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软门结构的LAY型航空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6568发布日期:2019-04-16 23:21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软门结构的LAY型航空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运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软门结构的LAY型航空集装箱。



背景技术:

集装箱作为一种货物装载用具一直被广泛使用,随着货运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加 大,集装箱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集装箱通过板体之间进行连接,在使用过程中,箱内的货物积压板体时,由于板体的连接端固定,难以分开,所以压力主要被板体承受,有可能会对板体内部造成裂纹等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集装箱的板体之间直接连接,当受到挤压时,所有的压力都会被板体承受,可能会产生裂纹,提供一种具有软门结构的LAY型航空集装箱,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软门结构的LAY型航空集装箱,包括底座、板体、过度支架面和软门;所述底座固定设置,底座由货机机舱地面限位锁与之卡住,固定在机舱之中;所述板体包括前板、顶板、侧板和后板,前板与侧板均设置有两个,顶板、侧板和后板相互之间通过过渡支架面连接,软门设置在两个前板之间;所述过度支架面包括第一支架面、第二支架面、第三支架面和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第一支架面、第三支架面和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均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架面连接顶板与侧板,第三支架面连接侧板与后板,第二支架面连接后板与顶板;在顶板、侧板、后板的交汇处设置有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所述前板与侧板固定连接,前板上方设置为四分之一圆形,与第一支架面相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面包括第一支架、第一蒙皮面和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支架是一个四分之一圆形的支架,第一支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顶板与侧板上,第一支架所在位置是顶板与侧板的中间部位;第二支架面、第三支架面的结构与之类似,同样设置有第二支架、第三支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蒙皮面是一层1mm厚的薄铝板,第一蒙皮面设置在第一支架的上方,第一蒙皮面的四边分别通过铆钉固定在前板的顶部、顶板、侧板以及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上,铆钉之间的距离设置为60.3mm;第二支架面、第三支架面的结构与之类似,同样设置有第二蒙皮面、第三蒙皮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于第一支架设置,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用铆钉固定在前板和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上,第一加强筋所在位置为第一支架面的中心处,第一加强筋的中点与第一支架的中点相交并通过铆钉固定,第一加强筋设置在第一蒙皮面上方;第二支架面、第三支架面的结构与之类似,同样设置有第二加强筋、第三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软门设置有两层,两层软门分别固定在两侧的前板上,其中一个软门设置在前板的外侧,另一个软门设置在另一个前板的内侧;外侧设置软门的前板内侧安装有固定柱,内侧设置软门的前板外侧安装有固定柱,固定柱设置有多个,固定柱底部设置有旋转块,固定在顶部弯曲设置;软门上开有固定孔,固定孔与固定在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过度支架面的设置,在板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弧形面,板体与弧形门的两端进行连接,弧形状的过度支撑面在遭受挤压时会自动调整弧度来适应压力,从而避免了传统直接连接的缺陷,抗压强度更高,同时弧形面的设置也增加了使用同尺寸板体所能搭建的集装箱的体积,存放更多的货物。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块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柱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底座;2、板体;21、前板;22、顶板;23、侧板;24、后板;3、过度支架面;31、第一支架面;311、第一支架;312、第一蒙皮面;313、第一加强筋;32、第二支架面;33、第三支架面;34、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4、软门;41、固定孔;42、固定柱;421、旋转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 “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 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 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软门结构的LAY型航空集装箱,包括底座1、板体2、过度支架面3和软门4;所述底座1固定设置,底座1由货机机舱地面限位锁与之卡住,固定在机舱之中;所述板体2包括前板21、顶板22、侧板23和后板24,前板21与侧板23均设置有两个,顶板22、侧板23和后板24相互之间通过过渡支架面3连接,软门4设置在两个前板21之间;所述过度支架面3包括第一支架面31、第二支架面32、第三支架面33和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34,第一支架面31、第三支架面33和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34均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架面31连接顶板22与侧板23,第三支架面33连接侧板23与后板24,第二支架面32连接后板24与顶板22;在顶板22、侧板23、后板24的交汇处设置有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34;所述前板21与侧板23固定连接,前板21上方设置为四分之一圆形,与第一支架面31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面31包括第一支架311、第一蒙皮面312和第一加强筋313,所述第一支架311是一个四分之一圆形的支架,第一支架3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顶板22与侧板23上,第一支架311所在位置是顶板22与侧板23的中间部位;第二支架面32、第三支架面33的结构与之类似,同样设置有第二支架、第三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蒙皮面312是一层1mm厚的薄铝板,第一蒙皮面312设置在第一支架311的上方,第一蒙皮面312的四边分别通过铆钉固定在前板21的顶部、顶板22、侧板23以及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34上,铆钉之间的距离设置为60.3mm;第二支架面32、第三支架面33的结构与之类似,同样设置有第二蒙皮面、第三蒙皮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313垂直于第一支架311设置,第一加强筋313的两端分别用铆钉固定在前板21和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34上,第一加强筋313所在位置为第一支架面31的中心处,第一加强筋313的中点与第一支架311的中点相交并通过铆钉固定,第一加强筋313设置在第一蒙皮面312上方;第二支架面32、第三支架面33的结构与之类似,同样设置有第二加强筋、第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软门4设置有两层,两层软门4分别固定在两侧的前板21上,其中一个软门4设置在前板21的外侧,另一个软门4设置在另一个前板21的内侧;外侧设置软门4的前板21内侧安装有固定柱42,内侧设置软门4的前板21外侧安装有固定柱42,固定柱42设置有多个,固定柱42底部设置有旋转块421,固定在42顶部弯曲设置;软门4上开有固定孔41,固定孔41与固定在42相配合。

具体的:通过底座1、板体2、过度支架面3、软门4组装成集装箱;板体2包括前板21、顶板22、侧板23和后板24,过度支架面3包括第一支架面31、第二支架面32、第三支架面33和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34;第一支架面31连接顶板22与侧板23,第三支架面33连接侧板23与后板24,第二支架面32连接后板24与顶板22,顶板22、侧板23、后板24的交汇处设置有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34,顶板22、侧板23、后板24固定在底座上,软门4设置在前板21上。

第一支架面31包括第一支架311、第一蒙皮面312和第一加强筋313,第一支架311连接在顶板22与侧板23上,第一蒙皮面312设置在第一支架311上方,通过铆钉固定在前板21的顶部、顶板22、侧板23以及四分之一球形支架面34上,第一加强筋313设置在第一蒙皮面312上方;在侧板23遭受挤压时,侧板23朝外侧运动,会带动第一支架311产生变形,同时由于通过第一蒙皮面312连接,具有可变性的能力,所以相较于之前的固定设置,这种连接方式能够缓解连接中所遭受的压力,将固定的板收到的压力,通过板的位置变化来缓解;同时由于通过铆钉固定连接,铆钉的设置通过多次模拟实验所得,最大程度的保证连接的稳定性;第二支架面32、第三支架面33的工作方式与之类似。

软门4设置有两层,一层设置在前板21外侧,在另一个前板21外侧设置有固定柱42;当需要关闭软门4时;旋转固定柱42,使得弯曲柄朝内,将固定柱42穿入软门4的固定孔41中,之后将固定柱42旋转180°,弯曲柄朝外,具有锁固作用,避免运动中软门4滑落;另一个的软门4工作原理与之类似;两层软门4的设置,使得软门4的封闭性能更加优异,保护性能更加优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