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质流体输料管流量控制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08813发布日期:2019-08-10 00:4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质流体输料管流量控制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物料输送流量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软质流体输料管流量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物料输送通常借助输料管,尤其气体、液体、粉体,甚至胶体、颗粒,都可以通过管道输送。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滚轮式开关或楔形滑动式开关来控制流量,该控制开关首先结构较为复杂,控制精度低,响应速度慢。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领域对于精度、响应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涂装、施胶、绘画、食品加工、医疗等手工操作领域,对于手工操作要求开关快速响应,物料输出量可控。所以,一款响应快、流量易控制的调节开关是手工操作行业迫切需求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质流体输料管流量控制开关,为手工操作行业提供一款快速响应、易控制的流量调节开关。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软质流体输料管流量控制开关,包括外筒、内筒;所述外筒套设在内筒外,且外筒沿轴线进行一定行程的上下运动;所述外筒顶壁向内筒内伸入有挤压部;所述挤压部沿外筒轴线开设有供输料管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内筒底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输料管自第一通孔穿入,自第二通孔穿出;在所述内筒腔内固定有弹性开关,弹性开关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别处于输料管的两侧;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抵接,阻断输料管;下压外筒,外筒带动挤压部向下运动,挤压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离,输料管上下贯通。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固定在内筒底壁内侧,底座上开设有与第二通孔同轴的第三通道,供输料管穿过;所述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均为弹片,与底座一体成型,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布在底座的两侧,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抵接,且至少有一条抵接线,该抵接线的宽度宽与输料管压扁后的宽度,该抵接线与第三通孔的其中一条直径平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均为弯折或弧形的弹片,镜像设置在底座的两侧,弯折处弧面过渡;抵接时,形成x形或弧顶相对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挤压部的底端宽度小于x型结构或弧顶相对结构上部的开口宽度,挤压部下压时,挤压部底端下行进入x型结构或弧顶相对结构上部的开口结构内,挤压两侧弹片分离;撤销外部力量后,挤压部在弹片的收紧力作用下抬升。

优选的,所述挤压部的低端的截面为v型结构,居中处于x型结构或弧顶相对结构的上部开口处。

优选的,所述内筒底外壁处于第二通孔周围设置有与出料嘴连接的接头;出料嘴与接头连接固定后,输料管与出料嘴的物料通道导通。

优选的,所述外筒底部为敞口,内径与内筒外径相同;外筒和内筒装配后,在弹性开关关闭姿态下,所述v型结构与x型结构的上部抵接吻合,内筒顶部距外筒顶内壁具有供外筒行走的高度差。

优选的,所述挤压部与外筒内壁之间具有供内筒插入的环形腔体;在所述挤压部上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被内筒限位在环形腔体内。

优选的,所述外筒内壁与内筒外壁上还分别构造有竖向限位条和限位槽;限位条与限位槽配合。

优选的,所述外筒底壁朝向中心方向水平延伸出挡板;所述内筒限位在挡板与外筒顶壁之间。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通过内、外筒的配合,实现挤压部对弹性开关提供挤压力,弹性开关对挤压部提供复位力,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精巧、操作方便,反应迅速。施工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手感控制液体流量;

2、弹性开关的弹片和底座一体成型,抵接线宽度足够大,可完全阻断输料管;

3、弹片弯折处弧面过渡,即将弯折处进行钝化处理,避免将输料管切断或损坏;

4、x形弹片易于制作;

5、挤压部底端采用v形结构,与x形上部敞口吻合,便于施加挤压力,且自然状态下挤压部与x形上部抵接,减小外筒行程;

6、通过限位条和限位槽的配合,避免内、外筒发生相对转动,保证挤压部与弹性开关的相对位置固定;

7、通过挡板的设置,可以将内筒限位在外筒内,整体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x形弹性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挤压部三种不同形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在操作时手持姿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料管上下贯通时的调节开关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料管上下阻断时的调节开关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弹性开关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弹性开关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调节开关加入复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调节开关加入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调节开关的外筒与内筒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软质流体输料管流量控制开关,包括外筒21、内筒22;外筒21套设在内筒22外,且外筒21沿轴线进行一定行程的上下运动。内筒22和外筒2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形状。本实施例给出圆形的附图示例。外筒21顶壁向内筒22内伸入有挤压部211;挤压部211为硬质柱状结构,其底部为楔形、锥形、v形,甚至可以为圆柱形或棱柱形,本实施例给出了v形的附图示例。挤压部211沿外筒21轴线开设有供输料管穿过的第一通孔212;内筒22底壁开设有与第一通孔212同轴的第二通孔221;输料管自第一通孔212穿入,自第二通孔221穿出。

如图2、图3所示,在内筒22腔内固定有弹性开关23,弹性开关23包括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底座233,底座233固定在内筒22底壁内侧,底座233上开设有与第二通孔同轴的第三通孔234,供输料管24穿过;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均为弯折的弹片,与底座233一体成型,弯折部位为弧面过渡段,钝化抵接位置,避免切断输料管24。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对称分布在底座233的两侧,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线性抵接,形成x型结构,抵接线与第三通孔234的其中一条直径平行,以实现对输料管24进行径向截流。输料管24自第一通孔212穿入,经过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之间,再经过第三通孔234,自第二通孔221穿出,即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分别处于输料管的两侧;挤压部211下压时,v型结构下行,挤压挤压两侧弹片分离,输料管24上下导通;撤销挤压部211的外力时,挤压部211在弹片的收紧力作用下带动外筒21复位,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抵接,阻断输料管24。

如图4所示,不论挤压部211的底端为v形,还是楔形、锥形、甚至为圆柱形或棱柱形,只要其底端宽度小于两弹片上部结构的开口宽度,受外力时,挤压部211的底端能够对两弹片上部施加相反的挤压力即可。为了便于与出料嘴25装配,在内筒22底外壁处于第二通孔221周围设置有与出料嘴25连接的接头222;出料嘴25与接头222连接固定后,输料管24与出料嘴25的物料通道导通。本实施例给出的接头222为带有内螺纹的圆柱体,与出料嘴25带有外螺纹的接口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且密封效果好。

在撤销下压外筒21的外力后,由于挤压部211与弹性开关23的上部是紧密抵接的,在两弹片的收紧力作用下,挤压部211被抬升,从而带动外筒21复位。

本实施例中,外筒21与内筒22采用圆筒结构,外筒21底端为开口状态,内筒22顶端为开口状态,套设操作简便,便于组装和安装输料管。另外,挤压部211与内筒22内壁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20用以容纳内筒22筒壁,内筒22筒壁顶部与环形空腔20的最高点有一定高度差,以满足外筒21下压时的行程需求。

装配方法:

输料管24装配:先按压外筒21,打开弹性开关23,然后手持输料管24一端自第一通孔212穿入,经过两弹片之间,再自第三通孔234、第二通孔221穿出,然后将输料管24端部与出料嘴25对接(可以采用鲁尔头对接方式),通过接头222固定即可。

输料管24更换:先撤除出料嘴25,然后按压外筒21,打开弹性开关23,拔出输料管24即可。

工作原理:如图5、图6、图7所示,作业时,手持外筒21(类似于拿笔的姿势)将出料嘴25(一般为出料嘴)对准受料位置,借助受料位置的支撑力,下压外筒21,开启弹性开关23,输料过程中一直保持外筒21下压状态。出料嘴25离开受料位置后,支撑力消失,外筒21复位,弹性开关23关闭。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本实施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两弹片还可以为弧形弹片,弧顶相对抵接。

实施例3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两弹片可以为弯折多次的弹片,如弯折两次,更形象的说,一个弹片为左侧倒的w,另一个弹片为右侧倒的w,抵接时有两条抵接线。

实施例4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挤压部211上套设有复位弹簧201,复位弹簧201被内筒22限位在环形腔体内。更快的响应外筒21的复位需求。

实施例5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为了便于内筒22和外筒21分离,本实施例在外筒21底壁水平向中心延伸出挡板214,内筒22限位在挡板214与外筒21顶壁之间。

实施例6

如图12所示,如果外筒21和内筒22采用圆筒结构,那么为了避免外筒21和内筒22发生相对转动,本实施例在外筒21内壁与内筒22外壁上还分别构造有竖向限位条213和限位槽;限位条213与限位槽223配合,以实现外筒21与内筒22的位置相对固定,便于挤压部211与弹性开关23的精准配合。如果采用棱柱形筒体,则不需要设置限位条213和限位槽223。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