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8644发布日期:2018-07-18 00:0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能保留原组分材料的主要特色,又通过复合效应而获得原组分所不具备的性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领域。在复合纤维织物到最终结构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多层复合纤维织物的绗缝和转移过程,而绗缝完成的织物因为没有最终成型而难以施力,且重量较重,因此在其转移的过程中均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其进行搬运并转送至指定的位置。

上述人工搬运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且增加了人力成本,因此如何寻找一种自动化的方式对绗缝完成的复合纤维织物进行准确的转移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目前在对复合纤维织物进行转移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中的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可对形状尚未成型的复合纤维织物进行有效的支撑和转移,可将其转移至指定的位置,且定位准确,更具实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包括:导轨、运送装置和支架;导轨固定设置于支架上,运送装置沿导轨往复运动,其述运送装置上设置有循环滚动的传送带,传送带在滚动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一段水平支撑面,用于对复合纤维织物进行支撑,用于对复合纤维织物进行承载的托盘结构设置于支架底部。

进一步地,运送装置包括用于沿导轨行走的至少四个行走轮,其中,至少一行走轮与第一伺服电机连接;运送装置还包括用于对传送带进行支撑的至少两传送辊,其中,至少一传送辊与第二伺服电机连接。

进一步地,支架包括竖向的支脚以及横向的支撑梁,支脚用于对支撑梁进行支撑,导轨固定设置于支撑梁上,其中,支脚高度可调。

进一步地,运送装置上还设置有托板,托板设置于运送装置下料一侧,用于对自运送装置向托盘结构转送的复合纤维织物进行依托。

进一步地,托板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凸沿,凸沿用于对复合纤维织物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位于托板两侧的两凸沿在托板长度延伸方向上成聚拢趋势。

进一步地,导轨在运送装置运动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结构。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通过设置运送装置以及可供运送装置运动的导轨,在运送装置上的传送带向前转动送料的同时整个运送装置向后移动,只需保证传送带的线速度与运送装置运动的线速度相等,即可将复合纤维织物自运送装置表面下料至托盘结构内,且保证此过程中无打滑现象,通过控制运送装置的下料起始位置,即可准确的实现定点下料,下料方便且定位准确,既可实现复合纤维织物的并列排放,也可实现堆叠排放,更具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导轨1、运送装置2、支架3、支脚31、支撑梁32、托盘结构4、托板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包括:导轨1、运送装置2和支架3;导轨1固定设置于支架3上,运送装置2沿导轨1往复运动,其中运送装置2上设置有循环滚动的传送带,传送带在滚动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一段水平支撑面,用于对复合纤维织物进行支撑,用于对复合纤维织物进行承载的托盘结构4设置于所述支架3底部。本实施例中复合纤维织物用自动转移装置的工作原理为:运送装置2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分别到达接料区和下料区,在达到下料区之前传送带均不转动,下料区位于托盘结构4上部,当达到下料区后,传送带向前转动,而此时在运送装置2上的传送带向前转动送料的同时整个运送装置2向后移动,只需保证传送带的线速度与运送装置运动的线速度相等,即可将复合纤维织物自运送装置2表面下料至托盘结构4内,且保证此过程中无打滑现象,通过控制运送装置2的下料起始位置,即可准确的实现定点下料。

运送装置2包括用于沿导轨1行走的四个行走轮,其中,一行走轮与第一伺服电机连接;运送装置2还包括用于对传送带进行支撑的两传送辊,其中,一传送辊与第二伺服电机连接。

支架3包括竖向的支脚31以及横向的支撑梁32,支脚31用于对支撑梁32进行支撑,导轨1固定设置于支撑梁32上,其中,支脚31高度可调,通过高度的调节可当复合纤维织物实现堆叠排放时,满足空间上的高度要求,其中调节可通过套管的方式实现,当需要对高度进行调节时,解除内外两套管间的锁紧,当高度确定后,通过锁紧内外两套管即可,锁紧可通过与外部套管螺旋连接的螺栓对内部的套管进行挤压而实现。

因为在复合纤维织物自传送带表面向托盘结构4内传送的过程中,传送带与托盘结构4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因此在运送装置2上还设置有托板5,托板5设置于运送装置2下料一侧,用于对自运送装置2向托盘结构4转送的复合纤维织物进行依托,即提供一个供复合纤维织物下滑的通道,从而保证复合纤维织物的平整性。

其中,托板5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凸沿,凸沿用于对复合纤维织物进行限位,避免复合纤维织物在下滑的过程中发生偏移而影响最终的放置位置精度,托板5两侧的两凸沿在托板5长度延伸方向上成聚拢趋势,聚拢的结构可在复合纤维织物的方向发生一定的偏移时,对其进行纠正,且纠正的过程中是逐渐进行的,避免因纠正速度过快而使得复合纤维织物产生褶皱。

本实施例中,导轨1在运送装置2运动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的设置降低了对运送装置2的动力要求,且可更加有效的保证定位效果,限位结构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位置的调节,从而实现不同位置的下料。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