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折叠运输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6116发布日期:2019-02-22 20:4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小苗折叠运输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包括育苗、种植、采摘等生产程序,而育苗与种植是分别处于两个不同基地,故此,在小苗移栽至种植地过程需要运输,目前小苗的运输最常用的是人工肩挑、农用车或小货车运输,但由于小苗是在育苗盘上,且苗盘数量多,而运输育苗盘不可上下叠加,导致运输小苗时只能逐个运输育苗盘,运输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同时,多次重复运输,增加农事操作,从而增加小苗素质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小苗折叠运输架由底板、立架、右横杆、隔板、固定杆、左横杆、底轴、立架固定螺栓、底板固定螺栓和挂钩组成,底板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底板左右两端通过底轴设有立架,立架底部通过底轴活固定在底板上,立架底部通过底轴可直竖起或倒伏在底板上;立架通过固定杆和隔板的连接使其直竖在底板上,固定杆两端通过立架固定螺栓和底板固定螺栓活连接在立架和底板上;立架上分别设有水平的卡扣隔板的左横杆和右横杆,隔板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隔板两端设有半圆状的将其卡扣在左横杆和右横杆上的挂钩。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横杆和右横杆为圆柱形。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架的高度≦1/2底板长度。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架固定螺栓和底板固定螺栓为方便拆卸的螺栓。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轴为通过转轴将立架活连接在底板上的可拆卸的转轴。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杆数量为固定右侧立架的两根。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将左侧立架卡住使其直竖在底板上。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数量为5-8层。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苗折叠运输架为钢材料制成。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使用时,操作人员用固定杆将右侧的立架固定好,安装隔板,将左侧立架竖起卡扣在隔板的挂钩上,隔板两端的挂钩分别卡扣在左侧立架和右侧立架的左横杆和右横杆上,因右侧立架被固定杆固定,左侧立架被卡扣在右侧立架的隔板卡扣住,使得左侧立架也被固体,将育苗盘分别放于各层隔板上,这样使一次性运输育苗盘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当本发明产品闲置时,拆下层板,折叠起来节省空间,更易存放。

本发明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专用可折叠运输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能大大增加了单次运输苗盘数量,减少了苗盘运输用工,有效解决了苗盘运输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以及增加农事操作导致苗盘苗素质下降的问题。它折叠后可节省空间,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的底板和立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的隔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的固定杆和底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的固定杆和立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的带隔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底板;2-为立架;3-为右横杆;4-为隔板;5-为固定杆;6-为左横杆;7-为底轴;8-为立架固定螺栓;9-为底板固定螺栓;10-为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由底板1、立架2、右横杆3、隔板4、固定杆5、左横杆6、底轴7、立架固定螺栓8、底板固定螺栓9和挂钩10组成,底板1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底板1左右两端通过底轴7设有立架2,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活固定在底板1上,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可直竖起或倒伏在底板1上;立架2通过固定杆5和隔板4的连接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固定杆5两端通过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活连接在立架2和底板1上;立架2上分别设有水平的卡扣隔板4的左横杆6和右横杆3,隔板4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隔板4两端设有半圆状的将其卡扣在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上的挂钩10,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为圆柱形。

实施例2: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由底板1、立架2、右横杆3、隔板4、固定杆5、左横杆6、底轴7、立架固定螺栓8、底板固定螺栓9和挂钩10组成,底板1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底板1左右两端通过底轴7设有立架2,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活固定在底板1上,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可直竖起或倒伏在底板1上;立架2通过固定杆5和隔板4的连接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固定杆5两端通过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活连接在立架2和底板1上;立架2上分别设有水平的卡扣隔板4的左横杆6和右横杆3,隔板4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隔板4两端设有半圆状的将其卡扣在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上的挂钩10,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为圆柱形。所述的立架2的高度≦1/2底板1长度。

实施例3: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由底板1、立架2、右横杆3、隔板4、固定杆5、左横杆6、底轴7、立架固定螺栓8、底板固定螺栓9和挂钩10组成,底板1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底板1左右两端通过底轴7设有立架2,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活固定在底板1上,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可直竖起或倒伏在底板1上;立架2通过固定杆5和隔板4的连接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固定杆5两端通过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活连接在立架2和底板1上;立架2上分别设有水平的卡扣隔板4的左横杆6和右横杆3,隔板4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隔板4两端设有半圆状的将其卡扣在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上的挂钩10,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为圆柱形。所述的立架2的高度≦1/2底板1长度。所述的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为方便拆卸的螺栓。所述的底轴7为通过转轴将立架2活连接在底板1上的可拆卸的转轴。所述的固定杆5数量为固定右侧立架2的两根。所述的隔板4将左侧立架2卡住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

实施例4: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由底板1、立架2、右横杆3、隔板4、固定杆5、左横杆6、底轴7、立架固定螺栓8、底板固定螺栓9和挂钩10组成,底板1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底板1左右两端通过底轴7设有立架2,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活固定在底板1上,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可直竖起或倒伏在底板1上;立架2通过固定杆5和隔板4的连接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固定杆5两端通过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活连接在立架2和底板1上;立架2上分别设有水平的卡扣隔板4的左横杆6和右横杆3,隔板4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隔板4两端设有半圆状的将其卡扣在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上的挂钩10,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为圆柱形。所述的立架2的高度≦1/2底板1长度。所述的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为方便拆卸的螺栓。所述的底轴7为通过转轴将立架2活连接在底板1上的可拆卸的转轴。所述的固定杆5数量为固定右侧立架2的两根。所述的隔板4将左侧立架2卡住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所述的隔板4数量为5层。所述的小苗折叠运输架为钢材料制成。

实施例5: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由底板1、立架2、右横杆3、隔板4、固定杆5、左横杆6、底轴7、立架固定螺栓8、底板固定螺栓9和挂钩10组成,底板1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底板1左右两端通过底轴7设有立架2,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活固定在底板1上,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可直竖起或倒伏在底板1上;立架2通过固定杆5和隔板4的连接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固定杆5两端通过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活连接在立架2和底板1上;立架2上分别设有水平的卡扣隔板4的左横杆6和右横杆3,隔板4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隔板4两端设有半圆状的将其卡扣在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上的挂钩10,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为圆柱形。所述的立架2的高度≦1/2底板1长度。所述的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为方便拆卸的螺栓。所述的底轴7为通过转轴将立架2活连接在底板1上的可拆卸的转轴。所述的固定杆5数量为固定右侧立架2的两根。所述的隔板4将左侧立架2卡住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所述的隔板4数量为8层。所述的小苗折叠运输架为钢材料制成。

实施例6:一种小苗折叠运输架,由底板1、立架2、右横杆3、隔板4、固定杆5、左横杆6、底轴7、立架固定螺栓8、底板固定螺栓9和挂钩10组成,底板1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底板1左右两端通过底轴7设有立架2,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活固定在底板1上,立架2底部通过底轴7可直竖起或倒伏在底板1上;立架2通过固定杆5和隔板4的连接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固定杆5两端通过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活连接在立架2和底板1上;立架2上分别设有水平的卡扣隔板4的左横杆6和右横杆3,隔板4为四周用金属材料包围的矩形板状,隔板4两端设有半圆状的将其卡扣在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上的挂钩10,左横杆6和右横杆3为圆柱形。所述的立架2的高度≦1/2底板1长度。所述的立架固定螺栓8和底板固定螺栓9为方便拆卸的螺栓。所述的底轴7为通过转轴将立架2活连接在底板1上的可拆卸的转轴。所述的固定杆5数量为固定右侧立架2的两根。所述的隔板4将左侧立架2卡住使其直竖在底板1上。所述的隔板4数量为7层。所述的小苗折叠运输架为钢材料制成。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