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3625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属于智能储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储物是指物体储存,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会涉及到,用于储物的装置称之为储物柜,具体按安装位置,又可分为整体橱柜,吊柜和地柜等,但是现有储物柜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当其中放置很多物品时,那么放置于最里面的物品就很难拿取,需要先将位于外面的物品移出,才能拿取到所要的物品,这样费时又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现有吊柜结构,引入电控机械机构,能够方便物品取放,提高实际工作效率的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包括吊柜本体和设置于吊柜本体正面敞开口上的柜门,吊柜本体内部设置第一储物空间,第一储物空间面面向吊柜本体的正面敞开口;还包括储物盒、至少两个电控伸缩杆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电机驱动电路、控制按钮;各个电控伸缩杆分别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控制按钮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各个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电源、控制模块和电机驱动电路设置于吊柜本体的内侧面,控制按钮设置于吊柜本体外底面;各个电控伸缩杆相互并联构成电控伸缩杆机组,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控伸缩杆机组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吊柜本体正、背面之间的间距为d,吊柜本体中第一储物空间由所对应吊柜本体正面敞开口向内的净深d1,d1小于d,定义吊柜本体正面指向其背面的方向为参考方向,吊柜本体内部沿参考方向、位于第一储物空间的后方设置第二储物空间,第二储物空间沿沿参考方向的深度等于d-d1,吊柜本体下表面对应第二储物空间的位置设置贯穿吊柜本体外部空间与第二储物空间的敞开口,且该敞开口的尺寸与第二储物空间竖直投影尺寸相等;储物盒正面与背面之间的间距小于d-d1,储物盒内部设置储物空间,储物盒的正面设置连通其内部储物空间的敞开口,且该敞开口的尺寸与第二储物空间的尺寸相适应;各个电控伸缩杆的底座分别设置于吊柜本体内部第二储物空间的内顶面,且各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均竖直向下,各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分别与储物盒的顶端相连接,储物盒在各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同步工作下,经吊柜本体下表面对应第二储物空间得敞开口进出第二储物空间,且各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最短时,电控伸缩杆底座到储物盒外底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吊柜本体中第二储物空间的高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个电控伸缩杆均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外部供电网。

本发明所述一种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针对现有吊柜结构进行改进,在吊柜本体内部分设第一储物空间和第二储物空间,在第二储物空间中,引入所设计的储物盒,采用所设计的各个电控伸缩杆针对储物盒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实现吊柜本体的正面储物,以及底面机械下降式储物双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储物效率,便于储物的拿取,并且整个设计采用电控机械结构,让储物变得更加便捷,使得实际使用变得更加人性化;

(2)本发明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中,针对各个电控伸缩杆,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本发明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具有高效的升降储物功能,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3)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设计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4)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中,针对电源,进一步设计采用外部供电网,有效保证了所设计电控机械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取电、用电的稳定性,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在实际应用工作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吊柜本体,2. 柜门,3. 储物盒,4. 电控伸缩杆,5. 控制模块,6. 电源,7. 电机驱动电路,8. 控制按钮,9. 第一储物空间,10. 第二储物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包括吊柜本体1和设置于吊柜本体1正面敞开口上的柜门2,吊柜本体1内部设置第一储物空间9,第一储物空间9面面向吊柜本体1的正面敞开口;还包括储物盒3、至少两个电控伸缩杆4和控制模块5,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的电源6、电机驱动电路7、控制按钮8;各个电控伸缩杆4分别经过电机驱动电路7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电源6经过控制模块5为控制按钮8进行供电,同时,电源6依次经过控制模块5、电机驱动电路7为各个电控伸缩杆4进行供电;电源6、控制模块5和电机驱动电路7设置于吊柜本体1的内侧面,控制按钮8设置于吊柜本体1外底面;各个电控伸缩杆4相互并联构成电控伸缩杆机组,电机驱动电路7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5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控伸缩杆机组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吊柜本体1正、背面之间的间距为d,吊柜本体1中第一储物空间9由所对应吊柜本体1正面敞开口向内的净深d1,d1小于d,定义吊柜本体1正面指向其背面的方向为参考方向,吊柜本体1内部沿参考方向、位于第一储物空间9的后方设置第二储物空间10,第二储物空间10沿沿参考方向的深度等于d-d1,吊柜本体1下表面对应第二储物空间10的位置设置贯穿吊柜本体1外部空间与第二储物空间10的敞开口,且该敞开口的尺寸与第二储物空间10竖直投影尺寸相等;储物盒3正面与背面之间的间距小于d-d1,储物盒3内部设置储物空间,储物盒3的正面设置连通其内部储物空间的敞开口,且该敞开口的尺寸与第二储物空间10的尺寸相适应;各个电控伸缩杆4的底座分别设置于吊柜本体1内部第二储物空间10的内顶面,且各个电控伸缩杆4上伸缩杆均竖直向下,各个电控伸缩杆4上伸缩杆的顶端分别与储物盒3的顶端相连接,储物盒3在各个电控伸缩杆4上伸缩杆的同步工作下,经吊柜本体1下表面对应第二储物空间10得敞开口进出第二储物空间10,且各个电控伸缩杆4上伸缩杆最短时,电控伸缩杆4底座到储物盒3外底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吊柜本体1中第二储物空间10的高度。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针对现有吊柜结构进行改进,在吊柜本体1内部分设第一储物空间9和第二储物空间10,在第二储物空间10中,引入所设计的储物盒3,采用所设计的各个电控伸缩杆4针对储物盒3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实现吊柜本体1的正面储物,以及底面机械下降式储物双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储物效率,便于储物的拿取,并且整个设计采用电控机械结构,让储物变得更加便捷,使得实际使用变得更加人性化。

基于上述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发明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各个电控伸缩杆4,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本发明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具有高效的升降储物功能,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针对控制模块5,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设计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针对电源6,进一步设计采用外部供电网,有效保证了所设计电控机械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取电、用电的稳定性,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所设计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在实际应用工作中的稳定性。

本发明设计了智能电控式储物吊柜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体包括吊柜本体1和设置于吊柜本体1正面敞开口上的柜门2,吊柜本体1内部设置第一储物空间9,第一储物空间9面面向吊柜本体1的正面敞开口;还包括储物盒3、至少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和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外部供电网、电机驱动电路7、控制按钮8;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分别经过电机驱动电路7与ARM处理器相连接;外部供电网经过ARM处理器为控制按钮8进行供电,同时,外部供电网依次经过ARM处理器、电机驱动电路7为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外部供电网、ARM处理器和电机驱动电路7设置于吊柜本体1的内侧面,控制按钮8设置于吊柜本体1外底面;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相互并联构成电控伸缩杆机组,电机驱动电路7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ARM处理器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控伸缩杆机组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ARM处理器相连接;吊柜本体1正、背面之间的间距为d,吊柜本体1中第一储物空间9由所对应吊柜本体1正面敞开口向内的净深d1,d1小于d,定义吊柜本体1正面指向其背面的方向为参考方向,吊柜本体1内部沿参考方向、位于第一储物空间9的后方设置第二储物空间10,第二储物空间10沿沿参考方向的深度等于d-d1,吊柜本体1下表面对应第二储物空间10的位置设置贯穿吊柜本体1外部空间与第二储物空间10的敞开口,且该敞开口的尺寸与第二储物空间10竖直投影尺寸相等;储物盒3正面与背面之间的间距小于d-d1,储物盒3内部设置储物空间,储物盒3的正面设置连通其内部储物空间的敞开口,且该敞开口的尺寸与第二储物空间10的尺寸相适应;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底座分别设置于吊柜本体1内部第二储物空间10的内顶面,且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均竖直向下,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分别与储物盒3的顶端相连接,储物盒3在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同步工作下,经吊柜本体1下表面对应第二储物空间10得敞开口进出第二储物空间10,且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最短时,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底座到储物盒3外底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吊柜本体1中第二储物空间10的高度。实际应用中,使用者一方面可以开合吊柜本体1正面的柜门2,实现第一储物空间9的储物与拿取物品;另一方面,使用者可以触碰位于吊柜本体1外底面的控制按钮8,由控制按钮8向ARM处理器发送下移工作控制命令,ARM处理器根据所接收到的下移工作控制命令,向与之相连接的电机驱动电路7发送下移工作控制命令,然后电机驱动电路7根据所接收到的下移工作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下移工作控制指令,分别发送给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如此,控制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同步工作,控制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同步伸长,使得储物盒3在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同步工作下,经吊柜本体1下表面对应第二储物空间10得敞开口移出第二储物空间10,当储物盒3移出第二储物空间10,使用者即可实现针对储物盒3的物品存储或拿取,如此实现了吊柜本体1的正面与底面的双重储物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不仅大大方便了储物和取物的效率,而且电控机械方式的应用,让使用变得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当使用者完成针对储物盒3的物品放置与拿取后,只需再次触碰位于吊柜本体1外底面的控制按钮8,由控制按钮8向ARM处理器发送上移工作控制命令,ARM处理器根据所接收到的上移工作控制命令,向与之相连接的电机驱动电路7发送上移工作控制命令,然后电机驱动电路7根据所接收到的上移工作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上移工作控制指令,分别发送给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如此,控制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同步工作,控制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同步缩短,使得储物盒3在各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同步工作下,经吊柜本体1下表面对应第二储物空间10得敞开口移入第二储物空间10,实现针对储物盒3的收纳。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