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级四氧化三钴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3107发布日期:2019-04-13 01:3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纳米级四氧化三钴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四氧化三钴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纳米级四氧化三钴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纳米四氧化三钴晶体颗粒研磨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研磨效率差,通常是将一定的加工料加入研磨机,在研磨过后再统一出料,这样缺乏连续性的加工方式渐渐脱离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且在研磨过程中需要添加水进行冷却,研磨过后需要进行过滤和干燥的工作,耗费时间也耗费能源,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纳米级四氧化三钴的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纳米级四氧化三钴的处理装置,包括研磨筒、高频电源、感应线圈、吹风机构;所述的研磨筒为轴向水平布置的圆柱筒结构,其上方设有进料口、所述的进料口位置设有进料闸门,在进料口、进料闸门上方设有进料斗,在研磨筒的内腔下方设有出料口,所述的出料口上覆盖有筛分网;所述的吹风机构包括相互连通的风管与吹风头,两个所述的吹风头以研磨筒的轴线旋转对称的设置在研磨筒的内壁,所述的吹风机构通过吹风头在研磨筒内形成旋转式搅动气流;一对所述的感应线圈分别布置在研磨筒轴线方向的两侧,感应线圈与高频电源连接,通过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使研磨筒内的研磨钢针均匀分布。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吹风头在研磨筒沿轴线布置,其内部设有气流腔,所述的气流腔截面依次为进气端、出气端,所述的进气端与出气端的宽度比为5:1,进气端与出气端通过两侧的圆弧壁连接,圆弧壁的弧度方向与研磨筒内壁弧度反向相同,所述的出气端的截面宽度为0.5~10mm。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研磨筒的出料口下方设有集料斗,在集料斗的外侧安装有振动马达。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筛分网向研磨筒内拱起使经过研磨后大小符合要求的颗粒经过筛分网进入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钢针在磁场中均匀分布的原理,通过压缩风力形成旋转式搅拌,使四氧化三钴晶体在研磨筒内与钢针快速碰撞实行研磨,经过研磨后的颗粒外形效果好,而且通过风力搅拌同时实现降温,避免在研磨过程中产生高温使四氧化三钴发生质变,经过研磨后大小合格的颗粒当碰撞在筛分网上时可直接通过进入出料口,这减少处理时间也实现了连续性作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符合现代工业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级四氧化三钴处理装置的主视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级四氧化三钴处理装置的侧视面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区域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研磨筒1、高频电源2、感应线圈3、吹风机构4、进料口5、进料闸门6、进料斗7、出料口8、筛分网9、风管10、吹风头11、气流腔12、进气端13、出气端14、圆弧壁15、集料斗1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纳米级四氧化三钴的处理装置,包括研磨筒1、高频电源2、感应线圈3、吹风机构4;所述的研磨筒1为轴向水平布置的圆柱筒结构,其上方设有进料口5、所述的进料口5位置设有进料闸门6,在进料口5、进料闸门6上方设有进料斗7,在研磨筒1的内腔下方设有出料口8,所述的出料口8上覆盖有筛分网9;所述的吹风机构4包括相互连通的风管10与吹风头11,两个所述的吹风头11以研磨筒1的轴线旋转对称的设置在研磨筒1的内壁,所述的吹风机构4通过吹风头11在研磨筒1内形成旋转式搅动气流;一对所述的感应线圈3分别布置在研磨筒1轴线方向的两侧,感应线圈3与高频电源2连接,通过感应线圈3产生的磁场使研磨筒1内的研磨钢针均匀分布。所述的研磨筒1的出料口8下方设有集料斗16,在集料斗16的外侧安装有振动马达17。所述的筛分网9向研磨筒1内拱起使经过研磨后大小符合要求的颗粒经过筛分网9进入出料口8。如图3所示,所述的吹风头11在研磨筒1沿轴线布置,其内部设有气流腔12,所述的气流腔12截面依次为进气端13、出气端14,所述的进气端13与出气端14的宽度比为5:1,进气端13与出气端14通过两侧的圆弧壁15连接,圆弧壁15的弧度方向与研磨筒1内壁弧度反向相同,所述的出气端14的截面宽度为0.5~10mm。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