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循环使用的油墨装运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0940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循环使用的油墨装运罐。



背景技术:

油墨是由有色体(如颜料、染料等)、连结料、填充料、附加料等物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油墨具有粘性,会吸附在装运罐内壁。现有的装运罐主要包括罐体和罐盖,罐盖将罐体密封,以免油墨被氧化。这种装运罐内的油墨被使用完后,装运罐内壁会残留部分油墨,这部分残留的油墨极难清洗,清洗工序复杂,清洗成本高,导致这种装运罐不能循环使用,只能丢弃,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可循环使用的油墨装运罐,以解决装运罐不能循环使用的问题,避免浪费。

本方案中的可循环使用的油墨装运罐,包括罐体和罐盖,罐体顶面有开口,罐盖盖在开口处,所述罐体内壁设有薄膜,并且薄膜从开口向罐体外壁延伸,罐体外壁上设有支撑圈,支撑圈与罐体外壁间隙配合,支撑圈压紧薄膜,所述支撑圈上还开有凹槽,罐盖镶嵌在凹槽内,罐体底部设有抽拉板和弹簧,抽拉板与罐体内壁滑动连接,弹簧的一端连接抽拉板,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罐体的底板,罐体的底板与罐体内壁滑动连接,罐体的底面设有将底板限定在罐体内的限位板。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是,以罐体为基础,罐体的开口用于油墨装入罐体内或倒出罐体外,罐体内壁设有薄膜,薄膜与罐体内壁贴合。油墨装入罐体内,油墨实际上是与薄膜接触,而不会与罐体内壁直接接触,所以油墨不会吸附在罐体内壁,也就不需要清洗罐体内壁。薄膜通过开口贴合在罐体外侧面上,支撑圈将薄膜压紧在罐体外壁上,从而将薄膜固定,以免薄膜移动而使油墨泄露。罐盖的开口端卡在凹槽内,以封闭罐体,避免油墨从罐体泄露。限位板固定在罐体内壁上,并且限位板位于罐体的底面,限位板用于将罐体的底板限制在罐体内壁中,对底板施加向开口方向的作用力,底板受力后通过弹簧将作用力传输给抽拉板,使抽拉板向上运动,使得位于薄膜内的油墨向开口处运动,并同时将薄膜全部推向罐体外,使薄膜与罐体分离,同时油墨也将与薄膜分离。

本方案能产生的技术效果是:在罐体内壁设置薄膜,使油墨与薄膜接触,避免了油墨吸附在罐体内壁;此外,对罐体的底板施加作用力,使底板带动抽拉板向上运动,同时将薄膜和油墨推出罐体外,油墨和薄膜彻底与罐体分离。因此,只需要更换薄膜即可除去罐体内的残留油墨,从而实现了装运罐的循环使用,避免了装运罐的浪费。

进一步:所述罐体内壁上设有酒精。使薄膜粘结在罐体内壁上,以便油墨装入罐体内和倒出罐体外,同时,若薄膜出现破损,油墨将与罐体内壁接触,酒精可以部分溶解罐体内壁上的油墨,使其难以吸附在罐体内壁,以利于对罐体进行清洗。

进一步,所述罐体内壁上设有水分。利用水分的吸附力,将薄膜粘结在罐体内壁上,水分成本低,并且吸附力比大多数粘结剂小,便于更换薄膜。

进一步,所述凹槽的深度为3—6cm,凹槽深度小于3cm,经常打开或关闭罐盖时,容易损坏凹槽;支撑圈体积有限,不易开深度超过6cm的凹槽,凹槽的深度为3—6cm,罐盖可以稳定的镶嵌在凹槽内,并利于长期使用。

进一步,所述支撑圈与罐盖的镶嵌处还设有密封圈。提高装运罐的密封性,使油墨不被氧化而变质。

进一步,所述罐体的底板上设有把手。便于人对底板施加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循环使用的油墨装运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罐体1、薄膜2、支撑圈3、罐盖4、密封圈5、抽拉板6、弹簧7、底板8、限位板9、把手10。

如图1所示,一种可循环使用的油墨装运罐,以罐体1为基础,罐体1呈圆柱体形,以便搬运。用水分将罐体1内壁打湿,向罐体1内放入薄膜2,在水分吸附力的作用下,薄膜2粘结在罐体1内壁,薄膜2各部分均处于拉直状态,避免气泡占用罐体1的空间,以便装入油墨,薄膜2位于罐体1外表面的部分被橡胶材料的支撑圈3紧压在罐体1外表面上。避免薄膜2滑动,从而温度罐体1内壁的薄膜2。支撑圈3与罐体1间隙配合,以便拆卸支撑圈3,从而更换薄膜2。罐盖4的封闭端与罐体1的开口端相抵,罐盖4的开口端镶嵌在位于5cm深的凹槽内,从而封闭罐盖4的开口,避免空气进入罐体1内,防止油墨被氧化。罐盖4与凹槽的镶嵌处还装有密封圈5,以提高装运罐的密封性。罐体1底部设有抽拉板6和弹簧7,抽拉板6与罐体1内壁滑动连接,弹簧7的一端连接抽拉板6,弹簧7的另一端连接罐体1的底板8,罐体1的底板8与罐体1内壁滑动连接,罐体1的底面设有将底板8限定在罐体内的限位板9。

使用时,打开罐体1,倒出油墨。由于油墨具有吸附性,因此将油部分油墨吸附在薄膜2上,此时,用手握着把手10,并向罐体1开口方向推底板8,底板8通过弹簧7带动抽拉板6向开口方向移动,抽拉板6将推动薄膜2向罐体1外运动;同时,取下支撑圈3,用手将薄膜2拉向罐体1外,使薄膜2与罐体1分离,从而使油墨与罐体1彻底分离。薄膜2与罐体1分离后,重新更换新的薄膜2即可继续使用装运罐。从而使装运罐可循环使用,避免了浪费,节约了资源。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