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耳式耳机全方位展示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5166发布日期:2019-02-01 20:44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入耳式耳机全方位展示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全方位展示包装盒。



背景技术:

产品的包装一般是为了实现稳固运输,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被损坏,而有些小型电子产品,例如入耳式耳机,通常重量轻,形状小巧可爱,其中的大多数在形状或颜色上会带有漂亮的外观,漂亮的外观也是促使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因素之一。因此,像这种产品就需要在销售前或销售时进行展示,尤其是在拆开包装前就能够进行展示,以使消费者在购买前清楚地看到其外观。传统的包装有以下几种形式:1.采用吸塑内托固定产品用彩卡和吸塑面固定或挡住相关部分再用高周波热压切边;2.采用内托或纸托固定产品再装入彩盒内;3.采用内托或纸托固定产品再装入手工天地盒内。这三种包装方式均不能很好的展示产品,另外,第三种包装方式的包装材料成本高,导致包装成本高。

针对这一问题,部分商家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包装方式,该包装采用塑胶内托和塑胶固定架固定产品,再装入塑胶下盒和透明塑胶上盒内,如此便能很好的展示产品,但该包装需要开模,这样就导致生产成本增高,且组件较多,结构复杂,组装耗时长,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全方位展示包装盒,其能360°展示产品,结构简单,便于组装,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且在制作过程中无需开模,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入耳式耳机全方位展示包装盒,包括透明外盒、透明内托、配件盒和封套盒,所述透明内托置于配件盒的上方,所述透明外盒套于透明内托和配件盒的外侧,所述封套盒套于透明外盒的外侧,所述封套盒的高度与配件盒的高度相等,且所述封套盒与配件盒对应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透明内托包括一体成型的内托顶板、内托前板、内托后板、内托翼板、内托侧板和内托卡板,所述内托顶板与内托后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内托卡板与内托后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内托侧板包括第一内托侧板和第二内托侧板,所述内托后板的一侧与内托翼板连接,另一侧与第一内托侧板连接,所述内托前板的一侧与第一内托侧板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内托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内托侧板远离内托前板的一侧设有卡块,所述内托后板设有与卡块适配的卡槽,且所述卡槽与内托翼板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内托侧板通过卡块卡入卡槽中与内托翼板叠合,所述内托前板上设有用于放置耳机左耳塞及控制器的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一内托侧板上设有用于放置耳机右耳塞的第二安装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配件盒包括配件盒顶板、配件盒前板、配件盒后板、配件盒侧板和配件盒翼板,所述配件盒顶板的上端与配件盒后板连接,所述配件盒顶板的下端与配件盒前板连接,所述配件盒侧板包括第一配件盒侧板和第二配件盒侧板,所述配件盒顶板的一侧与第一配件盒侧板连接,另一侧与第二配件盒侧板连接,所述配件盒翼板包括第一配件盒翼板、第二配件盒翼板、第三配件盒翼板和第四配件盒翼板,所述配件盒后板的一侧与第一配件盒翼板连接,另一侧与第二配件盒翼板连接,所述配件盒前板的一侧与第三配检测翼板连接,另一侧与第四配件盒翼板连接,所述第一配件盒翼板和第三配件盒翼板通过胶粘方式与第一配件盒侧板叠合,所述第二配件盒翼板和第四配件盒翼板通过胶粘方式与第二配件盒侧板叠合,所述配件盒顶板上设有用于放置耳机耳线的第三安装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透明外盒包括外盒顶板、外盒后板、外盒前板和外盒侧板,所述外盒顶板的上端与外盒后板连接,所述外盒顶板的下端与外盒前板连接,所述外盒侧板包括第一外盒侧板、第二外盒侧板、第三外盒侧板和第四外盒侧板,所述外盒后板的一侧与第一外盒侧板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外盒侧板连接,所述外盒前板的一侧与第三外盒侧板连接,另一侧与第四外盒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外盒侧板通过胶粘方式与第三外盒侧板叠合,所述第二外盒侧板通过胶粘方式与第四外盒侧板叠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入耳式耳机全方位展示包装盒还包括提扣,所述提扣包括主体部和自主体部向上延伸形成的提手部,所述提手部开设有提手口,所述外盒顶板设有与提手部适配的开口,所述提手部穿过开口伸出于外盒顶板的上表面,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与外盒顶板的下表面相抵,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与内托顶板的上表面相抵。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透明内托通过卡板卡于配件盒后板和外盒后板之间的缝隙中安装于配件盒的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封套盒包括封套盒底板、封套盒后板、封套盒前板和封套盒侧板,所述封套盒底板的上端与封套盒后板连接,所述封套盒底板的前端与封套盒前板连接,所述封套盒侧板包括第一封套盒侧板和第二封套盒侧板,所述封套盒底板的一侧与第一封套盒侧板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封套盒侧板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透明内托、透明外盒和提扣的材质为透明的PET或PVC。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配件盒和封套盒的材质为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配件盒和封套盒的外表面印刷有图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透明内托置于配件盒的上方,所述透明外盒套于透明内托和配件盒的外侧,所述封套盒套于透明外盒的外侧,所述封套盒的高度与配件盒的高度相等,且所述封套盒与配件盒对应设置,这样能360°展示产品;由于透明内托、配件盒、透明外盒和封套盒均无需开模,如此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本包装盒结构简单,组装便捷,能有效缩短组装时长,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透明内托的展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配件盒的展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透明外盒的展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提扣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封套盒的展开图。

图中:1-透明外盒,11-外盒顶板,111-开口,12-外盒后板,13-外盒前板,14-第一外盒侧板,15-第二外盒侧板,16-第三外盒侧板,17-第四外盒侧板,2-透明内托,21-内托顶板,22-内托前板,221-第一安装位,23-内托后板,231-卡槽,24-内托翼板,25-内托卡板,26-第一内托侧板,261-第二安装位,27-第二内托侧板,271-卡块,3-配件盒,31-配件盒顶板,311-第三安装位,32-配件盒前板,33-配件盒后板,34-第一配件盒侧板,35-第二配件盒侧板,36-第一配件盒翼板,37-第二配件盒翼板,38-第三配件盒翼板,39-第四配件盒翼板,4-封套盒,41-封套盒底板,42-封套盒后板,43-封套盒前板,44-第一封套盒侧板,45-第二封套盒侧板,5-提扣,51-主体部,52-提手部,521-提手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入耳式耳机全方位展示包装盒,包括透明外盒1、透明内托2、配件盒3和封套盒4,所述透明内托2置于配件盒3的上方,所述透明外盒1套于透明内托2和配件盒3的外侧,所述封套盒4套于透明外盒1的外侧,所述封套盒4的高度与配件盒3的高度相等,且所述封套盒4与配件盒3对应设置。

如图2所示,所述透明内托2包括一体成型的内托顶板21、内托前板22、内托后板23、内托翼板24、内托侧板和内托卡板25,所述内托顶板21与内托后板23的上端连接,所述内托卡板25与内托后板23的下端连接,所述内托侧板包括第一内托侧板26和第二内托侧板27,所述内托后板23的一侧与内托翼板24连接,另一侧与第一内托侧板26连接,所述内托前板22的一侧与第一内托侧板26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内托侧板27连接,所述第二内托侧板27远离内托前板22的一侧设有卡块271,所述内托后板23设有与卡块271适配的卡槽231,且所述卡槽231与内托翼板24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内托侧板27通过卡块271卡入卡槽231中与内托翼板24叠合,所述内托前板22上设有用于放置耳机左耳塞及控制器的第一安装位221,所述第一内托侧板26上设有用于放置耳机右耳塞的第二安装位261。

如图3所示,所述配件盒3包括配件盒顶板31、配件盒前板32、配件盒后板33、配件盒侧板和配件盒翼板,所述配件盒顶板31的上端与配件盒后板33连接,所述配件盒顶板31的下端与配件盒前板32连接,所述配件盒侧板包括第一配件盒侧板34和第二配件盒侧板35,所述配件盒顶板31的一侧与第一配件盒侧板34连接,另一侧与第二配件盒侧板35连接,所述配件盒翼板包括第一配件盒翼板36、第二配件盒翼板37、第三配件盒翼板38和第四配件盒翼板39,所述配件盒后板33的一侧与第一配件盒翼板36连接,另一侧与第二配件盒翼板37连接,所述配件盒前板32的一侧与第三配检测翼板38连接,另一侧与第四配件盒翼板39连接,所述第一配件盒翼板36和第三配件盒翼板38通过胶粘方式与第一配件盒侧板34叠合,所述第二配件盒翼板37和第四配件盒翼板39通过胶粘方式与第二配件盒侧板35叠合,所述配件盒顶板31上设有用于放置耳机耳线的第三安装位311。

如图4所示,所述透明外盒1包括外盒顶板11、外盒后板12、外盒前板13和外盒侧板,所述外盒顶板11的上端与外盒后板12连接,所述外盒顶板11的下端与外盒前板13连接,所述外盒侧板包括第一外盒侧板14、第二外盒侧板15、第三外盒侧板16和第四外盒侧板17,所述外盒后板12的一侧与第一外盒侧板14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外盒侧板15连接,所述外盒前板13的一侧与第三外盒侧板16连接,另一侧与第四外盒侧板17连接,所述第一外盒侧板14通过胶粘方式与第三外盒侧板16叠合,所述第二外盒侧板15通过胶粘方式与第四外盒侧板17叠合。

如图5所示,所述入耳式耳机全方位展示包装盒还包括提扣5,所述提扣5包括主体部51和自主体部51向上延伸形成的提手部52,所述提手部52开设有提手口521,所述外盒顶板11设有与提手部52适配的开口111,所述提手部52穿过开口111伸出于外盒顶板11的上表面,所述主体部51的上表面与外盒顶板11的下表面相抵,所述主体部51的下表面与内托顶板21的上表面相抵。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透明内托2通过内托卡板25卡于配件盒后板33和外盒后板12之间的缝隙中安装于配件盒3的上方。

如图6所示,所述封套盒4包括封套盒底板41、封套盒后板42、封套盒前板43和封套盒侧板,所述封套盒底板41的上端与封套盒后板42连接,所述封套盒底板41的前端与封套盒前板43连接,所述封套盒侧板包括第一封套盒侧板44和第二封套盒侧板45,所述封套盒底板41的一侧与第一封套盒侧板44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封套盒侧板45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透明内托2、透明外盒1和提扣5的材质为透明的PET或PVC。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配件盒3和封套盒4的材质为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配件盒3和封套盒4的外表面印刷有图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透明内托2置于配件盒3的上方,所述透明外盒1套于透明内托2和配件盒3的外侧,所述封套盒4套于透明外盒1的外侧,所述封套盒4的高度与配件盒3的高度相等,且所述封套盒4与配件盒3对应设置,这样能360°展示产品;由于透明内托2、配件盒3、透明外盒1和封套盒4均无需开模,如此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本包装盒结构简单,组装便捷,能有效缩短组装时长,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