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围内板冲压件的高效转运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6938发布日期:2018-11-02 23:5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后围内板的周转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围内板冲压件的高效转运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是目前最普及的交通工具之一。我国的汽车保有量逐年提高,随着汽车售价的降低以及国产汽车的崛起,目前汽车已经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为了提高车内人员的安全,一般车体的前后端分别会设有防撞钢梁结构,而防撞钢梁一般都是固定于车体的后围内板或前围内板上;由于后围内板的结构相对于前围内板的结构更加复杂,事故损坏率更高;所以生产厂家需要生产更多的后围内板进行备货,导致生产厂家需要大量生产后围内板等构件。但是在目前行业内的后围内板生产过程中,由于后围内板体积较大、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周转的时候只能单件周转,从而导致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后围内板冲压件的高效转运架,后围内板周转上料的时候,转运架可以一次周转多个后围内板,提高了周转效率;后围内板周转上料和下料的时候,每当上完一个料或者下完一个料的时候,通过水平转动多棱柱,从而便于下一个后围内板的持续上料或持续下料,提高了后围内板周转时的上料和下料效率;通过支杆A和支杆B分别将后围内板的底部和装配孔支撑挂起,从而使得后围内板在周转过程中所受的支撑力分散、均匀,避免某一处集中受理后产生形变;转运架底座与基板之间形成的叉车叉杆的插入区域,进一步便于转运架的周转操作,提高转运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后围内板冲压件的高效转运架,包括转运架底座,所述转运架底座的四角处分别向上固定有立柱,所述转运架底座的正上方设有与转运架底座平行的基板,所述转运架底座与基板之间形成叉杆腔;所述基板的四角处与立柱固定;所述基板的顶面中央通过立轴水平转动连接有多棱柱,所述多棱柱的每个侧端面上分别固定有支杆A和支杆B,所述支杆A的顶面与后围内板的底部接触、所述支杆B的顶面与后围内板的装配孔上沿接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多棱柱的每个侧端面上的所述支杆A分别对称设于该侧端面的两侧、所述支杆B对应设于支杆A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基板的顶面固定有基座,所述基座的顶端向上固定有立轴,所述立轴向上伸入多棱柱,并与多棱柱水平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相邻两个立柱之间分别设有围板,位于转运架底座前后侧的围板可拆卸地固定于立柱。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围板的两侧边沿插接于立柱的侧壁上对应所设的插槽内。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支杆A和支杆B分别位于所述围板所围成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后围内板的厚度小于等于支杆A和支杆B分别伸出多棱柱对应侧端面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后围内板冲压件的高效转运架,后围内板周转上料的时候,转运架可以一次周转多个后围内板,提高了周转效率。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后围内板冲压件的高效转运架,后围内板周转上料和下料的时候,每当上完一个料或者下完一个料的时候,通过水平转动多棱柱,从而便于下一个后围内板的持续上料或持续下料,提高了后围内板周转时的上料和下料效率。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后围内板冲压件的高效转运架,通过支杆A和支杆B分别将后围内板的底部和装配孔支撑挂起,从而使得后围内板在周转过程中所受的支撑力分散、均匀,避免某一处集中受理后产生形变。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后围内板冲压件的高效转运架,转运架底座与基板之间形成的叉车叉杆的插入区域,进一步便于转运架的周转操作,提高转运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去掉主视侧的围板后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转运架底座1,所述转运架底座1的四角处分别向上固定有立柱3,所述转运架底座1的正上方设有与转运架底座1平行的基板2,所述转运架底座1与基板2之间形成叉杆腔11;所述基板2的四角处与立柱3固定;所述基板2的顶面中央通过立轴水平转动连接有多棱柱5,所述多棱柱5的每个侧端面6上分别固定有支杆A7和支杆B8,所述支杆A7的顶面与后围内板9的底部接触、所述支杆B8的顶面与后围内板9的装配孔上沿接触;所述多棱柱5的每个侧端面上的所述支杆A7分别对称设于该侧端面的两侧、所述支杆B8对应设于支杆A7的上方;所述基板2的顶面固定有基座10,所述基座10的顶端向上固定有立轴,所述立轴向上伸入多棱柱5,并与多棱柱5水平转动连接;相邻两个立柱3之间分别设有围板4,位于转运架底座1前后侧的围板4可拆卸地固定于立柱3;所述围板4的两侧边沿插接于立柱3的侧壁上对应所设的插槽内;所述支杆A7和支杆B8分别位于所述围板4所围成的范围内;所述后围内板9的厚度小于等于支杆A7和支杆B8分别伸出多棱柱5对应侧端面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只需将其中任意一侧的围板4由下至上抽出立柱3,然后将后围内板9对应支杆A7和支杆B挂置于多棱柱5的一侧侧壁,挂置结束后,通过挂置上去的后围内板9将多棱柱5水平转动,使多棱柱5的另一个侧壁针对抽出围板4的两个立柱3之间,以便下一个后围内板9的上料挂置;当多棱柱5的所有侧壁都挂置上了后围内板9之后,将之前抽出的围板4再次插接固定于立柱3之间,以便周转;叉车可以从转运架底座1的任意一侧插入叉杆腔11,进行周转;当周转至周转目的地的时候,再次将其中任意一侧的围板4由下至上抽出立柱3,然后从面应抽去围板4区域所对应的多棱柱5的一侧侧壁上的后围内板9取出;取出之后,通过支杆A7或支杆B8将多棱柱5水平转动,使多棱柱5的另一个侧壁针对抽出围板4的两个立柱3之间,以便下一个后围内板9的下料取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