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瓶供给系统及药品灌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7918发布日期:2019-08-13 21:20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药瓶供给系统及药品灌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药品生产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药瓶供给系统及药品灌装设备。



背景技术:

将完整包装单元(瓶、盒)的药品拆分后予以销售、使用的药品,一般被称为拆零药品。随着我国医疗体制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拆零药品成为医院药品销售的一个新亮点。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提高患者合理用药、堵住医疗用药浪费漏洞的重要措施。

目前,对于少量的拆零药品均是通过手动进行再次灌装,而对于大量的拆零药品则是需要通过药品灌装设备进行灌装。在现有的自动化拆零药品灌装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操作者事先整理好药瓶,并按照顺序排放到设备上,使得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极大,且效率低下。因此,如何能对大量的药瓶快速进行整理及排列则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药瓶供给系统,能快速将大量凌乱的药瓶以瓶口朝向相同的方式排列整齐,以供药品灌装时取用,无需工作人员手动对药瓶进行整理及摆放,有效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药品灌装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药瓶供给系统包括顺次相接的储存装置、梳理装置及排列装置;所述储存装置中储存有多个药瓶;所述梳理装置包括梳理传送机构及第一传送带,所述梳理传送机构包括梳理传送带,所述梳理传送带上间隔设有多个传送板,所述梳理传送带能带动各所述传送板由所述储存装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传送带,每个所述传送板在随所述梳理传送带移动的过程中能输送至少一个所述药瓶从所述储存装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传送带上,且输送至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各所述药瓶的轴线重合并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传送方向所在直线平行;所述排列装置包括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远离所述梳理传送带的一端相接,所述翻转机构能逐个翻转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所述药瓶,且通过所述翻转机构翻转的各所述药瓶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开口朝向相同。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梳理传送机构还包括驱动轴、第一从动轴、第二从动轴及第一电机,所述梳理传送带为绕设于所述驱动轴、所述第一从动轴及所述第二从动轴的环形传送带,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能驱动所述驱动轴转动并带动所述梳理传送带运动,多个所述传送板均匀分布设置于所述梳理传送带的外表面上,且各所述传送板均垂直连接于所述梳理传送带上。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从动轴平行设于所述驱动轴的下方,所述第二从动轴平行设于所述驱动轴的一侧,所述第二从动轴的轴线低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且所述第二从动轴的轴线高于所述第一从动轴的轴线;所述梳理传送带于所述第一从动轴与所述驱动轴之间为由下向上运动,所述梳理传送带于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二从动轴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从动轴与所述第一从动轴之间均为由上向下运动;所述储存装置与所述梳理传送带由下向上运动的部位相接;所述第一传送带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一端与所述梳理传送带由上向下运动的部位对接并与所述第二从动轴相对。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梳理传送机构还包括挡刷,所述挡刷设于所述驱动轴的上方,所述挡刷的最低处与所述驱动轴的最高处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药瓶的外径,且所述挡刷的最低处与所述驱动轴的最高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药瓶的高度。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梳理装置还包括挡盖,所述挡盖盖设于所述药瓶的由所述驱动轴的上方顺次经过所述第二从动轴的上方、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上方至所述排列装置的传送路径的上方。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储存装置包括储存箱及过渡箱,所述储存箱与所述过渡箱均为内部中空且两侧呈开放状的箱体,所述储存箱的第一侧能拆装地设有箱盖,所述储存箱的第二侧与所述过渡箱的第一侧对接连通,所述梳理传送带与所述过渡箱的第二侧对接并封闭所述过渡箱的第二侧的开口,所述储存箱的底板上设有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能输送所述储存箱内的所述药瓶向所述过渡箱内运动。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沿着由所述储存箱至所述过渡箱的方向,所述第二传送带由下向上倾斜;且沿着由所述储存箱至所述过渡箱的方向,所述过渡箱的底面由上向下倾斜。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安装座、导向斗、开闭组件、第一到位检测元件、翻转夹爪、瓶口检测元件及第二到位检测元件,所述导向斗为由上至下直径减缩的锥筒结构,所述导向斗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导向斗的底部侧壁上开设有能供所述药瓶穿过的缺口,所述开闭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并与所述缺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到位检测元件能检测所述缺口处是否有所述药瓶,所述开闭组件能控制所述缺口开启或封闭,所述翻转夹爪设于所述导向斗的上方,所述翻转夹爪能夹持并翻转所述药瓶,所述第二到位检测元件能检测所述翻转夹爪是否夹持有所述药瓶,且所述瓶口检测元件能检测所述翻转夹爪夹持的所述药瓶的瓶口朝向。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排列装置还包括第三传送带、第一推送元件、升降托盘、第二推送元件及第四传送带,所述第三传送带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下方,通过所述翻转机构翻转的各开口朝向相同的所述药瓶排列于所述第三传送带上,所述第四传送带设于所述第三传送带的上方,所述升降托盘能下降至所述第三传送带的一侧,所述第一推送元件位于所述第三传送带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推送元件能推动所述第三传送带上的所述药瓶平移至所述升降托盘上,且所述升降托盘能带动所述药瓶上升移动至所述第四传送带的一侧,所述第二推送元件设于所述升降托盘的远离所述第四传送带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推送元件能推动所述升降托盘上的所述药瓶平移至所述第四传送带上。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传送板为矩形板状结构,所述传送板的靠近翻转机构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传送板的远离所述翻转机构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传送板的第一端的端部于靠近所述梳理传送带的位置处以及所述传送板的第二端的端部于靠近所述梳理传送带的位置处分别形成内侧角,所述传送板的第一端的远离所述梳理传送带的位置处以及所述传送板的第二端的远离所述梳理传送带的位置处分别形成外侧角;

所述传送板的两侧表面分别由所述传送板的第一端的外侧角至所述传送板的第二端的内侧角之间连接形成的对角线划分形成两个三角形区域,所述传送板的第一端的外侧角、所述传送板的第一端的内侧角及所述传送板的第二端的内侧角之间形成的所述三角形区域为内侧置放区,所述传送板的第一端的外侧角、所述传送板的第二端的外侧角及所述传送板的第二端的内侧角之间形成的所述三角形区域为外侧置放区;

在所述传送板的第一端的内侧角与所述传送板的第二端的外侧角之间的连线以及所述传送板的第一端的外侧角与所述传送板的第二端的内侧角之间的连线均平行于水平面的状态下,所述内侧置放区为朝着靠近所述梳理传送带的方向由上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外侧置放区为朝着远离所述梳理传送带的方向由上向下倾斜的斜面。

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所述内侧置放区与所述外侧置放区之间形成有朝向所述梳理传送带的台阶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药品灌装设备,其中,所述药品灌装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及具有该药瓶供给系统的药品灌装设备,通过梳理装置的梳理机构的梳理传送带及传送板,能将储存装置中杂乱无章的药瓶逐个输送至排列装置,并通过排列装置的翻转机构,使各药瓶开口朝向相同地排列整齐,以供药品灌装时取用,无需工作人员手动对药瓶进行整理及摆放,有效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提高拆零药品灌装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拆零药品灌装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右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左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后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输送装置的梳理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输送装置的梳理传送机构的传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输送装置的梳理传送机构的梳理传送带与传送板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排列装置的翻转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的排列装置的翻转机构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品灌装设备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品灌装设备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品灌装设备的后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储存装置;

11、储存箱;

111、箱盖;

1111、侧板;

112、第二传送带;

113、第四电机;

12、过渡箱;

13、对射传感器;

2、梳理装置;

21、梳理传送机构;

211、梳理传送带;

212、传送板;

2121、第一端;

2122、第二端;

2123、内侧角;

2124、外侧角;

2125、内侧置放区;

2126、外侧置放区;

2127、台阶面;

213、驱动轴;

214、第一从动轴;

215、第二从动轴;

216、第一电机;

217、挡刷;

218、第二电机;

219、挡盖;

22、第一传送带;

23、第三电机;

3、排列装置;

31、翻转机构;

311、安装座;

312、导向斗;

313、开闭组件;

3131、电磁铁;

3132、挡板;

315、翻转夹爪;

316、瓶口检测元件;

317、第二到位检测元件;318、第七电机;

32、第三传送带;

33、第五电机;

34、第一推送元件;

35、升降托盘;

36、第二推送元件;

37、第四传送带;

38、第六电机;

4、药瓶;

5、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药瓶供给系统,其中,药瓶供给系统包括顺次相接的储存装置1、梳理装置2及排列装置3;储存装置1中储存有多个药瓶4;梳理装置2包括梳理传送机构21及第一传送带22,第一传送带由第三电机23驱动,梳理传送机构21用于将储存装置1内的多个药瓶4同轴地排列在第一传送带22上,具体为:梳理传送机构21包括梳理传送带211,梳理传送带211上间隔设有多个传送板212,梳理传送带211能带动各传送板212由储存装置1移动至第一传送带22,每个传送板212在随梳理传送带211移动的过程中能输送至少一个药瓶4从储存装置1移动至第一传送带22上,其中,每个传送板212能够输送药瓶4的个数由传送板212沿第一传送带22的输送方向上的尺寸以及药瓶4的高度尺寸决定,可以使每个传送板212每次仅能传送一个药瓶4,或者使每个传送板212每次能传送多个药瓶4,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且输送至第一传送带22上的各药瓶4的轴线重合并与第一传送带22的传送方向所在直线平行;排列装置3包括翻转机构31,翻转机构31与第一传送带22的远离梳理传送带211的一端相接,翻转机构31能逐个翻转第一传送带22上的药瓶4,且通过翻转机构31翻转的各药瓶4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开口朝向相同,具体为,第一传送带22上的药瓶4无论开口朝向如何,最终均由翻转机构31翻转后以瓶口朝上的方式排列在一起,如此,能将储存装置1中杂乱无章的药瓶4开口朝向相同地排列整齐,以供药品灌装时取用,无需工作人员手动对药瓶4进行整理及摆放,有效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提高拆零药品灌装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拆零药品灌装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梳理传送机构21还包括驱动轴213、第一从动轴214、第二从动轴215及第一电机216,梳理传送带211为绕设于驱动轴213、第一从动轴214及第二从动轴215的环形传送带,驱动轴213与第一电机216连接,第一电机216能驱动驱动轴213转动并带动梳理传送带211运动,多个传送板212均匀分布设置于梳理传送带211的外表面上,且各传送板212均垂直连接于梳理传送带211上。各传送板212随梳理传送带211沿环形路径在储存装置1与第一传送带22之间环绕往复运动,如此将储存装置1中的药瓶4源源不断地从储存装置1输送至第一传送带22上。

更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4供给系统,其中,第一从动轴214平行设于驱动轴213的下方,第二从动轴215平行设于驱动轴213的一侧,第二从动轴215的轴线略低于驱动轴213的轴线,由于第二从动轴215与驱动轴213之间存在高度差,使药瓶4在翻过驱动轴213后能沿梳理传送带211顺利地向第一传送带22所在方向滚动并抵靠在相邻的传送板212的背面,并最终随着相邻的传送板212翻过第二从动轴215并滚动至第一传送带22上,且第二从动轴215的轴线高于第一从动轴214的轴线,第二从动轴215的轴线与驱动轴213的轴线之间的高度差远小于第二从动轴215的轴线与第一从动轴214的轴线之间的高度差,以防止药瓶4在翻过驱动轴213后自由滚动的路径落差较大而产生倾斜的情况发生;梳理传送带211于第一从动轴214与驱动轴213之间为由下向上运动,梳理传送带211于驱动轴213与第二从动轴215之间以及第二从动轴215与第一从动轴214之间均为由上向下运动;储存装置1与梳理传送带211由下向上运动的部位相接,以保证梳理传送带211能将储存装置1中的药瓶4向上输送至第一传送带22上;第一传送带22水平设置,且第一传送带22的一端与梳理传送带211由上向下运动的部位对接并与第二从动轴215相对,以保证药瓶4在翻过第二从动轴215后能落至第一传送带22上。

作为优选,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梳理传送机构21还包括挡刷217,挡刷217设于驱动轴213的上方,挡刷217的最低处与驱动轴213的最高处之间的距离大于药瓶4的外径,且挡刷217的最低处与驱动轴213的最高处之间的距离小于药瓶4的高度,从而将站立在传送板212上的药瓶4扫落,使其重新回落储存装置1中,挡刷217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传送板212的长度,以保证站立在传送板212各处的药瓶4均能被挡刷217阻挡扫落,使药瓶4只能以轴线平行于第一传送带22的传送方向的状态到达第一传送带22上;其中,挡刷217可以是固定安装也可以是使其能沿一平行于驱动轴213的水平线转动的方式转动安装于驱动轴213的上方,若挡刷217为转动安装,则挡刷217由第二电机218驱动,且挡刷217的转动方向与驱动轴213的转动方向相反。

作为优选,如图1及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梳理装置2还包括挡盖219,挡盖219盖设于药瓶4的由驱动轴213的上方顺次经过第二从动轴215的上方、第一传送带22的上方至排列装置3的传送路径的上方,以防止药瓶4在从储存装置1输送至排列装置3的过程中掉落。

进一步地,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储存装置1包括储存箱11及过渡箱12,储存箱11与过渡箱12均为内部中空且两侧呈开放状的箱体,储存箱11的第一侧能拆装地设有箱盖111,工作人员将箱盖111拉开即能向储存箱11内补充药瓶4,箱盖111包括基板(中未标出)和垂直于基板设置的两侧板1111,两侧板1111相对设置于基板的两侧,基板的下端能转动地连接于储存箱11的两相对的侧壁上,基板能向上摆动封闭储存箱11的第一侧的开口且能向下摆动开启储存箱11的第一侧的开口,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储存箱11的顶板上开设药瓶4入口,另外,为了便于药瓶4进入储存箱11,还可以在位于储存箱11的顶板上的药瓶4入口处设置引导斗,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储存箱11的第二侧与过渡箱12的第一侧对接连通,梳理传送带211与过渡箱12的第二侧对接并封闭过渡箱12的第二侧的开口,过渡箱12的顶部也呈开放状态,以使得被挡刷217扫落的药瓶4能落回至过渡箱12内,储存箱11的底板上设有第二传送带112,第二传送带112由第四电机113驱动,第二传送带112能输送储存箱11内的药瓶4向过渡箱12内运动;

储存装置1还包括对射传感器13及控制组件,储存箱11的两相对的侧壁上及过渡箱12的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对射传感器13,用于检测储存箱11及过渡箱12内的药瓶4高度,对射传感器13包括相对设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储存箱11的对射传感器13的发射端与接收端分别设于储存箱11的两相对的侧壁上,过渡箱12的对射传感器13的发射端与接收端分别设于过渡箱12的两相对的侧壁上,过渡箱12上设置的对射传感器13、第四电机113均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当过渡箱12上的对射传感器13的接收端无法接收到来自对应的发射端发射的光线时,则表示过渡箱12内的药瓶4充足,控制组件控制第四电机113停止运行,当过渡箱12上的对射传感器13的接收端接收到来自对应的发射端发射的光线时,则表示过渡箱12内的药瓶4不足,此时控制组件控制第四电机113运行将储存箱11内的药瓶4向过渡箱12内输送,储存箱11上设有提示灯,提示灯与安装于储存箱11上的对射传感器13电连接,当储存箱11上的对射传感器13的接收端接收到来自对应的发射端发出的光线,则表示储存箱11内的药瓶4不足,此时提示灯亮,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并及时向储存箱11内补充药瓶4。

更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沿着由储存箱11至过渡箱12的方向,第二传送带112由下向上倾斜,以防止储存箱11内的药瓶4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落入过渡箱12内;且沿着由储存箱11至过渡箱12的方向,过渡箱12的底面由上向下倾斜,以使药瓶4具有朝向靠近梳理传送带211的方向滚动的趋势,以使药瓶4更容易移动至传送板212上。

进一步地,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翻转机构31包括安装座311、导向斗312、开闭组件313、第一到位检测元件(图中未示出)、翻转夹爪315、瓶口检测元件316及第二到位检测元件317,导向斗312为由上至下直径减缩的锥筒结构,以使药瓶4在导向斗312内运动时瓶口朝向不会改变,导向斗312安装于安装座311上,导向斗312的底部侧壁上开设有能供药瓶4穿过的缺口,开闭组件313安装于安装座311上并与缺口相对设置,第一到位检测元件能检测缺口处是否有药瓶4,开闭组件313能控制缺口开启或封闭,具体为,第一到位检测元件与开闭组件313电连接,开闭组件313包括电磁铁3131和挡板3132,当第一到位检测元件未检测到缺口处有药瓶4,则电磁铁3131通电吸附挡板3132将缺口封闭,当第一到位检测元件检测到缺口处有药瓶4,则电磁铁3131断电,挡板3132能被打开,缺口处的药瓶4能被取出,设置挡板3132能在药瓶4掉落至缺口处时对药瓶4进行保持,防止药瓶4倾倒;翻转夹爪315设于导向斗312的上方,翻转夹爪315能夹持并翻转药瓶4,翻转夹爪315的翻转动作由第七电机318驱动,第二到位检测元件317能检测翻转夹爪315是否夹持有药瓶4,且瓶口检测元件316能检测翻转夹爪315夹持的药瓶4的瓶口朝向,根据瓶口检测元件316检测到的药瓶4的瓶口朝向,翻转夹爪315能对应进行不同方向的翻转(请参见图9及图10),以将所有药瓶4均翻转至瓶口朝向同一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2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排列装置3还包括第三传送带32、第一推送元件34、升降托盘35、第二推送元件36及第四传送带37,第三传送带32设于第一传送带22的下方,第三传送带32由第五电机33驱动,通过翻转机构31翻转的各开口朝向相同的药瓶4排列于第三传送带32上,第四传送带37设于第三传送带32的上方或第一传送带22的上方或其他更高的位置,第四传送带37由第六电机38驱动,升降托盘35能下降至第三传送带32的一侧,第一推送元件34位于第三传送带32的另一侧,第一推送元件34能推动第三传送带32上的药瓶4平移至升降托盘35上,且升降托盘35能带动药瓶4上升移动至第四传送带37的一侧,第二推送元件36设于升降托盘35的远离第四传送带37的一侧,且第二推送元件36能推动升降托盘35上的药瓶4平移至第四传送带37上,第四传送带37用于将排列好的药瓶4输送至其他装置结构,供其他装置结构取用。

作为优选,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传送板212为矩形板状结构,传送板212的靠近翻转机构31的一端为第一端2121,传送板212的远离翻转机构31的一端为第二端2122,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的端部于靠近梳理传送带211的位置处以及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端部于靠近梳理传送带211的位置处分别形成内侧角2123,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的远离梳理传送带211的位置处以及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远离梳理传送带211的位置处分别形成外侧角2124;

传送板212的两侧表面分别由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的外侧角2124至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内侧角2123之间连接形成的对角线划分形成两个三角形区域,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的外侧角2124、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的内侧角2123及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内侧角2123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为内侧置放区2125,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的外侧角2124、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外侧角2124及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内侧角2123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为外侧置放区2126;

在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的内侧角2123与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外侧角2124之间的连线以及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的外侧角2124与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内侧角2123之间的连线均平行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内侧置放区2125为朝着靠近梳理传送带211的方向由上向下倾斜的斜面,外侧置放区2126为朝着远离梳理传送带211的方向由上向下倾斜的斜面,以使得当传送板212上设置有多个药瓶4时,多个药瓶4能沿着由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至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顺序逐个落至第一传送带22上。

进一步地,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其中,内侧置放区2125与外侧置放区2126之间形成有朝向梳理传送带211的台阶面2127,以更进一步地控制传送板212上的多个药瓶4沿着由传送板212的第一端2121至传送板212的第二端2122的顺序逐个落至第一传送带22上,避免出现药瓶4在传送板212上叠摞的情况。

如图11~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药品灌装设备,其中,药品灌装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药瓶供给系统,药瓶供给系统安装于机架5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瓶供给系统及具有该药瓶供给系统的药品灌装设备,通过梳理装置的梳理机构的梳理传送带及传送板,能将储存装置中杂乱无章的药瓶逐个输送至排列装置,并通过排列装置的翻转机构,使各药瓶开口朝向相同地排列整齐,以供药品灌装时取用,无需工作人员手动对药瓶进行整理及摆放,有效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提高拆零药品灌装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拆零药品灌装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