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起升的液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9405发布日期:2018-09-08 00:57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液压千斤顶。



背景技术:

千斤顶是常用的汽修起重工具,广泛应用于室内、户外等多种场合下的汽车起升现场。现有的千斤顶中快速起升的液压千斤顶,可以根据是否有载荷而调节活塞杆的举升速度,从而实现在空载时快速移动,而在负载时缓慢移动,实现了缩短了空行程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保障了负载时工作可靠。

中国专利200620075069.1公开了一种双速液压立式千斤顶,其公开的方案可见,泵芯的端部在泵体内运动,泵芯端部内设置有若干通道、弹簧以及控制球阀,根据是否有载荷,控制不同的通道的导通,实现在空载或轻载时,提供较大的供油量以使得活塞杆快速移动,在负载时,提供较小的供油量使得活塞杆缓慢移动。

然而,上述专利的方案在泵芯作往复运动过程中,在底座内位于泵芯端部上方的空间容易出现真空状态,导致泵芯无法移动到指定位置,出现半泵现象,导致影响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起升的液压千斤顶,用于解决现有的千斤顶的半泵现象。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起升的液压千斤顶,包括泵体和泵芯,所述泵芯上位于泵体内部的一端固定有活塞环结构,所述活塞环结构与泵体的内腔密闭配合,并以活塞环为界将泵体划分成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其中第二储油腔与进出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储油腔上设置有补油通道,所述第一储油腔通过补油通道与储油腔连通;

其中:

活塞环结构上至少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两个通道均分别连通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且两个通道中均设置有控制阀;

两个通道的导通方案如下:

第一通道仅在泵芯自第二储油腔向第一储油腔方向移动时导通;

第二通道仅在负载情况下的泵芯自第一储油腔向第二储油腔方向移动时导通。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活塞环结构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活塞环结构包括第一活塞环和第二活塞环,所述第一活塞环与第二活塞环叠加设置,两类通道均分别贯穿第一活塞环和第二活塞环。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泵芯上位于泵体内部的一端的泵芯芯体上设置有若干台阶,并且在泵芯上位于泵体内部的一端的端部还设置有紧固螺母,所述第一活塞环和第二活塞环均套设于泵芯上,并通过台阶面和紧固螺母进行定位和紧固。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有第一控制球阀,并且第一通道上临近第一储油腔一侧的开口与第一控制球阀适配,第一通道上临近第一储油腔一侧的开口小于第一控制球阀。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有第二控制球阀和弹簧,并且第二通道上临近第二储油腔一侧的开口与第二控制球阀适配,所述弹簧压缩设置于第二控制球阀与第二通道内壁之间,且所述第二控制球阀位于与其适配的开口和弹簧之间。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泵芯端头的结构形式,其端头上的两个通道在总体上要满足技术方案中所要求的导通方案,并且配合补油通道对第一储油腔内液压油的补充,使得在泵芯作往复运动时,第一储油腔中始终会有液压油进入,不会出现真空状态,从而不会出现半泵现象。同时满足在负载情况下,减小液压油的输出使得活塞杆移动缓慢。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泵芯装配在泵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泵芯1、第一控制球阀2、弹簧3、第一活塞环4、第二活塞环5、第二控制球阀6、垫片7、紧固螺母8、第一储油腔9、第二储油腔10、液压油11、补油通道12、进出油通道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

在本公开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附图中示出了许多说明的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必定意在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方面。应当理解,上面介绍的多种构思和实施例,以及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那些构思和实施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中任意一种来实施,这是因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构思和实施例并不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方面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其他方面的任何适当组合来使用。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快速起升的液压千斤顶,包括泵体和泵芯1,所述泵芯1上位于泵体内部的一端固定有活塞环结构,所述活塞环结构与泵体的内腔密闭配合,并以活塞环为界将泵体划分成第一储油腔9和第二储油腔10,其中第二储油腔10与进出油通道13连通,一般的,如图2右侧所示,进出油通道13连通有活塞杆通道、储油腔以及安全阀等,这些结构并非为本专利的创新所在,故不做赘述;所述第一储油腔9上设置有补油通道12,所述第一储油腔9通过补油通道12与储油腔连通;

其中:

活塞环结构上至少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两个通道均分别连通第一储油腔9和第二储油腔10,且两个通道中均设置有控制阀;

两个通道的导通方案如下:

第一通道仅在泵芯1自第二储油腔10向第一储油腔9方向移动时导通;

第二通道仅在负载情况下的泵芯1自第一储油腔9向第二储油腔10方向移动时导通。

上述具体实施例的方案,其工作状态如下:

空载时:

泵芯吸油过程:泵芯1自第二储油腔10向第一储油腔9运动,此时,液压油11自进出油通道13中进行吸油,将液压油11吸入第二储油腔10中,活塞环结构随泵芯1运动,第一通道导通、第二通道关闭,液压油11通过第一通道从第一储油腔9中进入第二储油腔10中。

泵芯供油过程:泵芯1自第一储油腔9向第二储油腔10运动,活塞环结构随泵芯1运动,第一通道关闭、第二通道关闭,此时液压油11自进出油通道13向外供油,同时第一储油腔9中逐渐产生负压,利用补油通道12向第一储油腔9中补油,防止出现第一储油腔9出现真空。完成千斤顶快速上升过程。

负载时:

泵芯吸油过程:泵芯1自第二储油腔10向第一储油腔9运动,此时,液压油11自进出油通道13中进行吸油,将液压油11吸入第二储油腔10中,活塞环结构随泵芯1运动,第一通道导通、第二通道关闭,液压油11通过第一通道从第一储油腔9中进入第二储油腔10中。

泵芯供油过程:泵芯1自第一储油腔9向第二储油腔10运动,活塞环结构随泵芯1运动,第一通道关闭、第二通道导通,第二储油腔10中的液压油11一部分通过第二通道进入第一储油腔9、另一部分自进出油通道13向外供油,完成千斤顶的缓慢负载起升过程。

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活塞环结构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作为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中,分体式的活塞环结构包括第一活塞环4和第二活塞环5,所述第一活塞环4与第二活塞环5叠加设置,两类通道均分别贯穿第一活塞环4和第二活塞环5。

第一活塞环4和第二活塞环5之间在靠近活塞环外侧面的位置设置有密封件,用于保证活塞环组件与泵体内壁之间密封性能。

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泵芯1上位于泵体内部的一端的泵芯1芯体上设置有若干台阶,并且在泵芯1上位于泵体内部的一端的端部还设置有紧固螺母8,所述第一活塞环4和第二活塞环5均套设于泵芯1上,并通过台阶面和紧固螺母8进行定位和紧固。

台阶面和紧固螺母8起到定位和紧固作用,其结构设置可以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如图1所示的结构,泵芯1在位于泵体内的一端具有直径较小的一段圆柱,且圆柱的端头设置有螺纹,在圆柱与泵芯1主体之间形成一个台阶。所述第一活塞环4和第二活塞环5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圆柱适配的通孔,且第一活塞环4的一端设置有与台阶适配的台阶孔,第一活塞环4通过台阶面定位,第二活塞环5抵在第一活塞环4的另一端,并且通过垫片7和紧固螺母8与圆柱端头的螺纹配合对第一活塞环4和第二活塞环5进行紧固。

具体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结构可有多种设计,包括但不限于纯机械式设计、机电式设计等,如纯机械式设计可利用不同工况下液压油11的压力设计相应的单向通道作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如机电式设计可利用压力传感器结合电控方式控制相应通道的导通与否。

在此,优选纯机械式设计结构如下:

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有第一控制球阀2,并且第一通道上临近第一储油腔9一侧的开口与第一控制球阀2适配,第一通道上临近第一储油腔9一侧的开口小于第一控制球阀2。

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有第二控制球阀6和弹簧3,并且第二通道上临近第二储油腔10一侧的开口与第二控制球阀6适配,所述弹簧3压缩设置于第二控制球阀6与第二通道内壁之间,且所述第二控制球阀6位于与其适配的开口和弹簧3之间。

作为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通道上临近第二储油腔10一侧的开口临近第一通道的内侧壁设置。这样,第一控制球阀2始终无法封堵住该处的开口。相应的,第二通道上临近第一储油腔9一侧的开口临近第二通道的内壁设置,以来避开弹簧3的固定位,二来第二控制球阀6无法封堵住该处的开口。

上述纯机械结构的方案,其工作状态如下:

空载时:

泵芯吸油过程:泵芯1自第二储油腔10向第一储油腔9运动,此时,液压油11自进出油通道13中进行吸油,将液压油11吸入第二储油腔10中,活塞环结构随泵芯1运动,此时,第一控制球阀2位于第一通道的小端开口一侧,故控制第一通道导通,第二控制球阀6由于在弹簧3的压力下控制第二通道关闭,液压油11通过第一通道从第一储油腔9中进入第二储油腔10中。

泵芯供油过程:泵芯1自第一储油腔9向第二储油腔10运动,活塞环结构随泵芯1运动,第一控制球阀2位于与其适配的开口一侧,第一通道关闭,第二控制球阀6由于在弹簧3的压力下控制第二通道关闭,此时液压油11自进出油通道13向外供油,同时第一储油腔9中逐渐产生负压,利用补油通道12向第一储油腔9中补油,防止出现第一储油腔9出现真空。

负载时:

泵芯吸油过程:泵芯1自第二储油腔10向第一储油腔9运动,此时,液压油11自进出油通道13中进行吸油,将液压油11吸入第二储油腔10中,活塞环结构随泵芯1运动,此时,第一控制球阀2位于第一通道的小端开口一侧,故控制第一通道导通,第二控制球阀6由于在弹簧3的压力下控制第二通道关闭,液压油11通过第一通道从第一储油腔9中进入第二储油腔10中。

泵芯供油过程:泵芯1自第一储油腔9向第二储油腔10运动,活塞环结构随泵芯1运动,由于第二储油腔10中的油压较大,故第一控制球阀2位于第一通道上与其适配的开口一侧并控制第一通道关闭,第二控制球阀6在油压的作用下压缩弹簧3从而控制第二通道导通,第二储油腔10中的液压油11一部分通过第二通道进入第一储油腔9、另一部分自进出油通道13向外供油,完成千斤顶的缓慢负载起升过程。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