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5715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输过程中的固定支架,尤其涉及一种在运输医用内窥镜过程中起到固定内窥镜作用的转运支架



背景技术:

医用内窥镜在医院内需要一次或多次的转运,转运过程中,医用内窥镜被放置在转运托盘上,通过专用的转运车被运送至使用位置。目前医用内窥镜转运车由车体和转运托盘组成,车体包括支架、行走轮、推车把手和2-3层的转运托盘放置横撑,转运托盘放置或固定在横撑上,转运托盘可通过罩体对其放置空间与外部空间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离。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时常出现因转运引起的内窥镜镜头损坏的问题,使医院需要承担高昂的维修和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经过发明人观察和研究表明,在医用内窥镜转运过程中,由于转运车通过医护人员人力推行前进,转运车无法达到匀速前行的状态,而医用内窥镜具有极长的镜管或插入管,由此被放置在转运托盘上的医用内窥镜在推行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晃动。内窥镜镜头作为精密仪器的一种,在受到频繁的晃动或震动时便产生了损坏或其他故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的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其可以在医用内窥镜转运过程中起到稳固内窥镜的作用,从而防止运输过程中镜头发生损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包括:“u”形夹持件和固定部;所述“u”形夹持件包括基部、及由所述基部的两个端部弯折并延伸形成的一对夹片,所述夹片包括通过弯折形成一定角度的引导段和夹持段,在所述引导段和所述夹持段的弯折处形成阔口部;在位于所述阔口部处的所述夹片的内壁上固设有支架;一对所述引导段的自由端形成第一开口,一对所述支架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开口,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撑面和下限位面,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上支撑面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下限位面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

优选地,一对所述夹持段逐渐靠拢收缩直至与所述基部连接,且一对所述夹持段之间形成25°-35°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引导段和所述夹持段之间形成165°-170°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面为所述引导段的内壁的圆弧延伸面,其圆弧凹面指向所述第一开口一侧;所述下限位面为所述夹持段的内壁的圆弧延伸面,其圆弧凹面指向所述基部一侧。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面为1/9-1/5圆弧面;所述下限位面为1/9-1/5圆弧面。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面和所述下限位面的远端相交形成顶端点,一对所述支架的顶端点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宽度为所述“u”形夹持件的内底面的宽度的0.7-1.0倍。

优选地,所述支架和所述夹片为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制成。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由一侧夹片延伸形成的延长段、及由所述延长段延伸并弯曲形成的挂钩。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磁铁片。

借由上述方法,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转运支架可以在转运过程中对镜管进行固定,避免镜管因转运过程中的晃动或震动造成损坏;进一步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转运支架可以同时运输两个镜管直径不同的内窥镜,避免因镜管直径不合适而需要再取一次的问题,从而避免的患者的等待。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的一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的一种示意图。

附图中:100、“u”形夹持件,200、固定部,101、基部,102、夹片,103、第一开口,104、支架,105、第二开口,102a、引导段,102b、夹持段,102c、阔口部,104a、上支撑面,104b、下限位面,104c、顶端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包括“u”形夹持件100和固定部200。

该“u”形夹持件100包括基部101、及由该基部101的两个端部弯折并延伸形成的一对夹片102,基部101和一对夹片102为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基部101形成该“u”形夹持件100的内底面和外底面,其中,内底面和外底面均为平面。一对夹片102自然状态下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当一对夹片102受外力作用被相互远离时,两个夹片102具有相互靠拢的趋势和回复力。自然状态下,一对夹片102包括弯折成一定角度的引导段102a和夹持段102b,一对引导段102a处形成第一开口103,在引导段102a和夹持段102b的连接处(即弯折处)形成阔口部102c。一对夹片102在位于引导段102a的段上相互平行,当然也可以近似的平行;一对夹持段102b逐渐靠拢收缩直至与基部101连接,此时一对夹持段102b形成25°-35°的夹角α。引导段102a和夹持段102b通过圆弧过渡,此时,在引导段102a和夹持段102b之间形成165°-170°的夹角β。

在位于阔口部102c处的夹片102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架104,一对夹片102上的支架104为镜像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04和夹片102为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制成。支架104包括上支撑面104a和下限位面104b。其中上支撑面104a为引导段102a的内壁的延伸面,为圆弧凹面指向第一开口103一侧的1/9-1/5圆弧面;下限位面104b为夹持段102b的内壁的延伸面,为圆弧凹面指向基部101一侧的1/9-1/5圆弧面。上支撑面104a和下限位面104b的远端相交形成顶端点104c,一对支架104的顶端104c之间形成第二开口105,一对支架104的顶端104c之间的间距(即第二开口105的宽度)为该“u”形夹持件100的内底面的宽度w的0.7-1.0倍。

其中一侧的夹片102在第一开口103一侧延伸形成该固定部200。固定部200包括由夹片102延伸形成的延长段201、及由该延长段201再次延伸并弯曲形成的挂钩202,在本实施例中挂钩202为圆弧状的弯钩。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挂钩202可以为任意形状。

使用了该种转运支架的医用内窥镜转运车,包括由支架、行走轮、推车把手和2-3层的横撑组成的车体,横撑上放置有转运托盘。该转运托盘包括盘底、及围绕盘底四周的盘壁。使用时,转运支架通过固定部200上的挂钩202固定在盘壁上。

由此,在引导段102a至阔口部102c之间形成可用于容纳较大直径的镜管的第一容纳空间,在阔口部102c至夹持段102b之间形成可用于容纳较小直径的镜管的第二容纳空间。需要使用时,首先通过挂钩202将“u”形夹持件100固定在转运托盘盘壁边沿上。随后,将一对夹片102略微张开,将直径较小的镜管通过第二开口105进入第二容纳空间后将一对夹片102复位,此时直径较小的镜管与一对下限位面104b接触并被夹持固定在第二容纳空间内。再次张开一对夹片102,将直径较大的镜管通过第一开口103进入第一容纳空间后将一对夹片102复位,此时,直径较大的镜管与一对上支撑面104a相接触并被夹持固定在第一容纳空间内。通过夹持段102b的夹角α的设置,使得一对夹片102在外力作用下被再次张开时,直径较小的镜管在第二容纳空间中保持原有的位置,不因第二次的张开而下滑,影响夹片的复位,或因下滑或夹片复位时再次被向上挤压而产生的晃动,即放置直径较大的镜管时,不会对已放置的镜管产生晃动,避免了对已经放置的镜管造成损坏。当然,本技术方案的转运支架除同时固定两个直径不同的镜管,本领域普通技术可以想象,其还可以单独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其与实施例1中所公开的一种医用内窥镜的转运支架的区别在于,固定部200的固定形式不同。在实施例2中,固定部200为固定设置在该“u”形夹持件100的基部101上的磁铁片,该磁铁片可以通过胶黏或其他固定方式设置在基部101的内底面上,也可以设置在基部101的外底面上。与此同时,在实施例2中,转运托盘不采用树脂材料制成的托盘,而需要采用含铁金属材料制成。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运托盘仍采用树脂材料制成,将该“u”形夹持件100通过磁铁片固定在车体的其他结构上。

借由上述方法,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转运支架可以在转运过程中对镜管进行固定,避免镜管因转运过程中的晃动或震动造成损坏;进一步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转运支架可以同时运输两个镜管直径不同的内窥镜,避免因镜管直径不合适而需要再取一次的问题,从而避免的患者的等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