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8380发布日期:2019-01-22 21:1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料容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饮料瓶。



背景技术:

饮料的种类繁多,有的饮料需要加热后饮用,现有技术中对饮料的加热为利用额外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然后将加热的饮料盛装到饮料杯中,或者使用对装有饮料的饮料瓶之间加热,两种加热方式均依赖额外的加热装置,且直接加热饮料瓶的方式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热饮料瓶,自身能够发热后对饮料进行加热,不需要额外的加热装置,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热饮料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外壳的内壁设置有隔热层;所述外壳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饮料储存部、储水部以及发热部,所述外壳对应发热部的位置转动设置有转动壳,所述饮料储存部与外壳之间留有加热空隙,所述饮料储存部用于盛放饮料,所述外壳对应饮料储存部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支撑饮料储存部的耐热支架,所述储水部用于储存加热用的水源,所述储水部与发热部之间设置有使水流入发热部的放水机构,所述发热部放置有遇水生热的发热包,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发热部的耐热支架。在饮用饮料时,将储水部中的水放入加热部中加热产生热蒸汽,热蒸汽通过加热空隙上升,热蒸汽与饮料储存部发生热交换将饮料加热。

进一步,所述隔热层为绝热材料或者双层中空材料。隔热层能够将热量与外壳的外壁隔开,防止使用者被烫伤。

进一步,所述耐热支架包括多个支撑片,多个支撑片环形间隔设置与外壳的内壁上。能够将饮料储存部与外壳隔离开,支撑片之间的间隔孔还能够为热蒸汽的上升提供通道。

进一步,所述支撑片的厚度为0.5mm-2mm,相邻支撑片之间的夹角为45°-90°。

进一步,所述放水机构包括设置有漏水孔的漏水板,所述漏水板间隔设置有多个漏水孔,所述漏水板下方还转动设置有能够封堵漏水孔的封堵板,所述封堵板上间隔设置有与漏水孔相匹配的封堵块。在不使用时,通过封堵板将漏水孔堵住,防止水与发热包混合。

进一步,所述储水部的顶部还设置有漏气板,所述漏气板上设置有与漏水孔相对应的漏气孔,所述漏气板上还转动设置有遮盖板,所述遮盖板上设置有与漏气孔相对应的遮盖块,所述遮盖板通过转轴与封堵板同轴连接。漏气孔在使用时打开,供热蒸汽上升,在不使用时,遮盖板遮盖的漏气孔还能防止水从漏气孔中溢出。

进一步,所述转轴向下延伸至发热部中,所述转轴的底端还设置有用于转动转轴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固定于转动壳的内壁上,转动的转轴能够驱动封堵板和遮盖板同步转动。

进一步,所述转动壳与外壳连接的部位还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于外壳上的凸缘以及设置于转动壳内侧的与凸缘相匹配的凹槽。使得转动壳能够相对外壳转动,进一步能够将遮盖板和封堵板转动打开。

进一步,所述发热包内包括生石灰、碳酸钠、铁粉、铝粉、镁粉、炭和盐。遇水能够放热,生石灰、碳酸钠和水反应快速放热,提供最初的热量。铁粉、铝粉、镁粉、炭、盐等组成原电池,持续氧化放出热量。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上还设置有放气孔。防止在发热部和水反应放热时没有打开密封盖,放气孔能够将产生的水蒸气放出,防止瓶内压力过高产生爆炸的危险。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热饮料瓶,分为饮料储存部、储水部和发热部,单独设置的饮料储存部能够保证饮料的清洁,在需要加热时,将储水部中的水与加热部中的加热包混合即可完成对饮料的加热,方便快捷,在外壳内设置的隔热层能够保护使用者不被烫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漏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封堵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外壳1,密封盖2,隔热层3,饮料储存部4,加热空隙5,储水部6,发热部7,支撑片8,转动壳9,放气孔10,转轴11,漏气板12,转动杆13,遮盖板14,漏水板15,漏水孔16,封堵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饮料瓶,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密封盖2,所述外壳1的内壁设置有隔热层3;所述外壳1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饮料储存部4、储水部6以及发热部7,所述外壳1对应发热部7的位置转动设置有转动壳9,所述饮料储存部4与外壳1之间留有加热空隙5,所述饮料储存部4用于盛放饮料,所述外壳1对应饮料储存部4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支撑饮料储存部4的耐热支架,所述储水部6用于储存加热用的水源,所述储水部6与发热部7之间设置有使水流入发热部7的放水机构,所述发热部7放置有遇水生热的发热包,所述外壳1中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发热部7的耐热支架。在饮用饮料时,将储水部6中的水放入加热部中加热产生热蒸汽,热蒸汽通过加热空隙5上升,热蒸汽与饮料储存部4发生热交换将饮料加热。

所述隔热层3为绝热材料或者双层中空材料。隔热层3能够将热量与外壳1的外壁隔开,防止使用者被烫伤。

所述耐热支架包括多个支撑片8,多个支撑片8环形间隔设置与外壳1的内壁上。能够将饮料储存部4与外壳1隔离开,支撑片8之间的间隔孔还能够为热蒸汽的上升提供通道。

所述支撑片8的厚度为0.5mm、0.6mm、0.9mm、1.0mm、1.1mm、1.5mm、1.9mm、2.00mm等任一位于5mm-2mm区间内的厚度,相邻支撑片8之间的夹角为45°、50°、55°、60°、65°、70°、75°、80°、85°、90°等任一位于45°-90°区间内的角度。

所述放水机构包括设置有漏水孔16的漏水板15,所述漏水板15间隔设置有多个漏水孔16,所述漏水板15下方还转动设置有能够封堵漏水孔16的封堵板17,所述封堵板17上间隔设置有与漏水孔16相匹配的封堵块。在不使用时,通过封堵板17将漏水孔16堵住,防止水与发热包混合。

所述储水部6的顶部还设置有漏气板12,所述漏气板12上设置有与漏水孔16相对应的漏气孔,所述漏气板12上还转动设置有遮盖板14,所述遮盖板14上设置有与漏气孔相对应的遮盖块,所述遮盖板14通过转轴11与封堵板17同轴连接。漏气孔在使用时打开,供热蒸汽上升,在不使用时,遮盖板14遮盖的漏气孔还能防止水从漏气孔中溢出。

所述转轴11向下延伸至发热部7中,所述转轴11的底端还设置有用于转动转轴11的转动杆13,所述转动杆13固定于转动壳9的内壁上,转动的转轴11能够驱动封堵板17和遮盖板14同步转动。

所述转动壳9与外壳1连接的部位还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于外壳1上的凸缘以及设置于转动壳9内侧的与凸缘相匹配的凹槽。使得转动壳9能够相对外壳1转动,进一步能够将遮盖板14和封堵板17转动打开。

所述发热包内包括生石灰、碳酸钠、铁粉、铝粉、镁粉、炭和盐。遇水能够放热,生石灰、碳酸钠和水反应快速放热,提供最初的热量。铁粉、铝粉、镁粉、炭、盐等组成原电池,持续氧化放出热量。

所述密封盖2上还设置有放气孔10。防止在发热部7和水反应放热时没有打开密封盖2,放气孔10能够将产生的水蒸气放出,防止瓶内压力过高产生爆炸的危险。

现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第二优选实施例,与第一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储水部6中设置有用于密封的密封膜,所述密封膜对应漏水孔16和漏气孔的位置设置有预开口,所述预开口是在密封膜上压制的便于打开的压痕,位于储水部6底部的预开口固定于遮盖板14的遮盖块上,位于储水部6顶部的预开口固定于封堵板17的封堵块上,在使用时,转动封堵板17和遮盖板14,能够带动预开口转动并将密封膜从预开口处打开,使得储存部中的水进入发热部7与发热包混合生热,采用密封膜的结构能够增加储水部6的密封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