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在回行部中相互啮合式嵌接的脚踏梯级的自动扶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9633发布日期:2019-06-15 00:42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具有在回行部中相互啮合式嵌接的脚踏梯级的自动扶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扶梯。



背景技术:

自动扶梯(有时也被称为滚梯)用于沿着行进路径在两个水平高度之间运送人员。自动扶梯具有用于各种脚踏梯级的自动扶梯,所述脚踏梯级沿着行进路径一个接一个地布置。每个脚踏梯级具有在自动扶梯的前行部中向上指向并且可以由需要运送的人员脚踏的脚踏面。与脚踏面的沿传送方向向上来看的后端部邻接的是横向于脚踏面延伸的安放面。脚踏梯级经由牵引机构(例如梯级链或皮带)彼此连接并形成梯级带。驱动单元可以驱动梯级带或梯级链,从而使脚踏面沿着行进路径移动。在此,行进路径的前行部当自动扶梯从下向上运送时从与自动扶梯入口邻接的、下部水平延伸区域经过中间的倾斜延伸的区域延伸到邻接自动扶梯出口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由于梯级带或梯级链绕转式地设计,所以脚踏梯级在回行部中沿相反的方向并且基本上前行部的行进路径地运动。

每个脚踏梯级通常在向前指向的并且横向于脚踏面延伸的端面上具有带相邻的肋片和位于肋片间的槽的前部咬合结构。此外,每个脚踏梯级在安放面的向后指向的区域中通常具有后部咬合结构,后部咬合结构同样具有相邻的肋片和位于肋片之间的槽。在这种情况下,前部咬合结构和后部咬合结构彼此适配并且优选地彼此互补地构造,使得前部咬合结构和后部咬合结构在自动扶梯的前行部中可以彼此啮合式嵌接。换句话说,当自动扶梯沿着行进路径的前行部移动时,脚踏梯级的前部咬合结构可以嵌入相邻脚踏梯级的后部咬合结构,使得前部咬合结构的肋片嵌入后部咬合结构的凹槽中以及后部咬合结构的肋片嵌入前部咬合结构的凹槽中。一方面,这能够使在相邻的脚踏梯级之间强制设置的间隙曲折地构造,使得诸如乘客的鞋之类的物体被夹在其中的风险被最小化。另一方面,相邻脚踏梯级的相互啮合嵌接也可以有助于引导脚踏面,即,相邻的脚踏梯级几乎不能在横向于行进路径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移动。

现有的自动扶梯已经进行如下优化设计,可为乘客提供最佳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特别地,脚踏梯级上的咬合结构的类型和脚踏梯级在前行部中沿行进路径的引导方式被以如下方式适配,使得咬合结构可以尽可能安全地并且在相邻的咬合结构之间具有尽可能小的间隙地啮合式嵌接。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现今的出发点是,在脚踏梯级常见的转向方案中,由于在回行期间相比于前行而言逆反的运动方向以及由于在回行期间相邻的脚踏梯级之间由此相比于前行不同的相对运动,不可行的或至少与被视为不可接受的安全风险相联系的是,自动扶梯的脚踏梯级也在回行期间能够啮合式地相互嵌接。

由于这种偏见,自动扶梯因此到目前为止都如下设计,自动扶梯的脚踏梯级在回行期间始终彼此保持足够的间隔。然而,为此目的,自动扶梯必须设计有相对大的尺寸,这增加了自动扶梯所需的空间。

此外,脚踏面必须在回行期间通过适当的措施侧向引导,以防止它们在横向于行进路径的方向上偏离行进路径,然而,这需要额外的结构措施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会增加在自动扶梯的组件上的磨损。

虽然在jp3790788b2中确实公开了一种在回行中具有踏面啮合的自动扶梯。然而,这需要特殊且非常复杂的偏转机构,使得脚踏梯级的脚踏面如在前行部中也如在回行部中那样向上指向。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会需要一种自动扶梯,其中特别是避免或至少减少了上述缺点。特别地,可能需要具有小空间和/或低磨损的自动扶梯。

这种需要根据独立权利要求,通过自动扶梯可以满足。有利的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和后面的说明书中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自动扶梯,其具有多个沿行进路径先后布置的脚踏梯级,每个脚踏梯级包括脚踏面和与脚踏面的后端部相接的并且横向于脚踏面延伸的安放面。此外,自动扶梯具有导轨结构,该导轨结构包括用于引导脚踏梯级的链滚子的链滚子导轨和用于引导脚踏梯级的牵引滚子的牵引滚子导轨。这些导轨在前行部中从行进路径的下部水平延伸区域、经过行进路径的中间倾斜延伸的区域延伸到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并且经由反向运行的回行部延伸。每个脚踏梯级具有前部咬合结构和后部咬合结构,前部咬合结构和后部咬合结构彼此互补地形成,使得相邻脚踏梯级的相互面对的咬合结构能够彼此啮合式嵌接。

在上部水平延伸区域与中间倾斜延伸区域之间存在过渡区域。在回行部的过渡区域中,链滚子导轨和/或牵引滚子导轨具有两个朝上部区域和中间区域接近边界或者说与上部区域和中间区域相接的、曲率较强或者说大的弯曲区域,并且具有曲率较弱或者说小的居间的弯曲区域。导轨结构的这种特殊设计使得:至少也在回行部的中间倾斜区域中,相邻脚踏梯级的咬合结构可以彼此啮合式地布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行的特征和优点可以主要地而且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制地视为以下面介绍的构思和认知为基础。

已经认识到,与上面提到的长期偏见相反,还可行的是,使自动扶梯的相邻梯级在其回行期间仍然有利地而且特别是没有过多的风险地相互啮合式嵌接。已经发现对此至关重要的是:脚踏梯级在回行期间以相对于现今的自动扶梯不同的另一种方式引导。换言之,已经被确定的是,通过使对脚踏梯级加以引导的导轨结构特别是在导轨结构沿回行部引导脚踏梯级的位置能够加以适当修改和特殊构造,使得相邻的脚踏梯级以如下方式彼此挨着引导,实现脚踏梯级的相对置的咬合结构并且进而形成啮合式的结构。

由于发现脚踏梯级在进行适当匹配的导轨结构中,即便在回行期间仍然可以相互啮合式嵌接地引导,一方面减少了自动扶梯空间所需的结构空间。在回行期间,脚踏梯级彼此靠得更紧地运动,从而显著减小了自动扶梯回行所需的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使脚踏梯级在回行期间仍然相互啮合式嵌接引导的选择实现了:在回行期间对脚踏梯级更好的侧向引导,即:对脚踏梯级在横向于行进路径的纵向的方向上的运动余隙空间进行更强的界定。因此,例如可以避免或至少减少针对脚踏梯级在回行部中的侧向引导的其他结构措施和/或可以减少脚踏梯级的部件的由此引起的磨损。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导轨结构具有:用于引导脚踏梯级的链滚子的链滚子导轨和用于引导脚踏梯级的牵引滚子的牵引滚子导轨。

换句话说,呈链滚子和牵引滚子形式的各种滚子通常安装到脚踏梯级上,以便能够使脚踏梯级沿着行进路径运动。已经发现使用不同的导轨引导这些不同的滚子是有利的。在此,链滚子沿链滚子导轨引导,并且牵引滚子沿牵引滚子导轨引导。通过两种类型的导轨可以不同地设计并且特别是相应的滚子可以沿着不一定需要彼此平行的不同路径引导的方式,能够实现:由被引导的链滚子和牵引滚子保持的脚踏梯级在沿期望的方向移动期间可以倾斜或枢转。脚踏梯级的这种倾斜或枢转能够有利地用于,使脚踏梯级在回行部通过期间彼此靠紧,使得脚踏梯级的咬合部能够容易地而且没有发生碰撞或卷边的过度风险的情况下,相互啮合式嵌入地引入。

应该注意的是,导轨结构应该具有至少一个链滚子导轨和至少一个牵引滚子导轨。然而,通常在脚踏梯级上,链滚子和牵引滚子安装在两个相反侧上,使得通常在导轨结构中设置两个链滚子导轨和两个牵引滚子导轨。它们分别沿着行进路径的相反侧并且以大致对应于在其间延伸的脚踏梯级的宽度的间距来布置。术语链滚子应广义地解释,即它们不一定必须是链的一部分。相反,该术语代表那些通过其对连接梯级的牵引机构加以引导的滚子。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每个脚踏梯级可以在其前端附近具有以第一间距与脚踏面垂直地间隔开的链滚子以及在其后端附近具有以大于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垂直于脚踏面间隔开的牵引滚子。在这种情况下,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在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中,比在行进路径的中间的倾斜区域中间隔得更远。此外,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在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与中间的倾斜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以如下方式弯曲程度不同地相对彼此延伸地构造,使得相邻的、沿导轨结构引导的脚踏梯级得到引导,使得:只要两个脚踏梯级沿着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移动,脚踏梯级的前部咬合结构与相邻脚踏梯级的后部咬合结构以一缝隙间隔开,并且当两个脚踏梯级彼此先后沿过渡区域运动到行进路径的中间的倾斜延伸的区域中时,脚踏梯级的前部咬合结构以渐渐缩小脚踏梯级之间沿水平方向的缝隙的方式啮合式地引入相邻脚踏梯级的后部咬合结构,进入安放面的区域。

换句话说,在每个脚踏梯级上安装由至少一个、优选至少两个链滚子还有至少一个、优选至少两个牵引滚子。在此,链滚子安装在脚踏梯级的前端附近,牵引滚子安装在后端附近。对于链滚子而言,滚子距脚踏梯级的脚踏面的间距比距对于牵引滚子而言滚子距脚踏梯级的脚踏面的间距更小。由此,主要实现的是,脚踏梯级在其向前运动期间,能够连同其链条和牵引滚子沿着单个导轨或者可选地沿着两个相互平行的链滚子和牵引滚子导轨以如下方式运动,使得脚踏梯级的脚踏面基本上水平延伸。

在自动扶梯的回行部中,链滚子现在沿着设置在那里的链滚子导轨被引导,而牵引滚子沿着与其分开的滚子输送器导轨被引导。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然而,这些不同导轨之间的间距在回行线的整个行进路径上不是恒定的。相反,在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中的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之间的间距应该大于在行进路径的邻接的中间倾斜区域中的间距。由于紧密间隔的链条和牵引滚子导轨,脚踏面可以布置成至少在行进路径的中间倾斜区域中彼此更靠近,特别是非常靠近,使得它们的相对的咬合结构可以相互啮合。由于链条和牵引滚子导轨彼此紧密间隔,同时可以显著减小自动扶梯空间的必要结构空间。

然而,已经认识到,特别是相邻脚踏梯级会合以及相对的咬合结构的彼此嵌接的过程会是关键的。特别地,可能存在这样的风险:相对的咬合结构没有彼此正确地互补定位,使得一个咬合结构的肋片不能精确地配合到另一个咬合结构的凹槽中。由此,可能发生相邻脚踏梯级在其咬合结构区域中的碰撞,从而可能损坏咬合结构。特别是,它会导致咬合结构的磨损增加。在最坏的情况下,传动结构甚至可能弯曲,这可能对于自动扶梯的完整性以及使用自动扶梯的乘客构成重大风险。因此,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迄今为止的出发点都认为:在行进路径的回行部中使脚踏梯级相互啮合式嵌接地移位过于冒险。

现在已经发现,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在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与中间的倾斜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相对于彼此不同程度弯曲地延伸构造,可以使所述风险最小化。换句话说,尽管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可以在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与中间的倾斜区域的较大部分中基本上直线地并且彼此平行布置。然而,在两个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两个导轨必须分别弯曲,并且已经认识到以不同方式、即以不同曲率半径和/或不同的曲线分布使两个导轨弯曲会是有利的。

特别地,不同导轨的不同曲线分布应该被设计成使得沿着导轨结构引导的相邻脚踏梯级被以如下方式引导,使得:只要两个脚踏梯级沿着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移动,脚踏梯级的前部咬合结构与相邻脚踏梯级的后部咬合结构以一间隙间隔开。然而,一旦脚踏梯级一个接一个地进入过渡区域并且沿着该过渡区域移动到行进路径的中间倾斜区域中的话,脚踏梯级的前咬合结构会被沿水平方向引入到相邻脚踏梯级的后咬合结构中,其中,脚踏梯级相对于彼此的运动以如下方式实现,使得其中一个脚踏梯级的前部咬合结构被引入到相邻脚踏梯级的安放面的区域中,引入设置在那里的齿状结构中,在此,两个咬合结构之间沿水平方向的间隙渐渐减小,直到两个咬合结构相互啮合式地嵌入彼此。在本文中,术语“水平”应被广义地解释,并且可以解释为意味着:其应该包括基本上平行于其中一个导轨的方向。

换句话说,已经认识到,在传统的自动扶梯中,迄今为止的出发点是:相邻脚踏梯级在回行部中可以仅以如下的方式被送入啮合式嵌接中,使得脚踏梯级会在基本竖直方向上朝向彼此运动靠近。在此,脚踏梯级的前部咬合结构会从下方接近相邻脚踏梯级的脚踏面,由此,显著的风险是咬合结构彼此碰撞并被损坏。相比之下,现在提出:通过在行进路径的水平的和倾斜的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特别是通过构造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来以如下方式引导脚踏梯级,使得不是脚踏梯级沿竖向运动,而是脚踏梯级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间隙渐渐缩小地朝向彼此移动。由此,两个脚踏梯级的咬合结构更好地啮合。甚至在两个咬合结构彼此不完全互补的情况下,脚踏梯级的前部咬合结构与相邻脚踏梯级的后部咬合结构之间的轻微偏移通常在两个脚踏梯级沿水平运动靠近时,通过两个脚踏梯级的轻微横向相对运动得到补偿,特别是因为后部咬合结构构造在脚踏梯级的通常略微弯曲地实施的安放面上。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在过渡区域中相对于彼此不同程度弯曲地构造,使得链滚子导轨与牵引滚子导轨之间的间距从上部水平延伸区域开始,先是增大,然后进一步朝向平均倾斜区域逐渐减小。

换句话说,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在行进路径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的大部分上平行地而且彼此相距第一间距地布置。当进入过渡区域时,该间距优选地先是增加,以便然后在过渡区域的进一步伸展中再次减小到行进路径的倾斜延伸的区域并且甚至变得小于第一间距。

由于在两个导轨之间的、在过渡区域的伸展中,间距发生变化,在导轨上通过其链滚子和牵引滚子引导的脚踏梯级以确定方式被引导,并且特别是相对于彼此倾斜。在相邻脚踏梯级同时接近时,脚踏面的这种倾斜可以用于以期望的方式使相邻的脚踏梯级朝向彼此移动靠近,使得当其咬合结构最终啮合式回合时,使碰撞的风险最小化。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链滚子导轨在过渡区域中具有两个接近边界的、曲率强的弯曲区域,在这两个弯曲区域之间的弯曲区域具有的曲率较弱。

换句话说,链滚子导轨在其过渡为上部水平延伸的区域的过渡区域的边界处先是具有较强的曲率,然后在通往中间的倾斜区域的路径上先是以较弱的曲率延伸,以便然后在过渡区域的过渡到中间的倾斜区域之前的第二边界上再次具有更强的曲率。由于链滚子导轨的这种弯曲构造,引导链滚子在通过过渡区域时能够以这样的方式移位,从而调整出被引导的脚踏梯级的期望运动,特别是脚踏梯级的所期望的倾斜。

特别地,根据一种实施方式,链滚子导轨在接近边界的弯曲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中具有比在对应区域中的牵引滚子导轨更强的曲率。

换句话说,尽管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可以在上部水平延伸的区域中以及在中间的倾斜延伸区域中彼此平行地延伸,但是连接这两个区域的过渡区域内的方向变化优选地不同步进行。取而代之,至少在相应的接近边界的弯曲区域中的一个中,链滚子导轨比牵引滚子导轨程度更大地弯曲。优选地,链滚子导轨在两个接近边界的弯曲区域中,即与上部水平延伸的区域还有中间的倾斜延伸区域相接地,比牵引滚子导轨程度更大地弯曲。由此,当通过其中一个或两个接近边界的弯曲区域时,被引导的脚踏梯级发生程度更大的倾斜,这比两个导轨均匀和同步相互弯曲的情况下弯曲程度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牵引滚子导轨的“对应区域”可以理解为最接近链滚子导轨的对应区域或者当同一脚踏梯级的链滚子滚过链滚子导轨的对应区域时,脚踏梯级的牵引滚子在其上滚过的区域。

类似地,根据一种实施方式,链滚子导轨在中间的弯曲区域中的曲率可以小于牵引滚子导轨的对应区域中的曲率。

换句话说,优选地,链滚子导轨优选地在过渡区域的中部处比对应区域中的滚子输送器导轨更少弯曲。

优选地,根据一种实施方式,链滚子导轨甚至可以在中间弯曲区域中,甚至是平的,也就是曲率为零。

换句话说,链滚子导轨可以在其边界区域中强烈地弯曲,特别是比牵引滚子导轨的相关区域程度更大地弯曲,但是在中间弯曲区域中是平的。

通常,边界区域和中间的区域中的曲率在相同的方向上构成,或者中间区域是不是弯曲的,也就是平的。然而,也可以设想的是,中间区域朝相反的方向略微弯曲,即,两个边界区域都是凸形弯曲的,并且中间区域至少在部分区域中略微凹着弯曲。

特别地,根据一种实施方式,通过链滚子和牵引滚子导轨在其局部变化的曲率方面上述可行的构造,链滚子导轨和牵引滚子导轨在过渡区域中形成不同的曲率地相对于彼此延伸构造,使得当行驶通过过渡区域时,脚踏梯级从上部的水平延伸区域首先以其前部咬合结构倾斜远离相邻脚踏梯级的后部咬合结构地移动,然后相反地倾斜地朝向相邻的脚踏梯级的后部咬合结构倾斜。

通过脚踏梯级从其先前相邻的脚踏梯级的这种初始倾斜远离以及然后倾斜到达到该相邻脚踏梯级,可以实现:两个脚踏梯级的相对的咬合结构以合适的方式以缩小其间的间隙的方式朝向彼此运动,以便能够无损伤地啮合式相互嵌接。

为了辅助啮合式引入,前部咬合结构和后部咬合结构的相邻肋片和中间的槽优选地具有锥形横截面。由此,通过特别是在梯级带的运行时间很长以及因此在牵引机构的铰接部位处具有更大的游隙的情况下,能够额外地简化引入,因为端面处的凹槽宽度更大,并且端面上的肋片宽度较小。由此,当啮合式引入时,两个相邻梯级的肋片的侧面发生至少一次相碰,这两个相邻梯级通过所产生的横向力彼此对齐。

肋片和槽的锥形横截面可具有在0.5°与10°之间、优选地在1°与5°之间、特别优选地为3°的侧面角。

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参考不同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可能的特征和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适当地组合、调整或替换这些特征,以便得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附图还有说明书都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其中:

图1示出自动扶梯的概览视图。

图2(a)、(b)和(c)示出脚踏梯级的侧视图以及分别示出脚踏梯级的脚踏面或安放面上的前部和后部咬合结构的放大视图。

图3示出在传统的自动扶梯的脚踏梯级发生啮合式会合时,理论上出现的运动曲线。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自动扶梯的脚踏梯级发生啮合式会合时,所力求的运动曲线。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自动扶梯的主要部件的几何构造方案。

图6(a)至(d)示出脚踏梯级沿根据本发明的自动扶梯的回行部运动的时间顺序。

附图仅是示意的并且不忠实于比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不同的附图中表示相同的或作用相同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示例性自动扶梯1,通过该自动扶梯1可以例如在两个水平高度e1、e2之间运送人员。自动扶梯1具有多个脚踏梯级3,这些脚踏梯级彼此先后地布置并且能够借助两个环形封闭的而且沿水平方向彼此平行的传送链5(图1中仅看到一个)以相反的运动方向6沿行进路径移动。在此,每个脚踏梯级3在其侧端部附近分别固定在传送链5中的一个上。为了能够移动传送链5,自动扶梯1具有驱动结构19(其在图1中仅非常示意地示出),驱动结构具有至少部分被驱动的转向轮或链轮15、17。转向轮或链轮15、17以及自动扶梯1的其他承重部件保持在承重结构上(部分在图5和图6中示出,但是在图1中处于概览原因未示出),承重结构大多呈桁架结构的形式构造。自动扶梯1还具有扶手21。

在此,脚踏梯级3在前行部中向上运送活动期间,从邻接下部水平高度e1的下部水平延伸区域9经中间的倾斜区域11移动到邻接上部水平高度e2的上部水平延伸区域13,然后在回行部中以相反的方向运动返回。

如图2中所示,每个脚踏梯级3具有在前行部中向上指向的脚踏面23。在运动方向6’上来看(脚踏梯级3在前行部中沿该运动方向朝向上部水平高度e2运动),在脚踏梯级3的后边缘上存在安放面25,安放面横向于脚踏面23向下延伸。脚踏梯级3在其前端下方具有链滚子27并且在其后端下方具有牵引滚子29。在此,链滚子27沿垂直于脚踏面23的方向来看,距离脚踏面23比距牵引滚子29的间距更小。

如在图2(b)以相对于图2(a)旋转90°的俯视图可见,在向前指向的而且横向于脚踏而23延伸的端面31上构造有带肋片35和位于其间的槽37的前部咬合结构33。在安放面25的向后指向的部分39上,与之互补的后部咬合结构41也形成有肋片43和位于其间的槽45,如图在2(c)中以相对于图2(c)旋转90°的截面图可见。

在前行部中,自动扶梯1的脚踏梯级3通常被引导使得,脚踏梯级的前部咬合结构33和后部咬合结构41相互咬合,也就是彼此啮合式嵌接,并因此使相邻的脚踏梯级3之间的间隙最小化并使间隙曲折地构成。而在回行部中,传统自动扶梯1中的脚踏梯级3彼此足够程度地间隔开引导,以避免先前被认为是相邻的脚踏梯级3的至少冒险的啮合式嵌接。

在此,迄今的出发点在于,在回行部中,也就是在朝向下部水平高度线e1的运动方向6”上,如图3中示意性所示,前部脚踏梯级3’和与其相邻的跟随的脚踏梯级3”以其前后部咬合结构33、41以如下方式结合在一起:使得跟随的脚踏梯级3”的前端面31从下方接近前部脚踏梯级3’的后边沿区域47。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中的箭头49所示理论上传统的接近运动那样,跟随的脚踏梯级3”与前端面31邻接的前边沿区域48先是近似水平地,然后相对于脚踏面23大致沿竖向相对于前行的脚踏梯级3’的脚踏面23在其后边沿区域47中运动。

特别地,如果自动扶梯1中的引导机构随着时间产生间隙并且脚踏梯级3不再精确地引导,则可能发生的是:端面31上的前部咬合结构33不再完全互补地配入前脚踏梯级3’的后边沿区域47上的后部咬合结构41中。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咬合结构33、41之间的碰撞,这可能导致磨损,或者在最坏的情况下,导致咬合结构33、41的弯曲。然而,弯曲的咬合结构33、41可以例如在行进路径的末端与自动扶梯的梳板碰撞,从而引起进一步的损坏并可能危及自动扶梯的操作。对于乘客而言,弯曲的咬合结构33、41也可能造成危险,例如作为绊倒危险。

因此,到目前为止取消的是,在回行期间,相邻的脚踏梯级3能够啮合式地相互嵌接。除了自动扶梯1的空间需求增加之外,这也导致相邻的脚踏梯级3之间缺乏引导。由于在回行部中各个脚踏梯级3不是通过嵌入相邻的脚踏梯级3中来执行,因此,通常必须提供其他引导机构。例如诸如链滚子27或牵引滚子29的引导滚子沿着导轨被引导,导轨在其侧边缘处具有凸起或过梁。然而,这种强制引导会导致不希望的摩擦损失和/或被引导的滚子27、29上的相当大的磨损。

然而,现在已经认识到,在根据本发明的自动扶梯1中的相邻脚踏梯级3’、3”以改进的接近运动51在它们彼此靠近期间以特定方式引导并且特别是相对于彼此倾斜的情况下,对于回行部中的脚踏梯级3,也可以实现咬合结构33、41的基本上无风险的啮合式嵌接。

相邻的脚踏梯级3’、3”的相应的相对运动在图4中通过箭头51示出。在此,跟随的脚踏梯级3”在逐渐接近在前运行的脚踏梯级3’时,首先相对于在前运行的脚踏梯级适当倾斜,使得跟随的脚踏梯级的前边沿区域48沿竖向移动并且不再在前运行的脚踏梯级3’中的脚踏面23下方贴靠,而是处在脚踏面23的后边沿区域47的上方以及沿水平在在前运行的脚踏梯级3’的安放面25后面贴靠。仅在这种倾斜之后,跟随的脚踏梯级3”和在前运行的脚踏梯级3’才彼此接近,使得脚踏梯级之间在基本水平方向上的间隙s连续减小,直到跟随的脚踏梯级3”的前部咬合结构33啮合式地嵌入到在前运行的脚踏梯级3’的后部咬合结构41’中。“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被广义地解释,并且可以解释为它应该包括基本平行于导轨57、59(如图5和6所示,例如容差为±30°)之一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自动扶梯1的相邻梯级3的相应的相对运动参照图5和图6(a)至(d)。为了能够清楚地识别脚踏梯级3的运动,除了支撑结构53的部分之外,还省略了其他结构或部件,例如,自动扶梯1的链滚子17,其对这些运动的理解不重要。

图5和图6(a)至(d)以时间顺序表示自动扶梯1的行进路径的上部区域,在此期间,脚踏梯级3沿行进方向6”在回行部中从上部的水平延伸区域13引导到中间的倾斜延伸的区域11中。在此,先后布置的脚踏梯级3用字母a到f编号,并从图5或图6(a)中所示的结构连续继续向左在运动方向6”上移动到下面的图6(b)到(d)中。在此,图6(a)对应于图5,为了清楚起见,在图5中标绘的一些名称已被省略。

在此,当脚踏梯级3沿着行进路径移动时,每个脚踏梯级3借助导轨结构55被引导。在此情况下,在前部安装在脚踏梯级3上的链滚子27分别沿着链滚子导轨57延伸,而在后部安装在脚踏梯级3上的牵引滚子29分别沿着牵引滚子导轨59引导。在此,链滚子导轨57和牵引滚子导轨59分别在侧部邻接行进路径,也就是与脚踏梯级3的侧边缘之一相邻地布置。

链滚子导轨57和牵引滚子导轨59在高度方向h上、也就是横向于其纵向彼此间隔开。在上部水平延伸区域13和中间倾斜区域11的大部分中,链滚子导轨57和牵引滚子导轨59彼此平行地延伸。在此,两个导轨57、59之间的间距h1在上部水平延伸区域13中明显大于中间的倾斜区域11中的间距h2,例如大50%以上,优选比两倍还大。由此,承重结构53的高度h主要在中间的倾斜区域11中可以小于传统自动扶梯1中的高度地构造,使得自动扶梯1由于其整体较小的设计而在建筑物内需要较小的空间并且也可以具有较低的重量。

在上部水平延伸区域13和中间的倾斜区域11之间延伸并连接这些区域13、11的过渡区域61中,链滚子导轨57和牵引滚子导轨59具有明显不同的弯曲曲线。牵引滚子导轨59基本上以相同的曲率半径r4弯曲或至少是以如下程度弯曲:使得其曲率在过渡区域61的大致中心处具有最大曲率半径r4,而链滚子导轨57具有三个不同的分区,其具有不同曲率r1、r2和r3。

过渡区域61邻接水平延伸区域13的、接近边界的第一弯曲区域kr1在此具有第一曲率r1,该第一曲率r1比牵引滚子导轨59的对应区域中的曲率r4更强,也就是前者的曲率半径小于后者的曲率半径。接近边界的第一弯曲区域kr1优选地也超出拐点k,在该拐点k处,形成承重结构53的桁架结构的水平部分过渡为桁架结构的斜向倾斜延伸的部分。

相对的接近边界的第二弯曲区域kr2(在第二弯曲区域上,过渡区域61邻接中间的倾斜延伸区域11)具有第二曲率r2,第二曲率也可以比牵引滚子导轨59的相应区域中的曲率r4强,但其至少大于居间的弯曲区域kz中的曲率r3。

在中间弯曲区域kz中,曲率明显低于两个相邻的接近边界的弯曲区域kr1和kr2,并且特别是小于牵引滚子导轨的曲率r4。特别地,中间弯曲区域kz可以是近似平坦的,即,不具有曲率或曲率半径无穷大的曲率。

在图6(a)至(d)中所示的运动序列中,脚踏梯级3在从右向左的回行部中移动。对于每个脚踏梯级3,借助于箭头在各个图中标记倾斜运动,借助于倾斜运动,由于导轨结构55的引导,所述脚踏梯级3在所述运动序列的相关阶段中倾斜。

可以看出,脚踏梯级3例如以标号c首先逆时针从上部水平延伸区域13出发并且驶入过渡区域61中地倾斜,因为在接近边界的弯曲区域kr1中,链滚子导轨57和牵引滚子导轨59之间的间距最初增加。然而,当脚踏梯级3穿过中间弯曲区域kz时,该间距在进一步的过程中再次减小。由此,脚踏梯级3然后顺时针倾斜。同时,脚踏梯级3由导轨结构55引导,使得其接近在前运行的脚踏梯级3。在这种情况下,脚踏梯级3的前端面31与相邻脚踏梯级3的安放面25之间的间隙s连续地变小,使得前端面31的咬合结构33在水平方向上接近安放面25上的咬合结构41并最终啮合式地嵌接到安放面上的咬合结构中。

在通过过渡区域61期间,相邻的脚踏梯级3彼此相对以及相对于承重结构53被引导和倾斜,使得其一方面不与承重结构53、特别是在其拐点k的区域中发生碰撞。另一方面,脚踏梯级3应当在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上彼此挨着引导,使得跟随的脚踏梯级的端面31不是从下面、而是从后面引导到相邻的脚踏梯级,特别是在安放面25上进行。

借助于相邻的脚踏梯级3的咬合结构33、41的这种基本上水平的接近,一方面可以实现:咬合结构33、41相对缓慢地会合,从而留下足够的时间使咬合结构能够在必要时相互对齐。另一方面,在后跟随的脚踏梯级3以其前部的咬合结构33不是从下方与脚踏面23邻接地、而是从后方沿水平与安放面25邻接地引导到相邻的脚踏梯级3,即使是在咬合结构33、41最初彼此未对准的情况下,避免过大的力施加在咬合结构33、41、滚子27、29和导轨结构55上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损坏这些部件。

如图2所示,为了辅助相互啮合式引入,前部咬合结构33和后部咬合结构41的相邻肋片35、43和中间槽37、45可以优选地具有锥形横截面。由此,使得引入过程明显更容易,因为在端面31上和在安放面39的向后指向的区域上的槽37、45的槽宽度更大,并且肋片35、43的肋片宽度相应地更小。由此,当啮合式引入时,最多发生一次两个相邻的梯级3的肋片35、43的侧边的触碰,两个梯级通过所产生的横向力对齐。

肋片35、43和槽37、45的锥形横截面可具有0.5°和10°之间、优选地在1°和5°之间、特别优选地3°的侧边角α、β。当然,两个侧边角α、β可以设计得彼此不同。

尽管已经通过示出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利用本发明的知识提供许多其他实施例。图3和4中所示的运动序列。图5(a)至(d)是通过专门为此目的设计的链滚子导轨57而成的,并且适合于牵引滚子导轨59的形状。然而,从该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代替链滚子导轨57,牵引滚子导轨59可以具有三个不同的弯曲区域kr1、kr2、kz的设计。当然,链滚子导轨57和牵引滚子导轨59分别具有具备三个不同的弯曲区域kr1、kr2、kz的设计,以便通过导轨结构55的特殊设计实现:至少在回行部的的中间倾斜区域11中,相邻脚踏梯级3的咬合结构33、41相互啮合式嵌接。

最后,应当注意,诸如“具有”“包括”等术语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并且诸如“一个”的表述不排除多个。还应当理解,参考任何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上述其他实施例的其他特征或步骤结合使用。权利要求中的附图标记不应视为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