色彩的图案,极具欣赏价值和使用的乐趣;再者,本设计的结构除具有上述的功能外还具有防伪的功能,即,本设计的结构在常温下,其涂层相对于基层是隐藏的,即涂层为白色等与基层颜色相同的颜色,而在特定条件下,如刮擦、加热的情况下可显示出所隐藏的图案,即可做为一种新的防伪和包装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在实施中,可以以水印文字、图形等形式通过涂布或印刷喷墨的方式设于纸基上,可用于票、证、卡、膜、金属薄片上及其它物品的外包装上,从而可形成一个崭新的概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放大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层;2.第一涂层;3.第二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多功能异显防伪或包装涂层结构,参见图1,图2;它包括基层、涂布于基层上的两层涂料层;所述两层涂料层分别为涂布于基层上的第一涂层,涂布于第一涂层上的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为压显层或热显层,所述第二涂层为可逆温变层或条件下不可逆温变层。

以上所述的所述压显层为由压变材料制成的涂层; 所述热显层为由热变材料制成的涂层;所述可逆温变层为由可逆的温变材料制成的涂层;所述条件下不可逆温变层为由条件下不可逆的温变材料制成的涂层。在此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压变材料为现有技术中的压感显色微胶囊涂料层;热变材料为现有技术中的热敏变色层;可逆的温变材料为现有技术中的可逆的温变退色微胶囊涂料层;条件下不可逆的温变材料为现有技术中的条件下不可逆的温变退色微胶囊涂料层。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涂层为压显层(压感显色微胶囊涂料层);所述第二涂层为可逆温变层(可逆的温变退色微胶囊涂料层)。

通过上述设计,在应用中,通过对基层施加一定的温度后,其第二涂层的颜色可退去,以此可以显示出下层的图案或内容,而在应用中,其第一涂层可以以某种图案的形式涂布于基层上,而在第二涂层的颜色退去后可以对第一涂层施加压力或刮擦可以促使第一涂层进行颜色显示,而后可将第一涂层的颜色显示出来,即可实现将隐藏的颜色显示出来,此后,第一涂层的颜色显示出来后不可退去,而第二涂层的颜色可退去后同时在将温度撤去后或静止与常温环境中,其第二涂层又可恢复至原来的颜色;也可以先利用摩擦将第一涂层显示出来后与第二涂层显示为复色后在退去第二涂层的颜色,此设计可应用于与包装领域或防伪领域中,具有极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涂层为压显层(压感显色微胶囊涂料层);所述第二涂层为条件下不可逆温变层(条件下不可逆的温变退色微胶囊涂料层)。

通过上述设计,在应用中,通过对基层施加一定的温度(如90度以上的温度)后,其第二涂层的颜色可退去,而第二涂层的颜色退去后不可恢复至原来的颜色;之后可对第一涂层施加压力或刮擦以促使第一涂层进行颜色显示,而后可便可将第一涂层的颜色显示出来,即可实现将隐藏的颜色显示出来,此后,第一涂层的颜色显示出来后不可退去,而此实施例中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显示出的图案和色彩是可以不进行恢复的,但,此设计同样的可应用于与包装领域或防伪领域中,同样具有极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涂层为热显层(热敏变色层),第二涂层为条件下不可逆温变层(条件下不可逆的温变退色微胶囊涂料层)。

通过上述设计,在应用中,可通过对第一涂层施加一定的温度(如60度)促使第二涂层的颜色退去,而后可便可将第一涂层的颜色显示出来,即可实现将隐藏的颜色显示出来,而在实施中,第二涂层的条件下不可逆的温变退色微胶囊涂料层所退去的图案和色彩是不可以进行恢复的,而第一涂层的热敏变色层所显示出的图案和色彩也不可退去,同样的本设计也可应用于与包装领域或防伪领域中,同样具有极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涂层为热显层(热敏变色层),第二涂层为可逆温变层(可逆的温变退色微胶囊涂料层)。

通过上述设计,在应用中,可通过对第一涂层施加一定的温度(如60度)促使第二涂层的颜色退去,而后可便可将第一涂层的颜色显示出来,即可实现将隐藏的颜色显示出来,而在实施中,第二涂层的可逆的温变退色微胶囊涂料层所退去的图案和色彩是可以进行恢复的,而第一涂层的热敏变色层所显示出的图案和色彩不可退去,在第二涂层的颜色和色彩恢复后又可将第一涂层的颜色进行遮盖,同样的本设计也可应用于与包装领域或防伪领域中,同样具有极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5任一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以上所述的第一涂层与所述第二涂层互换。

实施例6:在上述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5所述的四种方案中,每一方案中的所述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均呈规则或不规则的图案设置于所述基层上;而所述的基层可以为纸、薄膜、皮革或硬质板,具体的基层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选择使用;而以上所述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的厚度为0.1-5g/㎡。

综上,而通过上述设计,使得本设计可使用到现有商品的包装纸或包装盒上,且在使用中极具欣赏价值和使用的乐趣;再者,本设计的结构除具有上述的功能外还具有防伪的功能,也即,也可做为一种新的防伪技术和包装技术进行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