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连接结构的井道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1040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连接结构的井道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模块化连接结构的井道框架。



背景技术:

目前,自带井道框架电梯包括井道框架,在井道框架内安装有升降机构,到达目的地后停下升降机构,乘人从井道框架内的轿厢走出即可。其中,井道框架在技术方案上主要采用钢架结构和铝合金结构模式,对于其中的铝合金结构,主要由铝合金型材立柱、横档、玻璃和型材门框通过螺丝固定和玻璃胶粘合而成,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观光电梯大多采用钢架焊接结构的电梯井道,其耐腐蚀性较差,外观不够美观,且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现有技术中的井道框架结构复杂,安装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无力,效率底下。

申请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化连接结构的井道框架。

本申请的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连接结构的井道框架,所述的井道框架包括多个中间框架模块,多个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上下拼接,多个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的上侧设置有上框架模块,多个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的下侧设置有下框架模块,所述的上框架模块、多个中间框架模块和下框架模块之间相互拼接后在内部形成能够供轿厢上下运行的通道,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包括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一立柱,所述的四个第一立柱分别位于一矩形的四个角上,位于后侧的两个第一立柱之间、及前后排列的第一立柱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中间横梁,所述的多个第一中间横梁相互平行,且上下设置,位于前侧的两个第一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上横梁和第一下横梁,所述的第一上横梁设置在前侧两立柱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一下横梁设置在前侧两第一立柱的下端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中,位于上侧的中间框架模块的第一下横梁,与位于下侧的中间框架模块的第一上横梁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上框架模块包括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二立柱,所述的四个第二立柱分别位于一矩形的四个角上,位于后侧的两个第二立柱之间、及前后排列的第二立柱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中间横梁,所述的多个第二中间横梁相互平行,且上下设置,位于前侧的两个第二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二上横梁和第二下横梁,所述的第二上横梁设置在前侧两立柱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二下横梁设置在前侧两第二立柱的下端部,所述的上框架模块的第二下横梁与位于最上侧的中间框架模块的第一上横梁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下框架模块包括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三立柱,所述的四个第三立柱分别位于一矩形的四个角上,位于后侧的两个第三立柱之间、及前后排列的第三立柱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中间横梁,所述的多个第三中间横梁相互平行,且上下设置,位于前侧的两个第三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三上横梁和第三下横梁,所述的第三上横梁设置在前侧两立柱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三下横梁设置在前侧两第三立柱的下端部,所述的下框架模块的第三上横梁与位于最下侧的中间框架模块的第一下横梁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井道框架内还设置有轿厢轨道和对重块轨道。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中间框架模块之间相互连接的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中间框架模块的第一上横梁与上框架模块的第二下横梁之间、中间框架模块的第一下横梁与所述的下框架模块的第三上横梁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中间框架模块之间相互接触的两个第一中间横梁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上框架模块的最下侧的第二中间横梁与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的最上侧的第一中间横梁通过第二连接件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下框架模块的最上侧的第三中间横梁与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的最下侧的第一中间横梁通过第二连接件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井道框架还设置有底座,所述的下框架模块的第三下横梁通过多个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的底座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第三下横梁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三下横梁的长度,且所述的第三下横梁的两端部相对所述的第三立柱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

优选地,所述的延伸部与所述的底座之间通过所述的第三连接件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底座上还设置有多个缓冲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液压缸组件及用于安装所述的液压缸组件的安装组件,所述的液压缸组件包括缸体、设置在缸体的活塞、活塞杆,所述的活塞杆的一端部连接所述的活塞,所述的活塞杆的另一端部连接一撞击件,所述的活塞将缸体内的油腔间隔成位于所述的活塞上部的上油腔及位于所述的活塞下部的下油腔,所述的缸体的外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壳体,所述的安装壳体内形成缸体安装腔,所述的缸体安装腔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借由上述方案,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连接结构的井道框架,有多个模块单元拼接而成,在电梯制造时,能够先将模块单元制作完成,运至安装现场,安装时,只需要使用吊车将模块单元拼接完成即可,安装速度十分方便。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述的中间模块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述的井道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中间框架模块;11、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第一立柱;14、第一中间横梁;2、上框架模块;21、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二立柱;24、第二中间横梁;3、下框架模块;31、第三上横梁;32、第三下横梁;33、第三立柱;34、第三中间横梁;4、轿厢导轨;5、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第三连接件;8、底座;9、对重块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如图所示,本申请的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连接结构的井道框架,所述的井道框架包括多个中间框架模块1,多个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1上下拼接,多个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1的上侧设置有上框架模块2,多个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1的下侧设置有下框架模块3,所述的上框架模块2、多个中间框架模块1和下框架模块3之间相互拼接后在内部形成能够供轿厢上下运行的通道,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1包括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一立柱13,所述的四个第一立柱13分别位于一矩形的四个角上,位于后侧的两个第一立柱13之间、及前后排列的第一立柱1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中间横梁14,所述的多个第一中间横梁14相互平行,且上下设置,位于前侧的两个第一立柱13之间设置有第一上横梁11和第一下横梁12,所述的第一上横梁11设置在前侧两立柱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一下横梁12设置在前侧两第一立柱13的下端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1中,位于上侧的中间框架模块1的第一下横梁12,与位于下侧的中间框架模块1的第一上横梁11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上框架模块2包括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二立柱23,所述的四个第二立柱23分别位于一矩形的四个角上,位于后侧的两个第二立柱23之间、及前后排列的第二立柱2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中间横梁24,所述的多个第二中间横梁24相互平行,且上下设置,位于前侧的两个第二立柱23之间设置有第二上横梁21和第二下横梁22,所述的第二上横梁21设置在前侧两立柱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二下横梁22设置在前侧两第二立柱23的下端部,所述的上框架模块2的第二下横梁22与位于最上侧的中间框架模块1的第一上横梁11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下框架模块3包括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三立柱33,所述的四个第三立柱33分别位于一矩形的四个角上,位于后侧的两个第三立柱33之间、及前后排列的第三立柱3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中间横梁34,所述的多个第三中间横梁34相互平行,且上下设置,位于前侧的两个第三立柱33之间设置有第三上横梁31和第三下横梁32,所述的第三上横梁31设置在前侧两立柱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三下横梁32设置在前侧两第三立柱33的下端部,所述的下框架模块3的第三上横梁31与位于最下侧的中间框架模块1的第一下横梁12相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中间框架模块1之间相互连接的第一上横梁11与第一下横梁12之间、中间框架模块1的第一上横梁11与上框架模块2的第二下横梁22之间、中间框架模块1的第一下横梁12与所述的下框架模块3的第三上横梁3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6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井道框架内还设置有轿厢轨道4和对重块导轨9。相邻的两个中间框架模块1之间相互接触的两个第一中间横梁14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5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上框架模块2的最下侧的第二中间横梁24与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1的最上侧的第一中间横梁14通过第二连接件6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下框架模块3的最上侧的第三中间横梁34与所述的中间框架模块1的最下侧的第一中间横梁14通过第二连接件6相固定连接。所述的井道框架还设置有底座8,所述的下框架模块3的第三下横梁32通过多个第三连接件7与所述的底座8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下横梁32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三下横梁32的长度,且所述的第三下横梁32的两端部相对所述的第三立柱33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的延伸部与所述的底座8之间通过所述的第三连接件7相固定连接。所述的底座8上还设置有多个缓冲装置。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液压缸组件及用于安装所述的液压缸组件的安装组件,所述的液压缸组件包括缸体、设置在缸体的活塞、活塞杆,所述的活塞杆的一端部连接所述的活塞,所述的活塞杆的另一端部连接一撞击件,所述的活塞将缸体内的油腔间隔成位于所述的活塞上部的上油腔及位于所述的活塞下部的下油腔,所述的缸体的外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壳体,所述的安装壳体内形成缸体安装腔,所述的缸体安装腔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连接结构的井道框架,有多个模块单元拼接而成,在电梯制造时,能够先将模块单元制作完成,运至安装现场,安装时,只需要使用吊车将模块单元拼接完成即可,安装速度十分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