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的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0017发布日期:2019-08-06 23:4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门的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门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采用使用多个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以多个光轴检测物体的多光轴门传感器。多光轴门传感器通过由多个发光元件形成的1个投光器和由多个受光元件形成的1个受光器构成。多光轴门传感器为了投光器、受光器检测电梯门的开放区的大致全域,具有2m左右的长度的情况也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作为以往技术采用的多光轴门传感器中,即使在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的某个损坏的情况下,也需要将投光器或受光器整体更换。由于投光器及受光器整体具有2m左右的长度的情况也较多,所以用来将投光器或受光器更换的搬运及更换作业的负担较大。

技术方案的门的检测系统具备多个发光单元、多个受光单元、第1适配器和第2适配器。多个发光单元具有发光元件。多个受光单元具有:受光元件,能够将从发光元件输出的光接收;以及检测控制部,根据受光元件是否接收到来自发光元件的光来检测是否存在物体。第1适配器具有多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拆装机构,能够在多个发光单元间进行信号的收发。第2适配器具有多个受光单元之间的拆装机构,能够在多个受光单元间进行信号的收发。多个发光单元中的一方具有第1整体控制部,该第1整体控制部向另一方发送:请求是否已经经由第1适配器连接的响应的应答请求信号。多个发光单元中的另一方具有第1其他控制部,该第1其他控制部在接收到应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向一方发送:表示已连接的应答信号。多个受光单元中的一方具有第2整体控制部,该第2整体控制部向另一方发送:请求是否已经由第2适配器连接的响应的应答请求信号。多个发光单元中的另一方具有第2其他控制部。该第2其他控制部在接收到应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将表示已连接的应答信号向一方发送。

在上述结构的门的检测系统中,通过能够将多个受光单元及多个发光单元分别更换,与以往的受光器及发光器相比能够减轻更换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和多光轴门传感器的图。

图2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群的图。

图3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的外观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群及受光单元群的配置例的图。

图5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门的检测系统的模块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整体控制部中的单元的确认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7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单元间固定适配器的图。

图8是例示第2实施方式的门的检测系统的模块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整体控制部中的发光元件的异常检测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整体控制部中的受光元件的异常检测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例示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及受光单元中的检测区域的切换控制的图。

图12是例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及受光单元中的检测区域的切换控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和多光轴门传感器的图。图1是将电梯的轿厢50从俯视方向观察的图。如图1所示,设置有轿厢50和支承轿厢的上梁40。

发光单元群100及受光单元群120经由设置在轿厢50上的支承部件30a、30b被安装。

发光单元群100由多个发光单元构成。发光单元具有多个发光元件。

受光单元群120由多个受光单元构成。受光单元具有多个受光元件。受光元件能够接收从发光元件输出的光。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将发光器及受光器作为单体使用,而是分别由多个单元构成。

发光单元群100及受光单元群120设置为:使发光单元群100具有的发光元件输出的光的光轴150穿过存在于电梯的轿厢50的门与厅廊侧的门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检测出在门的移动路径上是否存在物体。

图2是例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群100的图。如图2所示,发光单元群100至少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00_1、100_2、100_3。

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00_1、200_2具有用来将2个发光单元连接的拆装机构。具体而言,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00_1、200_2在将发光单元100_1、100_2、100_3连接时,通过将连接端子210插入到发光单元100_1、100_2、100_3中,能够在发光单元间进行信号的收发。作为由连接端子210收发的信号,包括用来确定例如电源或发光控制的发光单元的选择信号。

另外,图2所示的例子对发光单元群10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受光单元群120也为同样的。具体而言,受光单元群120具备具有用来将多个受光单元连接的拆装机构的单元间固定适配器,通过用单元间固定适配器将多个受光单元连接,能够在多个受光单元间进行信号的收发。

图3是例示发光单元100_2的外观的图。图3所示的发光单元100_2相当于后述的第1中间发光单元100_2,设置有用来将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00_1、200_2的连接端子210插入的孔部301、302。在连接着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00_1、200_2的情况下,从连接端子210输出的信号经过基板上的信号线向控制部310_2(相当于后述的第1中间控制部310_2)输出。

此外,发光单元100_2具备发光元件352_1、352_2、352_3、352_4、352_5、352_6、352_7、352_8。

并且,控制部310_2进行发光元件352_1~352_8的点亮控制。由此,能够进行发光单元群100与受光单元群120之间的物体的检测。

此外,受光单元也具有与发光单元大致同样的外观。即,受光单元设置有用来将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20_1、220_2的连接端子210插入的孔部,并且具备受光元件。

图4是表示发光单元群100及受光单元群120的配置例的图。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假设作为发光单元群100而具备5个发光单元100_1、100_2、100_3、100_4、100_5。并且,在发光单元100_1~100_5之间设置有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00_1、200_2、200_3、200_4。

如图4所示,在发光单元群100中具备多个单元间固定适配器的情况下,能够连接3个以上的发光单元。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假设作为受光单元群120而具备5个受光单元120_1、120_2、120_3、120_4、120_5。并且,在受光单元120_1~120_5之间设置有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20_1、220_2、220_3、220_4。

在受光单元群120中具备多个单元间固定适配器的情况下,能够将3个以上的受光单元连接。

并且,根据受光单元120_1~120_5是否接收了从发光单元100_1~100_5输出的光,能够检测存在于发光单元100_1~100_5与受光单元120_1~120_5之间的物体。

图5是例示本实施方式的门的检测系统的模块构成的图。如图5所示,门的检测系统由电梯控制部500、发光单元群100和受光单元群120构成。

如图5所示,发光单元群100具备上端发光单元100_1、第1中间发光单元100_2、第2中间发光单元100_3、第3中间发光单元100_4和下端发光单元100_5。此外,发光单元群100为,经由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00_1~200_4连接着发光单元100_1~100_5。

同样,受光单元群120具备上端受光单元120_1、第1中间受光单元120_2、第2中间受光单元120_3、第3中间受光单元120_4和下端受光单元120_5。此外,受光单元群120为,经由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20_1~220_4连接着受光单元120_1~120_5。

本实施方式的门的检测系统能够根据在上端发光单元100_1与下端发光单元100_5之间设置的中间发光单元及在上端受光单元120_1与下端受光单元120_5之间设置的中间受光单元的数量来调整物体的检测范围。

即,图5所示的发光单元群100及受光单元群120是作为一例表示的。例如,也可以在上端发光单元100_1与下端发光单元100_5之间仅设置1个中间发光单元100_2,并且在上端受光单元120_1与下端受光单元120_5之间仅设置1个中间受光单元120_2。

进而,并不限制于设置中间发光单元和中间受光单元的例子。例如,也可以由上端发光单元100_1和下端发光单元100_5构成发光单元群,并由上端受光单元120_1和下端受光单元120_5构成受光单元群。进而,也可以以上端发光单元100_1单独和上端受光单元120_1单独进行物体的检测。

上端发光单元100_1具备整体控制部310_1和发光元件351。

整体控制部310_1控制发光元件351的发光并识别作为发光单元群100设置的发光单元的数量,进行与该发光单元的数量对应的发光控制。具体而言,整体控制部310_1在进行发光元件351的点亮控制后,对连接的发光单元的控制部指示发光元件的控制。

为此,整体控制部310_1将请求应答信号的应答请求信号向其他发光单元100_2~100_5发送。另外,所谓应答信号是表示是否经由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00_1、200_2、200_3、200_4连接的响应的信号。

所谓与发光单元的数量对应的发光控制,例如可以考虑按照发光单元的数量,发送确定进行发光控制的发光单元的选择信号。

即,整体控制部310_1根据接收到来自其他的多个发光单元100_2~100_5的应答信号的数量,切换发光控制。

发光元件351为按照整体控制部310_1的控制而发光的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在上端发光单元100_1中设置4个发光元件351。

第1中间发光单元100_2具备第1中间控制部310_2和发光元件352。

第1中间控制部310_2控制发光元件352的发光。此外,第1中间控制部310_2在从整体控制部310_1接收到应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将表示已连接的应答信号向整体控制部310_1发送。

发光元件352为按照第1中间控制部310_2的控制而发光的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1中间发光单元100_2中设置了8个发光元件352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制在发光单元中设置的发光元件的数量。由于从发光元件352输出的光550随着离开发光元件352而扩大,所以能够由多个受光元件362接收。

第2中间发光单元100_3具备第2中间控制部310_3和发光元件353。第2中间发光单元100_3为与第1中间发光单元100_2同样的结构(第2中间控制部310_3相当于第1中间控制部310_2,发光元件353相当于发光元件352)而省略说明。

第3中间发光单元100_4具备第3中间控制部310_4和发光元件354。第3中间发光单元100_4为与第1中间发光单元100_2同样的结构(第3中间控制部310_4相当于第1中间控制部310_2,发光元件354相当于发光元件352)而省略说明。

下端发光单元100_5具备下端控制部310_5和发光元件355。

下端控制部310_5控制发光元件355的发光。此外,下端控制部310_5在从整体控制部310_1接收到对于下端发光单元100_5的应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将应答信号向整体控制部310_1输出。

发光元件355为按照下端控制部310_5的控制而发光的元件。

接着,对受光单元群120进行说明。上端受光单元120_1具备整体控制部320_1、受光元件361和检测控制部371。

受光元件361为能够接收从发光元件输出的光的受光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在上端受光单元120_1中设置4个受光元件361。

检测控制部371根据受光元件361是否接收了来自发光元件351的光,进行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

整体控制部320_1进行受光元件361的控制,并且将检测控制部371的检测结果作为检测信号,向电梯控制部500输出。此外,整体控制部320_1识别作为受光单元群120设置的受光单元的数量,进行与该受光单元的数量对应的受光控制。具体而言,整体控制部320_1在确认了检测控制部371的检测结果后,对连接的受光单元的控制部指示受光元件的控制。

为此,整体控制部320_1将请求应答信号的应答请求信号向其他受光单元120_2~120_5发送。另外,所谓应答信号,是表示是否经由单元间固定适配器220_1、220_2、220_3、220_4连接的响应的信号。

所谓与受光单元的数量对应的受光控制,例如可以考虑按照受光单元的数量发送确定进行受光控制的受光单元的选择信号。

即,整体控制部320_1根据接收到来自其他的多个受光单元120_2~120_5的应答信号的数量来切换受光控制。

第1中间受光单元120_2具备第1中间控制部320_2、受光元件362和检测控制部372。

受光元件362为能够将从发光元件输出的光接收的受光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第1中间受光单元120_2中设置8个受光元件362的结构。

检测控制部372根据受光元件362是否接收了来自发光元件352的光,进行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

第1中间控制部320_2进行受光元件362的控制,并且将检测控制部372的检测结果作为检测信号,经由整体控制部320_1向电梯控制部500输出。

此外,第1中间控制部320_2在从整体控制部320_1接收到应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将表示已连接的应答信号向整体控制部320_1发送。

第2中间受光单元120_3具备第2中间控制部320_3、受光元件363和检测控制部373。第2中间受光单元120_3为与第1中间受光单元120_2同样的结构(第2中间控制部320_3相当于第1中间控制部320_2,受光元件363相当于受光元件362,检测控制部373相当于检测控制部372)而省略说明。

第3中间受光单元120_4具备第3中间控制部320_4、受光元件364和检测控制部374。第3中间受光单元120_4作为与第1中间受光单元120_2同样的结构(第3中间控制部320_4相当于第1中间控制部320_2,受光元件364相当于受光元件362,检测控制部374相当于检测控制部372)而省略说明。

下端受光单元120_5具备下端控制部320_5、受光元件365和检测控制部375。

受光元件365为能够接收从发光元件输出的光的受光元件。

检测控制部375根据受光元件365是否接收了来自发光元件355的光,进行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

下端控制部320_5控制受光元件365的受光。此外,下端控制部320_5在从整体控制部320_1接收到对于下端受光单元120_5的应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将应答信号向整体控制部320_1输出。

本实施方式的门的检测系统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在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故障的情况下,能够以单元单位进行更换。在本实施方式的门的检测系统中,能够根据检测范围调整单元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调整单元的数量,所以进行连接着整体控制部310_1、320_1的单元的数量的确认。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上端发光单元100_1的整体控制部310_1中的单元的确认处理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整体控制部310_1中的上述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整体控制部310_1对于第1中间发光单元100_2的第1中间控制部310_2发送应答请求信号(s601)。

在存在第1中间控制部310_2的情况下,从接收到应答请求信号的第1中间控制部310_2发送应答信号。另外,第2中间控制部310_3、第3中间控制部310_4、下端控制部310_5也同样在接收到应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进行应答信号的发送。

并且,整体控制部310_1判定是否从第1中间控制部310_2接收到应答信号(s602)。

在整体控制部310_1没有从第1中间控制部310_2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02:否),对下端控制部310_5发送应答请求信号(s603)。

并且,整体控制部310_1判定是否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s604)。

在整体控制部310_1没有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04:否),开始在仅用上端发光单元100_1进行发光的单独模式下的动作(s606),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整体控制部310_1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04:是),开始由上端发光单元100_1和下端发光单元100_5形成的最小的组合模式下的动作(s605),结束处理。

在s602中,整体控制部310_1在从第1中间控制部310_2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02:是),对第2中间控制部310_3发送应答请求信号(s607)。

并且,整体控制部310_1判定是否从第2中间控制部310_3接收到了应答信号(s608)。

在整体控制部310_1没有从第2中间控制部310_3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08:否),判断为没有设置第2中间控制部310_3,对于下端控制部310_5发送应答请求信号(s609)。

并且,整体控制部310_1判定是否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了应答信号(s610)。

在整体控制部310_1没有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10:否),由于没有设置下端控制部310_5,所以判定为错误,对电梯控制部500输出错误(s611),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整体控制部310_1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10:是),除了上端发光单元100_1和下端发光单元100_5以外,还开始在基于1个中间发光单元的组合模式下的动作(s612),结束处理。

在s608中,在整体控制部310_1从第2中间控制部310_3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08:是),对于第3中间控制部310_4发送应答请求信号(s613)。

并且,整体控制部310_1判定是否从第3中间控制部310_4接收到了应答信号(s614)。

在整体控制部310_1没有从第3中间控制部310_4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14:否),判断为没有设置第3中间控制部310_4,对于下端控制部310_5发送应答请求信号(s615)。

并且,整体控制部310_1判定是否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s616)。

在整体控制部310_1从下端控制部310_5没有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16:否),由于没有设置下端控制部310_5,所以判定为错误,对电梯控制部500输出错误(s617),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整体控制部310_1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16:是),除了上端发光单元100_1和下端发光单元100_5以外,还开始在基于2个中间发光单元的组合模式下的动作(s618),结束处理。

在s614中,在整体控制部310_1从第3中间控制部310_4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14:是),对下端控制部310_5发送应答请求信号(s619)。

本实施方式由于是能够将发光单元连接5个以内的例子,所以中间发光单元最大能够连接到3个。因此,在连接了3个中间发光单元的情况成为对于是否连接着下端发光单元100_5的判定。另外,并不将本实施方式能够连接的发光单元的数量限制为最大5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

并且,整体控制部310_1判定是否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s620)。

在整体控制部310_1没有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20:否),由于没有设置下端控制部310_5,所以判定为错误,对电梯控制部500输出错误(s617),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整体控制部310_1从下端控制部310_5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情况下(s620:是),除了上端发光单元100_1和下端发光单元100_5以外,还开始在基于3个中间发光单元的最大组合模式下的动作(s621),结束处理。

上述的流程图对发光单元100_1~100_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关于受光单元120_1~120_5也进行同样的处理,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门的检测系统中,通过调整受光单元及发光单元的数量,能够实现与检测区域的大小对应的检测。进而,通过进行上述控制,能够不设定受光单元及发光单元的数量而实现与检测范围的大小对应的检测,所以能够减轻维护员的安装及更换的负担。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1实施方式并不限制单元间固定适配器的形状,也可以使用其他形状的适配器。所以,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对单元间固定适配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单元间固定适配器的图。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发光单元群700由发光单元100_1、100_2、100_5和单元间固定适配器700_1、700_2构成。受光单元群720由受光单元120_1、120_2、120_5和单元间固定适配器720_1、720_2构成。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单元间固定适配器700_1将具有用来与发光单元100_1连接的连接端子的拆装机构和具有用来与发光单元100_2的连接端子的拆装机构之间通过用来收发信号的扁平线缆连接。单元间固定适配器700_2也同样,将具有用来与发光单元100_2连接的连接端子的拆装机构和具有用来与发光单元100_5连接的连接端子的拆装机构之间通过用来收发信号的扁平线缆连接。由此,能够扩大发光单元间的间隔。

此外,单元间固定适配器720_1、720_2也将具有用来与一方的受光单元连接的连接端子的拆装机构和具有用来与另一方的受光单元连接的连接端子的拆装机构之间通过用来收发信号的扁平线缆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单元间固定适配器700_1、700_2、720_1、720_2为上述的形状,能够以比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少的数量的发光单元及受光单元进行大范围的检测。这样,通过应用本变形例的单元间固定适配器700_1、700_2、720_1、720_2,能够使检测范围的设定的自由度提高。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制于在连接中使用扁平线缆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线缆。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使发光单元100_1~100_5及受光单元120_1~120_5的更换变得容易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发光单元及受光单元中确定更换对象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8是例示本实施方式的门的检测系统的模块构成的图。如图8所示,门的检测系统由电梯控制部500、发光单元群800和受光单元群820构成。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分配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发光单元群800具备上端发光单元800_1、第1中间发光单元800_2、第2中间发光单元800_3、第3中间发光单元800_4和下端发光单元800_5。

同样,受光单元群820具备上端受光单元820_1、第1中间受光单元820_2、第2中间受光单元820_3、第3中间受光单元820_4和下端受光单元820_5。

上端发光单元800_1具备整体控制部810_1、发光元件351、异常检测部811_1和led812_1。

在本实施方式中,led812_1~812_5、832_1~832_5能够输出维护员可识别的可视光。

异常检测部811_1对于4个发光元件351进行异常的检测。异常的检测方法使用怎样的方法都可以,例如也可以基于在发光元件351中流动的电流值来判定是否发生了异常。

整体控制部810_1除了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以外,还根据异常检测部811_1的检测结果进行led812_1的点亮控制。具体而言,整体控制部810_1在没有发生异常的情况下不使led812_1点亮,在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进行led812_1的点亮控制。

由此,维护员在电梯的门打开时,窥察门的间隙,根据led812_1是否点亮,能够确认在上端发光单元800_1中是否发生了异常。

进而,整体控制部810_1根据异常程度,将led812_1发光的颜色变更。例如,在轻微的异常的情况下,使led812_1以黄色点亮,在重度的异常的情况下,使led812_1以红色点亮。可以考虑例如在规定的数量以上发光元件中发生了异常、或在邻接的发光元件中发生了异常等作为判定为重度的异常的条件。

进而,整体控制部810_1在判定为重度的异常的情况下,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由此,电梯控制部500进行与所发生的异常对应的电梯的控制。

第1中间发光单元800_2具备第1中间控制部810_2、发光元件352、异常检测部811_2和led812_2。

异常检测部811_2对于8个发光元件352进行异常的检测。

第1中间控制部810_2除了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以外,还根据异常检测部811_2的检测结果进行led812_2的点亮控制。假设led812_2的点亮控制进行与上述led812_1同样的点亮控制。此外,第1中间控制部810_2在判定为在发光元件352中发生了重度的异常的情况下,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

第2中间发光单元800_3具备第2中间控制部810_3、发光元件353、异常检测部811_3和led812_3。第2中间发光单元800_3为与第1中间发光单元800_2同样的结构(第2中间控制部810_3相当于第1中间控制部810_2,异常检测部811_3相当于异常检测部811_2)而省略说明。

第3中间发光单元800_4具备第3中间控制部810_4、发光元件354、异常检测部811_4和led812_4。第3中间发光单元800_4为与第1中间发光单元800_2同样的结构(第3中间控制部810_4相当于第1中间控制部810_2,异常检测部811_4相当于异常检测部811_2)而省略说明。

下端发光单元800_5具备下端控制部810_5、发光元件355、异常检测部811_5和led812_5。

异常检测部811_5对8个发光元件355进行异常的检测。

下端控制部810_5除了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以外,还根据异常检测部811_5的检测结果进行led812_5的点亮控制。假设led812_5的点亮控制进行与上述led812_1同样的点亮控制。此外,下端控制部810_5在判定为在发光元件355中发生了重度的异常的情况下,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

接着,对受光单元群820进行说明。上端受光单元820_1具备整体控制部830_1、受光元件361、检测控制部371、异常检测部831_1和led832_1。

异常检测部831_1对4个受光元件361进行异常的检测。异常的检测方法使用怎样的方法都可以,例如也可以基于受光元件361是否受光来判定是否发生了异常。

整体控制部830_1除了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以外,还根据异常检测部831_1的检测结果进行led832_1的点亮控制。具体而言,整体控制部830_1在受光元件361中没有发生异常的情况下,不使led832_1点亮,在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进行led832_1的点亮控制。由此,维护员在电梯的门打开时能够确认是否在上端受光单元820_1中发生了异常。

假设由整体控制部830_1进行的led832_1的点亮控制进行与上述led812_1同样的点亮控制。此外,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在受光元件361中发生了重度的异常的情况下,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

第1中间受光单元820_2具备第1中间控制部830_2、受光元件362、检测控制部372、异常检测部831_2和led832_2。

异常检测部831_2对8个受光元件362进行异常的检测。

第1中间控制部830_2除了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以外,还根据异常检测部831_2的检测结果进行led832_2的点亮控制。假设led832_2的点亮控制进行与上述led812_1同样的点亮控制。此外,第1中间控制部830_2在判定为在受光元件362中发生了重度的异常的情况下,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

第2中间受光单元820_3具备第2中间控制部830_3、受光元件363、检测控制部373、异常检测部831_3和led832_3。第2中间受光单元820_3为与第1中间受光单元820_2同样的结构(第2中间控制部830_3相当于第1中间控制部830_2,异常检测部831_3相当于异常检测部831_2)而省略说明。

第3中间受光单元820_4具备第3中间控制部830_4、受光元件364、检测控制部374、异常检测部831_4和led832_4。第3中间受光单元820_4与第1中间受光单元820_2是同样的结构(第3中间控制部830_4相当于第1中间控制部830_2,异常检测部831_4相当于异常检测部831_2)而省略说明。

下端受光单元820_5具备下端控制部830_5、受光元件365、检测控制部375、异常检测部831_5和led832_5。

异常检测部831_5对8个受光元件365进行异常的检测。

下端控制部830_5除了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以外,还根据异常检测部831_5的检测结果进行led832_5的点亮控制。假设led832_5的点亮控制进行与上述led812_1同样的点亮控制。此外,下端控制部830_5在判定为在受光元件365中发生了重度的异常的情况下,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上端发光单元800_1的整体控制部810_1中的发光元件351的异常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整体控制部810_1中的上述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整体控制部810_1判定是否由异常检测部811_1在本单元(上端发光单元800_1)内的发光元件351检测到异常(s901)。

整体控制部810_1在判定为没有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s901:否),开始通常控制(s904)。

另一方面,整体控制部810_1在判定为检测到了异常的情况下(s901:是),判定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是否是1个(s902)。

整体控制部81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为1个的情况下(s902:是),对led812_1进行基于黄色的点亮控制(s903),开始通常控制(s904)。

另一方面,整体控制部81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不是1个的情况下(s902:否),判定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是否是5个以上(s905)。

整体控制部81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不是5个以上(比5个少)的情况下(s905:否),判定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是否相邻(s906)。

整体控制部81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不相邻的情况下(s906:否),对led812_1进行基于黄色的点亮控制(s903),开始通常控制(s904)。

并且,在s905中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是5个以上的情况下(s905:是),以及在s906中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351相邻的情况下(s906:是),整体控制部810_1对led812_1进行基于红色的点亮控制(s907),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s908)。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上述控制,维护员通过识别led812_1,能够判定是否应该更换上端发光单元800_1。另外,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对上端发光单元800_1进行了说明,但对于中间发光单元800_2~800_4,下端发光单元800_5也进行同样的处理,省略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上端受光单元820_1的整体控制部830_1中的受光元件361的异常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整体控制部830_1的上述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整体控制部830_1判定是否由异常检测部831_1在本单元(上端受光单元820_1)内的受光元件361中检测到了异常(s1001)。

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s1001:是),判定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是否是1个(s1002)。

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不是1个的情况下(s1002:否),判定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是否是5个以上(s1003)。

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是5个以上的情况下(s1003:是),对led832_1进行基于红色的点亮控制(s1015),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s1016)。

另一方面,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不是5个以上的情况下(s1003:否),判定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是否相邻(s1004)。

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相邻的情况下(s1004:是),整体控制部830_1对led832_1进行基于红色的点亮控制(s1015),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s1016)。

另一方面,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不相邻的情况下(s1004:否),对led832_1进行基于黄色的点亮控制(s1005),开始通常控制(s1006)。

此外,在s1002中,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361为1个的情况下(s1002:是),对led832_1进行基于黄色的点亮控制(s1005),开始通常控制(s1006)。

此外,在s1001中,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没有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s1001:否),开始通常控制(s1006)。

在s1006中开始通常控制后,整体控制部830_1判定是否本单元(上端受光单元820_1)内的受光元件361全部受光(s1007)。在判定为全部受光的情况下(s1007:是),继续s1006的通常控制。

另一方面,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本单元(上端受光单元820_1)内的受光元件361的某一个以上没有受光的情况下(s1007:否),向电梯控制部500输出表示存在物体的检测信号(s1008)。

然后,整体控制部830_1判定原来被遮光的(在s1007中判定为没有受光的)受光元件361是否已受光(s1009)。

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原来被遮光的受光元件361已受光的情况下(s1009:是),将检测信号的输出停止(s1014),从s1007起再次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原来被遮光的受光元件361没有受光的情况下(s1009:否),判定遮光状态是否持续了45秒以上(s1010)。本实施方式作为遮光状态的判断的基准值的例子而设为使用45秒的例子,但并不限制于45秒。

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遮光状态没有持续45秒以上的情况下(s1010:否),从s1009起再次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遮光状态持续了45秒以上的情况下(s1010:是),对相邻的受光元件361是否处于遮光状态进行判定(s1011)。

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相邻的受光元件不处于遮光状态的情况下(s1011:否),对led832_1进行基于黄色的点亮控制(s1012),对继续处于遮光状态的受光元件361进行屏蔽控制,换言之,以不进行用继续处于遮光状态的受光元件361的检测(s1013)的方式来进行控制。然后,整体控制部830_1使检测信号的输出停止(s1014),从s1007起再次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整体控制部830_1在判定为相邻的受光元件是遮光状态的情况下(s1011:是),整体控制部830_1对led832_1进行基于红色的点亮控制(s1015),向电梯控制部500通知发生了异常(s1016)。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上述控制,维护员通过肉眼确认led832_1,能够判断是否应该更换上端受光单元820_1。另外,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对上端受光单元820_1进行了说明,但关于中间受光单元820_2~820_4、下端受光单元820_5也进行同样的处理,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上述控制,能够确定包含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单元或包含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的受光单元,所以能够减轻更换作业的负担。

(第3实施方式)

在以往的多光轴门传感器中,在多个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变得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只要已经变得不能使用的多个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不相邻,就通过不超过设定的个数地从控制对象中去除掉变得不能使用的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来继续利用多光轴门传感器。在此情况下,在由变得不能使用的元件进行的检测范围内,检测变得无法进行。

相对于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为在发光元件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在将发光单元更换之前的期间内使用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近旁的发光元件、进行发生了异常的发光元件检测过的区域的检测的例子。

图11是例示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及受光单元中的检测区域的切换控制的图。

如图11(a)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发光单元1100中设置有12个发光元件1101_1~1101_12,在受光单元1120中设置有12个受光元件1121_1~1121_12。另外,发光元件1101_1~1101_12及受光元件1121_1~1121_12以外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1100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对发光元件1101_1~1101_12依次进行点亮控制。并且,受光单元1120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在受光元件1121_1~1121_12接收到光的时刻,能够确定接收到了来自哪个发光元件的光。由此,能够按照每个检测区域检测是否存在物体。

如图11(b)所示,假设在发光单元1100中的发光元件1101_7中发生了异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使用发光元件1101_7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1150的检测变得无法进行。

所以,本实施方式的设置在发光单元1100中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和设置在受光单元1120中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通过进行以下所示的控制,进行检测区域1150的检测。

具体而言,如图11(c)所示,在发光元件1101_6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设置在发光单元1100中的控制部代替发光元件1101_7而使发光元件1101_6、1101_8发光。

并且,在发光元件1101_7中发生了异常时,设置在受光单元1120中的控制部在发光元件1101_6发光的时刻,进行受光元件1121_10、1121_12是否接收到光的判定,并且在发光元件1101_8发光的时刻,进行受光元件1121_2、1121_4是否接收到光的判定。

即,判定受光元件1121_10、1121_12是否接收到发光元件1101_6发出的光,并且根据受光元件1121_2、1121_4是否接收到发光元件1101_8发出的光,能够实现在检测区域1150中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

这样,设置在发光单元1100中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和设置在受光单元1120中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在由异常检测部811_1~811_5检测到发光元件(例如发光元件1101_7)的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为,使用借助穿过被检测出异常的发光元件进行过检测的检测区域(例如检测区域1150)的光进行检测的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的组合(例如,发光元件1101_6、1101_8,及受光元件1121_2、1121_4、1121_10、1121_12的组合),来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进行使用其他发光元件的异常检测处理的时刻例如可以考虑为图9的s903的对led进行基于黄色的点亮控制之后,但在哪个时刻开始都可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上述控制,即使在发光元件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与通常同等的检测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使用12个发光元件1101_1~1101_12及12个受光元件1121_1~1121_1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制设置在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元件的数量、以及设置在受光单元中的受光元件的数量。

(第4实施方式)

在以往的多光轴门传感器中,在多个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变得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只要变得不能使用的多个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不相邻,就通过在设定的个数以内将变得不能使用的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从控制对象中去除,来继续利用多光轴门传感器。在此情况下,在原来由变得不能使用的元件进行的检测范围中不再能够进行检测。

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在发光元件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制于发光元件发生异常的情况,在受光元件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控制。

所以,在第4实施方式中是在受光元件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在将受光单元更换之前的期间内、使用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近旁的受光元件进行发生了异常的受光元件原来检测的区域的检测的例子。

图12是例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及受光单元中的检测区域的切换控制的图。

如图12(a)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发光单元1200中设置有12个发光元件1201_1~1201_12,在受光单元1220中设置有12个受光元件1221_1~1221_12。另外,发光元件1201_1~1201_12及受光元件1221_1~1221_12以外的结构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1200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对发光元件1201_1~1201_12依次进行点亮控制。并且,受光单元1220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在受光元件1221_1~1221_12接收到光的时刻,能够确定接收到了来自哪个发光元件的光。由此,能够按照检测区域检测是否存在物体。

如图12(b)所示,假设在受光单元1220中的受光元件1221_7中发生了异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使用受光元件1221_7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1250的检测不再能够进行。

所以,本实施方式的设置在发光单元1200中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和设置在受光单元1220中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通过进行以下所示的控制,进行检测区域1250的检测。

如图12(c)所示,在受光元件1221_7中发生了异常时,设置在受光单元1220中的控制部进行代替受光元件1221_7而使用受光元件1221_6、1221_8的受光控制。

具体而言,设置在受光单元1220中的控制部判定在发光元件1201_2发光的时刻受光元件1221_8是否受光、以及在发光元件1201_4发光的时刻受光元件1221_8是否受光。

进而,设置在受光单元1220中的控制部判定在发光元件1201_10发光的时刻受光元件1221_6是否接收到光、以及在发光元件1201_12发光的时刻受光元件1221_6是否接收到光。

即,判定受光元件1221_8是否接收到发光元件1201_2、1201_4发出的光,并且根据受光元件1221_6是否接收到发光元件1201_10、1201_12发出的光,能够实现在检测区域1250中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

这样,设置在发光单元1200中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和设置在受光单元1220中的控制部(例如整体控制部、中间控制部及下端控制部)进行控制,以在由异常检测部831_1~831_5检测到受光元件(例如受光元件1221_7)的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为用受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组合(例如,发光元件1201_2、1201_4、1201_10、1201_12及受光元件1221_6、1221_8的组合)进行检测,所述受光元件及所述发光元件的组合用穿过已进行过的检测区域(例如检测区域1250)的光来对被检测出异常的受光元件或发光元件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使用其他受光元件的异常检测处理的时刻可以考虑例如在图10的s1005、s1012的对led进行基于黄色的点亮控制之后,但在哪个时刻开始都可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上述控制,即使在受光元件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与通常同等的检测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12个发光元件1201_1~1201_12及12个受光元件1221_1~1221_1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制设置在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元件的数量及设置在受光单元中的受光元件的数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多个受光单元及多个发光单元分别能够更换,与以往的受光器及发光器相比能够减轻更换负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连接的受光单元的数量及发光单元的数量,通过根据检测出的数量进行发光控制及受光控制,不需要设定连接的数量,所以能够减轻作业负担。由此,能够保持门系统的安全性。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用到电梯的门系统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制于应用到电梯的门系统中,能够对各种各样的系统应用。例如也可以作为检测系统设置在自动扶梯的入口。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通过应答信号的收发来确认连接的受光单元及发光单元,所以维护员能够不进行设定作业而进行与所连接的受光单元及发光单元对应的控制,所以能够减轻作业负担。此外,能够容易地实现使用多个受光单元及多个发光单元的检查。

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是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价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