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瓣防堵锅炉煤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3157发布日期:2018-08-29 01:0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原煤防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瓣防堵锅炉煤仓。



背景技术:

锅炉原煤仓下口的堵塞,长期以来困扰着燃煤电厂,严重威胁着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一般来说,原煤仓结构上部呈圆柱体,下部呈双曲线圆锥或其他上大下小的形状。上口大、下口小,物料依赖自身重量自上而下落入锅炉燃烧腔中。下落的物料由于在锥形容器内流动,故而越往下流动,面积越小,对物料本身就形成了更大的挤压。其挤压传递到仓壁上,就增加了细料附着在仓壁上的外力和几率,而物料流动方向是自仓壁向中心下口方向流动,物料不会对仓壁形成大的冲刷。因此,自然状态下,细小物料极易粘附在仓壁上,物料附壁后摩擦系数进一步增大,附壁物料会越积越厚。方锥形仓的四个直角摩擦系数更呈现上述现象,这是造成堵塞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造成煤仓堵塞的根本原因是原煤仓下口小。而由于天然的原因,煤仓的上大下小结构是解决进料稳定性的基本思路。一般情况下,以300MW机组为例,原煤仓下口直径多为629mm,通流面积不足0.3平方米,有的再加上衬板和疏通设施,使通流面积进一步减少,更加重了堵塞的几率。

根据原煤品种特性的不同,堵塞后的形状大致分为拱状、抛物线状、盲拱状等多种。堵塞的部位,多数在煤闸门上口的1.5m-3m以内,也就是在下口直径小于1米处。经调查研究,原煤仓堵塞90%以上发生在下部原煤仓出口以上1-2m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某处开始粘结薄层物料,粘结后增大摩擦力,然后朝轴向与径向延伸,逐步增加厚度,最终形成不同形状而堵塞,造成断流。煤炭含水量较大时,原煤仓停用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煤面沿仓壁的板结硬化而蓬煤的现象,使得中部或上部搭拱堵塞。这种情况在江浙地区的多雨季节尤其普遍,在无法为原煤除湿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堵塞就成为一个难题。以4×300MW某电厂为例,每班雇佣4名临时工进行清堵,由于劳动强度大,一季度下来要换几批人,三个月下来投入工时、油料及由于空转造成的损失,折合发电量竟可达到数亿度之多。

现有的防堵措施有往复式疏通机、空气炮、振动式、旋转式等。往复式分为液压式和机械式两种,由于采用横杆结构,使得下口通流面积减小且不通畅,设备不工作时会加重堵塞,因此需要连续工作,造成寿命很短,不具有推广价值。空气炮适合空旷环境,否则会造成噪声污染,且只对极小部位起作用,作用面积小。振动式在某些情况下会加重原煤之间的挤压使堵塞更甚,且对煤仓动力要求较高。旋转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容易造成堵转,且原煤仓要保持低煤位运行,否则堵转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煤仓堵塞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结构简单的锅炉煤仓,以克服现有技术煤仓防堵效果差、安全隐患大、成本高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瓣防堵锅炉煤仓,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煤仓和下煤仓,其中上煤仓和传统煤仓同为漏斗状,下煤仓为上下端边长和上煤仓下端漏斗圆形直径相等的正边形的中空长方体,且该中空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中至少有一个是可绕上缘铰接轴掀开的,且该面左右两侧各有至少一个卡扣,关闭该面时搭上所述卡扣即可恢复中空长方体形状。

本实用新型因在下煤仓设置可打开的一面使得人工清理更加方便外,另外因在经统计容易堵塞部位采用了上小下大的结构,导致四个对角在工作中处于中空状态,使之更不容易发生堵塞,整体防堵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煤仓,2-下煤仓,3-卡扣,4-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的分瓣防堵锅炉煤仓,包括上煤仓1和下煤仓2,其中上煤仓1和传统煤仓同为漏斗状,下煤仓2为上下端边长和上煤仓1下端漏斗圆形直径相等的正边形的中空长方体,且该中空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中至少有一个是可绕上缘铰接轴4掀开的,且该面左右两侧各有至少一个卡扣3,关闭该面时搭上所述卡扣3即可恢复中空长方体形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