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混凝土预制板类构件的码放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3106发布日期:2019-04-13 01:32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用于混凝土预制板类构件的码放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构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预制板类构件的码放架。



背景技术:

在现代工程施工中,为降低现场施工时长,混凝土预制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这类混凝土预制件一般在混凝土预制构件厂内完成生产,再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施工。

完成生产后的混凝土预制板,需要在构件厂内存放一定的时间,为减少混凝土预制板的占用土地面积一般采用叠合的方式堆放,但是为避免底部混凝土预制板因承受重力过大而产生压损,一般规定不得大于六块预制板同时堆放,存在叠合堆放的数量有限的问题,无法充分利用堆场的纵向空间;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预制板类构件的码放架,混凝土预制板的叠合堆放的数量不受限制,达到充分利用纵向空间,节约占地面积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混凝土预制板类构件的码放架,包括两个呈相对设置的矩形框架,以及两端同时与矩形框架焊接固定的底梁,所述底梁的数量为两根,且分别固定于矩形框架的底端两侧;所述矩形框架顶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插接部,所述矩形框架底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供插接部插入的插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相对的矩形框架配合两根底梁形成一个前视呈U形的放置空间;当需要叠合堆放混凝土预制板时,在每个码放架内叠合堆放六块混凝土预制板,依次吊起两个码放架对准各个插接部与相应插接孔,并将被吊起的码放架叠放于下方的码放架之上,从而由三个码放架形成一个具备三层独立放置层的码放架组合,此状态下每层放置层内均具有六块混凝土预制板,且每层的混凝土预制板互不接触,进而避免底部的混凝土预制板受力过重而发生损坏,达到混凝土预制板的叠合堆放的数量不受限制,充分利用纵向空间,节约占地面积的技术效果,同时由于码放架整体呈U形设计,使得混凝土预制板的两端得以延伸出码放架,从而为检测混凝土预制板提供便利;当需要运输时,通过桁车吊起码放架并在平板运输车之上以上下两层的形式堆放,从而达到无需单块混凝土预制板依次吊装,实现批量吊装的技术效果,进而为装车提供便利;当需要卸车时,运用工地之上的塔吊吊出码放架,即可实现批量卸车的技术效果,同时通过码放架叠加堆放混凝土预制板于工地上,同样减少了混凝土预制板占用施工工地的面积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根所述底梁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环,四个所述插接环均插接配合有插板,四个所述插板均连接有钢索,四根所述钢索一端与插板固定,另一端相互连接,并设置有用于连接桁车或者塔吊的钢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四根钢索配合插板组成专用于吊起码放架的吊具,并通过钢环与桁车或者塔吊进行连接,从而仅需一套吊具即可适用于所有码放架的吊起要求;当需要吊起码放架时,引导四个插板分别插接于相应插接环内,并通过桁车或者塔吊对钢索施加上拉力吊起码放架,在吊起过程中上拉力直接作用于底梁之上,相较于上拉力作用于矩形框架之上,有效防止矩形框架和底梁因拉扯力而损坏焊接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环垂直插接有限制插销,所述插板开设有供限制插销插入的插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板插入插接环后,限制插销垂直穿过插接环并插入插接孔内,从而由限制插销限制插板的活动度,有效防止插板非正常脱离插接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制插销与插板之间设置有绳索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绳索连接限制插销与插板,从而避免限制插销发生遗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沿所述矩形框架的对角线方向设置有斜向加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矩形框架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矩形框架因承担上方码放架的重力而发生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部包括四根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弧形金属条,四根所述弧形金属条顶端相互固定,从而形成呈锥状的插接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码放架相互堆叠时,上方码放架逐渐下降高度,插接部逐步插入上方码放架的插接孔内,此过程中弧形金属条发生弹性形变,并利用弹性势能抵紧于插接孔的内壁,从而确保插接部与插接孔的插接强度,进而确保两个码放架的堆叠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四个所述插接部其中三个的高度相等,其余一个的高度大于另外三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堆叠码放架时,先对准一个插接部与插接孔,并下降高度至该插接部插入于相应插接孔内,再旋转上方码放架直至另外三个高度较低的插接部对准于相应插接孔,最后下降上方码放架的高度直至完成堆叠;综上所述,无需同时对准四个插接部与相应插接孔,从而为对准上下两个码放架提供便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矩形框架沿插接部边沿设置有减震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相邻码放架之间存在减震垫片,从而利用其减震功能,降低震动力的传导,进而避免在运输过程中上方码放架晃动过于剧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三个码放架形成一个具备三层独立放置层的码放架组合,使得每六块混凝土预制板独立放置,从而避免底部的混凝土预制板受力过重而发生损坏,达到混凝土预制板的叠合堆放的数量不受限制,充分利用纵向空间,节约占地面积的技术效果;码放架整体呈U形设计,使得混凝土预制板的两端得以延伸出码放架,从而为检测混凝土预制板提供便利;在装卸车时,通过吊装码放架,从而实现混凝土预制板的批量装车或者卸车,进而为装卸车提供便利;四根钢索配合插板组成专用于吊起码放架的吊具,并通过钢环与桁车或者塔吊进行连接,从而仅需一套吊具即可适用于所有码放架的吊起要求;在吊起过程中上拉力直接作用于底梁之上,有效防止矩形框架和底梁因拉扯力而损坏焊接位置;由限制插销限制插板的活动度,有效防止插板非正常脱离插接环;通过绳索连接限制插销与插板,从而避免限制插销发生遗漏;插接部利用弹性势能抵紧于插接孔的内壁,从而确保插接部与插接孔的插接强度,进而确保两个码放架的堆叠稳定性;无需同时对准四个插接部与相应插接孔,从而为对准上下两个码放架提供便利;利用减震垫片减震功能,降低震动力的传导,进而避免在运输过程中上方码放架晃动过于剧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叠合堆放混凝土预制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吊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插接部的结构。

附图说明:1、矩形框架;11、底梁;12、插接部;13、插接孔;14、插接环;15、插板;16、钢索;17、钢环;18、限制插销;19、插接孔;20、绳索;21、斜向加强杆;22、弧形金属条;23、减震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用于混凝土预制板类构件的码放架,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两个呈相对设置的矩形框架1,以及两端同时与矩形框架1焊接固定的底梁11,底梁11的数量为两根,且分别固定于矩形框架1的底端两侧,从而由两个矩形框架1配合两根底梁11形成一个前视呈U形的放置结构;矩形框架1顶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插接部12,矩形框架1底端两侧分别预留有供插接部12插入的插接孔13。

当需要叠合堆放混凝土预制板时,在每个码放架内叠合堆放六块混凝土预制板,依次吊起两个码放架对准各个插接部12与相应插接孔13,并将被吊起的码放架叠放于下方的码放架之上,从而由三个码放架形成一个具备三层独立放置层的码放架组合,此状态下每层放置层内均具有六块混凝土预制板,且每层的混凝土预制板互不接触,进而避免底部的混凝土预制板受力过重而发生损坏,达到混凝土预制板的叠合堆放的数量不受限制,充分利用纵向空间,节约占地面积的技术效果;同时,由于码放架整体呈U形设计,使得混凝土预制板的两端得以延伸出码放架,从而为检测混凝土预制板提供便利;当需要运输时,通过桁车吊起码放架并在平板运输车之上以上下两层的形式堆放,从而达到无需单块混凝土预制板依次吊装,实现批量吊装的技术效果,进而为装车提供便利;当需要卸车时,运用工地之上的塔吊吊出码放架,即可实现批量卸车的技术效果;同时,通过码放架叠加堆放混凝土预制板于工地上,同样减少了混凝土预制板占用施工工地的面积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如下方式利用车间的桁车以及施工工地的塔吊进行吊装,如图3、图4所示,两根底梁11两端分别焊接固定有插接环14,四个插接环14均插接配合有插板15,四个插板15均连接有钢索16,四根钢索16一端与插板15固定,另一端相互连接,并固定有用于连接桁车或者塔吊的钢环17;四根钢索16配合插板15组成专用于吊起码放架的吊具,并通过钢环17与桁车或者塔吊进行连接,从而仅需一套吊具即可适用于所有码放架的吊起要求,当需要吊起码放架时,引导四个插板15分别插接于相应插接环14内,并通过桁车或者塔吊对钢索16施加上拉力吊起码放架,在吊起过程中上拉力直接作用于底梁11之上,底梁11直接支撑混凝土预制板,相较于上拉力作用于矩形框架1之上,有效防止矩形框架1和底梁11因拉扯力而损坏焊接位置。

为防止插板15非正常脱离于插接环14,如图4、图5所示,插接环14垂直插接配合有限制插销18,插板15开设有供限制插销18插入的插接孔19;当插板15插入插接环14后,限制插销18垂直穿过插接环14并插入插接孔19内,从而由限制插销18限制插板15的活动度,有效防止插板15非正常脱离插接环14。

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限制插销18遗漏,如图5所示,限制插销18与插板15之间设置有绳索20相连,从而利绳索20避免限制插销18遗漏。

若干码放架堆叠组成码放架组时,下方码放架的矩形框架1需要承担上方码放架及混凝土预制板的重力,因此矩形框架1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为此如图1、图2所示,沿矩形框架1的对角线方向设置有斜向加强杆21,斜向加强杆21两端均与矩形框架1焊接固定,从而利用斜向加强杆21提升矩形框架1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码放架的承重能力。

插接部12通过如下结构与插接孔13插接配合,如图3、图6所示,插接部12包括四根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弧形金属条22,四根弧形金属条22顶端相互固定,从而形成呈锥状的插接部12;两个码放架相互堆叠时,上方码放架逐渐下降高度,插接部12逐步插入上方码放架的插接孔13内,此过程中弧形金属条22发生弹性形变,并利用弹性势能抵紧于插接孔13的内壁,从而确保插接部12与插接孔13的插接强度,进而确保两个码放架的堆叠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四个插接部12其中三个的高度相等,其余一个的高度大于另外三个,在堆叠码放架时,先对准一个插接部12与插接孔13,并下降高度至该插接部12插入于相应插接孔13内,再旋转上方码放架直至另外三个高度较低的插接部12对准于相应插接孔13,最后下降上方码放架的高度直至完成堆叠;综上所述,无需同时对准四个插接部12与相应插接孔13,从而为对准上下两个码放架提供便利。

在运输时码放架以双层堆叠的方式放置于平板运输车之上,如图1、图6所示,为避免上方的码放架因震动发生过于剧烈的晃动,矩形框架1沿插接部12边沿卡接固定有减震垫片23,从而利用减震垫片23的减震功能,降低震动力的传导,进而避免在运输过程中上方码放架晃动过于剧烈。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