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5916发布日期:2018-11-27 23:3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装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震包装盒。



背景技术:

现在圆形易碎物品(如鸡蛋、玻璃瓶装液体等)或圆形怕挤压物品(如橙子等水果)的运输,多用泡沫箱及塑料制品充作填充物的包装方式,或使用圆形塑料及泡沫托盘的包装方式,前者既占空间又不环保,而后者制备工艺较复杂,且抗震性能较差,容易在运输途中出现破碎或损伤的情况;此外,以上两种运输方式的产品均包装在盒体内,从外部无法观察到盒体内的产品的外观,展示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展示性强、具有悬空抗震功能的包装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抗震包装盒,包括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包括上盖板,该上盖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均向下弯折有上承重板,两个上承重板的底部通过上支撑板连接,该上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上支撑孔;所述下支撑部包括下盖板,该下盖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均向上弯折有下承重板,两个下承重板的顶部通过下支撑板连接,该下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下支撑孔,所述下支撑孔与所述上支撑孔一一对应;所述上支撑板和上盖板之间、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下支撑板和下盖板之间均留有空隙;所述上盖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与所述下盖板的长度方向的对应端连接。

本发明中,待运输的圆形产品的上下两端分别卡接在上支撑孔中和下支撑孔中,且产品的顶部介于上支撑板和上盖板之间,产品的底部介于下支撑板和下盖板之间,即产品的外表面仅与上支撑孔和下支撑孔的边缘处接触,使得产品在运输途中呈悬空状态,产品的上、下均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具有良好地抗震性能;此外,本发明中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留有空隙,使得包装完成后的产品的中部暴露在该空隙处,以便于买家或者运输公司从空隙处观察产品的外观,掌握产品的实时情况,具有良好地展示性能。

优选地,本发明的抗震包装盒还包括提手,该提手设置在所述上盖板、下盖板、第一立板或第二立板上,以便于包装盒的搬运。

优选地,所述抗震包装盒采用预设有折线的板体折叠成形,采用板体折叠成形,便于包装盒的重复使用,且制造成本较低;此外,在出售时,可以将包装盒以平面形式的板体进行邮寄,占用空间小,便于运输。

优选地,所述板体的材质为瓦楞纸,采用可再生的瓦楞纸作为包装盒的原材料,有利于环保。

优选地,所述板体包括通过折线连接的所述上盖板、第一立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第一立板和下盖板依次纵向连接,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远离所述第一立板的一侧分别折线连接有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立板,或者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远离所述第一立板的一侧分别折线连接有第二立板和第一弯折板;所述第一弯折板与上盖板或下盖板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第一插接缝,所述第二立板上折线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插接缝适配的第一插舌,折叠后的第一弯折板贴合在所述第二立板的内侧。第一弯折板、上盖板、第一立板、下盖板和第二立板构成了本发明的包装盒的外围框架,以下盖板与第二立板连接的情况为例,在折叠时,以下盖板为固定底部,将第一立板和上盖板向下盖板方向折叠,使得上盖板与下盖板平行,并将第一弯折板向下折叠垂直于上盖板,将第二立板向上折叠垂直于下盖板,使得第一弯折板贴合在第二立板的内侧,并使用从第一插舌插接在第一插接缝内,实现包装盒框架的搭建。

优选地,两个所述上承重板分别为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折线连接在所述上盖板的横向两侧;两个所述下承重板分别为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折线连接在所述下盖板的横向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上盖板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二插舌,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上盖板的一侧依次折线连接有所述上支撑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二弯折板与所述上支撑板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插舌适配的第二插接缝,折叠后的第二弯折板贴合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下盖板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三插舌,所述第四侧板远离所述下盖板的一侧依次折线连接有所述下支撑板和第三弯折板,所述第三弯折板与所述下支撑板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插舌适配的第三插接缝,折叠后的第三弯折板贴合在所述第三侧板的内侧。在折叠上支撑部时,以上盖板为固定底部,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向上弯折至与上盖板垂直,然后弯折上支撑板至与上盖板平行,此时,上支撑板的一侧与第一侧板的顶端接触,并将第二弯折板向下弯折贴合在第一侧板的内侧,再将第二插舌插入第二插接缝中,即可完成上支撑部的搭建;下支撑部的折叠方式与上支撑部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孔的直径小于所述下支撑孔的直径,在所述上支撑孔的圆周处均布有若干切缝。本发明将上支撑孔设计为缓冲孔形式,在包装较大尺寸的产品时,上支撑孔的切缝会在产品的作用下向上弯折,即切缝的设置使得上支撑孔的内径可调,以匹配不同形状尺寸的产品包装需求。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纵向一侧或者两侧折线连接有定位插片,在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对应的纵向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插片适配的定位插槽。以上支撑部的折叠为例,在折叠时,将上支撑板弯折至与上盖板平行位置,然后将上支撑板的纵向一侧或者两侧的定位插片向上盖板方向弯折,直至其与上盖板垂直,然后将定位插片的底部插入到对应的定位插槽中,以对上支撑板起到支撑和定位作用,防止产品在运输的途中出现大幅晃动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板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折线连接的第一上支撑板,和与所述第二侧板折线连接的第二上支撑板,所述第一上支撑板、第一侧板、上盖板、第二侧板和第二上支撑板依次横向连接,所述第一上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四插舌,所述第二侧板和第二上支撑板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插舌适配的第四插接缝,折叠后的第二上支撑板贴合在所述第一上支撑板的内侧;所述下支撑板包括与所述第三侧板折线连接的第一下支撑板,和与所述第四侧板折线连接的第二下支撑板,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第三侧板、下盖板、第四侧板和第二下支撑板依次横向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五插舌,所述第四侧板和第二下支撑板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五插舌适配的第五插接缝,折叠后的第二下支撑板贴合在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的内侧;所述上支撑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上支撑板上的第一上支撑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上支撑板上的第二上支撑孔,折叠后的第一上支撑孔和第二上支撑孔同轴;所述下支撑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支撑板上的第一下支撑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支撑板上的第二下支撑孔,折叠后的第一下支撑孔和第二下支撑孔同轴。以上支撑部的折叠方式为例,折叠时,以上盖板为固定底部,将第二侧板和第二上支撑板折叠,使得第二侧板垂直于上盖板,第二上支撑板平行于上盖板,然后将第一侧板和第一上支撑板折叠,使得第一侧板垂直于上盖板,且第一上支撑板贴合在第二上支撑板外侧,再将第四插舌插入到第四插接缝内,即完成上支撑部的搭建;此时,第一上支撑孔和第二上支撑孔呈同轴状态,共同承担支撑待包装产品的作用,增强了包装盒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四弯折板,折叠后的第四弯折板贴合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和/或,所述第二下支撑板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五弯折板,折叠后的第五弯折板贴合在所述第三侧板的内侧。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的折叠方式、折叠结构均类似,在此仍以上支撑部的折叠方式为例进行说明,折叠后的第四弯折板和第二侧板垂直设置在第二上支撑板的两侧,且第四弯折板贴合在第一侧板的内侧,进一步增强了包装盒的强度,在实际中,可以将第四弯折板的形状大小设计为与第一侧板一致,以起到更好地支撑作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支撑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上支撑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一上支撑孔的圆周处均布有若干切缝。本发明将第一上支撑孔设计为缓冲孔形式,在包装较大尺寸的产品时,第一上支撑孔的切缝会在产品的作用下向上弯折,即切缝的设置使得第一上支撑孔的内径可调,以匹配不同形状尺寸的产品包装需求;切缝在产品的作用下会向上弯折,在此过程中,第二上支撑板会对第一上支撑板的上移趋势进行约束,以确保产品的顶部稳固地卡接在上支撑孔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的抗震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圆形产品的包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预设有折线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上支撑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上支撑孔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预设有折线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预设有折线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预设有折线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预设有折线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预设有折线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支撑部;2-下支撑部;3-第一立板;4-第二立板;5-第一弯折板;6-提手口;

11-上盖板;12-上承重板;13-上支撑板;14-上支撑孔;15-第二弯折板;16-定位插片;17-第四弯折板;21-下盖板;22-下承重板;23-下支撑板;24-下支撑孔;25-第三弯折板;26-定位插片;27-第五弯折板;41-第一插舌;51-第一插接缝;

111-定位插槽;121-第一侧板;122-第二侧板;131-第一上支撑板;132-第二上支撑板;141-切缝;142-第一上支撑孔;143-第二上支撑孔;151-第二插接缝;211-定位插槽;221-第三侧板;222-第四侧板;231-第一下支撑板;232-第二下支撑板;241-第一下支撑孔;242-第二下支撑孔;251-第三插接缝;

1211-第二插舌;1311-第四插舌;1321-第四插接缝;2211-第三插舌;2311-第五插舌;2321-第五插接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抗震包装盒,包括上支撑部1和下支撑部2,其中,上支撑部1包括上盖板11,该上盖板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均向下弯折有上承重板12,两个上承重板12的底部通过上支撑板13连接,该上支撑板13上设置有若干上支撑孔14;下支撑部2的结构与上支撑部1的结构类似,具体包括下盖板21,该下盖板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均向上弯折有下承重板22,两个下承重板22的顶部通过下支撑板23连接,该下支撑板23上设置有若干下支撑孔24,且下支撑孔24的设置位置与上支撑孔14一一对应;上述上盖板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立板3和第二立板4与下盖板21的长度方向的对应端连接。

上述上支撑孔14和下支撑孔2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定做,且二者沿包装盒长度方向的数量可以根据要求适量增加,而在包装盒宽度方向的数量则最好限定在1-4个之间,以免超出上承重板12和下承重板22的承受范围,当然,如果在实际中需要在宽度方向增设上支撑孔14和下支撑孔24,则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最好每隔2-4个支撑孔沿板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一个加强筋,或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自行选择,只要满足包装盒的强度需求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上述上支撑板13和上盖板11之间、上支撑板13和下支撑板23之间、下支撑板23和下盖板21之间均留有空隙,包装完成后的圆形产品的上下两端分别卡接在上支撑孔14和下支撑孔24中,且产品的顶部位于上支撑板13和上盖板11之间的空隙中,产品的底部位于下支撑板23和下盖板21之间的空隙中,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产品的外表面仅与上支撑孔14和下支撑孔24的边缘处接触,使得产品在运输途中呈悬空状态,产品的上、下均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具有良好地抗震性能;此外,上支撑板13和下支撑板23之间留有空隙,使得包装完成后的产品的中部暴露在该空隙处,以便于买家或者运输公司从空隙处观察产品的外观,掌握产品的实时情况,具有良好地展示性能。

为了便于搬运,可以进一步在包装盒的第二立板4上设置提手5,实际中,该提手5还可以设置在上述上盖板11、下盖板21或第一立板3上。

为了便于制造和重复利用,上述抗震包装盒采用预设有折线的板体折叠成形,板体的材质选用为环保的可再生瓦楞纸,当然,也可以采用白板纸、纸纤维复合板材、塑料等其它便于折叠的轻型板状材质。下面仅以6个实施例对板体的结构进行介绍。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板体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上盖板11、第一立板3和下盖板21,所述上盖板11、第一立板3和下盖板21依次纵向连接(纸张的长度方向为纵向,宽度方向为横向),上盖板11和下盖板21远离第一立板3的一侧分别折线连接有第一弯折板5和第二立板4;所述第一弯折板5与上盖板11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第一插接缝51,第二立板4上折线连接有与第一插接缝51适配的第一插舌41。

在展开的板体结构中,上述两个上承重板12分别为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上述两个下承重板22分别为第三侧板221和第四侧板222。

具体地,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分别折线连接在上盖板11的横向两侧,第一侧板121远离上盖板11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二插舌1211,第二侧板122远离上盖板11的一侧依次折线连接有上支撑板13和第二弯折板15,在第二弯折板15与上支撑板13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第二插舌1211适配的第二插接缝151,且在上支撑板13靠近下支撑板23的一侧折线连接有定位插片16,在上盖板11对应的纵向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定位插片16适配的定位插槽111;在折叠时,以上盖板11为固定底部,将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向垂直于纸张向外的方向弯折,使得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垂直于上盖板11,再将上支撑板13和第二弯折板15沿着折线弯折,使得上支撑板13与上盖板11平行,第二弯折板15贴合在第一侧板121的内侧,在此过程中,将定位插片16向垂直于纸张向内的方向弯折并插入到定位插槽111中,最后将第二插舌1211插入到第二插接缝151内,即可折叠成形上支撑部1。

具体地,第三侧板221和第四侧板222分别折线连接在下盖板21的横向两侧,第三侧板221远离下盖板21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三插舌2211,第四侧板222远离下盖板21的一侧依次折线连接有下支撑板23和第三弯折板25,在第三弯折板25与下支撑板23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第三插舌2211适配的第三插接缝251,且在下支撑板23靠近上支撑板13的一侧折线连接有定位插片26,在下盖板21对应的纵向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定位插片26适配的定位插槽211;下支撑部2的折叠方式与上支撑部1的折叠方式相同,折叠后的下盖板21与下支撑板23平行,第三侧板221和第四侧板222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下盖板21,第三弯折板25贴合在第三侧板221的内侧且第三插舌2211插接在第三插接缝251内,定位插片26垂直于下盖板21且插接在定位插槽211内。

在将上支撑部1和下支撑部2折叠成形后,以下盖板21为固定底部,将待包装的产品底部放入下支撑孔24中,然后将第一立板3和上支撑部1沿着各自对应的折线弯折,使得第一立板3垂直于下盖板21,上盖板11平行于下盖板21,由于上支撑孔14与下支撑孔24的设置位置一一对应,则在上支撑部1的整体弯折过程中,待包装的产品的顶部会自然卡接在对应的上支撑孔14中,从而实现了对产品的固定,然后再将第二立板4向上盖板11方向弯折并将第一插舌41插接在第一插接缝51内,完成整个抗震包装盒的折叠工作,折叠后的第一弯折板5贴合在第二立板4的内侧。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立板4和第一弯折板5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第二立板4与上盖板11连接,第一弯折板5与下盖板2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在折叠后的包装盒上安装提手,本实施例在板体的第一立板3上设置提手口6,实际中,提手口6还可以设置在上盖板11、下盖板21和第二立板4上。

此外,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孔14的直径小于下支撑孔24的直径,在上支撑孔14的圆周处均布有若干切缝141,该切缝141为直线形式,本实施例将上支撑孔14设计为这种缓冲孔形式,在包装较大尺寸的产品时,上支撑孔14的切缝141会在产品的作用下向上弯折,即切缝141的设置使得上支撑孔14的内径可调,以匹配不同形状尺寸的产品包装需求。

当然,上述上支撑孔14还可以采用其它的缓冲孔形式,参考图5,这种缓冲孔的切缝141为三角形,其对产品的阻力小于直线形式的切缝结构;在实际生产时,也可以将下支撑孔24设计为与上支撑孔14相同的缓冲孔,以进一步适配不同规格的待包装产品。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板体结构与实施例1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在上支撑板13的纵向两侧均折线连接有定位插片16,在上盖板11对应的纵向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定位插片16适配的定位插槽111,在下支撑板23的纵向两侧均折线连接有定位插片26,在下盖板21对应的纵向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定位插片26适配的定位插槽211,在折叠时,定位插片16插接到对应的定位插槽111内,定位插片26插接到对应的定位插槽211内。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增设了一个定位插片16和一个定位插片26,进一步增强了包装盒的支撑强度。

当然,在实际生产时,可以在上盖板11的纵向一侧设置定位插片16,在下盖板21的纵向两侧设置定位插片26,也可以反之,在上盖板11的纵向两侧设置定位插片16,而在下盖板21的纵向一侧设置定位插片26,或者可以根据包装盒的强度需要,对定位插片16和定位插片26进行任意的排列组合。

此外,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上支撑孔14的数量不仅限于4个,在实际生产时,可以根据待包装的产品数量,适当增加上支撑孔14的横向和纵向的数量,其中横向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至4列,而纵向的数量则可以增加至8排甚至更多,具体可根据包装盒的实际强度而进行选择;下支撑孔24的数量与上支撑孔14保持一致。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盖板11、第一立板3、下盖板21、第一弯折板5、第二立板4、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第三侧板221和第四侧板222的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弯折板5的形状大小与第二立板4的形状大小一致,即在折叠后,第一弯折板5贴合在第二立板4的内侧,并与下盖板21接触,以起到支撑作用。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板13包括与第一侧板121折线连接的第一上支撑板131,和与第二侧板122折线连接的第二上支撑板132,其中,第一上支撑板131、第一侧板121、上盖板11、第二侧板122和第二上支撑板132依次横向连接,第一上支撑板131远离第一侧板121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四插舌1311,第二侧板122和第二上支撑板132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第四插舌1311适配的第四插接缝1321,第二上支撑板132远离第二侧板122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四弯折板17;在折叠时,以上盖板11为固定底部,将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向垂直于纸张向外的方向弯折,使得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垂直于上盖板11,再将第二上支撑板132和第四弯折板17沿着折线弯折,使得第二上支撑板132与上盖板11平行,第四弯折板17贴合在第一侧板121的内侧,然后将第一上支撑板131沿着折线弯折,使得第一上支撑板131贴合在第二上支撑板132的外侧,并将第四插舌1311插入到第四插接缝1321内,即可折叠成形上支撑部1;本实施例中的第四弯折板17与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的形状大小一致,折叠后,第四弯折板17与上盖板11接触,起到了进一步地支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板13由第一上支撑板131和第二上支撑板132共同叠加组成,则上支撑孔14也相应地包括设置在第一上支撑板131上的第一上支撑孔142和设置在第二上支撑板132上的第二上支撑孔143,折叠后,第一上支撑孔142和第二上支撑孔143同轴。

与上支撑部1的结构类似,本实施例中的下支撑板23包括与第三侧板221折线连接的第一下支撑板231,和与第四侧板222折线连接的第二下支撑板232,第一下支撑板231、第三侧板221、下盖板21、第四侧板222和第二下支撑板232依次横向连接,第一下支撑板231远离第三侧板221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五插舌2311,第四侧板222和第二下支撑板232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第五插舌2311适配的第五插接缝2321,第二下支撑板232远离第四侧板222的一侧折线连接有第五弯折板27;在折叠时,以下盖板21为固定底部,将第三侧板221和第四侧板222向垂直于纸张向外的方向弯折,使得第三侧板221和第四侧板222垂直于下盖板21,再将第二下支撑板232和第五弯折板27沿着折线弯折,使得第二下支撑板232与下盖板21平行,第五弯折板27贴合在第三侧板221的内侧,然后将第一下支撑板231沿着折线弯折,使得第一下支撑板231贴合在第二下支撑板232的外侧,并将第五插舌2311插入到第五插接缝2321内,即可折叠成形下支撑部2;本实施例中的第五弯折板27与第三侧板221、第四侧板222的形状大小一致,折叠后,第五弯折板27与下盖板21接触,起到了进一步地支撑作用。

同样地,下支撑孔24相应地包括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231上的第一下支撑孔241和设置在第二下支撑板232上的第二下支撑孔242,折叠后,第一下支撑孔241和第二下支撑孔242同轴。

同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支撑孔142的直径小于第二上支撑孔143的直径,而第二上支撑孔143的直径与第一下支撑孔241、第二下支撑孔242的直径大小一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支撑孔142设计为缓冲孔,其结构参考图4,在第一上支撑孔142的圆周处均布有若干切缝141,该切缝141为直线形式,在包装较大尺寸的产品时,在包装较大尺寸的产品时,第一上支撑孔142的切缝141会在产品的作用下向上弯折,即切缝141的设置使得第一上支撑孔142的内径可调,以匹配不同形状尺寸的产品包装需求;切缝141在产品的作用下会向上弯折,在此过程中,第二上支撑板132会对第一上支撑板131的上移趋势进行约束,以确保产品的顶部稳固地卡接在上支撑孔14中。

在实际生产中,还可以将上述第一上支撑孔142设计为图5所示的缓冲孔结构,即采用三角形的切缝结构;也可以将第一下支撑孔241设计为与第一上支撑孔142相同的缓冲孔结构,以进一步适配不同规格的待包装产品。

此外,在实际生产中,还可以将上述第二上支撑孔143设计为缓冲孔形式,而第一上支撑孔142为与第一下支撑孔241、第二下支撑孔242相同形式的一般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支撑孔142、第二上支撑孔143、第一下支撑孔241和第二下支撑孔242的数量均为四个,即折叠后的抗震包装盒可用于包装四个产品,在实际生产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上述第一上支撑孔142、第二上支撑孔143、第一下支撑孔241和第二下支撑孔242的横向和纵向的数量,其中,横向数量可增加至四列,而纵向则可达八排甚至更多,只要不超出包装盒的极限强度即可。

本实施例中,提手口6纵向设置在上盖板11上(即两个条形孔呈纵向布置),在实际中,还可以将提手口6设置在第一立板3、下盖板21或第二立板4上。

实施例4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板体结构和实施例3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支撑孔142、第二上支撑孔143、第一下支撑孔241和第二下支撑孔242的数量均为十个,即折叠后的抗震包装盒可以用于包装十个产品,其中,第一上支撑孔142、第二上支撑孔143、第一下支撑孔241和第二下支撑孔242的横向数量为两列,纵向数量为五排。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提手口6横向(即两个条形孔呈横向布置)设置在第一立板3上。

实施例5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板体结构和实施例3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支撑孔142、第二上支撑孔143、第一下支撑孔241和第二下支撑孔242的数量均为九个,即折叠后的抗震包装盒可以用于包装九个产品,其中,第一上支撑孔142、第二上支撑孔143、第一下支撑孔241和第二下支撑孔242的横向数量为三列,纵向数量为三排。

此外,本实施例中未设置提手口6。

实施例6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板体结构和实施例4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一,本实施例的第一下支撑孔241为与第一上支撑孔142相同的缓冲孔,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其二,本实施例的第四插舌1311和第五插舌2311均包括两个,相应地第四插接缝1321和第五插接缝2321也均包括两个;其三,本实施例的第二上支撑板132靠近第二下支撑板23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插片16,在上盖板11和第一立板3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定位插片16适配的定位插槽111,在第二下支撑板232的纵向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插片26,且在下盖板21和第一立板3、第二立板4的连接折线处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插片26适配的定位插槽211。

本实施例提供的板体结构与实施例4同样适用于10个产品的包装,但是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的改进,首先,通过将第一下支撑孔241设计为缓冲孔形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包装盒的缓冲抗震性能;其次,对第四插舌1311、第四插接缝1321、第五插舌2311和第五插接缝2321进行改进,提高了第一上支撑板131和第一下支撑板132之间、第一下支撑板231和第二下支撑板232之间的连接强度;最后,在第二上支撑板132的纵向一侧、在第二下支撑板232的纵向两侧设置定位插片,可以起到定位作用,防止因上支撑板13和下支撑板23的长度较长而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晃动的情况,此外,定位插片的设置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支撑作用,降低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第三侧板221和第四侧板222的负担。

本实施例提供的板体结构折叠而成的包装盒的刚度和强度较大,可应用于10个以上产品的包装。

上述实施例3、4和5均未设置用于支撑的定位插片和定位插槽,在实际中,可以根据所包装产品的数量,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定位插片和定位插槽,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图3或图6所示的结构,在第一上支撑板131(或第二上支撑板132)和/或第一下支撑板231(或第二下支撑板232)的纵向一侧或者两侧设置定位插片,并在上盖板11和/或下盖板21的相应折线处设置定位插槽。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均采用了插舌和插接缝的连接方式,在实际中,还可以采用粘接等其它连接方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