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亚头纺卷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676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亚头纺卷绕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加弹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亚头纺卷绕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目前市场上poy设备基本上为十头以上的15公斤卷装,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现有的设备无法实现15公斤卷装,不能跟上市场的需求,如果更换设备,需要增加大量的设备成本,一般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对设备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公开了一种亚头纺卷绕机,包括机架、甬道、预网络、卷绕头,所述机架通过支架设置为三层结构,所述卷绕头上下交替设置在所述机架的底层和二层上,所述甬道和所述预网络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三层,所述甬道设置在所述预网络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甬道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甬道的下端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丝盘,所述导丝盘设置有两个,分别上下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三层。

进一步地,所述导丝盘包括盘体、电机、后盖和法兰,所述盘体为圆环柱体,是后盖和所述法兰分别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两端,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盖体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法兰延伸至所述盘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盘体上设置有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亚头纺卷绕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更换平台,所述更换平台包括踏板、至少四个更换支架和与所述更换支架数量对应的轮组,四个所述更换支架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另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踏板的四个角上,其中,所述轮组包括滑轮,在滑轮的一侧设置升降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落丝平台,所述落丝平台包括落丝架,所述落丝架的底部至少相错设置有三个底脚,在所述落丝架的一侧设置有调节部,实现对所述落丝架一侧的升降,所述调节部的底部设置有移动部,在所述落丝架设置有所述调节部的相对一侧的边缘与相邻底脚之间相错的设置有两个滚轮,并且所述滚轮的底部高于所述底脚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部呈倒“t”型结构,底部的两端分别设置移所述移动部。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部为丝杆,所述移动部为万向轮,所述滚轮为定向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落丝架底部的边缘处。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

(1)卷绕头上下交替设置,增加了相邻卷绕头之间的距离,使卷绕头的卷绕能力更加强大,在不影响卷绕的情况下,增大工人生头和维修的空间,使操作更加方便。

(2)对甬道结构的改进,使甬道内部气流稳定,受外界干扰小,另外在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气孔,有利于甬道内气流保持稳定速度,有效减少丝条的抖荡,稳定卷绕张力。

(3)增加导丝盘并且对导丝盘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避免由于卷绕头的上下设置使丝道长短不一而可能使卷绕张力发生变化,使卷绕成型和丝束退绕性能改变的同时,又可以使导丝盘在维修时更加方便,减少了维修时间。

(4)配套设置更换平台,通过简单的机械设置,使更换平台可以方便的固定和移动。

(5)通过调节部将一侧倾斜轻松实现通过底脚和滚轮支撑落丝架之间切换,操作简单方便,稳定性好,并且通过定向轮和万向轮之间的配合,能够很快的进行位置的调节,使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卷绕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卷绕机的侧视图;

图3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甬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卷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更换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7为落丝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8为落丝平台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机架,2、预网络,3、卷绕头,4、导丝盘,5、支架,6、出风口,7、更换平台,8、落丝平台,41、盘体,42、后盖,43、法兰,51、横梁,52、立柱,71、踏板,72、更换支架,73、轮组,81、落丝架,82底脚,83、调节部,84、移动部,85、滚轮,86、楼梯,411、通孔,731、滑轮,732、升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包括机架1、甬道(未示出)、预网络2、卷绕头3,机架1通过支架5设置为三层结构,卷绕头3上下交替设置在机架1的底层和二层上,通过上下交替设置,增加同层上的卷相邻绕头3之间的间距,可以增加工人生头和维修的空间,甬道和与预网络2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三层,甬道设置在预网络2的上方。

如图3所示,支架5包括横梁51和多个立柱52,立柱52与横梁51固定设置,给横梁51提供支撑力,优选的,立柱52为“y”字形,可以增加横梁51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卷绕头3在工作时,横梁51发生抖动,影响卷绕头3的工作。

如图4所示,甬道的上直径大于下直径,通过上下两端的气压差形成又上而下的风,但现有的甬道是上直径小于下直径,内部气流不稳定,而且容易受到外界气流的影响,张力波动大,甬道上直径大于下致敬,风由上向下汇聚,使风在甬道内更加稳定。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甬道下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6,有利于甬道内气流保持稳定速度,有效减少丝条的抖荡,稳定卷绕张力。

如图5所示,由于卷绕头上下交替设置,在卷绕时可能会出现张力过紧等现象的出现,使丝线拉断,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导丝盘4,每个卷绕头3分别设置有两个导丝盘4,两个导丝盘4上下设置在机架1的三层上。导丝盘4包括盘体41、电机、后盖42和法兰43,为了方便维修,盘体41为圆环柱体,后盖42和法兰43分别可拆卸的设置在盖体41的两端,电机设置在盖体41内,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法兰43延伸至盘体41外。这样设置可以在电机损坏时,根据电机损坏位置,仅需将后盖42或者法兰43拆卸即可对内部电机进行维修,无需将导丝盘整体拆卸进行维修,拆卸过程繁琐复杂,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另外,由于电机设置在盘体41内,电机在工作是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高温环境不利于电机的正常工作,因此,盘体41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411,电机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通孔411排出,以保证电机的工作环境温度处于正常温度下,增加电机的使用寿命。

在卷绕时,丝线通过甬道,通过甬道的上下压力差形成由上而下的风,对甬道内的丝线进行整理,而后进入预网络,通过预网络对丝线进行均有,使丝线在摩擦过程中不受损伤,进一步增加丝线的集束性,减少毛羽、毛丝的产生,增加四叔强度,提高柔顺性,让四叔柔软,增加手感,还能消除纺织加工过程中的经典作用不发生绕皮圈、罗拉、锡林等现象,减少毛丝及端头等不正常情况,保证丝线的质量,提高织造效率。

而后进入导丝盘4,导丝盘4上下设置,经过预网络的丝线进入下导丝盘后再绕至上导丝盘,这样设置可以避免由于卷绕头3的上下设置使丝道长短不一而可能使卷绕张力发生变化,使卷绕成型和丝束退绕性能改变。当导丝盘4出现故障时,通过本发明的结构设计,仅需拆除后盖42或者法兰43即可对盖体41内的电机的前端或者后端进行维修,无需整机拆解,浪费大量的拆卸时间。

而后,通过导丝盘4的丝线进入卷绕头3进行卷绕。

另外,由于卷绕头3上下两层设置,使上层卷绕头3离地高度增加,工人无法之间对卷绕头进行安装和维修,所以,需要配备专用的更换平台7,如图6所示,包括踏板71、至少四个更换支架72、和与更换支架72数量对应的轮组73,踏板71为四边形,四个更换支架72的一端设置有轮组73,另一端分别设置在踏板71的四个角上,其中,轮组73包括滑轮731,在滑轮731的一侧设置有升降部732,升降部732可以是丝杆;升降部732驱动滑轮上升或者下降,即通过升降部732的升降来实现滑轮离开地面,从而使滑轮失效。在使用时,通过滑轮731将踏板71调整至指定位置后,通过使用四个更换支架上的升降部732,将更换平台整体抬起,使滚轮离开地面,防止更换平台的移位。

在卷绕头3卷绕完成后,需要将卷绕完成的丝卸下后更换卷绕盘,但由于二层的卷绕头3里面距离过高,工人无法将丝取下,还包括落丝平台8,如图7-8所示,落丝平台8包括落丝架81,落丝架81的底部至少相错设置有三个底脚82,优选的,底脚82设置有四个,在落丝架81的一侧设置有调节部83,实现对落丝架81一侧的升降,调节部83的底部设置有移动部84,在落丝架81设置有调节部83的相对一侧的边缘与相邻底脚82之间相错的设置有两个滚轮85,并且滚轮85的底部高于底脚82的底部,滚轮85可以是定向轮,为了使滚轮85在使用时不受落丝架81边缘的影响,优选的,两个滚轮85设置在落丝架81底部边缘处。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部83可以是丝杆,移动部84可以是万向轮,调节部83的一端与移动部84连接,通过驱动调节部83运动,进而将落丝架81提升或者下降,在调节落丝架81位置时,通过移动部84的滑动进行调节。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部83呈倒“t”型结构,调节部83的底部与落丝架81上下滑动连接,底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移动部84,这样通过两个滚轮85和两个移动部,可以使落丝架81在移动时保持稳定;优选的,调节部83可以是丝杆,通过手动或者电机驱动调节部83运动时,将调节部83的底部上升或者下降,进而实现落丝架81的下降或者上升。另外,为了使落丝架81在移动调整位置时更加顺畅,移动部84为万向轮。

另外,为了方便工人上下,还设置有楼梯86,楼梯86的一端与落丝架81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下部连接,楼梯86与落丝架81呈三角形。

为了防止工人在落丝时,落丝架发生滑动,底脚82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并且防滑垫的厚度为5mm。

在使用时,通过驱动调节部83运动,将落丝架81的一侧提起,设置有调节部83一侧的底脚82离开地面,移动部84接触地面,相对一侧的滚轮85接触地面,底脚82也离开地面,落丝架81呈微倾斜状态,此时,工人可以拉动落丝架81对落丝平台8的位置进行调节。当调节完毕后,仅需要驱动调节部83,将落丝架81下降即可,当底脚82全部接触地面即可,此时滚轮85和移动部84离开地面,不发挥任何作用。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

(1)卷绕头上下交替设置,增加了相邻卷绕头之间的距离,使卷绕头的卷绕能力更加强大,在不影响卷绕的情况下,增大工人生头和维修的空间,使操作更加方便。

(2)对甬道结构的改进,使甬道内部气流稳定,受外界干扰小,另外在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气孔,有利于甬道内气流保持稳定速度,有效减少丝条的抖荡,稳定卷绕张力。

(3)增加导丝盘并且对导丝盘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避免由于卷绕头的上下设置使丝道长短不一而可能使卷绕张力发生变化,使卷绕成型和丝束退绕性能改变的同时,又可以使导丝盘在维修时更加方便,减少了维修时间。

(4)配套设置更换平台,通过简单的机械设置,使更换平台可以方便的固定和移动。

(5)通过调节部将一侧倾斜轻松实现通过底脚和滚轮支撑落丝架之间切换,操作简单方便,稳定性好,并且通过定向轮和万向轮之间的配合,能够很快的进行位置的调节,使用范围广。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如果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