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垃圾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2379发布日期:2019-06-13 11:07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垃圾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砖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建筑垃圾的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料、淤泥及其他废弃物。

现有技术中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是先将建筑垃圾进行收集,然后对建筑垃圾破碎、搅拌并压制成砖,回收再利用;在对建筑垃圾进行收集时,将建筑垃圾放置在传送带上,将低处的建筑垃圾传送至高处的集料斗中。

但是,建筑垃圾中有较沉的块体,在运输时容易向下滚落,不便于向上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垃圾的上料装置,其优点是能够对较沉的块体进行限位和隔挡,便于将较沉的块体向上运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垃圾的上料装置,包括架体、与架体两端主动连接的转动辊、架体两端的转动辊转动连接的传送皮带以及带动转动辊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架体顶端倾斜设置,所述传送皮带的中部低于传送皮带的两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架体固定连接,所述传送皮带上固接有用于挡料的挡板,所述挡板进料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挡料弧面,所述挡料弧面上开设有限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建筑垃圾进行运输时,传送皮带上的挡板对建筑垃圾及进行隔挡,从而减少较沉的建筑垃圾的下落,从而便于对较沉的建筑垃圾进行送料;挡板上的挡料弧面能够增加与建筑垃圾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对更多的建筑垃圾进行运输;挡料弧面上的限位孔能够对较大的建筑垃圾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较大的建筑垃圾进行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孔内滑移连接有排料块,所述挡板的顶端设置有带动排料块滑移的排料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料块在限位孔内滑移,从而将限位孔内的物料排出,从而便于对卡在限位孔内的建筑垃圾的下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料组件包括固接在排料块顶端的连接柱以及套接在连接柱上的复位件,所述连接柱延伸出挡板的顶端;

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连接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挡板固定连接;

所述架体出料端固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与连接柱抵接的过渡面,所述连接柱经过渡面运动至限位板底端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柱带动排料块向限位孔内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柱跟随传送皮带运动至限位板的位置时,限位柱与过渡面抵接;传送皮带继续运动,限位柱从过渡面运动至限位板的底端,从而带动排料块向限位孔内运动,从而将限位孔内的物料排出限位孔,从而便于对建筑垃圾的出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柱上固接有连接帽,所述连接帽的顶端设置有倒圆角,所述连接帽的顶端与过渡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帽上设置倒圆角,倒圆角与过渡面抵接,从而带动连接帽运动,从而带动连接柱运动;连接帽与过渡面抵接,从而减少对连接柱的磨损,从而便于连接柱的运动,从而便于排料块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的顶端固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与连接帽插接;

所述连接筒位于连接帽和连接柱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筒与连接帽插接,从而便于对连接帽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复位件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料块的底端的两侧均设置有斜面且截面较小的一端远离连接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料块上的斜面能够与限位孔内的物料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加,从而便于对限位孔内的物料进行出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架体两端转动辊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架体固定连接,另一端弯曲设置且与传送皮带的底端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对传送皮带进行支撑,从而便于传送皮带的转动,从而便于传动皮带对建筑垃圾进行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弯曲设置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辊,所述连接辊与传送皮带的底端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辊与传送皮带转动连接,从而减少连接杆与传送皮带之间的摩擦,从而便于传送皮带的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在对建筑垃圾进行运输时,传送皮带上的挡板对建筑垃圾及进行隔挡,从而减少较沉的建筑垃圾的下落,从而便于对较沉的建筑垃圾进行送料;挡板上的挡料弧面能够增加与建筑垃圾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对更多的建筑垃圾进行运输;挡料弧面上的限位孔能够对较大的建筑垃圾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较大的建筑垃圾进行运输;

2. 当限位柱跟随传送皮带运动至限位板的位置时,限位柱与过渡面抵接;传送皮带继续运动,限位柱从过渡面运动至限位板的底端,从而带动排料块向限位孔内运动,从而将限位孔内的物料排出限位孔,从而便于对建筑垃圾的出料;

3. 排料块上的斜面能够与限位孔内的物料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加,从而便于对限位孔内的物料进行出料。

附图说明

图1是体现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体现转动辊的示意图;

图3是体现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体现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体现挡板的示意图;

图6是体现挡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上料架;11、架体;12、传送皮带;13、转动辊;14、驱动电机;15、限位板;151、过渡面;16、连接杆;17、连接辊;2、进料斗;3、收料斗;4、挡料装置;41、挡板;411、限位孔;42、排料组件;421、连接板;422、连接筒;423、连接帽;424、连接柱;425、排料块;426、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建筑垃圾的上料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上料架1、设置上料架1一端的进料斗2以及设置在上料架1另一端的收料斗3,上料架1上转动连接有传送皮带12;在对建筑垃圾进行传送时,建筑垃圾从进料斗2中进入到传送皮带12上,传送皮带12转动,从而带动建筑垃圾向收料斗3中运动,从而使建筑垃圾进入到收料斗3中。

上料架1包括架体11,架体11的顶端倾斜设置,传送皮带12与架体11顶端转动连接;进料斗2位于架体11较低处,收料斗3位于架体11较高处;进料斗2包括出口,进料斗2的出口朝向传送皮带12;收料斗3包括进口,收料斗3的进口位于传送皮带12的较高处的底端。

架体11靠近进料斗2的一端和靠近收料斗3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辊13,转动辊13中部的直径小于转动辊13两端的直径,且转动辊13中部与转动辊13两端平滑过渡;传送皮带12与转动辊13的侧壁抵接,传送皮带12的中部的高度小于传送皮带12两侧的高度;架体11两端的转动辊13之间设置有若干连接杆16(如图4所示),连接杆16的一端与架体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为弯曲部,弯曲部上转动连接有连接辊17(如图4所示),连接辊17与传送皮带12的底端抵接;架体11上靠近收料斗3的一端固接有驱动电机14,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与转动辊13固定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传送皮带12上设置有挡料装置4,挡料装置4包括固接在传送皮带12上的挡板41,挡板41靠近收料斗3的一侧设置有两个挡料弧面,两个挡料弧面的交界处为挡板41的中部且挡板41的中部为挡料弧面的较高处;挡料弧面上开设有限位孔411,挡板41的顶端设置有排料组件42,排料组件42位于限位孔411的顶端。

排料组件42包括固接在挡板41顶端的连接板421、固接在连接板421顶端的连接筒422以及与连接筒422滑移连接的连接帽423,连接帽423的顶端设置有倒圆角;连接帽423内固接有连接柱424,连接板421上开设有通孔且与限位孔411连通,连接柱424远离连接帽423的一端穿过连接板421上的通孔并延伸至限位孔411内,连接柱424延伸至限位孔411内的一端固接有排料块425,排料块425底端的两侧均设置有斜面且截面较小的一端远离连接柱424;连接柱424上套接有复位弹簧426,复位弹簧426的一端与连接帽4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筒422内壁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筒422位于连接帽423和连接柱424之间。

大块建筑废料的部分结构进入到限位孔411内,连接帽423向连接板421的方向运动时,带动连接柱424向限位孔411内运动,从而带动排料块425向限位孔411内运动,从而使限位孔411内的大块建筑废料的部分结构脱离限位孔411内,从而便于对大块建筑废料进行送料。

架体11靠近收料斗3处设置有限位板15(如图3所示),限位板15包括顶板以及固接在顶板两侧的侧板,顶板两侧的侧板分别与架体11的两侧固定连接;顶板的底端与传送皮带12的距离略大于连接筒422的顶端到传送皮带12的距离,顶板底端远离收料斗3的一侧设置有过渡面151(如图3所示),过渡面151与连接帽423的顶端抵接。

工作原理:在对建筑垃圾进行传输时,建筑垃圾从进料斗2上进入到传送皮带12上,启动驱动电机14,从而带动转动辊13转动,从而带动传送皮带12转动,从而对建筑垃圾进行传送。

在对建筑垃圾传送过程中,挡板41对建筑垃圾进行隔挡并传送;大块建筑垃圾的部分结构进入到挡板41的限位孔411内,从而使挡板41便于对建筑垃圾进行限位,从而使挡板41进一步对建筑垃圾进行传送。

当运动至架体11靠近收料斗3的一端时,挡板41上的连接帽423与限位板15上的过渡面151抵接,传送皮带12继续运动,从而使连接帽423向连接板421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连接柱424向限位孔411内运动,从而带动排料块425向限位孔411内运动,从而使限位孔411内的大块建筑废料的部分结构脱离限位孔411内,从而便于对大块建筑废料进行出料。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