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力牵引移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22311发布日期:2020-04-10 15:45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力牵引移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外力牵引移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移动设备都是靠轮子作为载体进行移动,本发明是靠脚进行移动的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外力牵引移动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脚带动自身进行移动的问题,技术效果:结构简单,移动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力牵引移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侧板、第二固定侧板、前支脚、后支脚、第一转动平衡杆、第二转动平衡杆,所述第一固定侧板与第二固定侧板结构相同且竖直平行间隔,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穿过第一固定侧板、第二固定侧板的侧部,所述第二转动平衡杆穿过第一固定侧板、第二固定侧板的另一侧部,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与第二转动平衡杆在同一水平面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两侧分别设置有后支脚,所述第二转动平衡杆两侧分别设置有前支脚,所述后支脚、前支脚底部都设置有对称的走动脚鞋,所述第一固定侧板与第二固定侧板之间的距离范围是在走动脚鞋宽度的一倍以上两倍以下。

进一步,所述走动脚鞋上表面是平面,下表面是弧形面,且对称的两个走动脚鞋外侧边端部都设置有重心偏块。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与第二转动平衡杆结构相同都为圆柱体形状且插入在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侧板、第二固定侧板前后侧部中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侧板、第二固定侧板上都设置有角度限位孔区,所述第一固定侧板的角度限位孔区与第二固定侧板的角度限位孔区对应设置在第一转动平衡杆斜上方、斜下方,第二转动平衡杆斜上方、斜下方,所述第一固定侧板、第二固定侧板上的角度限位孔区都是在第一转动平衡杆、第二转动平衡杆之间。

进一步,所述每个角度限位孔区设置有5个水平等距间隔排列的角度限位孔,所述角度限位孔内设置有内螺纹,且其中一个角度限位孔内设置有一个限位杆。

进一步,所述限位杆是圆柱体形状,且一端设置有螺纹与角度限位孔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重心块,所述重心块是设置在第一固定侧板与第二固定侧板之间的中部,所述重心块是长方体形状。

进一步,第二转动平衡杆上设置有一个牵引绳。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区别在于:

一、本发明通过第一固定侧板、第二固定侧板上设置的前支脚、后支脚,并且在前脚、后脚的底部设置有走动脚鞋,通过拉动牵引绳,使机构进行移动,移动过程是前后一侧的脚同时停止或同时移动,效果在于:移动简单方便,移动新颖。

二、本发明通过在第一转动平衡杆、第二转动平衡杆斜上方、斜下方设置角度限位孔区内的角度限位孔连接限位杆,进行对前后支腿的移动跨的距离角度进行有选择限定,效果在于:便于适应不同牵引力进行拉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机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前视图;

图3:本发明的走动脚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后支脚3、限位杆4、第一转动平衡杆5、角度限位孔6、前支脚7、第二转动平衡杆9、牵引绳10、走动脚鞋11、重心偏块12、角度限位孔区13、重心块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3所示的一种外力牵引移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前支脚7、后支脚3、第一转动平衡杆5、第二转动平衡杆9,所述前支脚7、后支脚3都是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一固定侧板1与第二固定侧板2结构相同且竖直平行间隔,所述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的形状都是是长方体片形状,作用在于便于保护机构体,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5穿过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的侧部,所述第二转动平衡杆9穿过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的另一侧部,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5与第二转动平衡杆9在同一水平面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5、第二转动平衡杆9的作用是一方面对机构起到平衡的作用,另一方面作用是连接后支脚3、前支脚7;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5两侧分别设置有后支脚3,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5与后支脚3连接处设置有轴承,所述后支脚3在第一转动平衡杆5上通过轴承转动,所述第二转动平衡杆9两侧分别设置有前支脚7,所述第二转动平衡杆9与前支脚7连接处设置有轴承,所述前支脚7通过轴承在第二转动平衡杆9上转动,所述后支脚3、前支脚7底部都设置有对称的走动脚鞋11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或者螺丝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侧板1与第二固定侧板2之间的距离范围是在走动脚鞋11宽度的一倍以上两倍以下,作用在于:便于机构被牵引移动平稳。

如图1-3所示,所述走动脚鞋11上表面是平面,下表面是弧形面,且对称的两个走动脚鞋11外侧边端部都设置有重心偏块12,所述重心偏块12是通过走动脚鞋11的内侧边切掉一个扇形块形成,所述重心偏块12的作用是使机构移动时重心偏向机构的中心线,所述重心偏块12作用是在机构移动过程起到平衡作用防止机构过于倾斜而翻倒。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转动平衡杆5与第二转动平衡杆9结构相同都为圆柱体形状且插入在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前后侧部中间,作用在于便于平衡机构移动,另一方面便于前支脚7、后支脚3在第二转动平衡杆9、第一转动平衡杆5上转动。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上都设置有角度限位孔区13,所述第一固定侧板1的角度限位孔区13与第二固定侧板2的角度限位孔区13对应设置在第一转动平衡杆5斜上方、斜下方,第二转动平衡杆9斜上方、斜下方,所述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上的角度限位孔区13都是在第一转动平衡杆5、第二转动平衡杆9之间,作用是便于控制前支脚7、后支脚3前后摆动的角度,起到限位。

如图1-2所示,所述每个角度限位孔区13设置有5个水平等距间隔排列的角度限位孔6,所述角度限位孔6内设置有内螺纹,且其中一个角度限位孔6内设置有一个限位杆4。

如图2所示,所述限位杆4是圆柱体形状,且一端设置有螺纹与角度限位孔6连接,所述限位杆4的作用是前支脚7、后支脚3在转动时,对前支脚7、后支脚3上部、下部进行角度限定。

如图2所示,还包括:重心块15,所述重心块15是设置在第一固定侧板1与第二固定侧板2之间的中部,所述重心块15是长方体形状,所述重心块15的作用是使机构重量加重,便于机构移动稳定、平衡。

如图2所示,第二转动平衡杆9上设置有一个牵引绳10,所述牵引绳10的作用是受外力拉动机构进行移动。

机构的制造及移动过程: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的长:12cm、宽8cm,厚度0.3cm,第一转动平衡杆5与第二转动平衡杆9之间的距离是10cm,后支脚3与第一转动平衡杆5连接处到后支脚3顶部的距离是6cm,后支脚3与第一转动平衡杆5连接处到后支脚3底部的距离是12cm;前支脚7与第二转动平衡杆9连接处到前支脚7顶部的距离是6cm,前支脚7与第二转动平衡杆9连接处到前支脚7底部的距离是12cm;走动脚鞋11的长度是4cm、宽度3cm、高度是1cm,整体尺寸可以根据机构的大小进行比例缩放。

移动时,先将第一固定侧板1、第二固定侧板2上角度限位孔区13内的5个角度限位孔6根据后支脚3、前支脚7转动需要的角度进行选择其中一个角度限位孔6安装的限位杆4,限定后支脚3、前支脚7转动的角度,通过拉动牵引绳10进行拉动移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有不脱离本方案结构和作用的变化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