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77134发布日期:2020-01-14 16:4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机械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送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传送机构传送时,物件水平放置在载具上,承载物件的载具也水平放置,传送机构携带物件在上游设备和下游设备间往复移动,以对上游设备输送待处理的物件,或者将已处理完后的物件输送至下游设备。

然而,水平设置的载具上、下料麻烦,且设备占地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送机构,可以节省占用面积,并提高中转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是:

一种传送机构,包括:承载组件,用于承载物件;中转组件,所述承载组件呈竖立状悬挂于所述中转组件上;以及第一驱动组件,连接并驱动所述中转组件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导向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中转组件与所述导向件滑动连接;以及第一驱动件,连接并驱动所述中转组件沿所述导向件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导向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中转组件与所述导向件滑动连接;以及第一驱动件,连接并驱动所述中转组件沿所述导向件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包括两根相对、平行设置的导向条,所述第一随动件包括两组滚轮,一组所述滚轮对应滑动设置于一根所述导向条上,两组所述滚轮设于所述齿条相对的两侧,使得所述齿条挂于两根所述导向条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限制所述承载组件远离所述中转组件一侧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能够配合所述中转组件限定所述承载组件的位置,避免所述承载组件晃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两根相对、平行设置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承载组件上设有卡设于两根所述限位条间的第二随动器,所述第二随动器能够沿所述限位条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组件包括承载板和盖板,所述承载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容置腔,能够容置多个所述物件,所述盖板能够盖在所述承载板上,以限定各所述物件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和所述盖板上对应设置有定位孔和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中,以限定所述承载板和所述盖板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传送机构还包括:悬挂支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悬挂支架上,用于驱动所述中转组件以及悬挂于所述中转组件上的所述承载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进出所述悬挂支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悬挂支架沿第二方向运动,进而带动所述承载组件及其上的所述物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于所述悬挂支架上,用于在所述承载组件进出所述悬挂支架时,检测所述承载组件的位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传送机构,该传送机构将承载组件以竖立状态设于中转组件上,使得承载组件能够携带物件以竖立状运动,进而节省了物件在中转过程中所需的占用空间;本申请中的传送机构还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可以较为方便地驱动承载组件在第一方向上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的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承载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圈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圈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c圈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传送机构的又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d圈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出的一种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物件可以是板件,如太阳能电池板或者硅片等,本实施例中不做进一步限定。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100可以包括承载组件120、中转组件190以及第一驱动组件130。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出的一种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100包括承载组件120、中转组件190以及第一驱动组件130。其中,承载组件120用于承载物件;承载组件120呈竖立状、悬挂于中转组件190上;第一驱动组件130连接并驱动中转组件190沿第一方向运动。

容易理解地,通过传送机构100传送物件时,为方便接收设备对物件进行处理,物件不可以叠加;也就是说,存在多个承载组件120时,这些承载组件120不能够堆叠。传统传送机构多水平地传送承载组件120,这会增加整个传送机构的占地、且影响传送效率。通过将承载组件120竖立地悬挂在中转组件190上,能够节省物件在传送过程中所需的占用面积。

此时,第一方向指向接收设备;第一驱动组件130能够驱动中转组件190及其携带的承载组件120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接收设备。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物件可以是硅片;传送机构100用于沿第一方向、向主机传送待处理的硅片,并在处理结束后,从主机接收处理好的硅片。在主机中,操作设备对竖立状的硅片进行处理。由此,通过将承载组件120竖立地悬挂在中转组件190上,能够省去翻转中转组件190的步骤,进而加快传送效率。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物件也可以是其他东西,本申请不做限定。

进一步,请结合图1并参阅图2,图2是图1中的承载组件120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下面以物件为硅片举例,对承载组件120做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承载组件120可以包括承载板121和盖板122。其中,硅片可以设于承载板121上,盖板122可以盖设于承载板121上,从而限定承载板121上硅片的位置。

进一步,为了使得承载组件120可以同时承载多个硅片,承载板121上可以间隔设有多个用于容纳硅片的容置腔1211;同时,考虑到在中转过程中可能涉及对硅片表面进行处理的工序,盖板122上对应容置腔1211的位置设有开槽1221,开槽1221用于暴露硅片的表面,还可以进行诸如清洗等步骤。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硅片可以呈矩形,则相对的容置腔1211和开槽1221的截面形状也为矩形。其中,为了使得开槽1221不影响盖板122对硅片的固定,开槽1221的四个角还设有挡片1223,以覆盖硅片的四个角,进而将硅片限制在承载板121的容置腔1211中。由此,通过在开槽1221的四个角设置挡片1223,使得硅片的表面在开槽1221的中间区域完全露出,有利于硅片在中转过程中进行表面处理等步骤,还不会影响到对硅片的固定。

请结合图1-2并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2中a圈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中b圈中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盖板122与承载板121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孔1212和定位销1222。当硅片放置在承载板121上后,盖板122盖住硅片,并通过定位销1222与定位孔1212配合,可以提高盖板122与承载板121固定时的精度,进而使得硅片可以跟随承载组件120以竖立的状态与悬挂支架110滑动连接。

可选地,承载板121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与盖板122进行固定;当然,当盖板122为金属材质时,可以通过在承载板121设置磁铁,以在盖板122覆盖硅片时,磁铁吸附住盖板122。

在一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100还包括悬挂支架110,第一驱动组件130设于悬挂支架110上,第一驱动组件130驱动中转组件190,进而带动承载组件120沿第一方向进出该悬挂支架110。其中,主机或者其他能够对硅片进行处理的接收设备设于第一方向上,承载组件12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能够进入这些接收设备,由接收设备对设于承载组件120上的物件进行相应的处理。

具体地,接收设备为主机时,主机设置在悬挂支架110的出口;第一驱动组件130驱动中转组件190、进而带动承载组件120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承载组件120脱离悬挂支架110、进入主机,以便于主机对硅片进行处理。由于主机只有一个端口,处理结束后,承载组件120及其上处理好的硅片需要沿原路离开主机。此时,主机向外送出承载组件120,同时,第一驱动组件130反向动作,牵引承载组件120离开主机、进入悬挂支架110。

请结合图1并参阅图5,图5是图1中c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第一驱动组件130可以包括第一驱动件131和导向件133。第一驱动件131设置在悬挂支架110上,导向件133设置在悬挂支架110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中转组件190与导向件133滑动连接;第一驱动件131用于驱动中转组件190运动,进而带动承载组件120沿导向件133滑动,使得承载组件120能够带动物件沿第一方向进出悬挂支架110。

为了实现第一驱动件131能够驱动中转组件190沿第一方向往返运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31的输出端设有齿轮1311,中转组件190包括齿条191和第一随动件192。其中,齿轮1311与齿条191啮合,并由第一驱动件131驱动旋转;齿条191平行于导向件133、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随动件192连接齿条191、并滑动设置在导向件133;由此,第一驱动件131驱动齿轮1311旋转,能够带动齿条191及第一随动件192沿导向件133滑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31可以为电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31还可以为旋转气缸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可选地,当承载组件120体积较大时,单个第一驱动件131很可能无法实现平稳驱动的效果;且,当承载组件120沿第一方向的运动距离比较长时,单个第一驱动件131无法驱动承载组件120进出悬挂支架11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31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齿条191进入和离开悬挂支架110的位置。

容易理解的,将一个悬挂支架110、及设置在该悬挂支架110上的第一驱动组件130看作一个传送构件时,沿第一方向,可以顺序设置多个传送构件。例如,使得各传送构件中第一驱动组件130的导向件133相邻、且沿第一方向设置。此时,一组中转组件190可以沿着导向件133、通过各传送构件在第一方向运动。具体地,当一中转组件190的齿条191离开当前传送构件、进入下一组传送构件时,齿条191会抵靠下一个传送构件的悬挂支架110入口处的齿轮1311;与该齿轮1311啮合后,该齿轮1311能够牵引中转组件190进入下一组传送构件;此时,齿条191一端与上一组悬挂支架110出口处的齿轮1311啮合,另一端与下一组悬挂支架110入口处的齿轮1311啮合,由此实现中转组件190的连续转移,平稳可靠。

进一步,考虑到承载组件120在上下料时的便捷性,承载组件120中承载板121的上端设有挂钩1213,齿条191的下方设有挂环1912,挂环1331能够套入挂钩1213中。通过挂钩1213与挂环1912配合,以使承载组件120能够挂设在齿条191上,进而使得承载组件120竖立设置。可以理解地,挂环1912与挂钩1213的设置位置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说,挂环1912可以设置在承载板121靠近齿条191的一端,挂钩1213也可以相对地设置在齿条191上。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其他诸如磁性吸附的方式实现齿条191与承载板121的活动固定,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中转组件190(包括齿条191和随动件192)随承载组件120一起,进出悬挂支架110。

请结合图1、图5并参阅图6,图6是图1中的传送机构100的又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使得承载组件120在第一驱动组件130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图6所示的垂直纸面方向)进出悬挂支架110,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100中的导向件133可以括两根相对、平行设置的导向条,对应的,第一随动件可以包括两组滚轮,两组滚轮设于齿条191相对的两侧;其中,一组滚轮对应滑动设置于一根导向条上,使得齿条191挂于两根导向条之间。

具体地,通过两组滚轮及两根导向条,齿条191可以挂在两根导向条之间,使得挂在齿条191上的承载组件120可以呈竖立状。齿轮1311旋转,带动齿条191直线运动时,齿条上的滚轮沿导向条在第一方向运动,进而使得齿条191能够进出悬挂支架110。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导向条与滚轮的配合方式仅仅是导向件133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件133还可以为凸轮,而第一随动件192为与凸轮配合的随动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请结合图1、图6并参阅图7,图7是图1中的d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为了进一步提高承载组件120在运动时的稳定性,避免承载组件120的下端出现晃动,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100还可以包括限位件134。限位件134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悬挂支架110上,承载组件120远离中转组件190的一端(在承载组件120以竖立状态进出悬挂支架110时,即为承载组件120的下端)与限位件134活动连接,限位件134用于限制承载组件120的运动方向。由此,在承载组件120的上端由中转组件190带动,并在由导向件133进行导向后,承载组件120的下端由限位件134进行限位,可以从两侧分别引导和约束承载组件120的运动方向,且能够提高承载组件120在进出支架110时的稳定性。

具体地,承载组件120的下端设有第二随动件135。其中,限位件134与导向件133类似,为两条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导向条。两根导向条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以使承载组件120的下端设于两个限位件134之间。第二随动件135为凸轮随动器,设于承载组件120的下端,第二随动件135卡在两根导向条间,由此,承载组件12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带动第二随动件135在限位件134的两根导向条间沿第一方向运动。此时,第二随动件135的轮面分别贴着两根导向条;两根导向条在限定第二随动件135运动方向的同时,还能配合导向件133,控制整个承载组件120的状态;例如,限位件134与导向件133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时,被限位件134和导向件133限定的承载组件120呈竖直状态。或者,根据需要,限位件134和导向件133可设置为沿竖直方向不相对,此时,被限定的承载组件120呈倾斜的竖立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随动件192设置在齿条191的两侧,主要是从竖直方向上支撑齿条191;而第二随动件135的随动面抵靠两个限位件134,以使第二随动件135沿限位件134滑动时,引导承载组件120,并将承载组件120的下端限制在两个限位件134之间。与第一随动件192不同的是,第二随动件135并没有在竖直方向对承载组件120起到支撑的作用。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导向条与凸轮随动器的配合,仅仅是限位件134的一种实现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限位件134和第二随动件135,可以对承载组件120的下端进行限位,通过与中转组件190以及导向件133的共同配合,进而使得承载组件120在沿第一方向进出悬挂支架110时,能够平稳地运行。

为了增加悬挂支架110的灵活性,请继续参阅图1、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组件160,第二驱动组件160用于驱动悬挂支架110沿第二方向运动,以将承载组件120传递至下游设备。

具体地,第二驱动组件160可以包括第二驱动件161和第二传动件162。其中,第二驱动件161可以为电机,第二传动件162可以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1621和齿条1622,齿轮1621设置在第二驱动件161的输出端,齿条1622沿第二方向固设在地面或基座上,使得第二驱动件161在驱动齿轮1621沿齿条1622相对转动时,悬挂支架110与齿条1622之间产生相对移动,进而实现悬挂支架110沿第二方向运动。通过设置第二传动件162,比起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整个悬挂支架110运动,能够减少电机的负载,保证整个悬挂支架110第二方向运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考虑到悬挂支架110在第二方向上运动时的稳定性,以使悬挂支架110带动承载组件120向下游设备运动,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100还可以包括导向组件170。其中,导向组件170沿第二方向设置,可以包括设于悬挂支架110底部的滑块172以及设于地面或基座上的滑轨171。

可选地,相互配合的滑块172和滑轨171可以为两组,分别支撑悬挂支架110的两侧。悬挂支架110可以通过滑块172与滑轨171的配合,实现在第二驱动组件160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运动。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同。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接收设备和下游设备沿第二方向顺次设置。第二驱动组件160能够驱动悬挂支架110,及其上的承载组件120沿第二方向在接收设备和下游设备之间移动。具体地,承载组件120在下游设备接收待处理的硅片后,由第二驱动组件160驱动承载组件120到达接收设备处;第一驱动组件130驱动承载组件120离开悬挂支架110、进入接收设备,接收设备对硅片进行处理;处理好的硅片随承载组件120回到悬挂支架110;再由第二驱动组件160驱动承载组件120到达下游设备处,将处理好的硅片传递出去。

进一步,为了避免悬挂支架110在沿第二方向运动时,承载组件120还未完全进入悬挂支架110内部,导致悬挂支架110切换运动方向的时机不准等问题,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100还可以包括检测组件180,检测组件180用于判断悬挂支架110上是否已经挂设有承载组件120。

具体地,检测组件18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信号发射器181和信号接收器182。其中,当承载组件120尚且没有完全进入悬挂支架110时,信号发射器181发出的信号能够传递给信号接收器182;当承载组件120完全进入选支架时,承载组件120会遮挡信号发射器181信号,进而可以判断出承载组件120已完全位于悬挂支架110上。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检测组件180可以为光电传感器,其中,信号发射器181发出测试光,信号接收器182接收该测试光,以判断承载组件120在悬挂支架110所处的位置。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的悬挂支架110沿第二方向可以设置多组。如图6所示,两组悬挂支架110分别携带一组承载组件120以竖立状态对物件进行中转。设于每组悬挂支架110上的第一驱动组件130分别驱动对应的承载组件120沿第一方向进出悬挂支架110,且同时可以由第二驱动组件160驱动并沿第二方向运动至下游设备。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传送机构,通过设置承载组件,使得物件可以以竖立的状态进行中转,从而节省了物件在中转过程中所需的占用面积;进一步,本申请中的传送机构还设有第一驱动组件和中转组件,通过设置齿轮与齿条的传动配合方式,可以便于承载组件进出悬挂支架;进一步,本申请中的中转机构还设有导向件和限位件,通过在上下两端引导并限制承载组件的移动方向,提高了传送机构在第一方向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本申请中的传送机构还设有检测组件,通过判断承载组件是否已完全进入悬挂支架,可以降低传送机构切换运动方向出错的概率;再进一步,本申请中的传送机构可以设有多组并排设置的悬挂支架,从而实现同时带动多组承载组件进行中转,提高了中转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