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机的脱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9673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绕线机的脱线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绕线机的脱线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费品,而绕线机就是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生产厂商通过绕线机的使用,实现对线材的自动化绕线,以降低操作人员的负担,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适应于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但是,在现有的绕线机中,其脱线装置的结构比较复杂,增加了企业的投入成本;与此同时,现有的绕线机的脱线装置在工作过程中还经常出现脱线不可靠等状况出现,故无法有效地确保脱线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到后续绕线机的绞线的质量,甚至造成废品的产生。

因此,急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及脱线可靠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及脱线可靠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组装于矩形框内,包括气缸、翻转臂、连动片及多个钩针结构。所述气缸沿所述矩形框的前后方向组装于所述矩形框的左侧壁或右侧壁处;所述翻转臂沿所述矩形框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翻转臂的左端与所述矩形框的左侧壁枢接,所述翻转臂的右端与所述矩形框的右侧壁枢接,所述气缸位于所述翻转臂对应的下方;所述钩针结构沿所述矩形框的前后方向滑动地穿置于所述翻转臂上,所述钩针结构沿所述矩形框的左右方向排列成行,每个所述钩针结构的后端与所述翻转臂之间套设有弹性件;所述连动片的上端与所述翻转臂固定连接,所述连动片的下端伸向所述气缸并具有沿所述矩形框的上下方向布置的滑动长孔,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安装有穿置于所述滑动长孔内的顶推块,所述顶推块在所述气缸做伸缩滑动过程中于所述滑动长孔内滑动,由滑动的所述顶推块带动所述连动片去驱使所述翻转臂做上下翻转的运动,从而由上下翻转运动的所述翻转臂带动所述钩针结构脱线。

较佳地,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呈朝后布置。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翻转臂的前方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沿所述矩形框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述导向板的左端组装于所述矩形框的左侧壁上,所述导向板的右端组装于所述矩形框的右侧壁上,所述导向板的后端还开设有供所述钩针结构做脱线运动所需空间的运动槽,所述运动槽的数量与所述钩针结构的数量相同。

较佳地,所述弹性件驱使所述钩针结构的前端与所述运动槽的槽壁相抵触。

较佳地,所述滑动长孔为上下两端带圆弧的矩形孔。

较佳地,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套装有一套筒,所述顶推块为一螺钉,所述螺钉的尾部穿过所述套筒,所述螺钉的头部穿过所述滑动长孔。

较佳地,所述钩针结构包含前后直杆部、上下直杆部及针部,所述前后直杆部滑动地穿置于所述翻转臂上,所述弹性件抵触于所述前后直杆部的后端与所述翻转臂之间,所述上下直杆部沿所述矩形框的上下方向穿置于所述运动槽内,所述上下直杆部的上端位于所述前后直杆部的前端正下方,所述上下直杆部的中间部分具有嵌配槽,所述运动槽的左右两槽壁位于所述嵌配槽内,所述针部沿所述矩形框的上下方向穿置于所述前后直杆部及上下直杆部,且所述针部的下端伸出所述上下直杆部的下端。

较佳地,所述上下直杆部之下端的端部为半球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翻转臂、连动片及多个钩针结构的配合,故当气缸做收缩滑动时,由收缩滑动的气缸带动顶推块于连动片的滑动长孔内滑动,再由滑动的顶推块带动连动片去驱使翻转臂向上翻转,从而由向上翻转的翻转臂带动钩针结构脱线;当气缸做伸出滑动时,由伸出滑动的气缸带动顶推块于连动片的滑动长孔内滑动,再由滑动的顶推块带动连动片去驱使翻转臂向下翻转,从而由向下翻转的翻转臂带动钩针结构复位,实现脱线及复位的自动化,一方面简化了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的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的成本低,另一方面确保了脱线及复位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组装于矩形框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中的钩针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100组装于矩形框200内,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矩形框200由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210及后侧壁220构成的首尾封闭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100包括气缸10、翻转臂20、连动片50及多个钩针结构30。气缸10沿矩形框200的前后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组装于矩形框200的右侧壁220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气缸10也可组装于矩形框200的左侧壁220处,故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气缸的10输出端呈朝后布置,以将矩形框200的空间有效地利用起来,但不以此为限。翻转臂20沿矩形框200的左右方向(即双箭头B所指)布置,翻转臂20的左端与矩形框200的左侧壁210枢接,翻转臂20的右端与矩形框200的右侧壁200枢接,气缸10位于翻转臂20对应的下方;较优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翻转臂20的左端与矩形框200的左侧壁210的枢接中心线和翻转臂20的右端与矩形框200的右侧壁200的枢接中心线相重合,以确保翻转臂20相对矩形框200上下翻转的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钩针结构30沿矩形框200的前后方向滑动地穿置于翻转臂20上,钩针结构30沿矩形框200的左右方向排列成行,且每个钩针结构30的后端与翻转臂20之间套设有弹性件(图中未示),由翻转臂20带动所有的钩针结构30做同步协调的脱线运动,而弹性件为钩针结构30的脱线及复位提供弹性缓冲力,故脱线及复位更可靠;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钩针结构30为六个,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为三个、四个或五个不等,但不以此为限。连动片50的上端与翻转臂20固定连接,连动片50的下端伸向气缸10并具有沿矩形框200的上下方向布置的滑动长孔51,气缸10的输出端安装有穿置于滑动长孔51内的顶推块11;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长孔51为上下两端带圆弧的矩形孔,而气缸10的输出端套装有一套筒12,顶推块11为一螺钉,螺钉的尾部穿过套筒12,螺钉的头部穿过滑动长孔51,以提高顶推块11于滑动长孔51滑动并带动连动片50运动的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

故,在气缸10做伸缩滑动过程中,顶推块11于滑动长孔51内滑动,由滑动的顶推块11带动连动片50去驱使翻转臂20做上下翻转的运动,从而由上下翻转运动的翻转臂20带动钩针结构30脱线。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100还包括位于翻转臂20的前方的导向板60,导向板60沿矩形框200的左右方向布置,导向板60的左端组装于矩形框200的左侧壁210上,导向板60的右端组装于矩形框200的右侧壁220上,导向板60的后端还开设有供钩针结构30做脱线运动所需空间的运动槽61,运动槽61的数量与钩针结构30的数量相同,为钩针结构30的脱线及复位提供可靠导向,因此,脱线及复位更可靠;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驱使钩针结构30的前端与运动槽61的槽壁相抵触;钩针结构30包含前后直杆部31、上下直杆部32及针部33,前后直杆部31滑动地穿置于翻转臂20上,弹性件抵触于前后直杆部31的后端与翻转臂20之间,上下直杆部32沿矩形框200的上下方向穿置于运动槽61内,上下直杆部32的上端位于前后直杆部31的前端正下方,上下直杆部32的中间部分具有嵌配槽321,运动槽61的左右两槽壁位于嵌配槽321内,针部33沿矩形框200的上下方向穿置于前后直杆部31及上下直杆部32,且针部33的下端伸出上下直杆部32的下端,较优的是,上下直杆部32之下端的端部为半球形结构322,使得上下直杆部32的下端更光滑,有效地减少运动槽61的槽壁对上下直杆部32的阻挡,因而有效地提高钩针结构30脱线及复位的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本实用新型的气缸10、翻转臂10、连动片50及多个钩针结构30的配合,故当气缸10做收缩滑动时,由收缩滑动的气缸10带动顶推块11于连动片50的滑动长孔51内滑动,再由滑动的顶推块11带动连动片50去驱使翻转臂20向上翻转,从而由向上翻转的翻转臂20带动钩针结构30脱线;当气缸10做伸出滑动时,由伸出滑动的气缸10带动顶推块11于连动片50的滑动长孔51内滑动,再由滑动的顶推块11带动连动片50去驱使翻转臂20向下翻转,从而由向下翻转的翻转臂20带动钩针结构30复位,实现脱线及复位的自动化,一方面简化了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100的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的脱线机构100的成本低,另一方面确保了脱线及复位的可靠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