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钩装置、起重臂和随车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8014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收钩装置、起重臂和随车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收钩装置、起重臂和随车起重机。



背景技术:

随车起重机在非工作状态下,通常需要人为将吊钩进行固定,以免在运输过程中吊钩随意摆动,导致卷扬钢丝绳损坏,甚至因吊钩随车摆动而撞坏货箱中的货物。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一是用木头卡在吊钩和臂头之间,收紧卷扬钢丝绳后,通过吊钩和臂头将木头卡紧,限制吊钩随意摆动。方法二是将吊钩放在底盘货箱上,再用其它辅助物料将吊钩进行固定。在日本,古河和多田野相继开发了自动收钩机构。

现有技术中的自动收钩机构包括弧形收钩架,弧形收钩架固定在起重臂上。在吊钩由下向上收起的过程中,吊钩接触到弧形收钩架,并沿弧形收钩架转动,直至吊钩转动至水平位置,完成自动收钩。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收钩机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起重臂没有全缩的状况下,操作者进行卷扬操作时,也可对吊钩进行收钩。而起重臂没有全缩时,吊钩上很有可能吊有重物,此时对吊钩收钩,吊钩极易造成损坏,导致重物坠落,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钩装置、起重臂和起重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起重臂没有全缩时进行收钩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钩装置,所述收钩装置包括:固定架、推杆、复位弹性元件、弧形摆动架以及摆动结构;所述固定架用于固定在起重臂上;所述弧形摆动架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推杆与所述固定架滑动连接;所述复位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推杆上,所述复位弹性元件用于对所述推杆施加朝向起重臂内的油缸支架的力;

所述推杆与所述弧形摆动架通过所述摆动结构连接,以使所述推杆通过所述摆动结构带动所述弧形摆动架上下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收钩装置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弧形摆动架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结构包括齿条以及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推杆上,且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推杆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齿轮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且所述齿轮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弧形摆动架转动连接;所述推杆能够通过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带动所述弧形摆动架向下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齿轮为扇形齿轮;所述扇形齿轮设置在所述推杆的下方,所述扇形齿轮与所述弧形摆动架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结构还包括弹性保护元件;所述齿条与所述推杆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保护元件的一端与所述推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齿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结构还包括内部中空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两个同轴布置的通孔;所述推杆依次穿设在两个所述通孔内;所述弹性保护元件的一端与所述推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保护元件为保护弹簧;所述保护弹簧套设在所述推杆上;所述保护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推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弹性元件为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架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臂,所述起重臂包括:臂头、臂筒、设置在所述臂筒内的油缸支架和本实用新型项所述的收钩装置;所述固定架固定在所述臂头上;所述臂头固定在所述臂筒上;当所述油缸支架与所述推杆抵接时,所述推杆通过所述摆动结构带动所述弧形摆动架向下摆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随车起重机,所述随车起重机包括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起重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钩装置,弧形摆动架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上,推杆滑动连接在固定架上,复位弹性元件设置在推杆上。当起重臂未全缩时,起重臂臂筒内的油缸支架不与推杆抵接,此时,弧形摆动架位于臂头内部。当吊钩由下至上吊起时,吊钩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与臂头抵接并停止移动,此时,吊钩不能进行收钩。当起重臂全缩时,起重臂臂筒内的油缸支架与推杆抵接,并对推杆施加作用力,使得推杆相对固定架朝远离油缸支架的方向滑动,推杆通过摆动结构带动弧形摆动架向下摆动,同时复位弹性元件压缩产生弹力,此时,弧形摆动架伸出臂头,位于较低的位置。当吊钩由上至下吊起时,吊钩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与弧形摆动架抵接,并沿着弧形摆动架的弧度转动,直至吊钩转动至水平位置,完成收钩。当起重臂伸长进行使用时,推杆与油缸支架脱离,复位弹性元件的弹力向推杆施加朝向油缸支架的力,推杆向油缸支架方向移动,此时,推杆通过摆动结构带动弧形摆动架向上摆动,弧形摆动架位于较高的位置,以此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钩装置,当起重臂未全缩时,弧形摆动架位于较高的位置,吊钩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与臂头抵接,不能进行收钩。当起重臂全缩时,弧形摆动架位于较低的位置,吊钩上升至第一高度后与弧形摆动架抵接,并沿弧形摆动架的弧度转动至水平位置,完成收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钩装置,可在起重臂未全缩时,收钩装置不能进行收钩,从而避免了吊钩吊取重物时进行收钩的危险,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与臂筒、臂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进行收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收钩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在起重臂未全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在起重臂未全缩时的剖视图。

图中:

1-固定架;2-推杆;3-弧形摆动架;

4-复位弹性元件;5-摆动结构;6-连接杆;

7-臂筒;8-臂头;9-吊钩;

10-油缸支架;51-齿条;52-齿轮;

53-第一转轴;54-第二转轴;55-弹性保护元件;

56-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与臂筒、臂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进行收钩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收钩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在起重臂未全缩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钩装置在起重臂未全缩时的剖视图。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钩装置,该收钩装置包括:固定架1、推杆2、复位弹性元件4、弧形摆动架3以及摆动结构5;固定架1用于固定在起重臂上;弧形摆动架3与固定架1转动连接;推杆2与固定架1滑动连接;复位弹性元件4设置在推杆2上,复位弹性元件4用于对推杆2施加朝向起重臂内的油缸支架10的力;推杆2与弧形摆动架3通过摆动结构5连接,以使推杆2通过摆动结构5带动弧形摆动架3上下摆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钩装置,弧形摆动架3转动连接在固定架1上,推杆2滑动连接在固定架1上,复位弹性元件4设置在推杆2上。当起重臂未全缩时,起重臂臂筒7内的油缸支架10不与推杆2抵接,此时,弧形摆动架3位于臂头8内部。当吊钩9由下至上吊起时,吊钩9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与臂头8抵接并停止移动,此时,吊钩9不能进行收钩。当起重臂全缩时,起重臂臂筒7内的油缸支架10与推杆2抵接,并对推杆2施加作用力,使得推杆2相对固定架1朝远离油缸支架10的方向滑动,推杆2通过摆动结构5带动弧形摆动架3向下摆动,同时复位弹性元件4压缩产生弹力,此时,弧形摆动架3伸出臂头8,位于较低的位置。当吊钩9由上至下吊起时,吊钩9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与弧形摆动架3抵接,并沿着弧形摆动架3的弧度转动,直至吊钩9转动至水平位置,完成收钩。当起重臂伸长进行使用时,推杆2与油缸支架10脱离,复位弹性元件4的弹力向推杆2施加朝向油缸支架10的力,推杆2向油缸支架10方向移动,此时,推杆2通过摆动结构5带动弧形摆动架3向上摆动,弧形摆动架3位于较高的位置,以此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钩装置,当起重臂未全缩时,弧形摆动架3位于较高的位置,吊钩9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与臂头8抵接,不能进行收钩。当起重臂全缩时,弧形摆动架3位于较低的位置,吊钩9上升至第一高度后与弧形摆动架3抵接,并沿弧形摆动架3的弧度转动至水平位置,完成收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钩装置,可在起重臂未全缩时,收钩装置不能进行收钩,从而避免了吊钩9吊取重物时进行收钩的危险,消除了安全隐患。

其中,摆动结构5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摆动结构5包括腰形孔和设置在腰形孔内的摆动块;摆动块设置在推杆2上,腰形孔设置在弧形摆动架3上。当推杆2相对固定架1滑动时,摆动块在腰形孔内移动,同时带动弧形摆动架3向上摆动或者向下摆动。

进一步地,复位弹性元件4可设置在推杆2的任一位置,也即,复位弹性元件4可设置在推杆2的中部,也可设置在推杆2的两端,只要复位弹性元件4能实现复位推杆2即可。

进一步地,固定架1可固定在起重臂的臂头8上,也可固定在起重臂的臂筒7上。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收钩装置还包括连接杆6,连接杆6的一端与固定架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弧形摆动架3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弧形摆动件通过连接杆6与固定架1转动连接,在弧形摆动架3摆动时,连接杆6同时进行摆动,可使弧形摆动架3摆动更加快捷。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摆动结构5包括齿条51以及与齿条51相啮合的齿轮52;齿条51设置在推杆2上,且齿条51的延伸方向与推杆2的延伸方向一致;齿轮52通过第一转轴53与固定架1转动连接,且齿轮52通过第二转轴54与弧形摆动架3转动连接;推杆2能够通过齿轮52和齿条51带动弧形摆动架3向下摆动。

本实施例中,当油缸支架10与推杆2抵接时,推杆2相对固定架1向远离油缸支架10的方向滑动,复位弹性元件4压缩产生弹力,同时齿条51也向远离油缸支架10的方向滑动,由于齿轮52与齿条51啮合,齿条51带动齿轮52转动,齿轮52带动弧形摆动架3向下摆动,此时可进行收钩。当推杆2与油缸支架10脱离后,复位弹性元件4的弹力推动推杆2朝向油缸支架10方向滑动,同时齿条51也向靠近油缸支架10的方向滑动,齿条51带动齿轮52向相反方向转动,齿轮52带动弧形摆动架3向上摆动,此时不能进行收钩。

优选地,连接杆6与固定架1的转动连接处、连接杆6与弧形摆动架3的转动连接处、齿轮52与固定架1的转动连接处、齿轮52与弧形摆动架3的转动连接处形成平行四边形,此时,摆动架摆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齿条51和齿轮52配合的方式实现推杆2带动弧形摆动架3上下摆动,结构简单紧凑,摆动架摆动稳定。

其中,可在推杆2的一端设置复位挡板,复位弹性元件4的一端与挡板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架1连接。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齿轮52为扇形齿轮52;扇形齿轮52设置在推杆2的下方,扇形齿轮52与弧形摆动架3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将齿轮52设置为扇形齿轮52,可减小齿轮52的体积,减轻收钩装置整体的重量。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摆动结构5还包括弹性保护元件55;齿条51与推杆2滑动连接;弹性保护元件55的一端与推杆2连接,另一端与齿条51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推杆2朝远离油缸支架10的方向移动时,推杆2推动弹性保护元件55,弹性保护元件55推动齿条51向远离油缸支架10的方向移动,从而齿条51带动齿轮52转动。当吊钩9的滚轮上升至一定高度与弧形摆动架3抵接后,吊钩9沿着弧形摆动架3的弧度转动,在吊钩9转动的过程中,吊钩9向弧形摆动架3施加作用力,弧形摆动架3通过齿轮52带动齿条51相对推杆2滑动,使得弹性保护元件55被压缩或者被拉伸。由于吊钩9绕弧形摆动架3转动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增加,弹性保护元件55的设置可使吊钩9转动时,由于弹性保护元件55在压缩或拉伸,从而使得弧形摆动架3可产生相对的摆动,使得吊钩9绕弧形摆动架3转动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增加的幅度较小,也即,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的最大限值较小,从而减小吊钩9与弧形摆动架3之间的作用力,进而可避免弧形摆动架3因受力过大而受损,延长收钩装置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摆动结构5还包括内部中空的连接件56;连接件56上设置有两个同轴布置的通孔;推杆2依次穿设在两个通孔内;弹性保护元件55的一端与推杆2连接,另一端与连接件56连接;齿条51设置在连接件56上。

本实施例中,将齿条51设置在连接件56上,连接件56滑动连接在推杆2上。当推杆2朝向远离油缸支架10的方向移动时,推杆2推动保护弹性元件,保护弹性元件推动连接件56和齿条51移动,从而带动齿轮52转动。连接件56的设置可使齿条51相对推杆2移动时更加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弹性保护元件55为保护弹簧;保护弹簧套设在推杆2上;保护弹簧的一端与推杆2连接,另一端与连接件56的内壁连接。

本实施例中,保护弹簧套设在推杆2上,其部分在连接件56内,并与连接件56的内壁连接,部分在连接件56外,并与推杆2连接。当推杆2移动时,推杆2通过保护弹簧推动连接件56移动。

其中,可在推杆2上设置凸台,保护弹簧的一端与凸台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复位弹性元件4为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推杆2的一端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架1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油缸支架10推动推杆2相对固定架1滑动时,复位弹簧被压缩产生弹力。当推杆2与油缸支架10脱离后,复位弹簧的弹力将推杆2朝向油缸支架10方向移动。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臂,起重臂包括:臂头8、臂筒7、设置在臂筒7内的油缸支架10和如本实用新型项的收钩装置;固定架1固定在臂头8上;臂头8固定在臂筒7上;当油缸支架10与推杆2抵接时,推杆2通过摆动结构5带动弧形摆动架3向下摆动。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随车起重机,随车起重机包括如实用新型的起重臂。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