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绳式自加热金属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7704发布日期:2018-11-07 23:15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绳式自加热金属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绳式自加热金属罐,属于食品包装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食品快速增长,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快速食品,有些方便食品需要加热后才更好食用。例如在野外、火车上,都缺乏加热设施、也不能用明火进行加热。亟待需要一种可以方便在户外随时进行加热,且安全、高效、便捷的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在不改变金属罐原有结构的情况下可便捷的对金属罐本体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拉绳式自加热金属罐,包括透明罩、金属罐本体和底座,所述底座开口朝上且内腔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液体包和药粉包,所述液体包包括液体包本体和用于撕开液体包本体的开启拉绳;所述金属罐本体放置于底座上方,所述透明罩套设在金属罐本体外并与底座外周面可拆卸连接,金属罐本体与透明罩间保留有间距形成环状的热气通道,所述热气通道与底座的内腔通过若干开设在底座上端面的透气孔连通;所述开启拉绳的自由端穿过底座上端面后放置在热气通道内。

其中,所述底座上端面朝向圆心方向弯折形成一凸环,所述金属罐本体底部底盖二重卷封部位内侧卡合在凸环外侧壁上。

其中,所述透明罩的顶部内侧壁设置为凹槽,所述金属罐本体顶部易开盖二重卷封部位外侧壁贴合在凹槽内侧壁上。

其中,所述透明罩与底座外周面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金属罐本体和底座卡合连接,透明罩套设在金属罐本体外,底座内反应的热气进入透明罩和金属罐本体间,实现对金属罐本体内的物体加热,整体结构简单,且无需改变金属罐本体原有的结构,热气可到达金属罐本体四周,加热效率高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罐本体顶部和底部都设置有凸缘,通过凸缘与底座以及透明罩卡合住,防止金属罐本体在运输过程中晃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部分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A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的B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透明罩、11-凹槽、2-金属罐本体、21-热气通道、22-底盖二重卷封部位、23-易开盖二重卷封部位、3-底座、31-液体包、32-药粉包、33-透气孔、311-开启拉绳、312-液体包本体、313-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2,一种拉绳式自加热金属罐,包括透明罩1、金属罐本体2和底座3,所述底座3开口朝上且内腔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液体包31和药粉包32,所述液体包31包括液体包本体312和用于撕开液体包本体312的开启拉绳311;所述金属罐本体2放置于底座3上方,所述透明罩1套设在金属罐本体2外并与底座3外周面可拆卸连接,金属罐本体2与透明罩1间保留有间距形成环状的热气通道21,所述热气通道21与底座3的内腔通过若干开设在底座3上端面的透气孔33连通;所述开启拉绳311的自由端穿过底座3上端面后放置在热气通道21内。

参见图4,所述底座3上端面朝向圆心方向弯折形成一凸环313,所述金属罐本体2底部底盖二重卷封部位22内侧卡合在凸环313外侧壁上。

参见图3,所述透明罩1的顶部内侧壁设置为凹槽11,所述金属罐本体2顶部易开盖二重卷封部位23外侧壁贴合在凹槽11内侧壁上。

参见图1,所述透明罩1与底座3外周面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的工作原理如下:

未加热状态下,将金属罐本体2放置于凸环313上,使金属罐本体2固定在底座3上不摇动,透明罩1套设在底座3外周侧。当需要对金属罐本体2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将透明罩1从底座3上旋开,拉开开启拉绳312撕开液体包31,液体包31内的待反应液体流出,与液体包31下方的药粉包32内的待反应药粉混合开始发生反应。再将透明罩1旋紧,底座3的内腔内发生反应产生热蒸汽,热蒸汽通过透气孔33进入热气通道21内,对金属罐本体2的周围进行加热,达到对内部食物进行加热的目的。

参见图3及图4,金属罐本体2的顶部和底部均采用二重卷封方式形成凸起的二重卷封部位,易开盖二重卷封部位外侧壁卡合在透明罩1顶部内侧壁的凹槽11的内侧壁上,底盖二重卷封部位22的内侧壁卡合在凸环的外侧壁上,因此,金属罐本体2便可稳固的容纳在透明罩内。

液体包本体311底部设有易撕带,易撕带与液体包本体311通过压痕连接,开启拉绳312从易撕带首端固定到末端,当拉起开启拉绳312时,便可从易撕带首端带起易撕带,对易撕带连续作用拉力,可彻底的撕开易撕带,且可防止易撕带中途断开而导致拉起不彻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2年04月03日 03:40
    我的电话:18977355799。请联系我。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