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水桶、净水机以及冰箱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9038发布日期:2018-12-05 19:15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储水桶、净水机以及冰箱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水桶、一种具有该储水桶的净水机以及一种具有该储水桶的冰箱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净水机作为水处理设备现已广泛应用于家庭以及办公环境中。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净水机的要求已从基本的水净化逐渐增加了对净化后水的加热以及制冷等处理。为了实现上述功能,一般的净水机中除了配置多种功能的过滤芯外,还会配置用于存储净化后的水的储水桶。该储水桶通常是由顶部具有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桶体形成,以使净水机在工作时可以简单地通过作用于进水口处的压力而使桶体内的水从出水口流出。此结构的储水桶在使用过程中,其桶体底部水往往无法流动,长期留置于桶体内,从而也使得桶体内的水无法充分循环,影响净水机的净水效果。

此外,在冰箱的净水系统中,也常常会布设储水桶以存水,而该储水桶同样也存在桶体内的水无法充分循环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在大部分的储水桶的桶体内会增设与进水口连通的引流管,以将由进水口流入的水引至桶体的底部使其与底部的混合,从而实现桶体内水的充分循环。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述引流管受水流压力作用易松动偏移,使引流管的底端与桶体底部接触,从而阻碍桶体内水的流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储水桶内的引流管易松动偏移,甚至使引流管的底端与桶体底部接触,从而阻碍桶体内水的流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水桶,包括:桶体、引流管以及凸筋结构,所述桶体的内部形成储水腔,所述桶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引流管的顶端固定于所述桶体的顶部且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引流管的底端朝所述储水腔的底部延伸,所述凸筋结构固定于所述桶体的内部,所述凸筋结构具有与所述引流管的底端位置对应的支撑端以及连通所述引流管的底端与所述储水腔的水流通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凸筋结构包括围绕所述引流管的底端边缘间隔设置且呈辐射状分布的长筋,所述长筋固定于所述桶体的底部,所述长筋的一端与所述桶体的内壁连接,所述长筋的另一端形成所述支撑端,相邻的两个所述长筋之间形成所述水流通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凸筋结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桶体的底部且夹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长筋之间的短筋,所述短筋用于分流对应的两个相邻的所述长筋之间形成的所述水流通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短筋围绕所述引流管的底端边缘呈辐射状分布,所述短筋的长度小于所述长筋的长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长筋和短筋背离所述桶体的内壁的端部形成有自由端,两个相邻的所述长筋的自由端与夹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长筋之间的短筋的自由端所形成的空间区域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引流管的外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桶体包括桶身以及封罩于所述桶身的顶部的桶盖,所述桶盖上设有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所述桶盖与所述桶身之间围合成所述储水腔,所述引流管固定于所述桶盖上,所述凸筋结构固定于所述桶身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桶盖的内表面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的安装槽,所述引流管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过盈配合;和/或所述桶盖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进水口连通的第一接头以及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第二接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端与所述引流管的底端抵接或者间隙配合。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化机,包括:上述的储水桶。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冰箱,包括:上述的储水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储水桶通过将引流管的顶端固定于桶体上的,而引流管的底端又与桶体内增设的凸筋结构的支撑端位置对应,因此,通过桶体与支撑端的配合,可以对引流管的两端进行限制,当引流管出现松动偏移时,支撑端可以与引流管的底端抵接,避免其底端与桶体底部接触;与此同时,由于该储水桶还在桶体内增设的凸筋结构还具有连通引流管的底端与储水腔的水流通道,因而,还可以保证由进水口流入的水可以沿着引流管流入桶体的底部并与桶体底部留置的水进行扰动,从而实现桶体内水的充分循环,以提高具有该储水桶的净水机或冰箱净水系统的水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储水桶的半剖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带有凸筋结构的桶身的剖视图。

其中,100、储水桶;1、桶体;11、桶身;12、桶盖;13、安装槽;2、引流管;3、凸筋结构;31、支撑端;32、水流通道;33、长筋;34、短筋;4、储水腔;5、第一接头;6、第二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储水桶100,该储水桶100包括桶体1、引流管2以及凸筋结构3,其中,桶体1的内部形成储水腔4,在桶体1的顶部设有与该储水腔4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引流管2的顶端固定于桶体1的顶部且与进水口连通,引流管2的底端朝储水腔4的底部延伸;凸筋结构3固定于桶体1的内部,该凸筋结构3具有与引流管2的底端位置的支撑端31以及连通引流管2的底端与储水腔4的水流通道32。

上述的储水桶100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引流管2的顶端是固定于桶体1上的,而引流管2的底端又是与凸筋结构3的支撑端31位置对应,因此,通过桶体1与支撑端31的配合,当引流管2出现松动偏移时,支撑端31可以与引流管2的底端抵接配合,避免其底端与桶体1底部接触;与此同时,由于该凸筋结构3还具有连通引流管2的底端与储水腔4的水流通道32,因而,还可以保证由进水口流入的水可以沿着引流管2流入桶体1的底部并与桶体1底部留置的水进行扰动,从而实现桶体1内水的充分循环。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支撑端31可以在引流管2出现松动偏移时尽快对引流管2的底端形成抵接,示例性的,除了限定支撑端31与引流管2的底端位置对应外,进一步的,还可以控制支撑端31与引流管2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在0-1mm之间,即使支撑端31与引流管2的底端抵接或者间隙配合,从而进一步降低引流管2的底端与桶体1的底部接触的风险。

凸筋结构3作为本实施例中对引流管2起到稳固作用且保证水流循环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桶体1情况进行设置。优选的,可以将凸筋结构3设置为包括围绕引流管2的底端边缘间隔设置且呈辐射状分布的长筋33,而该长筋33是固定于桶体1的底部,并且长筋33的一端与所述桶体1的内壁连接,为了制造方便,长筋33与桶体1一体成型。长筋33的另一端可以形成上述的支撑端31,而相邻的两个长筋33之间可以形成上述的水流通道32。如此,通过辐射状分布的长筋33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实现凸筋结构3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可以减小凸筋结构3在储水桶100内的体积,以确保储水腔4可以容纳更多的水;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由引流管2的底端流出的水的扰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桶体1内水的循环。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凸筋结构3中增设短筋34,并使该短筋34固定于桶体1的底部且夹设于相邻的两个长筋33之间,如此,短筋34可以分流对应的两个相邻的长筋33之间所形成的水流通道32,从而进一步增强桶体1内水的循环。在本实施例中在排布短筋34时是将各短筋34围绕引流管2的底端边缘也呈辐射状分布,并使短筋34的长度小于长筋33的长度,以提高水流的扰动。当然,也可以排布呈其他形状和/或对短筋34的构造做其他方面的处理。此外,为了保证短筋34与桶体1的连接强度,示例性的,还可以是短筋34的一端也与桶体1的内壁连接。为了制造方便,短筋34与桶体1一体成型。

较佳的,还可以使所述长筋33和短筋34背离所述桶体1的内壁的端部形成有自由端,两个相邻的所述长筋的自由端与夹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长筋33之间的短筋34的自由端所形成的空间区域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引流管的外径。如此,当引流管2脱离或部分偏移桶盖12时,引流管2能够顶压在长筋33与短筋34的自由端所形成的空间区域上,而不会直接掉落使得引流管2的底端贴住瓶身11底壁,从而进一步保证水流顺畅。

桶体1作为容纳储水腔4的部件,其一般是呈封闭结构。因此,桶体1可以设置成单独的封闭式,当然也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由桶身11以及封罩于桶身11的顶部的桶盖12构成,其中,可以在桶盖12上设置上述的进水口与出水口,而桶盖12与桶身11之间围合成储水腔4,并且引流管2可以固定于桶盖12上,而凸筋结构3则固定于桶身11内。如此,也便于引流管2以及凸筋结构3的单独装配。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引流管2的安装,可以在桶盖12的内表面设置连通进水口的安装槽13,而引流管2的顶端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该安装槽13的槽口连接。

当然,上述的桶盖12与桶身11之间可以通过诸如焊接的方式连接,以确保桶盖12与桶身11之间的密封性。

此外,还可以在桶盖12的外表面设置与进水口连通的第一接头5以及与出水口连通的第二接头6,以适配不同的水流管道。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储水桶100的净化机,以长期改善净化机的出水质量。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储水桶100的冰箱净水系统,以长期改善冰箱净水系统的出水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