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带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9978发布日期:2018-07-13 17:5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有关盖带结构,尤指一种能适用于热封及自黏型态的盖带,且可以单一款式通用于不同材质的承载带,并仍具有可控、稳定剥离强度之盖带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塑料承载带(Carrier Tape)主要是为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贴片生产提供辅助,是一种重要的包装材料。一般的承载带是由塑料承载带卷片材(料带)经成型、冲孔等加工,分别形成符合默认形状以供收容电子零件的凹陷部位以及定位用的边孔,再与一盖带(Cover Tape)封合,以达到包装电子零件的目的。但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设计诉求越发轻薄短小,消费性电子产品明显有小巧精致化的趋势,因此对SMT在产能、精度、质量、服务方面的需求也更为强烈。

传统结合于承载带上的盖带主要有热封型盖带和自黏型盖带二种。热封型盖带是经由热活化黏结剂(或称为热熔胶)受热后产生黏性,将单一膜层的盖带黏在承载带上;而自黏型盖带则依靠压敏黏结剂(或称为自黏胶、PSA感压胶),经压合将单一膜层的盖带黏在承载带上;上述二种盖带在应用上仍存在一些缺点:

1、首先,热封盖带的应用是根据欲封合承载带的材质,而搭配有特定的热熔胶及相应的加工条件,不仅工艺较为复杂,且对于设备要求较高,使用时需要加热装置才有封合效果,热封合后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封合边缘开裂,生产过程中需调整温度与气压,使用较不方便。

2、自黏盖带则对于压敏黏结剂要求较高,不但需要相当程度的封合强度才能满足需求,且必须根据承载带的材质调制适用的压敏黏结剂,来控制剥离盖带的稳定性,以避免封合强度不足或剥离后在承载带表面残留黏结剂;同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质量,易造成封合不良,致使拉力无法降低且不稳定,且产品直接接触的胶边在剥离时易产生残胶现象,易对机器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上述已知热封型盖带与自黏型盖带皆是依靠胶的成分来稳定剥离力,但在实际应用时,所应用的承载带材质(承载带表面材质)、环境(温度、湿度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封合胶剥离时作用力的稳定性,致使产品普遍存在不同承载带上剥离强度不一致、剥离力不均匀等问题,容易在该盖带与承载带剥离的过程中影响剥离作用力的稳定,进而发生零件偏移、跳动、黏附等问题;为改善此种缺失,乃有中脱型盖带的设计,以期藉由改变盖带剥离的状态,将剥离时的拉拔作用力控制在稳定范围。

目前已知的中脱盖带结构,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其盖带6于一长形片状的基材61的一表侧设有一压敏黏胶层62,以供与一外部的承载带(未绘出)相黏合,且于该压敏黏胶层62远离该基材61的一表侧可依需要设置一覆膜层64,另于该基材61的二旁侧可利用激光或其他加工方式分别设置一排微型切口组,各微型切口组是由数个未贯穿该基材61的弧形微型切口63间隔排列而成;使用时,利用各微型切口63破坏该基材61二旁侧的结构强度,使该盖带6于受力时会分别沿二微型切口组延伸路径形成稳定的破裂开口。

另有如图2所示的结构,其是于一长形片状的盖带7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上镀层71及一底镀层72,且于接近该底镀层72二旁侧的部位分别设有一黏胶条73,以供黏合于一外部的承载带(未绘出)二旁侧,另于该盖带7二旁侧的上、下表面分别加工形成(连续或非连续)的半撕裂开口74、75,利用该等未贯穿盖带7的半撕裂开口74、75可破坏该盖带7二旁侧的结构而形成易于断裂的部位,使该盖带7于操作时会由上述易于断裂的部位与该承载带分离,而不再是剥离该盖带7与该承载带之间的黏胶条,可藉以避免前述承载带材质、环境等因素影响封合稳定性等缺失。然而,无论是该微型切口63或是半撕裂开口74、75的设计,其于实际应用上,不但皆具有加工繁琐不便、质量不稳定,且加工成本高昂,价格难以降低,影响产品整体竞争力。

此外,盖带的设计上,是与应用的承载带材质息息相关,常见的承载带材质有许多种种类,诸如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ET(Polyethylene T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等,各种材质的物理性质各有不同,而基于使用上的需求,例如盖带的封合强度、剥离强度、稳定性等,往往需特制的盖带及封胶才能满足需求,因此,欲以一种盖带组成来满足所有材质承载带的封合条件,几乎是不可能。

有鉴于已知盖带在应用与剥离时有上述的不足,创作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创作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盖带改良结构,以改革传统热封型或自黏型盖带与承载带剥离时的拉拔方式,由双层固定部可分离的结构设计,让第二层的固定部采用重黏的胶性完全封合于承载带两侧,不必受限于承载带的材质,再由第一层以可控剥离强度(peel strength)的轻黏的胶性黏结于固定部,让盖带与承载带作剥离时,第一层能以稳定的拉拔力(即剥离强度)与固定部分离,永远稳定在20-90g,甚至于是20-70g,不再受限于承载带的材质、环境等因素,达到万用型(能以单一款式适用于所有材质或成型不良的承载带)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是于二片状迭置的第一、二基层之间设有一具有较小黏合力的第一胶层,该第二基层另一侧经由具较大黏合力的第二胶层粘合于承载带二旁侧,于该第二基层二旁侧与该承载带结合部位各设有一纵向延伸的贯穿切槽,该二切槽沿该边缘延伸并可将该第二基层分割成一位于中间部位的中脱部,以及位于二旁部位的固定部,当该第一、二基层受力时,可由二固定部接近该第一胶层的一表侧剥离,使该中脱部可随该第一基层直接与该承载带分离,因此有效改善各种黏胶在对应不同承载带材质造成剥离作用力的稳定性差异,且可避免因剥离力不均匀产生零件偏移、跳动等缺失。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第二胶层可依需要采用热熔胶或PSA胶等材质,以因应不同场合的需求,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整体的加工较为简单、成本低廉,且该第一基层可轻易地重工(即重复加工)再利用,因此具有较低的成本及较佳的经济效益。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用以封合一承载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长条片状的第一基层;一与该第一基层具有相同形状的片状第二基层;一第一胶层,设置于该第一基层接近该第二基层的一侧表面,以供黏合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并形成一相应的第一剥离强度,使该第一基层能受拉力作用而与该第二基层相剥离;一第二胶层,设置于该第二基层远离该第一基层的一侧表面,以供黏合该第二基层与该承载带并形成一相应的第二剥离强度,且该第二剥离强度大于该第一剥离强度;其中,该第二基层二旁侧设有二纵向延伸的切槽,使该第二基层能被分割成位于中间部位的中脱部、以及位于二旁部位用以黏合该承载带的固定部,使该盖带在剥离于该承载带时,能以该第一剥离强度的拉力使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先分离,而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能保持黏合于该承载带上,且该中脱部则能随该第一基层直接与该承载带脱离。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基层远离该第二基层的一侧表面披覆有一机能涂布层。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机能涂布层为一抗静电层。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材质可选用为PET(Polyethylene T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OPP(O-phenylphenol,邻苯基苯酚)。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胶层为低剥离强度的轻黏性PSA胶(感压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胶层作用于二固定部与该承载带第一基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可控制于20-70g、20-80或20-90之间。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二胶层可选用为高剥离强度的重黏性热熔胶或重黏性PSA胶(感压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二胶层作用于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与该承载带之间的剥离强度至少可控制于100g以上或120g以上。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二胶层远离该第二基层的一表侧于对应该中脱部的部位披覆有一机能涂布层。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机能涂布层为一抗静电层。

附图单说明

图1是已知脱盖带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图2是另一已知脱盖带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组合结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盖带剥离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中X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视组合结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盖带剥离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7中Y的放大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第一基层

2 第二基层

21 中脱部

22 固定部

23 切槽

3 第一胶层

4、40 第二胶层

5、10 机能涂布层

6、7、A、C 盖带

61 基材

62 压敏黏胶层

63 微型切口

64 覆膜层

71 上镀层

72 底镀层

73 黏胶条

74、75 半撕裂开口

B 承载带

B1 容置空间

B2 侧边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3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是以一热封型盖带为例,盖带A主要结构包括:第一基层1、第二基层2、第一胶层3及第二胶层4等,其中该第一基层1可为一长条片状结构体,其材质主要可选用于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或OPP(O-phenylphenol,邻苯基苯酚),另亦可选用于PS(Polystyrene)、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PC(Polycarbonate)等材质,经加热射出压成片材,使其可保持良好的韧性、强度、抗冲击等物理特性。

该第二基层2是与该第一基层1具有相似或相同大小形状的片状结构体,其叠置于该第一基层1的下表侧,且其材质可相同于该第一基层1。

该第一胶层3设置于该第一基层1与第二基层2之间,利用其黏合力,可于该第一基层1与第二基层2之间产生一相应的第一剥离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胶层3可为轻黏性PSA胶(感压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该第二胶层4设置于该第二基层2远离该第一基层1的下侧表面,其为一具有重黏性的热封胶(黏性强于该第一胶层3),用以供热封加工而粘合于一预设承载带B的二旁侧,并产生一大于该第一剥离强度的第二剥离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胶层4为重黏性的热熔胶,或其它可经由加热黏合后可产生较大封合力的胶材。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该第二基层2二旁侧分别设有一贯穿切割的切槽23,该二切槽23分别沿该第二基层2的边缘纵向延伸,使该第二基层2可被分割成一位于中间部位对应于该容置空间B1的中脱部21,以及位于二旁部位对应于各侧边部B2的固定部22。

该承载带B于中间部位等距间隔设有数个容置空间B1,以供收容默认的电子零件(未绘出),而于承载带B二旁侧则分别设有一平直的侧边部B2。于实际应用时,是对二固定部22作热封加工,让二固定部22的第二胶层4受热并加压黏合于承载带B二旁侧的侧边部B2。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该盖带A整体是经由该第二基层2二旁侧的固定部22以第二胶层4热封合于该承载带B的各侧边部B2上,各固定部22另一表侧经由该第一胶层3黏合于该第一基层1,且该第二胶层4相较于该第一胶层3具有较大的黏合力(剥离强度);因此,当该盖带A承受一远离该承载带B方向的外力时(拉拔作用力,如图5所示),因该第一胶层3的剥离强度小于该第二胶层4的剥离强度,因此第二基层2的该二固定部22会先由第一胶层3的一侧与该第一基层1分离,而该二固定部22与该第一基层1分离后,另一侧仍受该第二胶层4黏合于该承载带B的二侧边部B2上,该中脱部21则可随该第一基层1直接与该承载带B分离,以完成剥离盖带A的动作,开启承载带B的该容置空间B1。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其是以双层结构的该第一基层1与该第二基层2的二固定部22作剥离,藉由能选用固定的该第一基层1与该第二基层2的材质与该第一胶层3的黏胶特性,能有效控制二者间的剥离强度,即反映为该盖带A与该承载带B间的剥离强度(该第一胶层3作用于二固定部22与该第一基层1之间的剥离强度能控制于20-70g、20-80g、20-90g之间,而以功效与成本考虑,20-80g为较佳),而该第二基层2的二固定部22能分离并用以封合于该承载带B上,因此该第二胶层4可选用重黏性的热熔胶作完全封合,因而能不受限于承载带B的材质(该第二胶层4作用于该第二基层2的二固定部22与该承载带B之间的剥离强度至少可控制于100g以上或120g以上),藉由可分离的该二固定部22及其两侧第一、二胶层3、4剥离强度的差异,整体的设计上极易确保剥离过程的稳定性,通用于不同材质的承载带,且可有效避免因剥离力不均匀产生零件偏移、跳动等情形。

在实际应用时,该第一基层1于远离该第二基层2的一表侧可依需要设置一机能涂布层10,该机能涂布层10可为一导电层或抗静电层,经浸涂、滚涂或喷涂的方式涂布至该第一基层1表面上,能避免外部静电损坏该容置空间B1内部的电子零件。此外,于实际上,该第二胶层4远离该第二基层2的一侧表面亦可披覆有机能性涂料,形成如上述的导电层或抗静电层,以强化保护该容置空间B1内部的电子零件的效果。

再请参见图6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是以一自黏型盖带为例,盖带C的主要结构包括:一第二胶层40、以及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第一基层1、第二基层2及第一胶层3等,其中该第一基层1、第二基层2及第一胶层3的相互组接结合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该第二胶层40为一黏合力大于该第一胶层3(轻黏性PSA胶)的黏胶,黏胶选用为重黏性的PSA胶(感压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该第二胶层40设置于该第二基层2远离该第一基层1的下侧表面,至少设于该二固定部22与承载带B二旁侧之间,用以使该第二基层2二旁侧的固定部22可经由加压以该第二胶层40黏合(封合)于该承载带B各侧边部B2上,而各固定部22另一表侧经由该第一胶层3结合于该第一基层1,且该第二胶层40相较于该第一胶层3具有较大的黏合力(剥离强度)。

当该盖带C承受一远离该承载带B方向的外力时(拉拔作用力,如图8所示),因该第一胶层3的剥离强度小于该第二胶层40的剥离强度,因此第二基层2的该二固定部22会先由第一胶层3一侧与该第一基层1分离,而该二固定部22分离后仍受该第二胶层40黏合于该承载带B的二侧边部B2上,该中脱部21则可随该第一基层1直接与该承载带B分离,以完成剥离盖带A的动作,开启承载带B的该容置空间B1。

同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自黏型盖带亦是以双层结构的该第一基层1与该第二基层2的二固定部22作剥离,藉由能选用固定的该第一基层1与该第二基层2的材质与该第一胶层3的黏胶特性,有效控制二者间的剥离强度,即反映为该盖带A与该承载带B间的剥离强度(该第一胶层3作用于二固定部22与该第一基层1之间的剥离强度能控制于20-70g、20-80g、20-90g之间,而以功效与成本考虑,20-80g为较佳),而该第二基层2的二固定部22能分离并用以封合于该承载带B上,因此该第二胶层40可选用重黏性的PSA胶作完全封合,因而能不受限于承载带B的材质(该第二胶层40作用于该第二基层2的二固定部22与该承载带B之间的剥离强度至少可控制于100g以上或120g以上),藉由可分离的该二固定部22及其两侧第一、二胶层3、40剥离强度的差异,整体的设计上极易确保剥离过程的稳定性,通用于不同材质的承载带,且可有效避免因剥离力不均匀产生零件偏移、跳动等情形。

在实际应用时,该第一基层1于远离该第二基层2的一表侧可依需要设置一机能涂布层10,该机能涂布层10可为一导电层或抗静电层,以避免外部静电损坏该容置空间B1内部的电子零件;而于该第二胶层40远离该第二基层2的一侧表面另设有一机能涂布层5,该机能涂布层5的材质与结构相同于该机能涂布层10,其约略设于对应该中脱部21的部位,在提供抗静电效果的同时,亦能避免该第二基带2表面的第二胶层40沾黏该容置空间B1内部的电子零件。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盖带改良结构确具有应用范围广泛、保持稳定黏合作用力,以有效防止盖带剥离过程中产生零件偏移、跳动、黏附等问题的功效,实为一具新颖性及进步性的创作,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惟上述说明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说明,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与范畴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改变或等效置换,亦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