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元件导入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5021发布日期:2018-11-30 19:07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治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元件导入治具。



背景技术: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其中,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等。在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中,需要进行工件的组装与传送;在传送工件的过程中少不了使用元件导入治具,将工件成功的运送至下一道工序或其他流水线上,其中,传送工件的载具一般需要承载工件的承载板和支撑承载板的支撑架。

目前使用的整体治具大多是承载板和支撑架是分离的,在传送工件时,需要将工件先放置于承载板上,然后连同承载板和工件一起放置在支撑架上,每操作一次工件就要拆装一次承载板,这样操作步骤较为繁琐,耗时耗力,增加人工成本;影响下一道工序的进度,生产率低下,耽误工期;并且,这些工件在大批量传送的情况下,即使工人具有非常纯熟的技术,也会存在精力不足或粗心马虎而出现漏放、放偏等问题,影响生产和质量。

因此,提供一种元件导入治具能够便捷地将治具整体进行固定和拆卸,简化原有的操作步骤;有效完成工件的传送,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生产车间中工件的传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克服现有治具整体在传送工件过程中不稳定且耗时耗力,致使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元件导入治具,包括支撑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载具板,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配合件、连接轴和调节件,所述配合件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调节件相连,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通孔;

所述载具板上开设有槽口;所述配合件与所述槽口相匹配,通过转动所述调节件使所述配合件位于所述载具板板面上或所述载具板的槽口位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支撑板,整个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载具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结合件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结合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所述结合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配合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开设有多个槽体,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第四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槽体相结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配合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支撑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两个支撑板的相互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支撑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高度,所述通孔的直径与所述连接轴的直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元件导入治具上的位置可翻转。

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导入治具,通过转动所述调节件就能够轻松实现支撑架和载具板的固定和拆卸;进一步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支撑件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件与载具板的配合,使得整体治具有效地完成工件的传送;节省了生产成本,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中元件导入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元件导入治具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元件导入治具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载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组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第四支撑件,2-第一连接件,21-第一连接板,22-结合件,23-第二连接板,3-第二连接件,31-配合件,32-连接轴,33-调节件,34-压缩弹簧,4-载具板,42-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使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元件导入治具,如图1-5所示,包括支撑架1、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和载具板4,所述载具板4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具体地,所述载具板4位于所述支撑架1的上方;本实施例中,所述载具板4为六个,优选地,所述载具板4的形状为长方形。

所述第一连接件2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1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3包括配合件31、连接轴32和调节件33,所述配合件31通过所述连接轴32与所述调节件33相连,所述连接轴32穿过所述通孔;具体地,所述连接轴32的上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配合件31相连,所述连接轴32的下端与所述调节件33相连,其中,所述通孔的直径与所述连接轴32的直径相同。

所述载具板4上开设有槽口;所述配合件31与所述槽口相匹配,也就是说,所述配合件31的形状与所述槽口的形状相同,所述配合件31的厚度与所述槽口的深度相同。通过转动所述调节件33使所述配合件31位于所述载具板4板面上或所述载具板4的槽口位置。具体地,所述配合件31位于所述载具板4的上方或扣合在所述载具板4的槽口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件3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配合设置在所述连接轴32上;具体地,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34,所述压缩弹簧34套设在所述连接轴32上,所述压缩弹簧34的上端顶在所述配合件的下表面上,所述压缩弹簧34的下端压在所述调节件的上表面上;通过扭转所述调节件33,实现载具板4与所述支撑架1的固定与拆卸。其中,在所述配合件31位于所述载具板4的上方时,所述载具板4与所述支撑架1固定在一起,此时所述压缩弹簧34处于压缩状态;在扭动调节件33使所述配合件31扣合在所述载具板4的槽口内时,所述载具板4与所述支撑架1实现分离,此时所述压缩弹簧34处于较松开状态。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支撑板42,整个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载具板4上。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两个垂直连接的支撑板42,整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垂直设置在所述载具板4的下板面上,且所述载具板4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支撑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板21、结合件22和第二连接板23,所述结合件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3相连,所述结合件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相连。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2为z形结构,所述结合件2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3均垂直。进一步可以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2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结合件22通过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相连,所述结合件22通过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3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1包括四个第二支撑件11和两个第三支撑件12,所述第三支撑件12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1配合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23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11上。

具体地,所述第二支撑件11上开设有多个槽体,所述支撑架1上设置有第四支撑件13,所述第四支撑件13的一端与所述槽体配合,所述第四支撑件1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两个支撑板42的相互连接处。具体地,所述两个第三支撑件12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11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板23内嵌在所述第二支撑件11的杆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六个载具板4分两列均匀地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件11的上方,即三个载具板4位于其中两个第二支撑件11的上方,另外三个载具板4位于另外两个第二支撑件11的上方;并且所述载具板4上的第一支撑件的数量与所述支撑架上的第四支撑件13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件11上均设置有多个第四支撑件13和第二连接件3。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支撑件13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1的高度,所述通孔的直径与所述连接轴32的直径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元件导入治具上的位置可翻转,也就是说,所述元件导入治具在使用中,其中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位置可以如图1所示,也可以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进行位置互换或反转进行使用。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导入治具能够用于承载工件,进一步通过传动带或其他传送装置送至下一道工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元件导入治具,通过转动所述调节件能够轻松实现载具板和支撑架的固定和拆卸;所述载具板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结合,实现与支撑架的配合组装,整体装置有效地完成工件的传输和运送;简单易操作,实用性强;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