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升装置和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8794发布日期:2019-05-07 21:57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举升装置和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举升装置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尤其适合举升汽车的长梁举升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而言,可通过举升装置将其举起,以便进行检修、保修及更换轮胎等操作。而对于电池置于车辆底部的电动汽车而言,在对车辆进行换电操作时,需要将车辆从换电平台上举升,使得换电装置能够移动至车辆底部进行换电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收缩状态高度地且具有高举升行程的举升装置;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占用空间小的举升装置;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靠和稳定支撑的举升装置。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举升装置,其包括:

底座;

举升梁;

所述底座和举升梁之间的第一支杆组和第二支杆组,所述第一支杆组和第二支杆组各自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第一端和第二支杆的第一端在枢转点处枢转连接,所述第一支杆的第二端和第二支杆的第二端分别枢转连接至所述举升梁和所述底座;以及

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同步地作用于所述第一支杆组和第二支杆组的枢转点,使得所述第一支杆组和第二支杆组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之间的角度改变,由此使所述举升梁升高或降低。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杆组和所述第二支杆组与所述举升梁的两端连接,所述致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杆组和所述第二支杆组中间。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杆组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以及所述第二支杆组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形成向外箭头形,所述致动装置向内作用于所述第一支杆组和所述第二支杆组的枢转点,以使所述举升梁升高。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杆组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以及所述第二支杆组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形成向内箭头形,所述致动装置向外作用于所述第一支杆组和所述第二支杆组的枢转点,以使所述举升梁升高。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底座具有U型槽,所述第一支杆组、所述第二支杆组以及所述致动装置能够容纳在所述底座的U型槽中。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致动装置包括用于第一支杆组的第一致动器以及用于第二支杆组的第二致动器,所述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同步运行并作用于所述第一支杆组和第二支杆组的枢转点。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第一致动器和/或所述第二致动器包括:

丝杆,所述丝杆由布置在所述底座中的电机驱动;

与所述丝杆配合的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在所述丝杆的驱动下水平移动;以及

推杆,所述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丝杆螺母枢转连接,所述推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杆组或所述第二支杆组的枢转点枢转连接。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第一致动器和/或所述第二致动器包括伸缩式致动器,所述伸缩式致动器的第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底座,所述伸缩式致动器的第二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杆组或所述第二支杆组的枢转点。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伸缩式致动器包括致动器主体以及相互嵌套的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致动器主体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杆相对于所述第二杆伸出或缩回。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举升装置还包括所述底座和举升梁之间的辅助支杆组,所述辅助支杆组包括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所述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的第一端相互枢转连接,所述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的第二端分别枢转连接至所述举升梁和所述底座。

可选地,在上述举升装置中,所述举升梁的宽度大于1米。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站包括根据各个实施例所述的举升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举升装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收缩状态下高度低且具有高举升行程的举升装置。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来阅读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举升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图1的举升装置进一步展开时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举升装置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举升装置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举升装置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图5的举升装置的侧视图,其中部分以剖面展示;以及

图7示出了具有根据实施例的举升装置的换电站。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它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参考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举升装置的立体图。根据该实施例的举升装置包括:底座1;举升梁2;以及底座1和举升梁2之间的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第一支杆组3包括第一支杆31和第二支杆32,第一支杆组3的第一支杆31的第一端和第二支杆32的第一端在枢转点33处枢转连接,第一支杆31的第二端和第二支杆32的第二端分别枢转连接至举升梁2和底座1。类似地,第二支杆组4包括第一支杆41和第二支杆42,第二支杆组4的第一支杆41的第一端和第二支杆42的第一端在枢转点43处枢转连接,第二支杆组4的第一支杆41的第二端和第二支杆42的第二端分别枢转连接至举升梁2和底座1。举升装置进一步包括致动装置,致动装置同步地作用于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的枢转点33,43,使得第一支杆组和第二支杆组的第一支杆31和第二支杆32之间的角度a增大,由此使举升梁2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可包括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类似地举升梁2可包括两端,即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可与举升梁2的两端连接,致动装置则位于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中间。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充分地间隔开,使得它们对举升梁2的支撑更稳定。在一些实施例中,举升梁2可选择长梁,如大于1米的梁,其可横跨车辆底部,对车辆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的第一支杆31,41和第二支杆32,42共同形成向内方向的箭头形,致动装置将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的枢转点33,43向外推,以使举升梁2升高,其中,图2为枢转点33和43被向外推后,举升装置进一步展开时的情况,第一支杆31和第二支杆32的夹角a进一步增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杆31和第二支杆32的夹角a可增大至最大180度左右,此时第一支杆31和第二支杆32成一直线,而举升梁2升高至最高位置。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举升装置具有大的举升行程,另外,如需进一步提高举升装置的最大举升高度,则可增加第一支杆31,41和第二支杆32,42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可具有U型槽,第一支杆组3、第二支杆组4以及致动装置能够容纳在底座1的U型槽中,尤其是在收缩状态下。由此,举升装置在收缩状态下具有较小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装置可仅包括单个致动器,该单个致动器同时作用于第一支杆组和第二支杆组的枢转点,例如,具有相反方向螺纹区段的丝杆,所述丝杆可由电机驱动并可穿过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的枢转点33,43处的丝杆螺母。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装置包括第一致动器5和第二致动器6,第一致动器5和第二致动器6同步运行并分别作用于第一支杆组3和第二支杆组4的枢转点33,4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致动器5和/或第二致动器6可采用伸缩式致动器,伸缩式致动器的第一端55枢转连接至底座1,伸缩式致动器的第二端54枢转连接至第一支杆组或第二支杆组的枢转点33,43。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式致动器包括致动器主体53以及相互嵌套的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致动器主体53能够驱动第一杆51相对于第二杆52伸出或缩回,由此向外推动第一支杆组3和/或第二支杆组4的枢转点33,43,从而使举升梁2升高。

继续参考图3,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举升装置。该实施例中的举升装置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的举升装置类似,区别在于,第一支杆组300和第二支杆组400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共同形成向外箭头形,致动装置500,600将第一支杆组300和第二支杆组400的枢转点向内拉,以使所述举升梁2升高。

继续参考图4,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举升装置。该实施例中的举升装置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的举升装置类似,区别在于,举升装置增设了底座1和举升梁2之间的辅助支杆组7,8,辅助支杆组7,8包括第三支杆71和第四支杆72,第三支杆71和第四支杆72的第一端相互枢转连接,第三支杆71和第四支杆72的第二端分别枢转连接至举升梁2和底座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支杆组3和辅助支杆组7共同组成菱形结构,第二支杆组4和辅助支杆组8共同组成菱形结构。通过提供辅助支杆组7,8,使得举升梁2的支撑更稳固,提高了整个举升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继续参考图5和图6,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举升装置。该实施例中的举升装置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的举升装置类似,区别在于采用了另一种致动装置,包括第一致动器50和第二致动器6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致动器50和/或第二致动器60包括:丝杆502,丝杆502由布置在底座1中的电机501驱动而旋转;与丝杆502配合的丝杆螺母503,丝杆螺母503在丝杆的驱动下水平移动;以及推杆504,推杆504的第一端与丝杆螺母503枢转连接,推杆504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杆组3或第二支杆组4的枢转点33,43枢转连接。应当理解,在具体实施例中展示了两种类型的致动器和它们的布置方式,在备选实施例中,致动装置可选用其他任何适合类型的致动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电站,换电站包括根据上述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举升装置。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包括换电平台9,换电平台9包括一对举升装置91,92,该一对举升装置91,92平行布置,对应于车辆100底部前轮和后轮之间的位置,通过这一对举升装置91,92,可平稳且可靠地将车辆举升至期望高度。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以上的优选实施例都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对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出的各种改型或变形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法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