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用牲畜运输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2378发布日期:2018-09-08 01:2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具体涉及一种农业用牲畜运输的集装箱。



背景技术:

牲畜集装箱是专为装运牛、马等活动物而制造的特殊集装箱。上述的这种牲畜集装箱一般是为了运输牛马等较昂贵的动物,这种集装箱的造价很高,但对于较大批量的活体牲畜或家禽的运输,虽然能够保证很好的存活率,但运输成本太高,而对于露天式的运输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有会造成牲畜较高的死亡率,不能两者兼顾。

本发明中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的专利检索系统(网址http://www.pss-system.gov.cn)进行了详细检索,得到了如下现有技术,现对这些现有技术做简单介绍,以便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展现本发明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特点。

现有技术1:申请号cn201710344937.4,公开了一种牲畜集装箱,但其主要针对目前牲畜进集装箱因为简单检查耗费时间的问题;

现有技术2:申请号cn201720540791.6,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牲畜集装箱,可以无干扰的对饲料进行检查,减少了运输准备时间,但仍不能兼顾运输成本和存活率的问题;

现有技术3:申请号cn201521098297.6,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便于清理粪便的绿色环保的牲畜集装箱,包括集装箱本体、装卸门、分隔栅栏、分隔门、分隔室、排风扇、采光孔、网板、粪便收纳槽、滑轨、电动滑块、刮板、粪便清理口、清理按键;该现有技术可以作为本申请的目前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但其结构复杂,造价太高。

本发明旨在对现有货物集装箱结构较少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活体牲畜运输的成活率,减少牲畜的过激反应,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兼顾绿色环保的要求。

为此申请人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和研究,也提出了相关的若干方案,其中申请人在着重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面临的技术问题时,还发现牲畜在昏暗条件下较为安静,能够减少过激反应,但应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适当的温度,申请人就此进行了研发改装了集装箱,同时还发现随着过滤芯级数的增加,由集装箱内排出的流通空气的异味会随之减弱,但需要较为频繁的更换滤芯材料,而在集装箱改造过程中若不妥善解决该问题,会造成更换的不便及成本上升,因此该问题也需要迫切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农业用牲畜运输集装箱,包括过滤芯更换组件,所述过滤芯更换组件包括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盖板52、第一安装翅板53、第二安装翅板54、第一弹性卡片55、第二弹性卡片56、第三弹性卡片57、第四弹性卡片58;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前侧面上设置管道安装孔59用于安装排气管道,若第三管道17或第四管道18,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后侧面上均匀布置若干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透气孔60,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上侧面上设置第一安装凸台61,所述第一安装凸台61上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凸台插接凸起62,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左侧面上部设置第二安装凸台63,所述第二安装凸台63上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凸台插接凸起64,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下侧面上设置第三安装凸台65,所述第三安装凸台65上设有若干第三安装凸台插接凸起(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左侧面下部设置第四安装凸台66,所述第四安装凸台66上设有若干第四安装凸台插接凸起(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安装翅板53包括第一平面板67、第一折板68、第一左侧安装板69、第一右侧安装板70,所述第一安装翅板53为一体成型或分体焊接成型;所述第一平面板67上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凸台插接凸起62和所述第二安装凸台插接凸起64位置处设置相应第一安装翅板插接凹槽;第一左侧安装板69前端设有第一左侧安装板开口槽71,第一左侧安装板69前端设有若干第一左侧安装板插接凸起72;所述第二安装翅板5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安装翅板53的结构相同并成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弹性卡片55对应所述第一左侧安装板插接凸起72位置处设有相应的卡片插接凹槽,所述第一弹性卡片55前侧还设有褶皱凸起73;所述第二弹性卡片56、第三弹性卡片57、第四弹性卡片58与所述第一弹性卡片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农业用牲畜运输集装箱还包括进出气管道集成模块,所述进出气管道集成模块包括集成模块压板43、集成模块法兰盘44、集成模块固定板45、穿孔长螺栓46、穿孔长螺栓垫圈47、穿孔长螺栓螺母48、卡箍49;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上开设管道安装孔,用于进气的第一管道15和用于出气的第六管道20穿过所述管道安装孔,所述集成模块法兰盘44安装在集装箱外壳1上,集成模块固定板45开设固定板安装孔,所述固定板安装孔对应于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上的管道安装孔,所述穿孔长螺栓46穿过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和所述集成模块固定板45后与所述穿孔长螺栓垫圈47和穿孔长螺栓螺母48固定连接,将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和所述集成模块固定板45固定在一起,所述卡箍49为四个,其中两个卡箍49设置在第一管道15、第六管道和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交界处,用于卡箍所述第一管道15和第六管道20,另外两个卡箍49设置在第一管道15、第六管道和所述集成模块固定板45交界处,用于卡箍所述第一管道15和第六管道20,从而防止所述第一管道15和所述第六管道发生轴向窜动;所述卡箍49为一钢丝制作的弹性夹,所述卡箍49具有对称的弧形卡合部50,所述弧形卡合部用来卡合管道,所述第一管道15和第六管道20上开设有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对应对于所述弧形卡合部。

进一步地,所述农业用牲畜运输集装箱还包括集装箱外壳1、集装箱内壳2、第一进风口3、第一进风风机4、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6、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7、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过滤器8、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过滤器9、集装箱第一出风风机10、集装箱第三过滤器11、集装箱第三过滤器安装组件12、集装箱第二出风风机13、集装箱第三出风口14;所述集装箱内壳2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内壳1中,所述第一进风口3与所述第一进风风机4之间通过第一管道15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的个数为复数个,所述复数个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均布在所述集装箱内壳上壁,所述复数个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与第一进风风机4之间通过第二管道16连接,所述第二管道16包含相应于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个数的复数个支管,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过滤器8设在在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6中,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6与所述集装箱第一出风风机10之间通过第三管道17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过滤器9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7中,所述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7与所述集装箱第一出风风机10之间通过第四管道18相连;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11安装在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安装组件12侧部,所述集装箱第二出风风机13安装在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安装组件12上部,所述集装箱第一出风风机10与所述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11通过第五管道19相连,所述集装箱第二出风风机13与所述集装箱第三出风口14通过第六管道20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外壳1靠近所述集装箱第三出风口14的一侧设置安装板21,所述安装板21用来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3和所述集装箱第三出风口14;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11包括第三过滤器安装板22、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本体壳体23、第一转轴24、第一卡合转动板25、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复数个过滤芯进气孔27、第三过滤器第一过滤网28、第三过滤器中心支撑板29、复数个中心支撑板进气孔30、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第二卡合转动板32、第二转轴33、第三过滤器第二过滤网34、复数个过滤芯出气孔3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过滤器安装板22为直角弯板,所述第三过滤器安装板22上设置安装螺孔及安装螺钉(图中仅示出安装孔的中心线未示出安装螺钉,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本体壳体23通过本体壳体固定螺栓36安装在所述第三过滤器安装板22上,所述第一卡合转动板25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24上,所述第二卡合转动板32安装在所述第二转轴33上,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恰好卡合在所述第一卡合转动板25和所述第二卡合转动板32之间;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靠近所述集装箱内壳2一侧上均匀开设所述过滤芯进气孔27;所述第三过滤器第一过滤网28设置在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内部,所述第三过滤器中心支撑板29上均匀开设所述复数个中心支撑板进气孔30;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内部被承载壳体透气隔板37分成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39,所述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39内可承装相同或不同的过滤材料;所述第一卡合转动板25与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上部通过复数个上部弹簧40连接,所述第二卡合转动板32与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下部通过复数个下部弹簧41连接;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通过承载壳体固定螺钉42固定在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上。

本发明对现有货物集装箱结构较少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活体牲畜运输的成活率,减少牲畜的过激反应,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兼顾绿色环保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活体牲畜运输的集装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集装箱第三过滤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集装箱进出气管道集成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卡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过滤芯更换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农业用牲畜运输集装箱,包括过滤芯更换组件,所述过滤芯更换组件包括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盖板52、第一安装翅板53、第二安装翅板54、第一弹性卡片55、第二弹性卡片56、第三弹性卡片57、第四弹性卡片58;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前侧面上设置管道安装孔59用于安装排气管道,若第三管道17或第四管道18,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后侧面上均匀布置若干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透气孔60,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上侧面上设置第一安装凸台61,所述第一安装凸台61上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凸台插接凸起62,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左侧面上部设置第二安装凸台63,所述第二安装凸台63上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凸台插接凸起64,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下侧面上设置第三安装凸台65,所述第三安装凸台65上设有若干第三安装凸台插接凸起(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左侧面下部设置第四安装凸台66,所述第四安装凸台66上设有若干第四安装凸台插接凸起(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安装翅板53包括第一平面板67、第一折板68、第一左侧安装板69、第一右侧安装板70,所述第一安装翅板53为一体成型或分体焊接成型;所述第一平面板67上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凸台插接凸起62和所述第二安装凸台插接凸起64位置处设置相应第一安装翅板插接凹槽;第一左侧安装板69前端设有第一左侧安装板开口槽71,第一左侧安装板69前端设有若干第一左侧安装板插接凸起72;所述第二安装翅板5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安装翅板53的结构相同并成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弹性卡片55对应所述第一左侧安装板插接凸起72位置处设有相应的卡片插接凹槽,所述第一弹性卡片55前侧还设有褶皱凸起73;所述第二弹性卡片56、第三弹性卡片57、第四弹性卡片58与所述第一弹性卡片的结构相同;按照图5中的组装方式进行组装,将所述过滤芯更换组件作为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过滤器8或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过滤器9安装在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6的安装壳体或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7的安装壳体中,过滤芯更换承载壳体51内设置过滤材料,由于采用弹性卡片的方式利用弹性形来进行固定,因而拆卸异常方便快捷,此外若弹性卡片有所损坏,还可在各安装翅片的安装板开口槽处采用螺钉进行固定连接,这也大大提高了拆卸效率。

此外,该集装箱还包括进出气管道集成模块,所述进出气管道集成模块包括集成模块压板43、集成模块法兰盘44、集成模块固定板45、穿孔长螺栓46、穿孔长螺栓垫圈47、穿孔长螺栓螺母48、卡箍49;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上开设管道安装孔,用于进气的第一管道15和用于出气的第六管道20穿过所述管道安装孔,所述集成模块法兰盘44安装在集装箱外壳1上,集成模块固定板45开设固定板安装孔,所述固定板安装孔对应于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上的管道安装孔,所述穿孔长螺栓46穿过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和所述集成模块固定板45后与所述穿孔长螺栓垫圈47和穿孔长螺栓螺母48固定连接,将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和所述集成模块固定板45固定在一起,所述卡箍49为四个,其中两个卡箍49设置在第一管道15、第六管道和所述集成模块压板43交界处,用于卡箍所述第一管道15和第六管道20,另外两个卡箍49设置在第一管道15、第六管道和所述集成模块固定板45交界处,用于卡箍所述第一管道15和第六管道20,从而防止所述第一管道15和所述第六管道发生轴向窜动;所述卡箍49为一钢丝制作的弹性夹,所述卡箍49具有对称的弧形卡合部50,所述弧形卡合部用来卡合管道,所述第一管道15和第六管道20上开设有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对应对于所述弧形卡合部。

本实施例的集装箱还包括集装箱外壳1、集装箱内壳2、第一进风口3、第一进风风机4、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6、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7、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过滤器8、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过滤器9、集装箱第一出风风机10、集装箱第三过滤器11、集装箱第三过滤器安装组件12、集装箱第二出风风机13、集装箱第三出风口14;所述集装箱内壳2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内壳1中,所述第一进风口3与所述第一进风风机4之间通过第一管道15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的个数为复数个,所述复数个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均布在所述集装箱内壳上壁,所述复数个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与第一进风风机4之间通过第二管道16连接,所述第二管道16包含相应于集装箱内壳进风口5个数的复数个支管,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过滤器8设在在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6中,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一出风口6与所述集装箱第一出风风机10之间通过第三管道17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过滤器9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7中,所述所述集装箱内壳第二出风口7与所述集装箱第一出风风机10之间通过第四管道18相连;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11安装在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安装组件12侧部,所述集装箱第二出风风机13安装在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安装组件12上部,所述集装箱第一出风风机10与所述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11通过第五管道19相连,所述集装箱第二出风风机13与所述集装箱第三出风口14通过第六管道20相连;

所述集装箱外壳1靠近所述集装箱第三出风口14的一侧设置安装板21,所述安装板21用来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3和所述集装箱第三出风口14;

如图2所示,所述集装箱第三过滤器11包括第三过滤器安装板22、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本体壳体23、第一转轴24、第一卡合转动板25、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复数个过滤芯进气孔27、第三过滤器第一过滤网28、第三过滤器中心支撑板29、复数个中心支撑板进气孔30、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第二卡合转动板32、第二转轴33、第三过滤器第二过滤网34、复数个过滤芯出气孔35;

所述第三过滤器安装板22为直角弯板,所述第三过滤器安装板22上设置安装螺孔及安装螺钉(图中仅示出安装孔的中心线未示出安装螺钉,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本体壳体23通过本体壳体固定螺栓36安装在所述第三过滤器安装板22上,所述第一卡合转动板25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24上,所述第二卡合转动板32安装在所述第二转轴33上,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恰好卡合在所述第一卡合转动板25和所述第二卡合转动板32之间;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靠近所述集装箱内壳2一侧上均匀开设所述过滤芯进气孔27;所述第三过滤器第一过滤网28设置在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内部,所述第三过滤器中心支撑板29上均匀开设所述复数个中心支撑板进气孔30;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内部被承载壳体透气隔板37分成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39,所述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39内可承装相同或不同的过滤材料;所述第一卡合转动板25与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上部通过复数个上部弹簧40连接,所述第二卡合转动板32与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下部通过复数个下部弹簧41连接;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承载壳体31通过承载壳体固定螺钉42固定在所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上。利用上部弹簧和下部弹簧,使得述第三过滤器过滤芯中心壳体26的拆装非常方便快捷,从而使得更换其中的过滤材料异常便捷。

其中所述第三过滤器第一过滤网28和所述第三过滤器第二过滤网34为醋酸纤维和聚乳酸纤维混合制作的无纺布,所述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39内的过滤材料为硅藻土基多孔过滤陶瓷颗粒下脚料;所述过滤芯更换组件内的过滤材料采用醋酸纤维和聚乳酸纤维混合制作的无纺布包裹硅藻土基多孔过滤陶瓷颗粒下脚料,这样只需更换无纺布包裹即可。

在醋酸纤维和聚乳酸纤维的加工过程中,纤维与纤维之间,纤维与机械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摩擦,产生静电。醋酸纤维和聚乳酸纤维的回潮率较小,导电性很差,绝缘性很强,静电荷难易散逸。在后续的梳理过程中会出现纤维缠罗拉、锡林等现象,从而导致纤维成网质量差,难进行后续加工。添加适量的油剂可以减少纤维间的摩擦和増加含湿量,防止纤维产生静电,达到加柔、平滑而又有良好的抱合性的要求。因此在纤维开送前,把稀释后的油剂雾点状均匀地喷洒到纤维堆中,堆放24小时左右,使纤维均匀上油,变得润滑柔和。

本发明中先采用人工手扯的方法对纤维进行初步开松,后采用小和毛机对醋酸纤维进行1道开松、聚乳酸纤维进行2道开松后,再进行混合,最后将混合后的两种纤维进行进一步的开松和混合,一般在2-3道左右。使用小梳理样机对经过开松、混合后的纤维原料进行初步的梳理成网,用双帘夹持式铺网机进行铺网,最后采用一道预针刺和两道主针刺来制备醋酸纤维非织造材料。

其中硅藻土基多孔过滤陶瓷的制备包括粉体制备、压制成型、高温烧结;所述粉体制备包括手动研磨与机械球磨两部分,其中手动研磨部分采用研钵将大块桂藻土粉碎研磨,直至肉眼观察不到颗粒状硅藻土,所述机械球磨部分采用球磨罐随机器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将研磨体带到一定高度后落下对物料产生重击和研磨作用,使手动研磨后的硅藻土进一步细化;所述采用研磨体为二氧化锆球,并采用球:粉=3:1的质量比进行球磨。所述压制成型釆用液压机对模具施加一定压力作用下使粉体成型,其中使用圆柱形模具来制作多孔陶瓷坯体,在烧结过程中添加可溶性淀粉作为造孔剂。

按照图中所示进行各零部件的安装,其中活体牲畜在运输过程中位于集装箱内壳2中,由于进行了良好的通风,并采用了昏暗环境,使得活体牲畜产生在畜栏内过夜的错觉,大大降低了其发生过激反应的几率,并保证了较高的活体运输成活率;过滤器的使用则大大降低了运输过程中向大气排出的集装箱内部气体的异味;将管道集成在集成模块中,能够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管道的松动,同时便于集装箱的改造安装;采用卡合形式的过滤芯更换组件能够提高拆卸效率,在实际农业运输中,一次性运输20头奶牛,未发生一起死亡和惊扰事件,保证了运输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果。

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纳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