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筒升降机的稳定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9405发布日期:2019-04-09 22:4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筒升降机的稳定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电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塔筒升降机的稳定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塔筒升降机是用于风电塔筒的升降机,风电塔筒起到支撑作用,也具有在运行过程中吸收机组震动的作用。在安装以及后期的维护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从塔筒内部沿塔筒筒壁爬升至顶部的风电机组,再进行常规的维修维护操作。通常情况下,风电塔筒的高度较大,传统徒手攀爬的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导致危险情况,徒手攀爬也无法携带过多的检修设施,导致风电机组的维修维护效率低下,塔筒升降机良好地解决了上述诸多问题。塔筒升降机类似于电梯,都是采用驱动机和钢缆驱动轿厢升降移动,配以导向机构以保证轿厢升降时的平稳性,配以安全机构以在危险情况下进行紧急制动从而保证安全。

现有的塔筒升降机在安全性方面仍然难以满足日益苛刻的要求,随着全球风电规模的日益扩大,塔筒升降机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辅助作用,人们对其安全性、维护的便捷性等性能提出了日益严苛的要求。塔筒升降机移动时要求移动平稳度好,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塔筒内壁上设置轨道,在升降轿厢的外部安装导轮组件,通过导轮组件与轨道之间的配合实现升降稳定性的控制。

然而,上述结构的稳定升降装置存在以下问题:通常情况下,塔筒升降机安装的空间都比较狭小,完成轨道的铺设后进行升降轿厢及其驱动装置等的安装时,通常需要进行装置的调整,令稳定升降装置与轨道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保证升降轿厢升降移动时的稳定性。现有的稳定升降装置一般只是导轮组件,安装后不便于调节,而且导轮组件在保证轿厢移动平稳性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轿厢移动发生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和调整、提升轿厢移动稳定性的塔筒升降机的稳定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塔筒升降机的稳定升降装置包括与升降机轿厢固定的底座,在底座上安装固定有调节外箱;调节外箱为矩形形状,在其中部设有横向贯通的、矩形形状的第一通孔,在第一通孔内设有调节内箱,在调节内箱的中部设有横向贯通的、矩形形状的第二通孔,调节内箱的轮廓形状与第一通孔的轮廓形状一致,在调节外箱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螺纹孔,在各螺纹孔内均设有锁紧螺钉,各锁紧螺钉的内端顶紧在调节内箱的外壁上;在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两者的截面均为矩形,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两者的厚度等于第二通孔的高度;在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两者的杆体上均设有横向贯通的螺纹孔,在调节内箱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均开设有横向贯通的透孔,在前侧壁的透孔外侧通过第一螺柱基座安装有第一螺柱,第一螺柱的中部位于透孔内、内端位于第一横杆的螺纹孔内、外端由第一螺柱基座伸出并设有旋转端头,在后侧壁的透孔外侧通过第二螺柱基座安装有第二螺柱,第二螺柱的中部位于透孔内、内端位于第二横杆的螺纹孔内、外端由第二螺柱基座伸出并设有旋转端头;在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两者的首端均设有首端支架、尾端均设有尾端支架,在第一横杆的首端支架和尾端支架上安装固定有第一基板,在第二横杆的首端支架和尾端支架上安装固定有第二基板,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相对地安装有多个限位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塔筒升降机的稳定升降装置,与现有的稳定升降装置相比,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嵌套形式的调节外箱和调节内箱,令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承载的、带有限位组件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轴向位置能够进行便捷、精确地调节,调节后不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通过在调节内箱的第二通孔内设置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并为两者分别配置横向调节机构,令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两者承载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能够独立进行横向位置调节,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准与轨道平面之间的距离。整个稳定升降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十分便于安装和调整,设置了此种结构的升降机轿厢在升降移动的过程中十分平稳。

优选地:底座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在两者的中部之间设有中部横梁;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两者首端的底部之间设有带有安装孔的第一安装板、两者尾端的底部之间设有带有安装孔的第二安装板;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设有第一组侧板和第二组侧板。

优选地:在第一组侧板和第二组侧板的各板体上均设有槽口,在调节外箱的侧壁上的对应位置设有多个未贯通螺纹孔,调节外箱采用位于各未贯通螺纹孔内的多个固定螺钉与第一组侧板和第二组侧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限位组件包括支架,在支架上采用螺钉安装有丁腈橡胶材质的摩擦限位块。

优选地: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均开设有多个连接孔,限位组件的支架通过螺栓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均采用安装螺栓与首端支架和尾端支架固定连接;首端支架、尾端支架均采用安装螺栓与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的端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一螺柱基座包括带有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座,第一轴承座与调节外箱焊接固定,第一螺柱与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二螺柱基座包括带有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座,第二轴承座与调节外箱焊接固定,第二螺柱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调节内箱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基板;2、首端支架;3、锁紧螺钉;4、基座;4-1、第一横梁;4-2、第一安装板;4-3、第二横梁;4-4、第一组侧板;4-5、中部横梁;4-6、第二组侧板;4-7、第二安装板;5、固定螺钉;6、调节外箱;7、第一螺柱基座;8、第一螺柱;9、调节内箱;10、第一横杆;11、尾端支架;12、第二横杆;13、第二基板;14、限位组件;15、安装螺栓;16、第二螺柱基座;17、第二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塔筒升降机的稳定升降装置包括与升降机轿厢固定的底座4,在底座4上安装固定有调节外箱6;调节外箱6为矩形形状,在其中部设有横向贯通的、矩形形状的第一通孔,在第一通孔内设有调节内箱9,在调节内箱9的中部设有横向贯通的、矩形形状的第二通孔,调节内箱9的轮廓形状与第一通孔的轮廓形状一致。

调节外箱6与调节内箱9之间的位置采用如下方式固定:在调节外箱6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螺纹孔,在各螺纹孔内均设有锁紧螺钉3,各锁紧螺钉3的内端顶紧在调节内箱9的外壁上,通过松开或旋紧各锁紧螺钉3,能够将调节内箱9释放或者固定。如图中所示,为了提升调节外箱6与调节内箱9两者之间固定后的稳定性,将螺纹孔设置在调节外箱6的侧壁、顶壁的多个位置,各锁紧螺钉3在多个位置进行锁紧固定。

本实施例中,底座4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4-1和第二横梁4-3,在两者的中部之间设有中部横梁4-5,构成了H形结构的框架。在第一横梁4-1和第二横梁4-3两者首端的底部之间设有带有安装孔的第一安装板4-2、两者尾端的底部之间设有带有安装孔的第二安装板4-7,底座4通过第一安装板4-2和第二安装板4-7与升降机轿厢固定连接。

在第一横梁4-1和第二横梁4-3上设有第一组侧板4-4和第二组侧板4-6。在第一组侧板4-4和第二组侧板4-6的各板体上均设有槽口,在调节外箱6的侧壁上的对应位置设有多个未贯通螺纹孔,调节外箱6采用位于各未贯通螺纹孔内的多个固定螺钉5与第一组侧板4-4和第二组侧板4-6固定连接,从图1中可以看出调节外箱6位于第一组侧板4-4和第二组侧板4-6的四个侧板之间的空间内。

在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一横杆10和第二横杆12,两者的截面均为矩形,第一横杆10与第二横杆12两者的厚度等于第二通孔的高度。

在第一横杆10和第二横杆12两者的杆体上均设有横向贯通的螺纹孔,在调节内箱9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均开设有横向贯通的透孔,在前侧壁的透孔外侧通过第一螺柱基座7安装有第一螺柱8,第一螺柱8的中部位于透孔内、内端位于第一横杆10的螺纹孔内、外端由第一螺柱基座7伸出并设有旋转端头;在后侧壁的透孔外侧通过第二螺柱基座16安装有第二螺柱17,第二螺柱17的中部位于透孔内、内端位于第二横杆12的螺纹孔内、外端由第二螺柱基座16伸出并设有旋转端头。通过驱动第一螺柱8和第二螺柱17,能够单独驱动第一横杆10和第二横杆12横向平移。

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柱基座7包括带有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座,第一轴承座与调节外箱6焊接固定,第一螺柱8与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二螺柱基座16包括带有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座,第二轴承座与调节外箱6焊接固定,第二螺柱17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在第一横杆10和第二横杆12两者的首端均设有首端支架2、尾端均设有尾端支架11,在第一横杆10的首端支架2和尾端支架11上安装固定有第一基板1,在第二横杆12的首端支架2和尾端支架11上安装固定有第二基板13,在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13上相对地安装有多个限位组件14(图示中第二基板13上的各限位组件14未画出)。

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14包括支架,在支架上采用螺钉安装有丁腈橡胶材质的摩擦限位块,摩擦限位块可以根据磨损情况定期进行更换。进一步地,在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13上均开设有多个连接孔,限位组件14的支架通过螺栓与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13固定连接,因此也可以在维修维护活动中进行便捷更换。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第二基板13均采用安装螺栓15与首端支架2和尾端支架11固定连接;首端支架2、尾端支架11均采用安装螺栓15与第一横杆10和第二横杆12的端部固定连接。

安装方式:将整个稳定升降装置组装后,通过底座4安装固定到升降机轿厢的侧壁上,竖直设置;令预装的轨道位于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13两者的限位组件14之间,之后通过转动第一螺柱8和第二螺柱17分别驱动第一基板1及其各限位组件14以及第二基板13及其各限位组件14平移,直至各限位组件14与轨道之间的距离合适;可以通过松开及旋紧各锁紧螺钉3对调节外箱6和调节内箱9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