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横梁与无机房电梯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9365发布日期:2018-09-14 23:4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上横梁与无机房电梯轿架。



背景技术:

由于无机房电梯将主要的机器设备全都安装在井道内,因此,在对这些设备检修时,需要站在轿顶上进行检修。然而,在检修过程中,如果电梯突然启动或坠落,将会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为了防止电梯突然启动或坠落,一般会基于现有的轿架结构,通过焊接或复杂的机加工方式在轿架上装设相应的机械结构和相应的第一安全开关。如此,使得轿架结构变得复杂,从而增加了对电梯维修的难度,不利于无机房电梯的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上横梁与无机房电梯轿架,它使得电梯结构简单、紧凑,且便于电梯维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横梁,包括:上横梁本体;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装设在所述上横梁本体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上横梁本体固定在电梯导轨的固定板上;及第一安全开关,所述第一安全开关装设在所述上横梁本体上,所述第一安全开关用于防止电梯启动运行。

上述上横梁,包括上横梁本体。上横梁本体上装设有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一安全开关。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上横梁固定在电梯导轨的固定板上。第一安全开关可使得控制电梯断开启动。由此可知,该上横梁同时具有固定电梯和断开电梯启动功能,因此,该上横梁提高了维修电梯过程的安全性。此外,由于同时将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一安全开关集合在上横梁本体上,使得轿架结构变得简洁、紧凑,极大方便了电梯的维修。

进一步地,所述上横梁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围成凹槽,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装设在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第一锁杆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装设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第一挡板的板面朝向所述上横梁本体端口设置,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锁杆穿入所述第一通孔中,且所述第一锁杆能伸出所述上横梁本体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口和第二定位口,所述第一定位口与所述第二定位口均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锁杆上设有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能分别装入所述第一定位口和所述第二定位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锁杆上设有第一槽口,所述第一定位杆装入所述第一定位口时,所述第一安全开关一端与所述第一锁杆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一定位杆装入所述第二定位口时,所述第一安全开关一端与所述第一槽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安全开关一端与所述第一锁杆侧面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锁杆侧面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壁设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一定位杆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相匹配的第二螺纹。

进一步地,上横梁还包括第二固定机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装设在所述上横梁本体上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第二锁杆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装设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第二挡板的板面朝向所述上横梁本体端口设置,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锁杆穿入所述第二通孔中能伸出所述上横梁本体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还包括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设置在所述上横梁本体一端,所述第三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锁杆能同时穿入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二固定机构还包括第四挡板,所述第四挡板设置在所述上横梁本体另一端,所述第四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锁杆能同时穿入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中;所述第一锁杆与所述上横梁本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二锁杆与所述上横梁本体同轴设置。

一种无机房电梯轿架,包括以上的上横梁、轿底、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所述第一安装架通过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轿底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架通过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轿底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用于装设在其中一条导轨上,所述第二立柱用于装设在另一条导轨上,所述上横梁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所述上横梁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且所述上横梁位于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组成平面的同一侧。

上述的无机房电梯轿架,由于采用同时具有固定电梯和断开电梯启动功能的上横梁,因此,不需要通过复杂的机加工在电梯轿架上额外增加机械结构,从而使得组装后的电梯轿架简洁、紧凑,进而有利于电梯的维修。同时,上横梁相对于第一立柱中心线偏移设置,从而使得上横梁与导轨之间空间变大,有利于对上横梁与导轨之间部件的检修。

进一步地,所述上横梁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围成凹槽,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装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底板两端分别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上,且所述凹槽的开口背向所述轿底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定位杆在第二定位口时,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一安全开关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定位杆在第一定位口时,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一安全开关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轿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上横梁,110、上横梁本体,111、底板,112、第一侧板,113、第二侧板,114、凹槽,115、第一定位口,116、第二定位口,117、第三定位口,118、第四定位口,120、第一固定机构,121、第一锁杆,1211、第一定位杆,1212、第一槽口,122、第一挡板,1221、第一通孔,123、第三挡板,1231、第二通孔,130、第一安全开关,131、第二安全开关,140、第二固定机构,141、第二锁杆,1411、第二定位杆,142、第二挡板,143、第四挡板,1431、第四通孔,150、加强板,200、轿底,300、第一安装架,310、第二安装架,400、第一立柱,410、第二立柱,500、过线梁,600、前支柱,700、导轨,800、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请参考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上横梁100包括上横梁本体110、第一固定机构120及第一安全开关130。第一固定机构120装设在上横梁本体110上,且第一固定机构120用于将上横梁本体110固定在电梯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第一安全开关130装设在上横梁本体110上,第一安全开关130用于防止电梯启动运行。

上横梁本体110上装设有第一固定机构120和第一安全开关130。第一固定机构120用于将上横梁100固定在电梯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第一安全开关130可使得控制电梯断开启动系统,避免电梯在维修中,突然启动运行。由此可知,该上横梁100同时具有固定电梯和断开电梯启动功能,因此,该上横梁100提高了维修电梯过程的安全性。此外,由于同时将第一固定机构120和第一安全开关130集合在上横梁本体110上,使得轿架结构变得简洁、紧凑,极大方便了电梯的维修。

进一步地,上横梁本体110包括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及第二侧板113。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13间隔设置在底板111上。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及第二侧板113围成凹槽114。第一固定机构120装设在凹槽114内。由此可知,第一固定机构120装设在凹槽114内,避免过多的装置设置在电梯外部而导致电梯结构过于复杂,从而严重影响电梯的维修。相反,将第一固定机构120装设在凹槽114内,不仅使得上横梁100整体结构变得简单,而且也使得第一固定机构120便于管理与维修。

更进一步地,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13通过加强板150连接,使得上横梁本体110的结构得到加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机构120包括第一锁杆121和第一挡板122。第一挡板122装设在凹槽114内,且第一挡板122的板面朝向上横梁本体110端口设置,第一挡板122上设有第一通孔1221。第一锁杆121穿入第一通孔1221中,且第一锁杆121能伸出上横梁本体110端口。如此,第一挡板122可穿入第一通孔1221中,并且能够同时插入导轨700上的固定板800。这样,通过第一锁杆121可使得上横梁本体110紧紧地固定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

请参考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2或第二侧板113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口115和第二定位口116。第一定位口115与第二定位口116均位于第一挡板122的同一侧。第一锁杆121上设有第一定位杆1211。第一定位杆1211能分别装入第一定位口115和第二定位口116。当第一定位杆1211装入第一定位口115时,第一锁杆121插入导轨700上的固定板800,即上横梁本体110固定在固定板800上;当第一定位杆1211装入第二定位口116时,第一锁杆121未插入导轨700上的固定板800,即上横梁本体110未固定在固定板800上。如此,通过在第一侧板112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口115和第二定位口116,可使得上横梁本体110的锁定操作更加精准、便捷。

进一步地,第一锁杆121上设有第一槽口1212。第一定位杆1211装入第一定位口115时,第一安全开关130一端与所述第一锁杆121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一定位杆1211装入所述第二定位口116时,所述第一安全开关130一端与所述第一槽口1212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安全开关130一端与所述第一锁杆121侧面隔开。如此,在电梯检修状态时,第一定位杆1211装入第一定位口115,第一锁杆121可插入导轨700上的固定板800,即上横梁本体110可锁定在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同时第一安全开关130一端与第一锁杆121侧面紧紧抵触,此时,触发第一安全开关130工作,使得电梯启动系统中断,从而防止在电梯检修过程中,突然启动电梯。在电梯正常状态时,第一定位杆1211装入第二定位口116,此时,第一锁杆121未插入导轨700上的固定板800,第一安全开关130一端与第一槽口1212相对,且第一安全开关130一端与第一安全开关130侧面断开接触。此时,第一安全开关130未被触发工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锁杆121锁定上横梁本体110的同时,还实现了对第一安全开关130的触发,这样使得电梯维修过程更加方便。此外,定位杆装入第一定位口115或第二定位口116时,第一锁杆121则被限制移动,从而避免因第一锁杆121向凹槽114内或向凹槽114外移动,而导致第一锁杆121对第一安全开关130的误触发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锁杆121侧面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内壁设有第一螺纹。第一定位杆1211侧面设有与第一螺纹相匹配的第二螺纹。由此可知,通过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的配合,实现了第一定位杆1211与第一锁杆121可拆卸式连接。如此,有利于第一定位杆1211的快速组装与拆卸。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横梁100还包括第二固定机构140。第二固定机构140装设在上横梁本体110上远离第一固定机构120的一端。如此,通过第一固定机构120和第二固定机构140可使得上横梁本体110更加稳定固定在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第二固定机构140包括第二锁杆141和第二挡板142。第二挡板142装设在凹槽114内,且第二挡板142的板面朝向上横梁本体110端口设置,第二挡板142上设有第二通孔1231。第二锁杆141穿入第二通孔1231中能伸出上横梁本体110端口。如此,第二挡板142可穿入第二通孔1231中,并且能够同时插入导轨700上的固定板800。这样,通过第二锁杆141可使得上横梁本体110紧紧地固定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

进一步地,第一锁杆121与上横梁本体110同轴设置。第二锁杆141与上横梁本体110同轴设置。如此,当第一锁杆121与第二锁杆141分别锁入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时,第一锁杆121与第二锁杆141分别对上横梁本体110产生的支撑力均位于在上横梁本体110的轴线上,避免了第一锁杆121和第二锁杆141相对于上横梁本体110轴线分别产生支撑力矩,从而造成上横梁本体110因支撑力矩而扭曲变形。

更进一步地,上横梁100还包括第二安全开关131。第一侧板112或第二侧板113上开设有第三定位口117和第四定位口118。第三定位口117与第四定位口118均位于第二挡板142的同一侧。第二锁杆141上设有第二定位杆1411,且第二锁杆141上设有第二槽口。第二定位杆1411能分别装入第三定位口117和第四定位口118。当第二定位杆1411装入第三定位口117时,第二锁杆141插入导轨700上的固定板800,即上横梁本体110固定在固定板800上。同时,第二安全开关131一端与第二锁杆141侧面紧密接触;当第二定位杆1411装入第四定位口118时,第二锁杆141未插入导轨700上的固定板800,即上横梁本体110未固定在固定板800上。同时,第二安全开关131一端与第二槽口相对,且第二安全开关131一端与第二锁杆141侧面断开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机构120还包括第三挡板123。第三挡板123设置在上横梁本体110一端,第三挡板123上设有与第一通孔1221对应的第三通孔。第一锁杆121能同时穿入第一通孔1221和第三通孔中。因此,第三挡板123不仅作为支撑物,提高了第一锁杆121固定上横梁本体110的稳定性,而且还作为导向件,使得第一锁杆121能够精确锁入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第二固定机构140还包括第四挡板143。第四挡板143设置在上横梁本体110另一端,第四挡板143上设有与第二通孔1231对应的第四通孔1431。第二锁杆141能同时穿入第二通孔1231和第四通孔1431中。同理,第四挡板143不仅作为支撑物,提高了第二锁杆141固定上横梁本体110的稳定性,而且还作为导向件,使得第二锁杆141能够精确锁入导轨700的固定板800上。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挡板123和第四挡板143,使得上横梁本体110更加稳固在固定板800上,从而更有利于电梯的检修。

请参考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无机房电梯轿架包括上横梁100、轿底200、第一安装架300、第二安装架310、第一立柱400及第二立柱410。第一安装架300通过第一立柱400与轿底200连接。第二安装架310通过第二立柱410与轿底200连接。第一立柱400用于装设在其中一条导轨700上。第二立柱410用于装设在另一条导轨700上。上横梁100一端与第一安装架300连接,上横梁100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架310连接,且上横梁100位于第一立柱400与第二立柱410组成平面的同一侧。

无机房电梯轿架包括上横梁100。上横梁100安装在第一安装架300和第二安装架310上。如此,当无机房电梯需要检修时,只需要将上横梁100的第一固定机构120打开和触发第一安全开关130工作,即可将无机房轿架固定在导轨700上,且断开了电梯启动系统以防止电梯在检修过程中突然启动。由于采用同时具有固定电梯和断开电梯启动功能的上横梁100,因此,不需要通过复杂的机加工在电梯轿架上额外增加机械结构,从而使得组装后的电梯轿架简洁、紧凑,进而有利于电梯的维修。同时,上横梁100位于第一立柱400与第二立柱410组成的平面同一侧,即,当无机房电梯轿架安装在两条导轨700上时,上横梁100相对于导轨中心线偏移设置,从而使得上横梁100与导轨700之间空间变大,有利于对上横梁100与导轨700之间部件的检修。

进一步地,上横梁本体110包括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及第二侧板113。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13间隔设置在底板111上。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及第二侧板113围成凹槽114。第一固定机构120装设在凹槽114内。由此可知,第一固定机构120装设在凹槽114内,使得上横梁100架构变得更加简单,有利于电梯的检修。底板111两端分别装设在第一安装架300、第二安装架310上,且凹槽114的开口背向轿底200设置。因此,上横梁100是按凹槽114开口朝上设置在第一安装架300和第二安装架310上,从而有利于方便对上横梁100内部结构进行观察。

更进一步地,无机房电梯轿架还包括过线梁500和前支柱600。过线梁500一端与第一安装架300连接,过线梁500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架310连接。前支柱600一端与轿底200连接,前支柱600另一端与第一安装架300连接,或者前支柱600一端与轿底200连接,前支柱600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架310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