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7603发布日期:2019-08-21 00:2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输送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变速箱部装采用部装小车的方式,操作员推动部装小车实现往复循环,但因为发动机变速箱总重约1.5吨,人工推动部装小车劳动强度大,而且在装配发动机支腿时,采用行车吊装的方式,操作员需要在旁进行辅助,这种吊装方式存在安全风险,发动机易碰撞受损,对操作员也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输送装置,它结构设计合理,设计在竖直方向大体上重合的两个输送通道,实现了发动机部装线与整机主线体的过跨连接,在输送通道上安装有输送装置,使发动机在输送通道上实现有效流转,减轻了劳动强度;两个输送通道实现了发动机承载件的往复循环,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输送效率,输送通道的高度符合操作员的人机工程高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第一输送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在竖直方向上大体重合的第二输送通道;

至少一个发动机承载件,所述发动机承载件适于承载所述发动机并沿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输送所述发动机;

连接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的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适于将所述发动机承载件从所述第二输送通道移动至所述第一输送通道,所述发动机承载件沿所述第二输送通道移动至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处,所述第二升降装置适于将所述发动机承载件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移动至所述第二输送通道。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上设有适于发动机承载件移动的输送装置。

优选的,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若干水平排列设置的滚动轴承,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两端的滚动轴承延伸至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采用适于发动机生产线部装的L型结构设置。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的L型拐角处设有适于发动机及承载件通过的第一固定板,在所述第二输送通道的L型拐角处设有适于承载件通过的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均设有适于承载件通过的万向轴承。

优选的,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与第二升降装置均包括固定框架,在固定框架内竖直滑轨上活动卡设有升降盘,升降盘与固定框架上设置的升降动力装置相连;所述固定框架面对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第二输送通道的一侧适于发动机承载件通过。

优选的,所述升降动力装置包括设置在固定框架顶部与减速机相连的电机,在固定框架内设有与减速机输出轴平行设置的主动轴,减速机输出轴和主动轴外端设有相互连接的传动轮,主动轴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主动链轮,在固定框架内上部对称设有与主动链轮相平行的两个从动链轮,在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正下方对应的固定框架底部对称设有底部链轮;在主动轴两端对称设有主动副链轮,在主动轴正下方的底部链轮外同轴连接有从动副链轮,主动副链轮与从动副链轮之间链条相连,同侧相平行的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与两个底部链轮之间链条相连;链条经连接销连接在升降盘的四个角上;两个从动链轮之间、相对应的底部链轮之间均设有转轴。

优选的,在第一输送通道与第二输送通道之间水平设有若干加强杆,在第一固定板底部靠近发动机底部通过的位置上竖直设有连接杆。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接触滚动轴承的位置上设有定位隔套。

优选的,所述承载件包括发动机承载托盘,在托盘的顶部前侧对称设有两前支撑腿,在托盘顶部后侧对称设有两后支撑管,在后支撑管内活动插设有后支撑插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设计在竖直方向大体上重合的两个输送通道,实现了发动机部装线与整机主线体的过跨连接,在输送通道上安装有输送装置,使发动机在输送通道上实现有效流转,减轻了劳动强度;两个输送通道实现了发动机承载件的往复循环,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输送效率,输送通道的高度符合操作员的人机工程高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L型双层主线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L型双层主线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尾端升降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尾端升降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升降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升降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托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输送通道;2、第二输送通道;3、承载件;4、第一升降装置;5、第二升降装置;6、滚动轴承;7、第一固定板;8、第二固定板;9、万向轴承;10、固定框架;11、滑轨;12、升降盘;13、减速机;14、电机;15、主动轴;16、主动链轮;17、从动链轮;18、底部链轮;19、主动副链轮;20、从动副链轮;21、转轴;22、加强杆;23、连接杆;24、定位隔套;25、托盘; 26、前支撑腿;27、后支撑管;28、后支撑插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9所示,一种发动机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第一输送通道1,以及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在竖直方向上大体重合的第二输送通道2;第一输送通道1最好设置在第二输送通道2的上方,承载件3从上方的第一输送通道1运输发动机,从下方的第二输送通道2空载移动,能够将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的整体高度控制在合理的人机工作高度上,方便操作人员辅助推动发动机;且第一输送通道1与第二输送通道2在竖直高度上最好重合,节约设计材料,最大程度利用车间的有限空间,方便人员操作,但因为设备加工及装配精度存在客观误差,因此允许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在竖直高度上大体重合。

至少一个发动机承载件3,所述发动机承载件3适于承载所述发动机并沿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输送所述发动机;

连接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的第一升降装置4和第二升降装置5,所述第一升降装置4适于将所述发动机承载件3从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移动至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所述发动机承载件3沿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移动至所述第一升降装置4处,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适于将所述发动机承载件3 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移动至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发动机首先被吊装至第一升降装置4位置,第一升降装置4将发动机及承载件3输送至第一输送通道1上,发动机及承载件3从第一输送通道1运输至第二升降装置5内,从第二升降装置5位置将发动机吊装上线,空载的承载件3被第二升降装置5输送至第二输送通道2上,承载件3从第二输送通道2重新移动返回至第一升降装置4内,等待下一个发动机,承载件3沿着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形成的循环线路往复移动,承载件3实现循环往复输送发动机,大大提高了输送效率,合理有效利用车间内部空间。

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上设有适于发动机承载件3 移动的输送装置。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若干水平排列设置的滚动轴承6,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两端的滚动轴承6延伸至所述第一升降装置4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的连接处。

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采用适于发动机生产线部装的L 型结构设置。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使用槽钢构成,在槽钢的侧面钻孔,通过固定销将滚动轴承6固定至槽钢的侧面。

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的L型拐角处设有适于发动机及承载件3通过的第一固定板7,在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的L型拐角处设有适于承载件3通过的第二固定板8;在所述第一固定板7与所述第二固定板8上均设有适于承载件3通过的万向轴承9。将万向轴承9固定在第一固定板7和第二固定板8上,能够保证承载件3顺利通过拐角位置。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4与第二升降装置5均包括固定框架10,在固定框架10 内竖直滑轨11上活动卡设有升降盘12,升降盘12与固定框架10上设置的升降动力装置相连;所述固定框架10面对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的一侧适于发动机承载件3通过。发动机及承载件3移动至第一升降装置4或第二升降装置5内部的升降盘12上,通过动力装置控制升降盘12上升下降,实现承载件3上下移动至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对应的高度位置。第一固定板7由钢板构成,第一固定板7在发动机底部通过位置处开口,保证长承载件3上发动机的底部顺利通过。

所述升降动力装置包括设置在固定框架10顶部与减速机13相连的电机14,在固定框架10内设有与减速机13输出轴平行设置的主动轴15,减速机13输出轴和主动轴15外端设有相互连接的传动轮,主动轴15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主动链轮16,在固定框架10内上部对称设有与主动链轮16相平行的两个从动链轮17,在主动链轮16与从动链轮17正下方对应的固定框架10底部对称设有底部链轮18;在主动轴15两端对称设有主动副链轮19,在主动轴15正下方的底部链轮18外同轴连接有从动副链轮20,主动副链轮19与从动副链轮20之间链条相连,同侧相平行的主动链轮16、从动链轮17与两个底部链轮18之间链条相连;链条经连接销连接在升降盘12的四个角上;两个从动链轮17之间、相对应的底部链轮18之间均设有转轴21。电机14固定在固定框架10顶部,经减速机14的减速变向后带动主动轴15转动,主动轴15上的主动链轮16经链条带动从动链轮17、底部链轮18转动,同时主动轴12上的主动副链轮19经链条带动从动副链轮10转动,两套链条分别对称连接在升降盘12的两侧,电机14 正转或反转,通过两套链轮连接,实现对升降盘12的同步上升及下降控制,升降盘12的上升级下降的位置通过安装在固定框架10上的限位器保证,当升降盘12上升或下降至限位器的设定位置后,控制系统控制电机14自动停止,实现承载件3准确移动至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的对应高度。转轴21 设计使从动链轮18、底部链轮19连接更加稳定,在托举发动机上升下降时能够承载更大轴向力,保证机构稳定运行。

在第一输送通道1与第二输送通道2之间水平设有若干加强杆22,在第一固定板7底部靠近发动机底部通过的位置上竖直设有连接杆23。加强杆22的设计使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形成一个整体,连接牢固稳定,并且起到分隔上层及下层的作用,避免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上承载件3 在移动过程中相互干涉。连接杆23的设计对第一固定板7起到支撑加固的作用,使承载件3及发动机在通过第一固定板7时更加稳定,避免第一固定板7长时间使用后受力发生变形。

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1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接触滚动轴承6的位置上设有定位隔套24。为了增加承载件3的支撑范围及避免滚动轴承6与第一输送通道1或第二输送通道2的槽钢面干涉,滚动轴承6与槽钢面之间增加定位隔套 24。

所述承载件3包括发动机承载托盘25,在托盘25的顶部前侧对称设有两前支撑腿26,在托盘25顶部后侧对称设有两后支撑管27,在后支撑管27内活动插设有后支撑插件28。托盘25采用四点支撑方式稳定发动机,后支撑管27内的后支撑插件28支撑发动机的左右支腿,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后支撑插件28 实现支撑角度的调整,保证能够对不同档距的发动机进行有效支撑,前支撑腿 26支撑发动机飞轮壳左右下侧两端面。

使用时,根据安装线发动机型号选取对应规格的后支撑插件26,将后支撑插件28插入到后支撑管27中,将托盘25放置到固定框架10内的升降盘12上,升降盘12上升至上方限位器位置后,控制系统控制电机14自动停止,随后将发动机吊装至托盘25,发动机稳定安装到托盘25上后,控制升降盘12下降至下方限位器,电机14停止工作,托盘25对应到到第一输送通道1的位置,推动托盘25至第一输送通道1的滚动轴承6顶部,使托盘25托着发动机沿着第一输送通道1的滚动轴承6流转,托盘25移动至第一输送通道1的拐角处时,托盘25顺利通过第一固定板7上的万向轴承9,发动机底部位于托盘25镂空位置的部分也能顺利通过第一固定板7预留的空缺位置,托盘25沿着第一输送通道进入第二升降装置5的升降盘12上,将发动机从第二升降装置5位置吊走;然后控制第二升降装置5内的升降盘12下降至第二输送通道2对应的高度位置,将托盘25从第二升降装置5的升降盘12移出到第二输送通道2上,操作员控制托盘25沿着第二输送通道2的滚动轴承6重新回到上线端的第一升降装置4 位置,承载件3沿着第一输送通道1和第二输送通道2形成的循环线路往复移动,承载件3实现循环往复输送发动机,大大提高了输送效率,合理有效利用车间内部空间。整套装置实现了发动机部装线与整机主线体的过跨连接,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输送效率,输送通道的高度符合操作员的人机工程高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