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14144发布日期:2019-01-05 09:31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丘陵山区地域辽阔,农业梯田多,小型农业机械逐渐普及,由于地形地貌特征复杂,使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及具有转移是一大难题,急需解决,同时在田间地头打包的农作物,由于运输车辆难以进入使用人工搬运的方式比较耗时耗力,而且效率低下。

通常农业机械吊装机使用滑轮进行移动,使用绳索进行固定,但是在使用绳索固定时很容易发生滑落和绷断现象,使农业机械电骡,发生人员伤害和造成机械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包括左立柱和右立柱,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底端焊接有底座,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相对立的一侧上端嵌合有丝杠,所述丝杠和左立柱、右立柱相接触的内外两侧均贴合有夹板,所述丝杠上靠近左立柱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丝杠上靠近右立柱的一端套焊接有限位块,所述丝杠上活动套接有位移块,所述位移块的底端连接有吊机外壳,所述吊机外壳上贯穿有螺栓,且螺栓螺纹连接在位移块的底端,所述吊机外壳的内部沿中心轴的位置设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的后端沿圆心处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主动轮的一侧设有第一从动轮,且第一从动轮和主动轮相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的前端设有第一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的圆心处处贯穿有销钉,且第一不完全齿轮通过销钉和第一从动轮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的两一侧设有第二从动轮,且第二从动轮和主动轮相啮合,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前端设有第二不完全齿轮,且第二不完全齿轮亦通过销钉和第二从动轮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的前端竖立有齿条,且齿条的两侧分别和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二不完全齿轮相啮合,所述齿条的底端焊接有挂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上连接有转轴,并且转轴穿过吊机外壳的后端和主动轮的圆心相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吊机外壳的后端焊接有托板,且第二电机放置在托板的顶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位移块为半圆形结构,且位移块的内部刻蚀有和丝杠的外表面相对应的螺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的大小相等,且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同向转动,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二不完全齿轮的直径是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直径的2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齿条的上下两段均设有一对大锯齿,并且大锯齿分别设在齿条的两侧,所述齿条的大锯齿的长度是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上锯齿长度的2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挂钩的形状为“丄”字形结构,并且“丄”字的两端设置有向上翘起的钩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夹板的内部嵌合有轴承,所述丝杠的两端插进轴承内,且夹板通过螺丝螺纹连接在左立柱和右立柱上。

本发明中:该农业机械吊装机整体全部采用机械构造,使整个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更急加稳定,适用于丘陵、山区等地形比较复杂的区域,将两个立柱一个架设在田间,另一个架设在机器可以进入的地段,启动电机带动丝杠转动,使套接在丝杠上的位移块运动带到农机的正上方,此时启动吊机外壳上的电机,使吊机外壳内的主动轮转动,带动两个从动轮同向转动,使连接在从动轮上的不完全齿轮带动齿条向下运动,然后将农机挂在挂钩上,继续使主动轮转动,另一个不完全齿轮带动齿条向上运动将农机提起,丝杠逆时针转动将农机运输到田地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的部分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的吊机内部结构图。

图中:1、位移块;2、第一电机;3、左立柱;4、底座;5、夹板;6、丝杠;7、限位块;8、右立柱;9、吊机外壳;10、挂钩;11、螺栓;12、托板;13、第二电机;14、齿条;15、主动轮;16、第一从动轮;17、第一不完全齿轮;18、第二从动轮;19、销钉;20、第二不完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包括左立柱3和右立柱8,左立柱3和右立柱8是支撑部件,左立柱3和右立柱8之间相互平行,左立柱3和右立柱8的底端焊接有底座4,底座4增大触地面积,保持设备的稳定性,左立柱3和右立柱8相对立的一侧上端嵌合有丝杠6,丝杠6实现水平移动,丝杠6和左立柱3、右立柱8相接触的内外两侧均贴合有夹板5,夹板5固定部件,丝杠6上靠近左立柱3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是丝杠6的动力部件,丝杠6上靠近右立柱8的一端套焊接有限位块7,丝杠6上活动套接有位移块1,位移块1实现吊机外壳9在丝杠6上运动,位移块1的底端连接有吊机外壳9,吊机外壳9是起吊机构的保护部件,吊机外壳9上贯穿有螺栓11,螺栓11连接吊机外壳9和位移块1的,且螺栓11螺纹连接在位移块1的底端,吊机外壳9的内部沿中心轴的位置设有主动轮15,主动轮15起吊机构的传动部件,主动轮15的后端沿圆心处安装有第二电机13,第二电机13起吊机构动力,主动轮15的一侧设有第一从动轮16,第一从动轮16和第二从动轮18过渡部件,且第一从动轮16和主动轮15相啮合,第一从动轮16的前端设有第一不完全齿轮17,第一不完全齿轮17和第二从动轮18实现齿条14上下运动,第一不完全齿轮17的圆心处处贯穿有销钉19,且第一不完全齿轮17通过销钉19和第一从动轮16固定连接,主动轮15的两一侧设有第二从动轮18,且第二从动轮18和主动轮15相啮合,第二从动轮18的前端设有第二不完全齿轮20,且第二不完全齿轮20亦通过销钉19和第二从动轮18固定连接,主动轮15的前端竖立有齿条14,且齿条14的两侧分别和第一不完全齿轮17、第二不完全齿轮20相啮合,齿条14的底端焊接有挂钩10,挂钩10吊起农机。

第二电机13的驱动端上连接有转轴,并且转轴穿过吊机外壳9的后端和主动轮15的圆心相连接,将第二电机13放在外面方便维修;吊机外壳9的后端焊接有托板12,且第二电机13放置在托板12的顶部,托板12承载第二电机13的;位移块1为半圆形结构,且位移块1的内部刻蚀有和丝杠6的外表面相对应的螺纹,这样在丝杠6转动时位移块1可以水平移动;主动轮15、第一从动轮16和第二从动轮18的大小相等,且第一从动轮16和第二从动轮18同向转动,第一不完全齿轮17、第二不完全齿轮20的直径是第一从动轮16和第二从动轮18直径的2倍,大小相等使动力在传导过程中减少损耗;齿条14的上下两段均设有一对大锯齿,并且大锯齿分别设在齿条14的两侧,齿条14的大锯齿的长度是第一从动轮16和第二从动轮18上锯齿长度的2倍,可以防止齿条14脱离啮合;挂钩10的形状为“丄”字形结构,并且“丄”字的两端设置有向上翘起的钩片,可以挂更多的地方;夹板5的内部嵌合有轴承,丝杠6的两端插进轴承内,且夹板5通过螺丝螺纹连接在左立柱3和右立柱8上。

工作原理:本发明为一种农业机械吊装机,在使用时将左立柱3竖立在田地上,将右立柱8竖立在农机可以进入的场地上,此时启动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带动丝杠6转动,丝杠6转动通过螺纹使套接在其上的位移块1进行水平移动,当位移块1移动到农机的正上方时停止第一电机2,启动第二电机13,第二电机13通过转轴带动主动轮15转动,主动轮15转动则带动啮合在其左右的第一从动轮16和第二从动轮18同向转动,第二从动轮18转动使固定安装在其前端的第二不完全齿轮20转动,第二不完全齿轮20转动则带动啮合的齿条14向下运动,齿条14向下运动促使挂钩10也向下运动,此时将农机捆好挂在挂钩10上,此时主动轮15继续转动,第二不完全齿轮20脱离和齿条14的啮合,而第一从动轮16带动第一不完全齿轮17转动,第一不完全齿轮17捏在齿条14,带动齿条14向上运动,将农机提起,当提起到一定高度使,断开第二电机13的供电,再次启动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逆时针转动使丝杠6也逆时针转动,而位移块1则从靠近右立柱8的一侧运动到靠近左立柱3的一侧,农机输送到田地的正上方,再次启动第二电机13,按上述运动流程将农机放到田地上,较为实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