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宇快递分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9430发布日期:2019-09-12 10:3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楼宇快递分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快递配送辅助设备,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楼宇快递分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的配送量不断地增加,一些小区为了保证住户的安全,通常不允许快递员上楼,导致快递收货人通常需要下楼取货,对于一些不愿意走动的人员来说,影响了他们的网购体验,且快递员需要上楼送货而会降低其配送的速度,尤其是一些没有电梯或停电的楼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常用解决方案是在小区门口或楼宇底层设置如公布号为CN104631986A等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快递柜。在这些快递柜中,通常包括呈行列排布的多个取件箱及设置于取件箱处的快递门。在使用过程中,快递员先将快递存入其中一个取件箱中,再将取货码通过通信线路发送给取件人,取件人再利用该取件码进行取快递。其虽然解决了快递员无法上楼及派件速度慢的问题,但是,仍无法满足一些愿意走动的人员的取件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楼宇快递分发系统,以避免快递员需上楼送快递或收货人需下楼取快递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宇快递分发系统包括井道、收货箱与载货箱;在井道的底层处设有快递分发口,且在其二层以上处设有快递收货口;在快递分发口处安装有由快递员控制开启的启闭门;收货箱安装在快递收货口处,收货箱背离快递收货口的一侧安装有由该层收货人控制开启的启闭门,在朝向快递收货口的一侧设有快递接货口;载货箱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下,能在井道内往复升降运动,且在朝向快递收货口的一侧设有快递推出口;载货箱内安装有移料机构,用于将放置在其内的快递包裹通过快递推出口与快递接货口而移送至收货箱内。

在使用过程中,快递人员将快递放入载货箱中,并随载货箱升高至收货人所在层数,通过移料机构将载货箱中的快递包裹移送至收货箱中,并存储在该收货箱内,收货人可以根据当前的情况决定在某一时刻去取货,且无需下楼。而快递人员无需上楼进行取快递。

具体的方案为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垂向导轨、第二垂向导轨、滑轮组、配重块、跨绕在滑轮组上的牵引绳及用于驱动牵引绳移动的曳引机;牵引绳的一端固接在载货箱上,另一端固接在配重块上;载货箱可沿第一垂向导轨滑动地安装在第一垂向导轨上,配重块可沿第二垂向导轨滑动地安装在第二垂向导轨上。采用类似电梯的升降系统作为载货箱的升降系统,技术成熟可靠。

更具体的方案为在第二垂向导轨上安装有用于检测配重块是否到达预设位置处的行程开关,以检测载货箱是否升降至对应层处。到位检测机构简单且有效。

优选的方案为在二层以上,设有数量与该层住户数相等的快递收货口;在载货箱内设有与快递收货口的位置及数量相对应的载货单元,每一载货单元内均设有移料机构。有效的避免收货箱不够用,且可将不同批次的快递包裹置于同一收货箱中。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启闭门由与对应人员身上的钥匙相适配的门锁机构进行锁定。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启闭门由电子锁进行锁定,电子锁设有二维码扫描装置或取货码输入装置。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收货箱在快递接货口处设有第一启闭门板,第一启闭门板的下端通过第一铰轴铰接在快递接货口的下端缘处;下端缘处高于收货箱的箱底面预定高度,以使第一启闭门板能内翻转至其上快递包裹能沿其板面滑下并掉至箱底面上;在第一铰轴上套装有扭簧,扭簧的一扭臂抵靠在下端缘上,另一扭臂抵靠在第一启闭门板上,其弹性恢复力迫使第一启闭门板能从内翻转位置转动至闭合快递接货口;在快递推出口处设有第二启闭门板,第二启闭门板的下端通过第二铰轴铰接在快递推出口的下端缘处,载货箱上安装有驱动第二启闭门板绕第二铰轴转动的伺服电机;第二启闭门板在铰接端部处弯折成钝角地延伸而形成有载货板,钝角迫使载货板绕第二铰轴摆动至沿垂向布置时,第二启闭门板呈倾斜布置至其上快递包裹能沿其板面滑下;随第二启闭门板绕第二铰轴转动至开启快递推出口的过程中,第二启闭门板将抵靠第一启闭门板而迫使其克服扭簧的弹性恢复力,以使第一启闭门板绕第一铰轴朝内翻转方向转动。

再一个优选的方案为移料机构包括推料板及用于驱使推料板沿载货箱指向收货箱的方向往复移动的直线位移输出装置;推料板可沿方向移动地安装在载货箱的底板面上。

更优选的方案为底板面内凹地形成有沿方向布置的安装槽,安装槽内安装有直线导轨,推料板通过滑块而可滑动地安装在直线导轨上;直线位移输出装置包括旋转电机、丝杆及与丝杆旋合的丝杆螺母,丝杆与直线导轨平行地布设在安装槽内,丝杆螺母位于推料板的下方且与推料板固定连接;丝杆通过滑块联轴器与旋转电机的转子轴传动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载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收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将收货箱中的快递包裹移送至收货箱内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将收货箱中的快递包裹移送至收货箱内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载货箱内移料机构在轴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载货箱内移料机构在横截面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5,本实用新型楼宇快递分发系统1包括井道2、收货箱3、载货箱4及用于驱动载货箱4在井道2内往复升降的升降机构。在下述本实施例中以五层楼宇,且每层有两个快递收件人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井道2的底层处设有快递分发口20,且在其二层以上处设有快递收货口21、22、23及24。在快递分发口处安装有由快递员控制开启的启闭门,在本实施例中,该启闭门有电子锁锁定,该电子锁上设有二维码扫描装置或触摸屏或键盘等密码输入装置。

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垂向导轨50、第二垂向导轨51、滑轮组52、配重块53、跨绕在滑轮组52上的牵引绳54及用于驱动牵引绳移动的曳引机。牵引绳54的一端固接在载货箱4上,另一端固接在配重块53上。载货箱4可沿第一垂向导轨50滑动地安装在第一垂向导轨51上,配重块53可沿第二垂向导轨滑动地安装在第二垂向导轨51上,该升降机构的控制系统与运行控制方法可参照电梯的控制系统与运行控制方法。

在第二垂向导轨51的侧旁安装有用于检测配重块是否到达预设位置处的行程开关510,以检测载货箱4是否被升降至对应层处。

在快递收货口处均安装有收货箱3,收货箱3为长方体结构,其背离快递收货口的一侧安装有由该层收货人控制开启的启闭门30,在朝向快递收货口的一侧设有快递接货口31。每层上均设有数量与该层住户数相等的快递收货口,在本实施例中,每层设置有两个收货箱3。

如图2至图5所示,收货箱3在快递接货口处设有第一启闭门板60,第一启闭门板60的下端通过第一铰轴61铰接在快递接货口31的下端缘32处,且该下端缘处32高于收货箱3的箱底面33预定高度,以使第一启闭门板60能内翻转至其上快递包裹能沿其板面滑下并掉至箱底面33上。

在第一铰轴61上套装有扭簧,该扭簧的一扭臂抵靠在下端缘32上,另一扭臂抵靠在第一启闭门板60上,其弹性恢复力迫使第一启闭门板60能从内翻转位置转动至闭合快递接货口31,即其上边缘抵靠在快递接货口31的上端缘34上。

载货箱4为长方体结构,在其朝向快递收货口的一侧设有快递推出口40,快递推出口40同时也构成快递员将快递包裹放入其内的门口。在快递推出口40处设有第二启闭门板70,第二启闭门板70的下端通过第二铰轴71铰接在快递推出口40的下端缘41处,载货箱4上安装有驱动第二启闭门板70绕第二铰轴71转动的伺服电机。

第二启闭门板70在铰接端部处弯折成钝角地延伸而形成有载货板72,钝角迫使载货板72绕第二铰轴摆动至沿垂向布置时,此时载货板72抵靠在快递推出口40的上端缘42上,第二启闭门板70呈倾斜布置至其上快递包裹01能沿其板面滑下。

并在随第二启闭门70板绕第二铰轴71转动至开启快递推出口40的过程中,第二启闭门板70将抵靠在第一启闭门板60上,以迫使第一启闭门板60克服扭簧的弹性恢复力,而绕第一铰轴61朝内翻转方向转动,从而使位于第二启闭门板70上的快递包裹01能沿其板面滑下,并滑至第一启闭门板60上,再沿第一启闭门板60的板面滑动至掉落在箱底面33上,完成对该快递包裹的派送,并随着伺服电机驱动第二启闭门板70收回以闭合快递推出口40的过程中,第一启闭门板60在扭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闭合该收货箱3的快递接货口。

前述伺服电机、载货板72、第二启闭门板70及第一启闭门板60一起构成本实施例中的移料机构,用于将放置在载货箱4内的快递包裹通过快递推出口40与快递接货口移送至收货箱3内。在本实施例中,在载货箱4内设有与快递收货口的位置及数量相对应的载货单元,即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每一载货单元内均设有移料机构,以将该载货单元内的快递包裹移动至对应的收货箱内。

在使用过程中,快递员先将在横向上不同收货箱所对应的快递包裹放入对应载货箱内,对于同一列上的收货箱有两个以上收货箱需收快递包裹时,则一次只能放置一个收货箱所对应的快递包裹,并通过多次操作而完成对多个收货箱的快递包裹的收取。在完成放置之后,快递员通过控制箱操作整个收货箱上升至预定楼层处,再控制对应收货箱内的移料机构动作而将对应的快递包裹移至对应的收货箱内。即在快递分发口处安装有由快递员操作以控制升降机构、收货箱内移料机构动作的控制箱。

实施例2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其中,收货箱与快递分发口上的启闭门由钥匙在对应人员身上的门锁机构进行锁定,而不是电子锁。

实施例3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载货箱在快递推出口出及收货箱在快递收货口均不设置启闭门板,载货箱在快递推出口与收货箱在快递收货口横向上存有的间隙远小于快递包裹的尺寸。

参见图6及图7,移料机构包括推料板81及用于驱使推料板81沿载货箱4指向收货箱的方向往复移动的直线位移输出装置82,即沿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载货箱4的底板面400内凹地形成有沿方向布置的安装槽401,安装槽401内安装有直线导轨83,推料板81通过滑块84而可滑动地安装在直线导轨83上,即推料板81可沿方向移动地安装在载货箱4的底板面400上。

其中,直线位移输出装置82包括旋转电机85、丝杆86及与丝杆86旋合的丝杆螺母87,丝杆86与直线导轨83平行地布设在安装槽401内,丝杆螺母87位于推料板81的下方且与推料板81的下边缘部固定连接;丝杆86通过滑块联轴器88与旋转电机85的转子轴89传动连接。丝杆86的自由端通过轴承座90及安装在该轴承座90内的轴承而可转动地支撑在安装槽401的底面上,丝杆86的自由端端部套装在轴承的内环圈内。

当然了,直线位移输出装置还可选用直线电机、气缸等直线位移输出装置进行驱动。

在工作过程中,先控制载货箱4升高至其底板面与收货箱的底板面持平处,再控制旋转电机85驱动丝杆螺母机构驱使推料板81沿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而推动放置于底板面401上的快递包裹移至收货箱的底板面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