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集装箱、管道式运输胶囊和运输管道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51427发布日期:2019-08-27 22:23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运输集装箱、管道式运输胶囊和运输管道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运输技术领域,是一种运输集装箱、管道式运输胶囊和运输管道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运输固体货物的运输系统及工具主要有公路汽车运输、铁路火车运输、空中飞机运输、水上轮船运输等。就运输成本而言,从低到高依次为水上轮船运输、铁路火车运输、公路汽车运输、空中飞机运输;就运输系统而言,汽运需依托或修建公路、火车运输需依托或修建铁路、水上运输需有航道及货轮、空中运输需有飞机。

以上各种运输方式中,汽车运输、火车运输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在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还需投入汽车、火车运载工具;轮船运输仅适用于海上或有航道的大江、大河;空中运输需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飞机,并且受地理位置、天气、运距等制约或影响;以上各种运输方式,均需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运输成本高,且化石能源的消耗会排出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废气、废料等,造成环境污染;以上各种运输方式,由于运输保证率低,故需在货物接收点修建大型仓库,拟补运输保证率低的问题。

对于新建工程,例如在能源基地的电厂,需建设煤矿至电厂的公路或铁路,且公路或铁路的建设还受制于地形、地质条件制约,基础建设投资巨大;另外,公路、铁路等传统运输方式,受天气等自然或其它因素影响较大,大雪、大风会导致道路封闭、道路交通事故导致运输受阻、道路拥堵导致运输滞后、道路养护维修导致运输暂停等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运输集装箱、管道式运输胶囊和运输管道及其使用方法,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运输方式受环境影响大、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运输集装箱,包括装载箱、箱盖、前定位块、后定位块、压板和配重袋,装载箱呈开口向上的箱体结构,装载箱上端设有与其相匹配的箱盖;装载箱底面下端前后对称固定安装有前定位块和后定位块,前定位块和后定位块之间设有能够使支撑台上端卡入其内的间距;装载箱前侧面下端与底面前端之间设有能与胶囊筒体内侧弧度一致的圆角,装载箱后侧面下端与底面后端之间设有能与胶囊筒体内侧弧度一致的圆角;装载箱内设有与其开口相匹配的压板,装载箱内设有配重袋。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还可包括后扣件、弹簧座和压紧弹簧,箱盖包括左挡板、弧形板和右挡板,左挡板和右挡板均呈半圆形,左挡板和右挡板之间固定安装有与二者匹配的弧形板,弧形板呈开口向下的拱形;弧形板前侧下端与装载箱前侧面上端铰接在一起,弧形板后侧下端与装载箱后侧面上端通过后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压板上方位置的弧形板下侧面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弹簧座,弹簧座与压板之间设有压紧弹簧,压紧弹簧上端与弧形板下侧面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压紧弹簧下端与压板上端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使用上述运输集装箱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包括运输集装箱、胶囊筒体、支撑台、前限位台、后限位台、左限位销、右限位销、左舱门、右舱门、车钩和导向支撑轮,胶囊筒体呈圆筒形,胶囊筒体内设有左右贯通的运输腔,运输腔内设有运输集装箱,箱盖顶面、装载箱前侧面和装载箱后侧面均与胶囊筒体内侧间设有间距,对应前定位块和后定位块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内固定安装有支撑台,装载箱底面座在支撑台上,支撑台左端位于装载箱左方,支撑台右端位于装载箱右方;对应装载箱前侧面与胶囊筒体前部内侧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内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前限位台,对应装载箱后侧面与胶囊筒体内侧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后部内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后限位台;对应装载箱左侧面外侧中央位置的支撑台左端上部设有能够拆卸的左限位销,对应装载箱右侧面外侧中央位置的支撑台右端上部设有能够拆卸的右限位销;胶囊筒体左端和右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能使运输腔封闭的左舱门和右舱门;左舱门左侧和右舱门右侧均设有车钩;胶囊筒体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均左右间隔分布有两个导向支撑轮,每个导向支撑轮外端均能与主流通管道内侧对应位置接触。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之二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还可包括左密封环台、左扣件、右密封环台、右扣件和o形密封圈,胶囊筒体左端外侧固定安装有左密封环台,左舱门右侧上端与左密封环台左侧上端铰接在一起,左舱门右侧下端与左密封环台左侧下端通过左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胶囊筒体右端外侧固定安装有右密封环台,右舱门左侧上端与右密封环台右侧上端铰接在一起,右舱门左侧下端与右密封环台右侧下端通过右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左密封环台和左舱门之间内外间隔设有至少一道o形密封圈,右密封环台和右舱门之间内外间隔设有至少一道o形密封圈。

上述装载箱内可设有配重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三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使用上述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运输管道,包括管道式运输胶囊、主流通管道、第一站台和第二站台,第一站台包括第一站台水池、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一站台水池内左右依次设有第一左辅道、第一主道和第一右辅道,第一左辅道的一端、第一主道的一端和第一右辅道的一端通过第一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一左辅道的另一端、第一主道的另一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汇通管连通在一起;对应第一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左辅管,第一左辅管的一端与第一左辅道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右辅管,第一右辅管的一端与第一右辅道右侧连通;第二站台包括第二站台水池、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第二站台水池内左右依次设有第二左辅道、第二主道和第二右辅道,第二左辅道的一端、第二主道的一端和第二右辅道的一端通过第三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二左辅道的另一端、第二主道的另一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汇通管连通在一起;对应第二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左辅管,第二左辅管的一端与第二左辅道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右辅管,第二右辅管的一端与第二右辅道右侧连通;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三汇通管和第四汇通管均为四通管连接件,第一主道的两端内侧、第一左辅道的两端内侧、第一右辅道的两端内侧、第二主道的两端内侧、第二左辅道的两端内侧和第二右辅道的两端内侧均设有管道阀门,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管、第二左辅管和第二右辅管内均设有管路阀门,第一汇通管和第三汇通管通过主流通管道连通,主流通管道内设有管道式运输胶囊。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之三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作为一种优选,上述还可包括第一增压泵、第一增压管路、第二增压泵、第二增压管路和副流通管道,第一左辅道的后端、第一主道的后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后端通过第一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一汇通管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一左辅道的前端、第一主道的前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前端通过第二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二汇通管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一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左辅管,第一左辅管的后端与第一左辅道前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右辅管,第一右辅管的前端与第一右辅道后部右侧连通;第二左辅道的后端、第二主道的后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后端通过第三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三汇通管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二左辅道的前端、第二主道的前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前端通过第四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四汇通管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二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左辅管,第二左辅管的前端与第二左辅道后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右辅管,第二右辅管的后端与第二右辅道前部右侧连通;第二汇通管和第四汇通管通过副流通管道连通;主流通管道右部后侧设有第一增压管路,第一增压管路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连通,第一增压管路中部设有第一增压泵,对应第一增压泵两侧位置的第一增压管路内均设有第一阀门,对应第一增压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主流通管道内设有主道阀门;副流通管道左部前侧设有第二增压管路,第二增压管路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连通,第二增压管路中部设有第二增压泵,对应第二增压泵两侧位置的第二增压管路内均设有第二阀门,对应第二增压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副流通管道内设有副道阀门。

上述还可包括主旁通管路和主岔路阀门,主流通管道中部后侧设有主旁通管路,主旁通管路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连通,主旁通管路两端内侧和对应主旁通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主流通管道内侧均设有主岔路阀门。

上述还可包括副旁通管路和副岔路阀门,副流通管道中部前侧设有副旁通管路,副旁通管路两端均与副流通管道连通,副旁通管路两端内侧和对应副旁通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副流通管道内侧均设有副岔路阀门。

作为另一种优选,上述还可包括第一蓄水池、第一连通管、第二蓄水池、第二连通管、第三增压管路和第三增压泵,第一站台水池前方设有第一蓄水池,第一连通管右侧设有第三增压管路,第三增压管路两端均与第一连通管连通,第三增压管路中部设有第三增压泵,对应第三增压泵两侧位置的第三增压管路内均设有第三阀门,对应第三增压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第一连通管内设有第一水池阀门;第一站台水池后上方设有第二站台水池,第二站台水池后方设有第二蓄水池,第二蓄水池前侧与第二站台水池后侧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第二连通管内设有第二水池阀门;第一左辅道的后端、第一主道的后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后端通过第一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一汇通管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一左辅道的前端、第一主道的前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前端通过第二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二汇通管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一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左辅管,第一左辅管的后端与第一左辅道前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右辅管,第一右辅管的后端与第一右辅道前部右侧连通;第二左辅道的前端、第二主道的前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前端通过第三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三汇通管呈开口向后的m形,第二左辅道的后端、第二主道的后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后端通过第四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四汇通管呈开口向前的m形;对应第二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左辅管,第二左辅管的前端与第二左辅道后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右辅管,第二右辅管的前端与第二右辅道后部右侧连通;第一蓄水池后侧与第二汇通管前侧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第二蓄水池前侧与第四汇通管后端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

上述还可包括第四增压管路和第四增压泵,第二连通管右侧设有第四增压管路,第四增压管路两端均与第二连通管连通,第四增压管路中部设有第四增压泵,对应第四增压泵两侧位置的第四增压管路内均设有第四阀门,对应第四增压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第二连通管内设有第二水池阀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使用上述运输管道的运输管道使用方法之一,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和第二站台水池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最后关闭所有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运输胶囊通过第一左辅管装入至第一左辅道内,关闭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一左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第一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和第一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三汇通管,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

(3)进入第二站台时:开启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经过第三汇通管进入第二右辅道,然后关闭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开启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第二右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经过第二右辅管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关闭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空的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内,然后关闭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二左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第二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和第三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漂往第一汇通管,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

(5)返回第一站台时:开启第一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第一右辅道和第一右辅管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关闭靠近主流通管道位置第一右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的运输集装箱取出,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使用上述运输管道的运输管道使用方法之二,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和第二站台水池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副流通管道、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和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内,关闭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开启主道阀门并关闭第一阀门,关闭副道阀门并开启第二阀门,开启第二增压泵,在第二增压泵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和第一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三汇通管,最后,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并关闭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二增压泵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第二右辅道和第二右辅管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内,并闭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主道阀门并开启第一阀门,开启副道阀门并关闭第二阀门,关闭第二增压泵,开启第一增压泵,在第一增压泵的作用下,第二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和第四汇通管后进入副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二汇通管,最后,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并关闭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内靠近副流通管道位置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一增压泵的作用下,副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汇通管、第一右辅道和第一右辅管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道内靠近副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放回装载箱,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使用上述运输管道的运输管道使用方法之三,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和第二站台水池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和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内,并闭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水池阀门,开启第二水池阀门,开启第三阀门,开启第三增压泵,在第三增压泵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和第一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三汇通管,最后,先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三增压泵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第二右辅道和第二右辅管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内,开启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并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内,关闭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开启第一水池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关闭第三增压泵,在水流作用下,在第二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和第三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随管道内水流流往第一汇通管,最后,先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位置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并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水流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第一右辅道和第一右辅管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放回装载箱,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使用上述运输管道的运输管道使用方法之四,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和第二站台水池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和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内,关闭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水池阀门,开启第二水池阀门,开启第三阀门,开启第三增压泵,关闭第四增压泵,在第三增压泵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和第一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三汇通管,最后,先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三增压泵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第二右辅道和第二右辅管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内,关闭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开启第一水池阀门,关闭第二水池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关闭第三增压泵,开启第四阀门,开启第四增压泵,在第四增压泵作用下,第二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和第三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一汇通管,最后,先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四增压泵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第一右辅道和第一右辅管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道上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放回装载箱,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将装有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后,将管道式运输胶囊置于充满水的相应的输送管道中,利用水的浮力,消除了地势高差的影响,仅需很少的固定水头,就能平衡相应的输送管道内水体流动与管壁的水头摩擦损失,具有快速、高效和经济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一的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二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2的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实施例三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实施例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6中第一站台的主视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7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附图7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实施例五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附图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装载箱,2为前定位块,3为后定位块,4为配重袋,5为弧形板,6为压板,7为弹簧座,8为压紧弹簧,9为胶囊筒体,10为支撑台,11为前限位台,12为后限位台,13为左限位销,14为右限位销,15为左舱门,16为右舱门,17为o形密封圈,18为主流通管道,19为第一站台水池,20为第一主道,21为第一左辅道,22为第一左辅管,23为第一右辅道,24为第一右辅管,25为第一汇通管,26为第二汇通管,27为第二站台水池,28为第二主道,29为第二左辅道,30为第二左辅管,31为第二右辅道,32为第二右辅管,33为第三汇通管,34为第四汇通管,35为管道阀门,36为管路阀门,37为车钩,38为导向支撑轮,39为第一增压泵,40为第一增压管路,41为第二增压泵,42为第二增压管路,43为副流通管道,44为第一阀门,45为主道阀门,46为第二阀门,47为副道阀门,48为第一蓄水池,49为第一连通管,50为第二蓄水池,51为第二连通管,52为第三增压管路,53为第三增压泵,54为第三阀门,55为第一水池阀门,56为第二水池阀门,57为第四增压管路,58为第四增压泵,59为第四阀门,60为主旁通管路,61主岔路阀门,62为副旁通管路,63为副岔路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中a向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运输集装箱包括装载箱1、箱盖、前定位块2、后定位块3、压板6和配重袋4,装载箱1呈开口向上的箱体结构,装载箱1上端设有与其相匹配的箱盖;装载箱1底面下端前后对称固定安装有前定位块2和后定位块3,前定位块2和后定位块3之间设有能够使支撑台10上端卡入其内的间距;装载箱1前侧面下端与底面前端之间设有能与胶囊筒体9内侧弧度一致的圆角,装载箱1后侧面下端与底面后端之间设有能与胶囊筒体9内侧弧度一致的圆角;装载箱1内设有与其开口相匹配的压板6,装载箱1内设有配重袋4。根据需求,胶囊筒体9可呈圆筒形,胶囊筒体9内设有左右贯通的运输腔,运输腔内固定安装有能够便于装载箱1平稳放置在胶囊筒体9内的支撑台10。在使用过程中,前定位块2和后定位块3均可为焊接在装载箱1底部的方钢,方钢的长度与装载箱1长度相同,通过在前定位块2与后定位块3之间设置间距,能避免放置在支撑台10上的装载箱1前后晃动;通过设置装载箱1,便于待运输固体装入;通过在装载箱1前侧面下端与底面前端之间设置圆角,以及在装载箱1后侧面下端与底面后端之间设置圆角,可使胶囊筒体9内壁对装载箱1起到支撑作用;另外,当待运输物为煤粉、煤块等小型固体时,可通过压板6压在待运输物上端,使其上端平整,防止运输过程中待运输物在装载箱1内晃动,造成胶囊筒体9左右重量不平衡。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运输集装箱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还包括后扣件、弹簧座7和压紧弹簧8,箱盖包括左挡板、弧形板5和右挡板,左挡板和右挡板均呈半圆形,左挡板和右挡板之间固定安装有与二者匹配的弧形板5,弧形板5呈开口向下的拱形;弧形板5前侧下端与装载箱1前侧面上端铰接在一起,弧形板5后侧下端与装载箱1后侧面上端通过后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压板6上方位置的弧形板5下侧面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弹簧座7,弹簧座7与压板6之间设有压紧弹簧8,压紧弹簧8上端与弧形板5下侧面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压紧弹簧8下端与压板6上端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根据需求,箱盖下端可二阶矩阵分布有四个弹簧座7,四个弹簧座7内均固定安装有相同规格且呈压缩状态的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为现有公知的技术;另外,后扣件为现有公知的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胶囊筒体9呈圆筒形,因此设置拱形的箱盖能合理利用胶囊筒体9内的空间,并能方便安装弹簧座7和压紧弹簧8;通过设置多个压缩弹簧,能使挡板始终压紧待运输物上端,防止运输过程中待运输物在装载箱1内晃动,造成胶囊筒体9左右重量不平衡;另外,通过设置后扣件便于将箱盖与装载箱1固定。

如附图1所示,装载箱内设有配重袋。根据需求,配重袋4可使用现有公知的技术,如定形橡胶袋等,其装入液体后外形与装载箱1相匹配。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配重袋4,便于待运输液体装入配重袋4后再装入装载箱1。

实施例二:如附图1、2、3所示,该使用上述所述的运输集装箱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包括运输集装箱、胶囊筒体9、支撑台10、前限位台11、后限位台12、左限位销13、右限位销14、左舱门15、右舱门16、车钩37和导向支撑轮38,胶囊筒体9呈圆筒形,胶囊筒体9内设有左右贯通的运输腔,运输腔内设有运输集装箱,箱盖顶面、装载箱1前侧面和装载箱1后侧面均与胶囊筒体9内侧间设有间距,对应前定位块2和后定位块3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9内固定安装有支撑台10,装载箱1底面座在支撑台10上,支撑台10左端位于装载箱1左方,支撑台10右端位于装载箱1右方;对应装载箱1前侧面与胶囊筒体9前部内侧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9内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前限位台11,对应装载箱1后侧面与胶囊筒体9内侧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9后部内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后限位台12;对应装载箱1左侧面外侧中央位置的支撑台10左端上部设有能够拆卸的左限位销13,对应装载箱1右侧面外侧中央位置的支撑台10右端上部设有能够拆卸的右限位销14;胶囊筒体9左端和右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能使运输腔封闭的左舱门15和右舱门16;左舱门15左侧和右舱门16右侧均设有车钩37;胶囊筒体9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均左右间隔分布有两个导向支撑轮38,每个导向支撑轮38外端均能与主流通管道18内侧对应位置接触。根据需求,左限位销13和右限位销14之间的距离,与装载箱1的长度一致;另外,导向支撑轮38可为现有公知的技术,其滚轮与胶囊筒体9外壁间可设有减震弹簧,由此在导向支撑轮38外端与主流通管道18内侧对应位置接触时起到缓冲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先打开右舱门16并取下右限位销14,然后将装有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胶囊筒体9内,使装载箱1座在支撑台10上端,最后装回右限位销14并关闭右舱门16;通过设置支撑台10,便于运输集装箱放置在圆筒形的胶囊筒体9内;通过设置前限位台11、后限位台12、左限位销13和右限位销14,由此避免在运输过程中,装载箱1在胶囊筒体9内左右晃动,造成胶囊筒体9左右重量不平衡;通过设置左舱门15和右舱门16实现胶囊筒体9内的密封,防止胶囊筒体9内进水;通过车钩37将多个管道式运输胶囊串联,增加本实施例单次的运载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多个管道式运输胶囊存放待运输物,可大幅度减少待运输物仓库容积,车钩37可为现有公知的技术,如火车车厢连接件等;通过设置导向支撑轮38,防止管道式运输胶囊在主流通管道18内上下漂动,避免胶囊筒体9外壁与主流通管道18内壁摩擦。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管道式运输胶囊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3所示,还包括左密封环台、左扣件、右密封环台、右扣件和o形密封圈17,胶囊筒体9左端外侧固定安装有左密封环台,左舱门15右侧上端与左密封环台左侧上端铰接在一起,左舱门15右侧下端与左密封环台左侧下端通过左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胶囊筒体9右端外侧固定安装有右密封环台,右舱门16左侧上端与右密封环台右侧上端铰接在一起,右舱门16左侧下端与右密封环台右侧下端通过右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左密封环台和左舱门15之间内外间隔设有至少一道o形密封圈17,右密封环台和右舱门16之间内外间隔设有至少一道o形密封圈17。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更好地保证胶囊筒体9内的密封性。

实施例三:如附图1、2、3、4、5所示,该使用上述所述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运输管道,包括管道式运输胶囊、主流通管道18、第一站台和第二站台,第一站台包括第一站台水池19、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一站台水池19内左右依次设有第一左辅道21、第一主道20和第一右辅道23,第一左辅道21的一端、第一主道20的一端和第一右辅道23的一端通过第一汇通管25连通在一起,第一左辅道21的另一端、第一主道20的另一端和第一右辅道2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汇通管26连通在一起;对应第一左辅道21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19内设有第一左辅管22,第一左辅管22的一端与第一左辅道21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23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19内设有第一右辅管24,第一右辅管24的一端与第一右辅道23右侧连通;第二站台包括第二站台水池27、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第二站台水池27内左右依次设有第二左辅道29、第二主道28和第二右辅道31,第二左辅道29的一端、第二主道28的一端和第二右辅道31的一端通过第三汇通管33连通在一起,第二左辅道29的另一端、第二主道28的另一端和第二右辅道31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汇通管34连通在一起;对应第二左辅道29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27内设有第二左辅管30,第二左辅管30的一端与第二左辅道29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31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27内设有第二右辅管32,第二右辅管32的一端与第二右辅道31右侧连通;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三汇通管33和第四汇通管34均为四通管连接件,第一主道20的两端内侧、第一左辅道21的两端内侧、第一右辅道23的两端内侧、第二主道28的两端内侧、第二左辅道29的两端内侧和第二右辅道31的两端内侧均设有管道阀门35,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管24、第二左辅管30和第二右辅管32内均设有管路阀门36,第一汇通管25和第三汇通管33通过主流通管道18连通,主流通管道18内设有管道式运输胶囊。

根据需求,第一左辅管22和第一右辅管24的开口均可朝前,第二左辅管30和第二右辅管32的开口均可朝后,布置主流通管道18时,可使主流通管道18呈前高后低状倾斜,且主流通管道18中部无高低起伏;另外,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均为现有公知的阀门,如球阀等。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管道式运输胶囊其容重大于10kn/m3,例如,胶囊筒体9的外径1m,长4m,壁厚8mm,材料为16mn钢,则管道式运输胶囊排开水的体积为3.14m3,即管道式运输胶囊所受浮力为31.4kn,管道式运输胶囊自重为9.06kn,因此单个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载物重量大于22.34kn,即装载箱1与装载货物的总重量大于2.234t,由此通过重力到达第二站台;从第二站台发往第一站台时,管道式运输胶囊其容重小于10kn/m3,,例如,胶囊筒体9的外径1m,长4m,壁厚8mm,材料为16mn钢,则管道式运输胶囊排开水的体积为3.14m3,即管道式运输胶囊所受浮力为31.4kn,管道式运输胶囊自重为9.06kn,因此单个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载物重量小于22.34kn,即装载箱1与装载货物的总重量小于2.234t,由此通过浮力返回第一站台;在使用过程中,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18、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最后关闭所有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19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开启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21内,关闭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一左辅道2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第一左辅道2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21和第一汇通管25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三汇通管33;最后关闭第一左辅道2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

(3)进入第二站台时:开启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经过第三汇通管33、进入第二右辅道31,然后关闭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开启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第二右辅道3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经第二右辅管32进入第二站台水池27,关闭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27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空的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27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30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29内,关闭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二左辅道29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第二左辅道2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29和第三汇通管33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漂往第一汇通管25;关闭第二左辅道29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

(5)返回第一站台时:开启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25、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19;关闭靠近主流通管道18位置第一右辅道23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1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的运输集装箱取出。

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可将多个管道式运输胶囊串联,增加本实施例单次的运载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多个管道式运输胶囊存放待运输物,可大幅度减少待运输物仓库容积;其将装有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后,将管道式运输胶囊置于充满水的相应的输送管道中,利用水的浮力,消除了地势高差的影响,利用改变管管道式运输胶囊自身的容重,就可依靠管道式运输胶囊重力和水的浮力在运输管道内往返。

为了使本实施例适用于不同的地形,且保证管道式运输胶囊在主流通管道18内有方向性的漂动,可在主流通管道18的两端安装现有公知的水泵,利用水泵加压提供固定水头,从而使本实施例更好的完成在不同地形上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运输;另外,还能通过在胶囊筒体9上安装动力装置,由此使本实施例更稳定可靠的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输,不受地形的限制。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运输管道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实施例四:如附图1、2、3、4、5、6、7、8、9所示,还包括第一增压泵39、第一增压管路40、第二增压泵41、第二增压管路42和副流通管道43,第一左辅道21的后端、第一主道20的后端和第一右辅道23的后端通过第一汇通管25连通在一起,第一汇通管25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一左辅道21的前端、第一主道20的前端和第一右辅道23的前端通过第二汇通管26连通在一起,第二汇通管26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一左辅道21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19内设有第一左辅管22,第一左辅管22的后端与第一左辅道21前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23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19内设有第一右辅管24,第一右辅管24的前端与第一右辅道23后部右侧连通;第二左辅道29的后端、第二主道28的后端和第二右辅道31的后端通过第三汇通管33连通在一起,第三汇通管33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二左辅道29的前端、第二主道28的前端和第二右辅道31的前端通过第四汇通管34连通在一起,第四汇通管34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二左辅道29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27内设有第二左辅管30,第二左辅管30的前端与第二左辅道29后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31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27内设有第二右辅管32,第二右辅管32的后端与第二右辅道31前部右侧连通;第二汇通管26和第四汇通管34通过副流通管道43连通;主流通管道18右部后侧设有第一增压管路40,第一增压管路40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18连通,第一增压管路40中部设有第一增压泵39,对应第一增压泵39两侧位置的第一增压管路40内均设有第一阀门44,对应第一增压管路40两端之间位置的主流通管道18内设有主道阀门45;副流通管道43左部前侧设有第二增压管路42,第二增压管路42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18连通,第二增压管路42中部设有第二增压泵41,对应第二增压泵41两侧位置的第二增压管路42内均设有第二阀门46,对应第二增压管路42两端之间位置的副流通管道43内设有副道阀门47。根据需求,第一阀门44、主道阀门45、第二阀门46和副道阀门47均为现有公知的阀门,如球阀等;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装载了货物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其容重为10kn/m3,例如,胶囊筒体9的外径1m,长4m,壁厚8mm,材料为16mn钢,则管道式运输胶囊排开水的体积为3.14m3,即管道式运输胶囊所受浮力为31.4kn,管道式运输胶囊自重为9.06kn,因此单个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载物重量为22.34kn,即装载箱1与装载货物的总重量为2.234t。在使用过程中,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18、副流通管道43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20和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35,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36;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19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关闭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开启主道阀门45并关闭第一阀门44,关闭副道阀门47并开启第二阀门46,开启第二增压泵41,在第二增压泵41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2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21和第一汇通管25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三汇通管33,最后,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并关闭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二增压泵41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33、第二右辅道31和第二右辅管32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27,然后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27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4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4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27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30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29内,并闭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主道阀门45并开启第一阀门44,开启副道阀门47并关闭第二阀门46,关闭第二增压泵41,开启第一增压泵39,在第一增压泵39的作用下,第二左辅道2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29和第四汇通管34后进入副流通管道43,并流往第二汇通管26,最后,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并关闭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副流通管道43位置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一增压泵39的作用下,副流通管道43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汇通管26、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19,然后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副流通管道43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1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4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4放回装载箱1。

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将使本实施例的运输路线为环线,由此通过交替开启第一增压泵39和第二增压泵41及二者管线中相关的阀门,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能够连续不断的在第一站台和第二站台间往返,大大提升本实施例的运输效率;另外,根据需求,在本实施例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可根据运输量的要求,通过增减相互串联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数量,通过第一增压泵39和第二增压泵41改变主流通管道18和副流通管道43内的水流速,通过增减主流通管道18和副流通管道43内水的循环次数,由此灵活适应运输量的变化。根据需求,在主流通管道18和副流通管道43上找到整个环线管道的至高点,并可在至高点出设有与主流通管道18或副流通管道43连通的调节水池,用于在本实施例的运行过程中,补充整个环形管道内缺失的少许水量或收纳整个环形管道内排出少许水量。

如附图1、2、3、4、5、6、7、8、9所示,还可包括主旁通管路60和主岔路阀门61,主流通管道18中部后侧设有主旁通管路60,主旁通管路60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18连通,主旁通管路60两端内侧和对应主旁通管路60两端之间位置的主流通管道18内侧均设有主岔路阀门61。根据需求,主岔路阀门61为现有公知技术,如球阀等。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主旁通管路60,对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实现分流。

如附图1、2、3、4、5、6、7、8、9所示,还可包括副旁通管路62和副岔路阀门63,副流通管道43中部前侧设有副旁通管路62,副旁通管路62两端均与副流通管道43连通,副旁通管路62两端内侧和对应副旁通管路62两端之间位置的副流通管道43内侧均设有副岔路阀门63。根据需求,副岔路阀门63为现有公知技术,如球阀等。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副旁通管路62,对副流通管道43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实现分流。

实施例五:如附图1、2、3、4、5、10、11所示,还包括第一蓄水池48、第一连通管49、第二蓄水池50、第二连通管51、第三增压管路52和第三增压泵53,第一站台水池19前方设有第一蓄水池48,第一连通管49右侧设有第三增压管路52,第三增压管路52两端均与第一连通管49连通,第三增压管路52中部设有第三增压泵53,对应第三增压泵53两侧位置的第三增压管路52内均设有第三阀门54,对应第三增压管路52两端之间位置的第一连通管49内设有第一水池阀门55;第一站台水池19后上方设有第二站台水池27,第二站台水池27后方设有第二蓄水池50,第二蓄水池50前侧与第二站台水池27后侧通过第二连通管51连通,第二连通管51内设有第二水池阀门56;第一左辅道21的后端、第一主道20的后端和第一右辅道23的后端通过第一汇通管25连通在一起,第一汇通管25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一左辅道21的前端、第一主道20的前端和第一右辅道23的前端通过第二汇通管26连通在一起,第二汇通管26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一左辅道21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19内设有第一左辅管22,第一左辅管22的后端与第一左辅道21前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23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19内设有第一右辅管24,第一右辅管24的后端与第一右辅道23前部右侧连通;第二左辅道29的前端、第二主道28的前端和第二右辅道31的前端通过第三汇通管33连通在一起,第三汇通管33呈开口向后的m形,第二左辅道29的后端、第二主道28的后端和第二右辅道31的后端通过第四汇通管34连通在一起,第四汇通管34呈开口向前的m形;对应第二左辅道29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27内设有第二左辅管30,第二左辅管30的前端与第二左辅道29后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31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27内设有第二右辅管32,第二右辅管32的前端与第二右辅道31后部右侧连通;第一蓄水池48后侧与第二汇通管26前侧通过第一连通管49连通,第二蓄水池50前侧与第四汇通管34后端通过第二连通管51连通。根据需求,本实施例适用于第二站台位置高于第一站台且位于第一站台后方,主流通管道18前端低于后端且主流通管道18中部均低于第二站台这种地形;第三阀门54、第一水池阀门55和第二水池阀门56均为现有公知的阀门,如球阀等;另外,第一左辅管22和第一右辅管24的开口均可朝前,第二左辅管30和第二右辅管32的开口均可朝后;在本实施例中,装载了货物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其容重为10kn/m3,例如,胶囊筒体9的外径1m,长4m,壁厚8mm,材料为16mn钢,则管道式运输胶囊排开水的体积为3.14m3,即管道式运输胶囊所受浮力为31.4kn,管道式运输胶囊自重为9.06kn,因此单个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载物重量为22.34kn,即装载箱1与装载货物的总重量为2.234t。在使用过程中,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18、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20和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35,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36;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19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21内,并闭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水池阀门55,开启第二水池阀门56,开启第三阀门54,开启第三增压泵53,在第三增压泵53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2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21和第一汇通管25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三汇通管33,最后,先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三增压泵53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33、第二右辅道31和第二右辅管32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27,然后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27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4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4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27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30内,开启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并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29内,关闭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开启第一水池阀门55,关闭第三阀门54,关闭第三增压泵53,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在第二左辅道2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29和第三汇通管33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随管道内水流流往第一汇通管25,最后,先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位置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并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25、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19,然后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1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4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4放回装载箱1。

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一蓄水池48和第二蓄水池50,防止由于管道式运输胶囊进入运输管道后,排出的水从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溢出。

如附图1、2、3、4、5、10、11所示,还包括第四增压管路57和第四增压泵58,第二连通管51右侧设有第四增压管路57,第四增压管路57两端均与第二连通管51连通,第四增压管路57中部设有第四增压泵58,对应第四增压泵58两侧位置的第四增压管路57内均设有第四阀门59,对应第四增压管路57两端之间位置的第四连通管内设有第二水池阀门56。

根据需求,本实施例适用于第二站台位置高于第一站台且位于第一站台后方,主流通管道18前端低于后端且主流通管道18中部高于第二站台这种地形;第四阀门59为现有公知的阀门,如球阀等;另外,第一左辅管22和第一右辅管24的开口均可朝前,第二左辅管30和第二右辅管32的开口均可朝后。在本实施例中,装载了货物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其容重为10kn/m3,例如,胶囊筒体9的外径1m,长4m,壁厚8mm,材料为16mn钢,则管道式运输胶囊排开水的体积为3.14m3,即管道式运输胶囊所受浮力为31.4kn,管道式运输胶囊自重为9.06kn,因此单个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载物重量为22.34kn,即装载箱1与装载货物的总重量为2.234t。在使用过程中,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18、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20和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35,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36;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一站台水池19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21内,关闭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水池阀门55,开启第二水池阀门56,开启第三阀门54,开启第三增压泵53,关闭第四增压泵58,在第三增压泵53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2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21和第一汇通管25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三汇通管33,最后,先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二主道上28的管道阀门35,在第三增压泵53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33、第二右辅道31和第二右辅管32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27,然后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27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4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4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27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30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29内,关闭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开启第一水池阀门55,关闭第二水池阀门56,关闭第三阀门54,关闭第三增压泵53,开启第四阀门59,开启第四增压泵58,在第四增压泵58作用下,第二左辅道2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29和第三汇通管33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一汇通管25,最后,先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四增压泵58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25、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19,然后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道23上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4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4放回装载箱1。

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如附图1、2、3、4、5、6、7、8、9、10、11所示,一种使用上述运输管道的运输管道使用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方法一:(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18、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最后关闭所有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19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将运输胶囊通过第一左辅管22装入至第一左辅道21内,关闭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一左辅道2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第一左辅道2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21和第一汇通管25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三汇通管33,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2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

(3)进入第二站台时:开启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经过第三汇通管33进入第二右辅道31,然后关闭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开启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第二右辅道3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经过第二右辅管32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27,关闭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27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空的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27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30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29内,然后关闭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二左辅道29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第二左辅道2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29和第三汇通管33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漂往第一汇通管25,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29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

(5)返回第一站台时:开启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25、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19,关闭靠近主流通管道18位置第一右辅道23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1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的运输集装箱取出,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方法二:(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18、副流通管道43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20和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35,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36;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19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21内,关闭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开启主道阀门45并关闭第一阀门44,关闭副道阀门47并开启第二阀门46,开启第二增压泵41,在第二增压泵41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2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21和第一汇通管25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三汇通管33,最后,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并关闭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二增压泵41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33、第二右辅道31和第二右辅管32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27,然后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27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4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4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27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30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29内,并闭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主道阀门45并开启第一阀门44,开启副道阀门47并关闭第二阀门46,关闭第二增压泵41,开启第一增压泵39,在第一增压泵39的作用下,第二左辅道2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29和第四汇通管34后进入副流通管道43,并流往第二汇通管26,最后,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并关闭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副流通管道43位置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一增压泵29的作用下,副流通管道43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汇通管26、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19,然后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副流通管道43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1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4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4放回装载箱1,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方法三:(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18、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20和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35,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36;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19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21内,并闭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水池阀门55,开启第二水池阀门56,开启第三阀门54,开启第三增压泵53,在第三增压泵53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2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21和第一汇通管25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三汇通管33,最后,先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三增压泵53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33、第二右辅道31和第二右辅管32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27,然后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27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4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4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27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30内,开启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并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29内,关闭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开启第一水池阀门55,关闭第三阀门54,关闭第三增压泵53,在水流作用下,在第二左辅道2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29和第三汇通管33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随管道内水流流往第一汇通管25,最后,先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位置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并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在水流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25、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19,然后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1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4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4放回装载箱1,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方法四:(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35和管路阀门36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19和第二站台水池27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18、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第一右辅管24、第一汇通管25、第二汇通管26、第二主道28、第二左辅道29、第二左辅管30、第二右辅道31、第二右辅管32、第三汇通管33、第四汇通管34,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20和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35,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36;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一站台水池19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22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21内,关闭第一左辅管22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水池阀门55,开启第二水池阀门56,开启第三阀门54,开启第三增压泵53,关闭第四增压泵58,在第三增压泵53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21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21和第一汇通管25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三汇通管33,最后,先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21上的管道阀门35;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三增压泵53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33、第二右辅道31和第二右辅管32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27,然后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道31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右辅管32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27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4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4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27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30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29内,关闭第二左辅管30上的管路阀门36,开启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开启第一水池阀门55,关闭第二水池阀门56,关闭第三阀门54,关闭第三增压泵53,开启第四阀门59,开启第四增压泵58,在第四增压泵58作用下,第二左辅道2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29和第三汇通管33后进入主流通管道18,并流往第一汇通管25,最后,先开启第二主道28上的管道阀门35,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29上的管道阀门35;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23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并开启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然后关闭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在第四增压泵58作用下,主流通管道18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25、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19,然后开启第一主道20上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道23上内靠近主流通管道18的管道阀门35,关闭第一右辅管24上的管路阀门36,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19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4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4放回装载箱1,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采用本发明中的运输管道使用方法可实现货物长途运送,尤其对点对点、运输量较大的典型案例,例如:煤矿至电厂之间发电用煤的运输,与传统公路、铁路运输相比,在运输成本、运输可靠度等方面具有优势;主流通管道18、副流通管道43、第一主道20、第一左辅道21、第一左辅管22、第一右辅道23和第一右辅管24等本发明中进行运输的运输管路均可使用现有公知的技术,如焊接钢管、涂塑承插式钢管、pccp管等内壁连接平顺、无不平接口的压力管道,管道压力等级由起点至末点间地形落差逐段确定,以减少管道投资。例如:起、末点之间最大地形落差为100m,则管道压力等级可依据各段管道所在处的水头压力,逐段定为0.6mpa、0.8mpa、1.0mpa、1.2mpa;运输管路可为地埋铺设、地表铺设、架空铺设、河道铺设、湖泊铺设、大海铺设。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