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载重剪叉式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0384发布日期:2019-04-20 03:59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载重剪叉式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剪叉式升降平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载重剪叉式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一般剪叉式升降平台,载重是在200kg-1000kg,升高在4-18米居多,载人作业使用。对于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所,比如工厂仓库等,对升降高度要求较低,一般在1m左右即可满足要求,但是载重要求能够达到几十吨,对于一般的剪叉式升降平台来说,载重量无法满足需求;而导轨式升降平台,载重量虽然大,但是占据空间较大,成本高,不适用于一般的小型厂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大载重剪叉式升降平台,在一般剪叉式升降平台的基础上增设液压油缸数量以及改变油缸的布置方式,第一液压油缸不仅大大提高了剪叉升降平台的载重量,满足高负载要求,而且提高了升降平台的稳定性,使用更加安全,解决了目前剪叉式升降平台提升重量小、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上、下液压油缸的配合,保证了升降平台中部的提升力量,满足了低高度、载重量大的升降要求,节省了厂房空间,满足了使用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载重剪叉式升降平台,包括底座、升降台面、液压油缸,所述底座与升降台面之间设有两根内剪叉支杆与两根外剪叉支杆,两根内剪叉支杆之间通过内连接杆连接,两根外剪叉支杆通过外连接杆连接,所述液压油缸包括第一液压油缸、上液压油缸、下液压油缸,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液压油缸分别设于升降台面的下端两侧,第一液压油缸竖直设置,第一液压油缸的下端与底座连接,第一液压油缸的上端与升降台面的下端面连接,所述外连接杆包括下连接杆、上连接杆,两根外剪叉支杆的下端通过下连接杆连接,两根外剪叉支杆的上端通过上连接杆连接,所述内连接杆上设有液压油缸连接架,所述下液压油缸的一端通过下油缸支板与下连接杆连接,下液压油缸的另一端与液压油缸连接架转动连接,所述上液压油缸的的一端与上连接杆通过上油缸支板与上连接杆连接,上液压油缸的另一端与液压油缸连接架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中部设有第二加固杆,第二加固杆与矩形框架之间焊接,所述第二加固杆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加固杆,所述第一加固杆与矩形框架的短边之间设有底板、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底板的上端,加强板分别与底板、第一加固杆、矩形框架的短边之间焊接固定,底板上端面的中部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底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下端设于固定环内,第一液压油缸与固定环之间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上端设有顶板,所述顶板为矩形板,顶板水平设置,顶板下端面的中部与第一液压油缸的上端焊接固定,顶板上端面与升降台面的下端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液压油缸连接架包括连接板、第一连接轴、连接筒、第二连接轴,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两块,两块连接板的中部分别套接在连接筒的两侧,两块连接板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两块连接板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所述连接筒套在内连接杆上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轴与下液压油缸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与上液压油缸的端部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外侧与内连接杆之间设有辅助撑板,所述辅助撑板的下端面设有内凹弧形槽,内凹弧形槽与内连接杆配合,辅助撑杆的上端与连接板焊接固定,辅助撑杆的下端与内连接杆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上液压油缸与下液压油缸的数量均为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一般剪叉式升降平台的基础上增设液压油缸数量以及改变油缸的布置方式,第一液压油缸不仅大大提高了剪叉升降平台的载重量,满足高负载要求,而且提高了升降平台的稳定性,使用更加安全,解决了目前剪叉式升降平台提升重量小、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上、下液压油缸的配合,保证了升降平台中部的提升力量,满足了低高度、载重量大的升降要求,节省了厂房空间,满足了使用要求。

2、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牢固、可靠,在底座上设置固定环与底板,固定环能够保证第一液压油缸的稳定与连接的牢固性,底板的设置能够让整个装置连为一体,便于搬运,同时底板增大了第一液压油缸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避免了长期使用导致地面变形,避免了因地面变形影响第一液压油缸升降高度的准确性。

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液压油缸的上端设置顶板,增大了第一液压油缸与升降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长期使用导致升降台面变形,同时增加了升降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油缸连接架能够分别与上、下液压油缸连接,保证了两侧受力的均衡性,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安装方便,使用可靠、方便。

5、本实用新型在连接板与内连接杆之间设置辅助撑板,能够增加连接板的支撑强度,防止连接板长期受力而变形,让结构更加牢固、可靠。

6、本实用新型第一液压油缸的数量为两个,能够保证升降台面两端的稳定性,上、下液压油缸的数量均设为两个,不仅能够提高升降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增大整个装置的提升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液压油缸连接架安装到连接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液压油缸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01-矩形框架;102-底板;103-加强板;104-固定环;105-第一加固杆;106-第二加固杆;2-第一液压油缸;201-顶板;3-上液压油缸;4-液压油缸连接架;401-连接板;402-第一连接轴;403-连接筒;404-第二连接轴;5-下液压油缸;6-外剪叉支杆;601-下连接杆;602-上连接杆;7-内剪叉支杆;701-内连接杆;8-辅助撑板;9-内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大载重剪叉式升降平台,包括底座1、升降台面、液压油缸,所述底座1与升降台面之间设有两根内剪叉支杆7与两根外剪叉支杆6,两根内剪叉支杆7之间通过内连接杆701连接,两根外剪叉支杆6通过外连接杆601连接,所述液压油缸包括第一液压油缸2、上液压油缸3、下液压油缸5,所述第一液压油缸2、上液压油缸3与下液压油缸5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液压油缸2分别设于升降台面的下端两侧,第一液压油缸2竖直设置,第一液压油缸2的下端与底座1连接,第一液压油缸2的上端与升降台面的下端面连接,所述外连接杆包括下连接杆601、上连接杆602,两根外剪叉支杆6的下端通过下连接杆601连接,两根外剪叉支杆6的上端通过上连接杆602连接,所述内连接杆701上设有液压油缸连接架4,所述下液压油缸5的一端通过下油缸支板与下连接杆601连接,下油缸支板的一端与下连接杆601焊接固定,下油缸支板的另一端与下液压油缸5转动连接,下液压油缸5的另一端与液压油缸连接架4转动连接,所述上液压油缸3的的一端与上连接杆602通过上油缸支板与上连接杆602连接,上油缸支板的一端与上连接杆602焊接固定,上油缸支板的另一端与上液压油缸3转动连接,上液压油缸3的另一端与液压油缸连接架4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般剪叉式升降平台的基础上增设液压油缸数量以及改变油缸的布置方式,第一液压油缸2不仅大大提高了剪叉升降平台的载重量,满足高负载要求,而且提高了升降平台的稳定性,使用更加安全,解决了目前剪叉式升降平台提升重量小、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上、下液压油缸的配合,保证了升降平台中部的提升力量,满足了低高度、载重量大的升降要求,节省了厂房空间,满足了使用要求。

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1包括矩形框架101,所述矩形框架101的中部设有第二加固杆106,第二加固杆106的两端与矩形框架101之间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加固杆106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加固杆105,第一加固杆105的两端与矩形框架101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加固杆105与矩形框架101的短边之间设有底板102、加强板103,所述加强板103设于底板102的上端,加强板103分别与底板102、第一加固杆105、矩形框架101的短边之间焊接固定,底板102上端面的中部设有固定环104,所述固定环104与底板102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液压油缸2的下端设于固定环104内,第一液压油缸2与固定环104之间焊接固定。底座1结构牢固、可靠,在底座1上设置固定环104与底板102,固定环104能够保证第一液压油缸2的稳定与连接的牢固性,底板102的设置能够让整个装置连为一体,便于搬运,同时底板增大了第一液压油缸2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避免了长期使用导致地面变形,避免了因地面变形影响第一液压油缸2升降高度的准确性。

所述第一液压油缸2的上端设有顶板201,所述顶板201为矩形板,顶板201水平设置,顶板201下端面的中部与第一液压油缸2的上端焊接固定,顶板201上端面与升降台面的下端面连接。顶板201增大了第一液压油缸2与升降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长期使用导致升降台面变形,同时增加了升降稳定性。

如图4所示,所述液压油缸连接架4包括连接板401、第一连接轴402、连接筒403、第二连接轴404,所述连接板401的数量为两块,两块连接板401的中部分别套接在连接筒403的两侧,两块连接板401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轴402连接,两块连接板401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轴404连接,所述连接筒403套在内连接杆701上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轴402与下液压油缸5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404与上液压油缸3的端部转动连接。液压油缸连接架4能够分别与上、下液压油缸连接,保证了两侧受力的均衡性,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安装方便,使用可靠、方便。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板401的外侧与内连接杆701之间设有辅助撑板8,所述辅助撑板8的下端面设有内凹弧形槽,内凹弧形槽与内连接杆701配合,辅助撑杆8的上端与连接板401焊接固定,辅助撑杆8的下端与内连接杆701焊接固定。能够增加连接板401的支撑强度,防止连接板401长期受力而变形,让结构更加牢固、可靠。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