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2896发布日期:2018-06-08 20:3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装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一般而言涉及装袋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将商品收容至袋体的装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用于以无人的方式进行商品的销售的自动结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系统中,使扫描仪读取从投入口载置于托盘上的商品,之后,使载置于托盘上的商品从放出口落下至收纳篮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669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商品从放出口落下至收纳篮内,因此与人将商品收容至购物袋等袋体的情况相比,即与人将商品装袋的情况相比,施加于商品的冲击可能会变得较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缓和施加于商品的冲击的装袋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装袋装置具备:主体机构部,其具有支承部及引导部,该支承部形成有载置商品的载置面,该引导部沿着载置面的外周缘而配置于支承部的周围;以及驱动部,其使支承部及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从而使主体机构部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支承部相对于引导部的相对位置比第一状态下的该相对位置靠下方的第二状态,主体机构部构成为,在第一状态下,使袋口朝向下方的状态的袋体从上方覆盖于支承部及引导部,且利用载置面支承袋体的底部,通过使主体机构部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从而利用引导部使与袋体的底部连续的袋体的侧周部从底部向上方立起,并将商品收容至袋体。

第二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一方式中,驱动部构成为通过使主体机构部中的仅支承部移动至下方,从而使主体机构部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

第三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主体机构部还具有将底部保持于载置面的保持机构。

第四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主体机构部构成为,在第二状态下,从载置面到引导部的上端面的高低差为袋体的上下方向的全长以上。

第五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载置面为四边形状。

第六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引导部形成为至少上表面开口的筒状,且支承部构成为在引导部所围绕的空间内相对于引导部而相对地移动。

第七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六方式中,引导部的上端面的内周缘的形状与载置面的外周缘的形状为相似的关系。

第八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引导部的上端面为弯曲成朝上方凸起的形状。

第九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引导部的上端面的摩擦系数比载置面的摩擦系数小。

第十方式的装袋装置优选在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袋供给机构,该袋供给机构对处于第一状态的主体机构部覆盖袋口朝向下方的状态的袋体。

根据本发明,通过支承部相对于引导部而相对地向下方移动,从而已覆盖于支承部及引导部的袋体被拉入至引导部的内侧。此时,袋体的侧周部由于位于支承部周围的引导部而立起,因此载置于载置面的商品收容至袋体。因此,具有能够缓和施加于商品的冲击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在装袋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B是图1A的下一动作的说明图。

图1C是图1A的下一动作的说明图。

图2是利用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的购物支持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3A是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的俯视图。

图3B是图3A的X-X剖视图。

图4是图3A的Y-Y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的主体机构部的第一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5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的主体机构部的第二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6是图5B的区域X1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的待机状态的剖视图。

图9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的主体机构部的第一状态的剖视图。

图9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的主体机构部的第二状态的剖视图。

图10A是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在排出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B是图10A的下一动作的说明图。

图11A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装袋装置的主体机构部的第一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11B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装袋装置的主体机构部的第二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概要

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是设置在例如便利商店、超级市场、百货公司、药店、家电量贩店、家居用品中心等零售商店的店铺而对顾客购入的商品进行装袋的装置。这里所谓的“装袋”指的是将一个或多个商品收容(放入)至袋体的作业。“袋体”只要是具有供商品进入的大小且具有用于放入取出商品的袋口的袋子即可,例如为聚乙烯制或聚丙烯制的购物袋(所谓的塑料袋)。

如图1A~1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具备主体机构部4及驱动部5,且该主体机构部4具有支承部2及引导部3。

在支承部2形成有载置商品6的载置面21。引导部3沿着载置面21的外周缘而配置在支承部2的周围。驱动部5使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这里所谓的“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表示支承部2与引导部3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第二状态是支承部2相对于引导部3的相对位置比第一状态下的该相对位置靠下方的状态。

如图1A所示,当将装有商品6的购物篮61放置到载置面21上的装袋空间后,装袋装置1开始商品6的装袋。在此,购物篮61是底板例如能够滑动的构造,在底板滑动而被开放的状态下,购物篮61内的商品6能够移动至载置面21上。正确地说,由于袋体7的底部72位于载置面21上,因此商品6载置在底部72上。如图1A所示,主体机构部4在第一状态下使袋口71朝向下方的状态的袋体7从上方覆盖于支承部2及引导部3,且利用载置面21支承袋体7的底部72。这里所谓的“支承”指的是从下方支撑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商品6从底部72之上载置于载置面21的状态下,底部72由于商品6的重量而被按压于载置面21,因此底部72由载置面21支承。通过移除购物篮61且使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从而如图1B及图1C所示,主体机构部4利用引导部3使与袋体7的底部72连续的袋体7的侧周部73从底部72向上方立起,并将商品6收容至袋体7。

也就是说,当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如图1A所示,袋口71朝下的袋体7覆盖于支承部2及引导部3,且袋体7的底部72由载置面21支承。此时,商品6从袋体7之上载置至载置面21。因此,袋体7的底部72被夹持在支承部2与商品6之间。在从该状态(第一状态)起通过驱动部5使支承部2相对于引导部3而相对地向下方移动时,如图1B所示,袋体7逐渐被拉入至引导部3的内侧。此时,袋体7的侧周部73通过位于支承部2周围的引导部3而逐渐立起。其结果是,当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成为第二状态时,如图1C所示,袋体7成为自图1A的状态翻面后的状态,从而将商品6收容至袋体7。也就是说,通过使支承部2相对于引导部3而相对地移动,从而载置面21上的商品6收容至袋体7。

装袋装置1设置在例如店铺的结账柜台或装袋台等,进行已放置在设定于载置面21上的预定的装袋空间的商品6的装袋。由此,顾客只要将购入的商品6放置在装袋空间,即能够收取已收容至袋体7的状态的商品6。因此,店铺的员工(店员)或顾客通过使用装袋装置1能够省略装袋作业的工夫及时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与结算装置等组合而构成用于支持顾客的购物的购物支持系统。在导入了购物支持系统的店铺中,顾客可以通过利用结算装置进行商品6的结算并利用装袋装置1进行商品6的装袋这一系列的处理,从而完成商品6的购入。其结果是,在顾客于店铺购入商品6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店员的介入。此外,将在“(2.1)购物支持系统”的栏目中对购物支持系统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2)详细内容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以下所说明的结构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列实施方式,即便是该实施方式以外,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均可以根据设计等而做各种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有装袋装置1的店铺,以便利商店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聚乙烯制的购物袋(所谓的塑料袋)作为袋体7的例子。在此,将商品6放置在装袋空间的主体并不限于顾客,也可以是店员。例如,对于放在结账柜台内的香烟等商品,并非由顾客,而是由店员将商品6放置在装袋空间。

(2.1)购物支持系统

在此,首先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的购物支持系统8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购物支持系统8具备装袋装置1及结算装置81。

结算装置81利用商品6的商品信息来进行商品6的结算处理。这里所谓的“商品信息”是关于各个商品的信息,是包含商品名称及商品的价格等在内的信息。结算装置81利用例如条形码读取器、图像传感器、载荷传感器(重量传感器)、或读取二维码的读取器、以非接触方式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辨识系统)读取商品信息的卷标读取器等取得商品信息。

装袋装置1及结算装置81装设在例如设置于店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便利商店)的结账柜台的一个柜台桌台82上。在此,装袋装置1及结算装置81配置为主视观察柜台桌台82时,结算装置81位于装袋装置1的右侧。此外,装袋装置1及结算装置81也可以对一个店铺分别设置多台,还可以构成为能够与设置于店铺的店铺服务器等进行通信。

结算装置81具有设置在柜台桌台82上的主体811、以及与主体811电连接的显示面板(显示部)812。主体811以计算机为主要结构,并通过执行记录于内存的程序而根据商品信息进行用于结算的处理。主体811具备进行现金的收付的现金单元、读取各种卡片的卡片阅读机、开发票的打印机(发行部)、以及进行声音输出的声音输出部等。

显示面板812由触控面板显示器构成,除了各种显示以外,还作为接收来自顾客的操作输入的用户接口而发挥功能。顾客通过例如操作显示面板812来选择支付方法并支付显示面板812所显示的合计金额(结算金额)的方式来进行结算。

在此,结算装置81通过具备显示面板812,从而可不限于提示如上述的结算金额,还可对顾客提示各种信息。作为具体的例子,结算装置81可以对顾客提示购物支持系统8的操作步骤。由此,即便店员不介入,也能支持顾客的购物支持系统8的使用。

装袋装置1内置于柜台桌台82。在图2的例子中,支承部2的上表面(即载置面21)与柜台桌台82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因此,顾客通过将商品6放置于柜台桌台82的载置面21上的装袋空间,能够使装袋装置1进行商品6的装袋。此外,装袋装置1也可以与结算装置81连动。在使装袋装置1与结算装置81连动的情况下,装袋装置1能够将例如已通过结算装置81完成结算的情形作为触发而开始进行商品6的装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能够对已放入购物篮61(参照图1A)的状态的商品6进行装袋。也就是说,顾客能够通过将在店内挑选好的商品6放入购物篮61,且将商品6与购物篮61一起放置在柜台桌台82上的装袋空间,从而使装袋装置1进行商品6的装袋。因此,对顾客而言,无需为了装袋而将商品6从购物篮61中取出,从而可简单地进行利用装袋装置1的商品6的装袋。

另外,装袋装置1并不限于已放入购物篮61的状态的商品6,也能够对未放入购物篮61的商品6进行装袋。在该情况下,顾客能够通过将商品6直接放置在装袋空间而使装袋装置1进行商品6的装袋。

(2.2)装袋装置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载置面21成为水平面的方向设置装袋装置1并进行说明。电就是说,与载置面21正交的方向成为上下方向(铅直方向)。但是,这些方向并不意味着限定装袋装置1的使用时的方向,也可以以例如载置面21相对于水平面稍微倾斜的状态来使用装袋装置1。

(2.2.1)整体结构

如图3A、3B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具备主体机构部4和驱动部5。装袋装置1还具备壳体9和袋供给机构13。在此,图3B是图3A的X-X剖视图,图4是图3A的Y-Y剖视图。

壳体9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的箱状。在壳体9的内部收纳有主体机构部4、驱动部5的一部分、以及袋供给机构13。在构成壳体9的上表面的顶板91上形成有四边形状的窗孔911,该窗孔911用于使支承部2及引导部3露出。此外,在将装袋装置1内置于柜台桌台82(参照图2)的状态下,壳体9的上表面(顶板91的上表面)形成为柜台桌台8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袋供给机构13是对主体机构部4供给袋体7的机构。在此,袋供给机构13对处于第一状态的主体机构部4覆盖袋口71已朝向下方的状态的袋体7。

如图3A、3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袋供给机构13具有储料器131和吸引部132。储料器131保持由多个袋体7成束构成的袋体组70。构成袋体组70的各袋体7以袋口71朝向下方的状态被悬挂并保持于储料器131。

吸引部132配置成隔着主体机构部4而与储料器131对置。吸引部132例如是真空吸附垫,且与储料器131的对置面形成为吸附袋体7的吸附面。吸引部132构成为能够在与储料器131的对置方向上直线移动,且从由储料器131保持的袋体组70中将袋体7一个一个地取出。

袋供给机构13在隔着主体机构部4而与吸引部132对置的位置具有用于摊开由吸引部132取出的袋体7的吸附垫。由此,由吸引部132取出的袋体7通过吸引部132与吸附垫而从两侧被拉开,且保持为袋口71已打开的状态。因此,袋体7以如图4所示那样成为袋口71朝下、底部72朝上、且袋口71为已开口的状态,通过袋供给机构13而一个一个地被供给至主体机构部4。图4示出通过袋供给机构13供给的袋体7,而省略了袋供给机构13的图示。

在此,通过袋供给机构13供给的袋体7具有与底部72连续的侧周部73。并且,在侧周部73的袋口71侧的端部以与侧周部73连续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提把74。另外,由于袋体7从设置的状态翻面而收容商品6,因此当袋体7上印刷有文字等情况下,优选使用反转印刷的袋体7。

主体机构部4除了具有支承部2及引导部3外,还具有保持机构14。关于支承部2及引导部3,将在“(2.2.2)支承部及引导部”的栏目中详细地说明。

保持机构14是将底部72保持于载置面21的机构。保持机构14构成为能够切换将底部72保持于载置面21的状态、以及解除保持的状态。这里所谓的“保持”指的是持续保持载置面21支承底部72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保持机构14将底部72维持为与载置面21接触而被载置面21从下方支承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机构14通过吸附而将底部72保持于载置面21。具体而言,保持机构14构成将支承部2的上表面(载置面21)作为吸附面的真空吸附垫。例如,采用中空构造的支承部2,保持机构14通过利用连结于支承部2的软管将支承部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吸出,从而使吸附力从在支承部2的上表面(载置面21)开口的多个小孔作用于底部72。

如图4所示,驱动部5具有升降机构51、锁定机构52、第一臂53、第二臂54、第一滑件55、第二滑件56及轨道57。

轨道57是沿着上下方向延长的圆棒状,且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固定于壳体9。在本实施方式中,轨道57在壳体9内设置有一对。第一滑件55及第二滑件56的每一个以沿着轨道57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轨道57上。第一滑件55配置在第二滑件56的下方。第一滑件55经由第一臂53而机械式地结合于支承部2。第二滑件56经由第二臂54而机械式地结合于引导部3。

升降机构51是使第一滑件55升降的机构。也就是说,升降机构51是通过使第一滑件5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经由第一臂53间接地使支承部2升降的机构。升降机构5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壳体9的侧方。升降机构51通过如下机构实现:包含电动机(马达),且为导电弓(pantograph)式或齿轮齿条式等能够利用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使第一滑件55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移动的适当的机构。

锁定机构52是限制第二滑件56相对于轨道57的移动的机构。锁定机构52安装于轨道57。锁定机构52配置在第一滑件55与第二滑件56之间。锁定机构52包含例如电磁螺线管等致动器。锁定机构52构成为能够在锁定状态与解除状态这两种状态间切换,该锁定状态是锁定机构52相对于轨道57的位置固定的状态,该解除状态是锁定机构52沿着轨道57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的状态。

在此,第二臂54及引导部3的重量所形成的载荷施加于第二滑件56。因此,若锁定机构52处于解除状态,则在升降机构51使第一滑件55升降时,第二滑件56与第一滑件55一起升降。另一方面,若锁定机构52处于锁定状态,则第二滑件56被保持在锁定机构52上,从而升降机构51使第一滑件55单独升降。

上述结构的驱动部5通过组合升降机构51的动作与锁定机构52的动作,使支承部2及引导部3一起升降、或仅使支承部2升降。其结果是,驱动部5能够使支承部2及引导部3的每一个移动到任意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示出了引导部3处于在上下方向上的可动范围的下限位置的状态。

(2.2.2)支承部及引导部

接着,参照图5A、5B及图6对支承部2及引导部3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A、5B中,省略了支承部2、引导部3、第一臂53及第二臂54以外的图示。图6是图5B的“X1”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支承部2形成为矩形板状。支承部2的上表面构成载置商品6的载置面21。也就是说,载置面21是四边形状。在此,载置面21是角部形成为圆形的长方形状。支承部2例如是合成树脂制。也就是说,这里所谓的“四边形状”,不只是严格的四边形状,也包括例将角部形成为圆形的形状。

引导部3形成为上表面及下表面中的至少上表面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形成为上表面及下表面双方均开口的方筒状。引导部3例如是合成树脂制。引导部3的开口面形成得比载置面21还大一圈,引导部3沿着载置面21的外周缘而配置在支承部2的周围。在此,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内周缘的形状与载置面21的外周缘的形状为相似的关系。也就是说,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内周缘的形状是与载置面21同样地角部形成为圆形的长方形状。此外,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外周缘的形状也是与载置面21同样地角部形成为圆形的长方形状。

在此,支承部2及引导部3通过受到驱动部5驱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引导部3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可动范围的上限位置时(参照图8),引导部3的上端部插入至壳体9的窗孔911内。因此,引导部3的上端部形成得比窗孔911还小一圈。在此,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外周缘的形状与窗孔911的开口面的形状为相似的关系。因此,引导部3插入至窗孔911内,进而在引导部3的内侧收容支承部2。窗孔911的内周面与引导部3之间的间隙、以及引导部3与支承部2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人的手指进不去的程度的大小。

另外,支承部2构成为在引导部3所围绕的空间内,相对于引导部3而相对地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5构成为,通过使主体机构部4中的仅支承部2移动至下方,从而使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图5A所示的第一状态变化为图5B所示的第二状态。也就是说,支承部2构成为在被固定于特定位置的筒状的引导部3内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将支承部2位于引导部3的上端部的状态设为第一状态。在主体机构部4处于第一状态时,支承部2的上表面(载置面21)与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将支承部2位于引导部3的下端部的状态设为第二状态。在主体机构部4处于第二状态时,支承部2的下表面与引导部3的下端面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总而言之,支承部2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跨及引导部3的全长范围而移动。在主体机构部4处于第一状态时,支承部2形成为将引导部3的上表面侧的开口堵塞的配置。在主体机构部4处于第二状态时,支承部2形成为将引导部3的下表面侧的开口堵塞的配置。

更详细而言,支承部2固定于第一臂53的一端部,且伴随着第一臂53的移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一臂53的一端部从引导部3的下表面侧的开口插入至引导部3的内部,且机械式地结合于支承部2的下表面。另外,引导部3固定于第二臂54的一端部,且伴随着第二臂54的移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臂54的一端部机械式地结合于引导部3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臂54设置有一对。一对第二臂54的每一个均为板状的构件,第一臂53配置在一对第二臂54之间。由此,第一臂53能够在避免引导部3及第二臂54的干涉的同时使支承部2升降。

另外,引导部3具有利用板状的构件形成为筒状的壁部31、以及框状的盖套32。如图6所示,盖套32以从壁部31的外周面直至内周面而覆盖壁部31的上端部的方式安装在壁部31的上端部。因此,盖套32的上端面相当于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

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即盖套32的上端面为弯曲成朝上方凸起的形状。也就是说,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至少一部分是R(圆角)面。更详细而言,上端面321与引导部3的内周面之间的角部、以及上端面321与引导部3的外周面之间的角部形成R(圆角)倒角。上端面321形成为这样的曲面形状是为了抑制袋体7卡在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情形。此外,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摩擦系数比载置面21的摩擦系数小。具体而言,例如通过利用氟树脂等具有低摩擦特性的材料构成盖套32的表面,从而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摩擦系数变小。由此,袋体7相对于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滑动变好。

(2.2.3)控制系统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还具备控制部11及输入部12。

控制部11与输入部12、袋供给机构13、升降机构51、锁定机构52及保持机构14的每一个电连接。控制部11接收来自输入部12的输入信号,并向袋供给机构13、驱动部(升降机构51、锁定机构52)5及保持机构14的每一个输出控制信号。由此,控制部11控制袋供给机构13、驱动部5及保持机构14的每一个。

在此,控制部11以微电脑(微型计算机)等计算机作为主要结构,通过利用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已记录于计算机的内存的程序,从而进行适当的处理。程序可以预先记录在内存中,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电信线路而提供,还可以记录在记忆卡等记录介质而提供。控制部11设置在例如柜台桌台82内。但是,控制部11不需要将所有的功能汇集在一个壳体内,例如也可以将控制部11的至少一部分的功能分散设置于驱动部5、袋供给机构13或保持机构14。

输入部12至少将用于使装袋装置1的装袋动作开始的输入信号对控制部11输出。输入部12例如与接受顾客的操作的开关等电连接,并根据顾客的操作而产生输入信号。在装袋装置1与结算装置81连动的情况下,输入部12例如也可以接收来自结算装置81的触发信号,并输出用于使装袋的动作开始的输入信号。

(3)动作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所示,装袋装置1对构成主体机构部4的支承部2及引导部3覆盖袋口71朝向下方的状态的袋体7,从而设置袋体7。在本实施方式中,装袋装置1在设置袋体7时,使支承部2及引导部3移动至上方。此时,主体机构部4处于第一状态,且支承部2位于引导部3的上端部。

也就是说,装袋装置1相对于通过袋供给机构13而以袋口71在下方、底部72在上方、且袋口71开口的状态保持的袋体7,将处于第一状态的主体机构部4从下方插入。此时,驱动部5通过将锁定机构52设为解除状态,利用升降机构51使第一滑件55与第二滑件56一起移动到上方,从而使支承部2及引导部3移动至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5通过使引导部3从引导部3的可动范围的下限位置(参照图4)移动到上限位置(参照图8),从而将袋体7覆盖至支承部2及引导部3。

在图8中,由于引导部3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可动范围的上限位置,因此引导部3的上端部插入壳体9的窗孔911内。此时,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与壳体9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此外,由于主体机构部4处于第一状态,因此支承部2的上表面(载置面21)与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及壳体9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在此状态下,装袋装置1利用保持机构14将袋体7的底部72吸附于载置面21,从而将底部72保持于载置面21。装袋装置1将图8所示的状态设为待机状态,且在放置于放有商品6的载置面21上的装袋空间之前,以待机状态待机。

当将放有商品6的购物篮61放置于载置面21上的装袋空间时,装袋装置1开始商品6的装袋。在此,购物篮61是底板例如能够滑动的构造,在底板滑动而被开放的状态下,购物篮61内的商品6能够移动至载置面21上。正确地说,由于袋体7的底部72位于载置面21上,因此商品6载置在底部72上。

接着,装袋装置1利用驱动部5驱动主体机构部4,使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由此将商品6收容至袋体7。也就是说,驱动部5如图9A所示地相对于处于第一状态的主体机构部4而将锁定机构52设为锁定状态,并利用升降机构51使第一滑件55移动至下方,从而仅使支承部2移动至下方。由此,如图9B所示,主体机构部4以使引导部3留在可动范围的上限位置不变的方式仅使支承部2移动至下方,从而从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此外,在图9A、9B中,省略了商品6及袋体7的图示。

图1A~1C表示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时,商品6被收容至袋体7的过程。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由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的期间,装袋装置1利用保持机构14将袋体7的底部72吸附至载置面21,从而持续地将底部72保持在载置面21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虽例示了PET瓶装饮料、盒装点心及罐装果汁等多个商品6,但商品6也可以是一个。

也就是说,在主体机构部4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图1A所示,将商品6隔着袋体7而载置在载置面21上。袋体7的底部72被夹持在支承部2与商品6之间。此时,底部72除了商品6的重量的外,还由于保持机构14的吸附力而被保持于载置面21。支承部2从该状态(第一状态)起相对于引导部3而相对地朝下方移动,从而如图1B所示,袋体7逐渐被拉入至引导部3的内侧。此时,与袋体7的底部72连续的袋体7的侧周部73一边被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捋顺一边被拉入至引导部3的内侧。因此,袋体7的侧周部73通过位于支承部2的周围的引导部3而从底部72的外周缘朝向上方立起。接着,当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成为第二状态时,如图1C所示,在引导部3所围绕的空间中,袋体7成为从图1A的状态翻面的状态,从而商品6收容至袋体7。此时,侧周部73成为沿着引导部3的内周面而立起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一例而在图1B的过程中将购物篮6从壳体9上撤除,但将购物篮6撤除的时间点可以是图1C的过程、也可以在其之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C所示,主体机构部4构成为在第二状态下,从载置面21到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高低差L1为袋体7的上下方向的全长L2以上。这里所谓的“袋体7的上下方向的全长L1”是袋体7的包含一对提把74在内的全长、亦即从袋体7的底部72到提把74的前端的尺寸。由此,可将袋体7的直至提把74的前端的部分都收容于引导部3所围绕的空间。因此,袋体7成为不仅侧周部73而且提把74也包含在内而立起的状态。

接着,装袋装置1利用驱动部5驱动主体机构部4,使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二状态变化为第一状态,从而从引导部3所围绕的空间排出袋体7。此时,驱动部5相对于第二状态的主体机构部4而将锁定机构52设为锁定状态,利用升降机构51使第一滑件55移动至上方,从而仅使支承部2移动至上方。由此,主体机构部4会以引导部3留在可动范围的上限位置不变的方式而仅使支承部2移动至上方,并从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

也就是说,如图10A所示,载置面21上的袋体7与支承部2移动至上方相伴地从引导部3的上表面侧的开口推出至上方。此外,如图10B所示,通过使支承部2移动至上方,从而将袋体7从引导部3所围绕的空间完全地排出。此时,袋体7包含提把74在内而维持自立的姿势。

通过以上所说明的动作,装袋装置1能够将放置在载置面21上的装袋空间的商品6收容至袋体7,且在已将袋体7的提把74立起的状态下将商品6移交给顾客。商品6从载置面21上离开后,装袋装置1重新设置袋体7,并以待机状态待机。

(4)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通过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从而利用引导部3使与袋体7的底部72连续的袋体7的侧周部73从底部72向上方立起,并将商品6收容至袋体7。也就是说,通过支承部2相对于引导部3而相对地朝下方移动,从而覆盖于支承部2及引导部3的袋体7被拉入至引导部3的内侧。此时,袋体7的侧周部73由于位于支承部2周围的引导部3而立起,因此载置在载置面21上的商品6被收容至袋体7。因此,具有能够缓和施加于商品6的冲击的优点。总而言之,该装袋装置1通过使收容商品6的袋体7变形(翻面),能够以不使商品6在载置面21上移动的方式将商品6收容至袋体7。因此,能够缓和将商品6收容至袋体7时施加于商品6的冲击。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驱动部5构成为,通过使主体机构部4中的仅支承部2移动至下方,从而使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根据该构成,能够以不将引导部3从壳体9的上表面推出的方式在壳体9内进行装袋的作业。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主体机构部4还具有将底部72保持于载置面21的保持机构14。根据该构成,即便在商品6较小或较轻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支承部2相对于引导部3而相对地朝下方移动时,一边抑制底部72从载置面21浮起一边将袋体7拉入引导部3的内侧。此外,保持机构14并非装袋装置1的必要构成,也可以适当省略保持机构14。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主体机构部4构成为,在第二状态下,从载置面21到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高低差L1为袋体7的上下方向的全长L2以上。根据该构成,具有下列优点:可在收容有商品6的状态下,使包含提把74在内的袋体7立起,在移交给顾客时,顾客易于拿住提把74。需要说明的是,从载置面21到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高低差L1为袋体7的上下方向的全长L2以上对装袋装置1而言并非必须,高低差L1也可以小于袋体7的全长L2。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载置面21为四边形状。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底部为四边形状的购物篮61的商品6保持该配置而移动至载置面21。此外,载置面21为四边形状,对装袋装置1而言并非必须,载置面21也可以是例如椭圆形等四边形状以外的形状。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引导部3形成为至少上表面开口的筒状,且支承部2构成为在引导部3所围绕的空间内相对于引导部3而相对地移动。根据该构成,在支承部2的周围通过引导部3而形成壁。因此,当支承部2相对于引导部3而相对地移动时,即便商品6倾倒或倒塌,商品6仍会受到引导部3支承,从而抑制商品6从载置面21掉落。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内周缘的形状与载置面21的外周缘的形状为相似的关系。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引导部3与支承部2之间的间隙抑制得较小。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内周缘的形状与载置面21的外周缘的形状为相似的关系对装袋装置1而言并非必须,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内周缘的形状与载置面21的外周缘的形状也可以不为相似的关系。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优选为弯曲成朝上方凸起的形状。根据该构成,在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时,能够抑制袋体7卡在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为弯曲成朝上方凸起的形状对装袋装置1而言并非必须,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也可以为例如平面。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摩擦系数比载置面21的摩擦系数小。根据该构成,在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时,能够抑制袋体7卡在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情形。此外,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摩擦系数较小对装袋装置1而言并非必须,也可以使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摩擦系数与载置面21的摩擦系数为同等程度。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装袋装置1还具备袋供给机构13,该袋供给机构13对处于第一状态的主体机构部4覆盖袋口71朝向下方的状态的袋体7。根据该构成,具有能够省去在主体机构部4设置袋体7的工夫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袋供给机构13对装袋装置1而言并非必须的结构,也可以适当省略袋供给机构13。

(5)变形例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装袋装置1只要是将商品6收容至袋体7的结构即可,并不限于如上述的购物袋,例如也可以是将商品6收容(装袋)至环保袋或网袋等袋体7的结构。针对购物袋的材质,并不限于聚乙烯制,也可以是例如聚丙烯制等。

另外,袋供给机构13也可以构成为将袋体7翻面后供给至主体机构部4。在该情况下,由于袋体7以翻面的状态设置于主体机构部4,并再次翻面而收容商品6,因此袋体7原本的外表面会成为收容有商品6的状态下的外表面。因此,在袋体7印刷有文字等的情况下,无需使用反转印刷的袋体7。

另外,装袋装置1的用途并不限于便利商店,也可以将装袋装置1设置于便利商店以外的店铺。此外,还可以将装袋装置1设置在例如事务所或工厂等店铺以外的设施。

另外,驱动部5也可以是使支承部2及引导部3的每一个单独地移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驱动部5也可以使主体机构部4中的仅引导部3移动至上方,从而使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此外,驱动部5也可以使支承部2及引导部3这双方移动,从而使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

另外,驱动部5也可以不具有用于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等动力源,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例如人操作把手等操作部的力来驱动主体机构部4。在该情况下,装袋装置1利用驱动部5而以手动方式操作主体机构部4,从而进行商品6的装袋。如此,装袋装置1并不限于自动地进行装袋的装置,也可以在使人工以手动方式进行装袋时使用。

另外,保持机构14并不限于真空吸附垫,也可以是以真空吸附以外的手段吸附底部72的结构。此外,保持机构14并不限于吸附,也可以是例如通过粘合来保持底部72的结构,或保持成将袋体7的底部72捏住的结构。在通过粘合来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保持机构14例如由发挥贴附于支承部2的上表面(载置面21)的适度的粘合力的粘合片来构成。

另外,也可以使上端面321与引导部3的内周面之间的角部、以及上端面321与引导部3的外周面之间的角部中的任一方形成R(圆角)倒角。此外,也可以使上端面321与引导部3的内周面之间的角部、以及上端面321与引导部3的外周面之间的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C(切角)倒角。

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内周缘及外周缘的角部也可以不形成为圆形。在该情况下,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角部优选形成在比引导部3中的角部以外的部位(边的部分)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袋体7变得难以卡在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角部。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优选为弯曲成朝上方凸起的形状。根据该构成,在主体机构部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时,能够抑制袋体7卡在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为弯曲成朝上方凸起的形状对装袋装置1而言并非必须,引导部3的上端面321也可以为例如平面。

(实施方式2)

如图11A、1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1A,在引导部3A的形状不是筒状的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1不同。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的装袋装置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适当地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A沿着载置面21中的相互对置的两边而形成。具体而言,引导部3A具有形成为板状的一对壁部31A、以及安装于各壁部31A的上端部的一对盖套32A。一对盖套32A的上端面相当于引导部3A的上端面321A。

装袋装置1A通过使主体机构部4A的状态从图11A所示的第一状态变化为图11B所示的第二状态,从而利用引导部3A使袋体7(未图示)的侧周部73从底部72向上方立起,并将商品6(图中未示)收容至袋体7。也就是说,引导部3A只要沿着载置面21的外周缘而配置在支承部2的周围即可,即使不是包围载置面21的整周的形状的引导部,也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袋体7的侧周部73立起。

作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引导部3A也可以是例如设置在载置面21的四角的柱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使主体机构部4A的状态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从而利用引导部3A使袋体7的侧周部73从底部72向上方立起,并将商品6收容至袋体7。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2(包含变形例)中所说明的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包含变形例)中所说明的结构能够适当组合而应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将商品收容至袋体的装袋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1A…装袋装置;

2…支承部;

3、3A…引导部;

4、4A…主体机构部;

5…驱动部;

6…商品;

7…袋体;

13…袋供给机构;

14…保持机构;

21…载置面;

71…袋口;

72…底部;

73…侧周部;

321、321A…上端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