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可翻转滚道的运输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0130发布日期:2019-06-28 23:54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可翻转滚道的运输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场装卸运输平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翻转滚道的运输平台。



背景技术:

机场运输平台是实现机场内货物集中装卸与转运的重要设备,目前国内机场中常见的货物载体为空运托盘、滚装货物或空投物资,货物集中在以上的货物载体内,再将货物载体通过运输平台转运至飞机的货仓内或者将货物载体从货仓内卸载。

实际工况中,由于不同类型的货物载体各有各的外形特点和运输需求,很难在同一个平台下实现装卸和转运工作。例如,空运托盘的主体为一个平面结构的底板,底板的四周设置尼龙网,货物装入尼龙网中随底板一同完成整体运输;滚装货物一般具有行走轮,可利用外力推动或利用自身动力自行行走,可整体运输;而空投物资在底部都设有滚道、导轮等专用结构,通过与转运平台上的滑轨和滚道配合来实现空投物资在平台上的运输。

由此可见,不同的货物载体由于自身结构的不同需要对应相应的转运平台,而现有技术中尚没有能够实现将上述三种货物载体兼容运输的平台。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可翻转滚道的运输平台,能够实现针对空运托盘、滚装货物以及空投物资三种不同运输载体在同一平台上的运输模式快速切换。

一种带可翻转滚道的运输平台,该运输平台包括平台底板、单向滚道组、万向滚道组、输送轮机构、滑轨和滚道;

所述平台底板上沿长度方向加工有用于安装单向滚道组和万向滚道组的条形凹槽组,条形凹槽组中的条形凹槽呈直线分布,每个条形凹槽对应一个单向滚道组或一个万向滚道组,万向滚道组设置在条形凹槽组的中段位置,单向滚道组设置在条形凹槽组的前后两端;凹槽侧壁沿凹槽的深度方向具有两个直角台阶面;所述单向滚道组和万向滚道组的正反两面分别为滚道和平面,通过与凹槽的配合实现滚道和平面的转换;所述输送轮机构分布于平台底板纵向中轴位置,输送轮机构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实现输送轮沿竖直方向的上升和下降,动力装置同时驱动输送轮转动;所述滑轨和滚道可拆卸的安装在平台底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滚道组包括一块安装板和多个圆柱滚轮;所述安装板的正面为平面结构,安装板的反面上具有平行的侧板,多个圆柱滚轮沿平面方向安装在侧板上,圆柱滚轮的轴线互相平行;单向滚道组在平台底板的条形凹槽内反向安装时,侧板的底面与条形凹槽内的第二台阶面接触限位,安装板的正面与平台底板共面;单向滚道组在正向安装时,安装板的正面与平台底板安装槽内的第一台阶面接触限位,圆柱滚轮高于平台底板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万向滚道组包括一块安装板和多个万向滚轮;所述安装板的正面为平面结构,安装板的反面上具有安装万向滚轮的安装结构,多个万向滚轮沿平面方向安装在对应的安装结构上,万向滚轮是一种垂直于水平旋转中心偏移一定距离的偏心机构,垂直轴线在平面内沿安装板的纵向中心线均匀分布,使得空运托盘的底部平面与万向滚道组的表面接触后能够进行任意方向的平移。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轮机构包括平顶板、输送轮和动力装置;所述输送轮和动力装置均安装在平顶板上,所述输送轮外部为橡胶材料,增大摩擦系数,所述动力装置实现输送轮相对平顶板的转动和升降。

进一步地,为了保持装载货物的稳定性,平台底板的左右两边设有侧挡板,所述平台底板平面固定有系留环,所述平台底板的前后两端销接有限位板。

进一步地,所述平台底板上设有供叉车叉装的叉槽,所述叉槽由叉槽盖板进行封闭。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平台底板上集成了单向滚道组、万向滚道组、输送轮机构滑轨和滚道,当货物载体为空运托盘时,单向滚道组和万向滚道组的滚轮朝上并与航空托盘底面接触,输送轮机构中的输送轮上升并产生转动,通过摩擦力驱动航空托盘向前运动;当货物载体为滚装货架时,单向滚道组和万向滚道组从平台底板的条形凹槽中取出后反向安装,同时输送轮机构中的输送轮下降,使得平台底板的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滚装货物底部的车轮能够在平台底板上进行滚动以满足转运要求,当货物载体为空投物资时,在平台底板上安装上滑轨和滚道,空投物资底部的滚轮与滑轨配合,底部平面通过滚道来减小摩擦力,完成转运。本发明可以根据货物载体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运输模式,实现了同一平台对不同运输模式的快速切换,提升了货物转运效率且降低了运输成本。

2、本发明将万向滚道组设置在单向滚道组的中间位置,货物可以从平台底板的左右两侧的位置进入沿平台底板前后方向运动的滚道中,增强了货物装卸的灵活度。

3、本发明的单向滚道组和万向滚道组均采用一块安装板和多个滚轮的整体安装结构,使得加工便利且安装快捷可靠;万向滚道组中滚轮的设置方式能够使货物载体的底面与滚轮接触时货物载体具有向任意方向运动的自由度,能够满足货物载体在平台底板上调整方向的需求。

4、本发明输送轮机构中的动力装置带动输送轮实现转动和升降,动力装置中输送轮的升降由举升油缸实现,输送轮的转动力矩由外部的液压驱动源提供,通过输送轮的上升以及转动即可实现货物载体在平台底面上的前后平移,减小了运输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输送轮的下降运动可便捷地完成运输模式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空运托盘模式的运输平台示意图

图2为滚装货架模式的运输平台示意图

图3为空投物资模式的运输平台示意图

图4为单向滚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万向滚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输送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轨道正向安放示意图

图8为轨道反向安放示意图

图中:1、平台底板,2、单向滚道组,3、万向滚道组,4、输送轮机构、5、系留环,6、限位板,7、侧挡板,8、叉槽盖板,9、滑轨,10、滚道,2-1、安装板ⅰ,2-2、圆柱滚轮,3-1、安装板ⅱ,3-2、万向滚轮,4-1、平顶板,4-2、输送轮,4-3、动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附图1、2和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可翻转滚道的运输平台,该运输平台包括平台底板1、单向滚道组2、万向滚道组3、输送轮机构4、系留环5、限位板6、侧挡板7、叉槽盖板8、滑轨9和滚道10;

其中,平台底板1作为货物载体的承载体采用长方体平面结构,货物载体在平台底板1上沿平台底板的长度方向进行运动;输送轮机构4分布于平台底板纵向中轴线的位置,单向滚道组2和万向滚道组3共同组成一根沿直线滚动的轨道,轨道共四条,对称分布在输送轮机构4的两侧。

在一条轨道中,万向滚道组3设置在滚道中的中段位置,单向滚道组2设置在条形凹槽组的前后两端,单向滚道组2和万向滚道组3通过平台底板上的条形凹槽安装在平台底板上,条形凹槽侧壁沿凹槽的深度方向具有两个直角台阶面,单向滚道组2和万向滚道组3的正反两面分别为滚道和平面,通过与凹槽的配合实现滚道和平面的转换。

如附图4所示,单向滚道组2包括一块安装板ⅰ2-1和多个圆柱滚轮2-2;安装板ⅰ2-1的正面为平面结构,安装板ⅰ2-1的反面上具有平行的侧板,多个圆柱滚轮2-2沿平面方向安装在侧板上,圆柱滚轮2-2的轴线互相平行,利用货物载体的平面与多个圆柱滚轮2-2的接触产生滚动摩擦来实现小阻力相对运动。

如附图5所示,万向滚道组3包括一块安装板ⅱ3-1和多个万向滚轮3-2;安装板ⅱ3-1的正面为平面结构,安装板ⅱ3-1的反面上具有安装万向滚轮3-2的安装结构,多个万向滚轮3-2沿平面方向安装在对应的安装结构上,万向滚轮3-2是一种垂直于水平旋转中心偏移一定距离的偏心机构,垂直轴线在平面内沿安装板的纵向中心线均匀分布,使得空运托盘的底部平面与万向滚道组的表面接触后能够进行任意方向的平移。

如附图6所示,输送轮机构4包括平顶板4-1、输送轮4-2和动力装置4-3;输送轮4-2和动力装置4-3均安装在平顶板4-1上,输送轮外部为橡胶材料,增大摩擦系数,动力装置4-3驱动输送轮4-2相对平顶板4-1的转动和升降。

如附图7所示,轨道正向安放时,单向滚道组2和万向滚道组3的圆柱滚轮2-2和万向滚轮3-2朝上,安装板的正面与平台底板1安装槽内深度较深的第一台阶面接触限位,圆柱滚轮2-2和万向滚轮3-2的水平切面高于平台底板的平面。

如附图8所示,轨道反向安放时,单向滚道组2和万向滚道组3从安装槽内取出后翻转180°,圆柱滚轮2-2和万向滚轮3-2朝下,安装板的底面与条形凹槽内的深度较浅的第二台阶面接触限位,安装板的正面与平台底板1共面。

如附图1所示,运输平台对应空运托盘模式,此时单向滚道组2和万向滚道组3的滚轮朝上,输送轮机构4中的输送轮4-2的动力装置4-3的驱动下上升并产生转动,圆柱滚轮2-2、万向滚轮3-2、输送轮4-2同时与航空托盘底面接触,输送轮机构中的输送轮上升并产生转动,通过输送轮4-2与航空托盘底面之间的摩擦力驱动航空托盘向前后直线运动。万向滚道组3设置在轨道的中段目的是为了便于货物从侧向进入平台底板1中,增加货物装卸的灵活度。货物装载完成后,通过系留环5和绳索将货物进行捆绑固定,平台底板1前后位置上的限位板6和左右两侧的侧挡板7竖起对货物进行限位保护。平台底板1上还设有供叉车叉装的叉槽,叉槽由叉槽盖板8进行封闭。

如附图2所示,运输平台对应滚装货架模式,单向滚道组2和万向滚道组3从平台底板1的条形凹槽中取出后反向安装,同时输送轮机构4中的输送轮4-2下降,使得平台底板1的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滚装货架底部的车轮能够在平台底板上进行滚动以满足转运要求。

如附图3所示,运输平台对应空投物资模式,在平台底板上安装上滑轨9和滚道10,空投物资底部的滚轮与滑轨9配合,空投物资底部平面通过滚道10来减小摩擦力,完成空投物资的转运。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