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40860发布日期:2021-05-04 11:33阅读:50来源:国知局
移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移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或治具进行移送,使之在不同的工序之中进行转移,以保证各个生产工序的流畅进行。而现有技术中的移送装置,无法保证产品或治具在被移送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导致产品在移送时产生倾斜、错位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后续的生产工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移送装置。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移送装置包括移送基台、第一移送驱动机构以及第二移送驱动机构;第一移送驱动机构的移送端与移送基台连接;第二移送驱动机构承载于移送基台;第一移送驱动机构驱动移送基台移动,带动移送基台承载的第二移送驱动机构同步移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夹持机构;夹持机构与第二移送驱动机构的移送端连接;第二移送驱动机构驱动夹持机构移动;夹持机构对产品进行夹持或松开。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夹持基台;第二移送驱动机构的移送端与夹持基台连接;夹持机构承载于夹持基台。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移送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移送驱动组件以及移送导向组件;第二移送驱动组件设于移送基台,并与移送导向组件连接;移送导向组件与移送基台滑接,并与夹持基台连接;第二移送驱动组件驱动移送导向组件,移送导向组件带动夹持基台线性移动,并对夹持基台的线性进行导向。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移送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移送驱动组件、第二移送滑动组件以及移送架;移送架设于移送基台;第二移送滑动组件设于移送架;夹持基台滑接于第二移送滑动组件,并与第二移送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移送驱动组件驱动夹持基台于第二移送滑动组件上线性移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夹持机构包括夹持驱动组件以及夹持组件;夹持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夹持组件连接,其驱动夹持组件对产品进行夹持或松开。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夹持驱动组件包括夹持驱动件以及夹持传动件;夹持组件包括两个夹持件;夹持驱动件的输出端与夹持传动件连接,夹持传动件分别与两个夹持件连接,夹持驱动件驱动夹持传动件,夹持传动件带动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移送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移送驱动组件以及第一移送滑动组件;移送基台滑接于第一移送滑动组件;第一移送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移送基台连接,其驱动移送基台于第一移送滑动组件上线性移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移送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移送驱动件、第一移送传动件以及移送轨道件;移送轨道件与第一移送滑动组件平行;第一移送驱动件的输出端与第一移送传动件连接;移送传动件与移送轨道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移送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移送驱动件以及第二移送传动件;第二移送驱动件的输出端与第二移送传动件连接,第二移送传动件与夹持基台连接。

本申请通过移送基台分别与第一移送驱动机构以及第二移送驱动机构的配合设置,实现对产品移送驱动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产品的移送稳定性,使得产品能够在各个工序之间稳定转移,保证后续生产工序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一中移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移送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移送装置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下板、夹持机构及夹持基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移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第二移送驱动机构、夹持机构及夹持基台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移送基台;2、第一移送驱动机构;21、第一移送驱动组件;211、第一移送驱动件;212、第一移送传动件;2121、主动轮;2122、传动轴;2123、从动轮;213、移送轨道件;2131、移送轨道;2132、移送轨道支撑板;22、第一移送滑动组件;221、第一滑轨;222、滑轨支撑板;3、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1、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1、第二移送驱动件;312、第二移送传动件;3121、传动丝杆;32、移送导向组件;321、上板;322、下板;323、导杆;33、第二移送滑动组件;331、移送滑轨;34、移送架;341、架体;342、架板;4、夹持机构;41、夹持驱动组件;411、夹持驱动件;412、夹持传动件;4121、传动螺杆;42、夹持组件;421、夹持件;422、夹持滑动件;4221、夹持滑轨;4222、夹持滑台;43、限位件;5、夹持基台;51、夹持基板;511、夹持通口;52、连接柱;53、夹持架体;6、机架;61、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3,图1为实施例一中移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移送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中移送装置的再一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移送装置包括移送基台1、第一移送驱动机构2以及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第一移送驱动机构2的移送端与移送基台1连接,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承载于移送基台1,第一移送驱动机构2驱动移送基台1移动,带动移送基台1承载的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同步移动。

通过移送基台1分别与第一移送驱动机构2以及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的配合设置,实现对产品移送驱动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产品的移送稳定性,使得产品能够在各个工序之间稳定转移,保证后续生产工序的正常进行。

复参照图1至图3,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移送装置还包括夹持机构4。夹持机构4与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的移送端连接。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驱动夹持机构4移动,夹持机构4对产品进行夹持或松开。通过夹持机构4的设置,对产品进行稳固的夹持,配合移送基台1、第一移送驱动机构2以及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对夹持机构4的稳定驱动,进一步的提升产品移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复参照图1至图3,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移送装置还包括夹持基台5。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的移送端与夹持基台5连接,夹持机构4承载于夹持基台5。通过夹持基台5作为夹持机构4的承载台,进一步增加了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的驱动夹持机构4移动时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加产品移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复参照图1,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移送装置还包括机架6。第一移送驱动机构2设于机架6上,机架6用于提供第一驱动机构2的承载支撑,进而为整个移送装置进行支撑,同时机架6的设置也便于整个移送装置的悬空设置,便于对产品的转移操作。本实施例中的机架6可采用龙门架结构,在机架6的上端设置有并排设置的两个横梁61,两个横梁61之间具有间隔。

复参照图1至图3,更进一步,第一移送驱动机构2包括第一移送驱动组件21以及第一移送滑动组件22。移送基台1滑接于第一移送滑动组件22。第一移送驱动组件21的输出端与移送基台1连接,其驱动移送基台1于第一移送滑动组件22上线性移动。具体的,第一移送滑动组件22包括两个第一滑轨221以及两个滑轨支撑板222。两个滑轨支撑板222铺设于两个横梁61上,两个滑轨支撑板222正对,两个第一滑轨221分别铺设于两个滑轨支撑板222上,两个第一滑轨221正对。移送基台1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第一滑轨221上。本实施例中的移送基台1为矩形的板状。第一移送驱动组件21包括第一移送驱动件211、第一移送传动件212以及移送轨道件213。移送轨道件213与第一移送滑动组件22平行,第一移送驱动件211的输出端与第一移送传动件212连接,移送传动件212与移送轨道件213连接。具体的,第一移送驱动件211设于移送基台1的表面,第一移送驱动件211的输出端具有输出轮211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移送驱动件211可采用电机。第一移送传动件212包括主动轮2121、传动轴2122以及两个从动轮2123。传动轴2122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于移送基台1的表面,传动轴2122位于第一移送驱动件211的一侧。主动轮2121套设于传动轴2122,主动轮2121与输出轮2111啮合。两个从动轮2123分别套设于传动轴2122的两端。其中,输出轮2111、主动轮2121、从动轮2123均为齿轮,输出轮2111与主动轮2121为啮合连接。移送轨道件213包括两个移送轨道2131以及两个移送轨道支撑板2132。两个移送轨道支撑板2132分别垂直设于两个滑轨支撑板222,移送轨道支撑板2132位于第一滑轨221的一侧,并与之平行。两个移送轨道2131分别铺设于两个移送轨道支撑板2132的上端。两个从动轮2123分别啮合连接于两个移送轨道2131,本实施例中的移送轨道2131可采用齿条。第一移送驱动件211驱动输出轮2111转动,依次带动主动轮2121和传动轴2122转动,进而带动两个从动轮2123于两个移送轨道2131滚动啮合,使得移送基台1于两个第一滑轨221上滑动。通过两个第一滑轨221作为移送基台1的滑动支撑,再通过两个移送轨道2131作为驱动导向,使得移送基台1移动稳定。

复参照图1至图3,更进一步,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包括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以及移送导向组件32。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设于移送基台1,并与移送导向组件32连接。移送导向组件32与移送基台1滑接,并与夹持基台5连接。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驱动移送导向组件32,移送导向组件32带动夹持基台5线性移动,并对夹持基台5的线性进行导向。通过移送导向组件32对夹持基台5进行承载的同时对夹持基台5的线性移动进行导向,增加夹持基台5线性移动时的稳定性。优选的,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包括第二移送驱动件311以及第二移送传动件312。第二移送驱动件311的输出端与第二移送传动件312连接,第二移送传动件312与夹持基台5连接。

具体的,第二移送驱动件311通过一支架固定于移送基台1。第二移送传动件312为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及传动丝杆3121的配合。其中,第二移送传动件312通过支架固定于移送基台1的表面,其输出端与主动轮连接,从动轮套设于传动丝杆3121外,主动轮以及从动轮通过同步带连接。传动丝杆3121穿过移送基台1的中间部位,传动丝杆3121与移送基台1垂直,并通过轴承与移送基台1形成转动连接关系。第二移送传动件312驱动主动轮转动,依次带动同步带、从动轮及传动丝杆3121转动,传动丝杆3121的转动,使得其自身沿着垂直于移送基台1的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移送驱动件311可采用电机,传动丝杆3121可采用滚珠丝杆。移送导向组件32包括上板321、下板322以及四个导杆323。四个导杆323分别穿过移送基台1,并通过直线轴承与移送基台1形成滑动连接关系,四个导杆323分别靠近于移送基台1的四角。上板321分别与四个导杆323的上端连接,下板322分别与四个导杆323的下端连接,使得上板321、四个导杆323以及下板322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传动丝杆3121的两端分别与上板321以及下板322连接。夹持基台5设于下板322的下表面。四个导杆323与移送基台1可相对滑动,当传动丝杆3121沿着垂直于移送基台1的方向线性移动,进而带动上板321、四个导杆323以及下板322形成的框架结构整体也沿着垂直于移送基台1的方向线性移动,同步带动夹持基台5进行线性移动,而且稳固的框架结构,保证了夹持基台5线性移动的稳定性,同时,四个导杆323对下板322的线性移动进行导向,进一步增加了夹持基台5线性移动的稳定性。

继续参照图1至图5,图4为实施例一中图3的a部放大图,图5为实施例一中下板、夹持机构及夹持基台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夹持基台5包括夹持基板51以及四个连接柱52。夹持基板51平行于下板322的下方,并通过四个连接柱52固定于下板322的下表面。如此,在下板322与夹持基板51之间预留出承载空间,以便于夹持机构4的承载。本实施例中的夹持基板51为矩形板。夹持基板51上开设有夹持通口511,以便于夹持机构4的夹持端的夹持作动。本实施例中的夹持通口5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夹持通口511顺次连线为长方形。

复参照图1至图5,更进一步,夹持机构4包括夹持驱动组件41以及夹持组件42。夹持驱动组件41的输出端与夹持组件42连接,其驱动夹持组件42对产品进行夹持或松开。优选的,夹持驱动组件41包括夹持驱动件411以及夹持传动件412,夹持组件42包括两个夹持件421。夹持驱动件411的输出端与夹持传动件412连接,夹持传动件412分别与两个夹持件421连接,夹持驱动件411驱动夹持传动件412,夹持传动件412带动两个夹持件421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夹持传动件412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及传动螺杆4121。夹持驱动件411通过支架固定于夹持基板51的上表面,其输出端与主动轮连接,主动轮通过同步带与从动轮连接,从动轮套设于传动螺杆4121。传动螺杆4121位于夹持基板51的上方,并与之平行,传动螺杆4121通过轴承与夹持基板51形成转动连接关系。传动螺杆4121的两端分别具有螺旋方向相反的螺纹。夹持组件42还包括夹持滑动件422。夹持滑动件422包括夹持滑轨4221以及两个夹持滑台4222,夹持滑轨4221设于夹持基板51的上表面,并位于传动螺杆4121的一侧,夹持滑轨4221与传动螺杆4121平行,两个夹持滑台4222分别滑动连接于夹持滑轨4221的两端,并分别套设于传动螺杆4121的两端,夹持滑台4222与传动螺杆4121形成螺接关系。两个夹持件421分别设于两个夹持滑台4222,具体的,夹持件421的一端设于夹持滑台4222,夹持件421的另一端穿过夹持通口511后并继续延伸,并在末端形成相对的弯折夹持部,例如“l”型的夹持部,以便于对产品的夹持,两个夹持件421可分别于相对的通口511内移动,通口511为夹持件421的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提供移动空间。夹持驱动件411驱动主动轮转动,依次带动同步带、从动轮及传动螺杆4121转动,因为传动螺杆4121具有螺旋方向相反的螺纹,当传动螺杆4121转动时,会驱动两个夹持滑台4222反向运行,使得两个夹持滑台4222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进而带动两个夹持件421相互靠近对产品进行夹持,或相互远离对夹持的产品进行松开。本实施例中的夹持驱动件411可采用电机。本实施例中的夹持件42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夹持件421分别穿过四个通口511,分别连接于两个夹持滑台4222且相对的两个夹持件421形成一个夹爪组,如此即可形成两个夹爪组对产品夹持,以增加夹持产品时的稳定性。优选的,夹持机构4还包括限位件43。限位件43设于夹持基板51的下表面,并位于四个夹持通口511之间。夹持件421夹持物品时,限位件43与夹持件421所夹持的物品抵接,以使得被夹持的物品稳固于夹持件421,进一步增加夹持件421的夹持稳固性。优选的,夹限位件43可采用表面具有软体材质的限位块,避免在抵接时对物品造成损伤。

实施例二

参照图6和图7,图6为实施例二中移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二中第二移送驱动机构、夹持机构及夹持基台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移送装置与实施例一中的移送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移送驱动机构3包括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第二移送滑动组件33以及移送架34。移送架34设于移送基台1。第二移送滑动组件33设于移送架34。夹持基台5滑接于第二移送滑动组件33,并与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驱动夹持基台5于第二移送滑动组件33上线性移动。具体的,移送架34包括架体341以及架板342。架体341垂直固定于移送基台1的下表面,并邻近移送基台1的侧壁。架板342设于架体341上,并与移送基台1垂直。架板342与移送基台1相邻,优选的,架板342的表面与移送基台1的侧壁齐平。第二移送驱动组件31包括第二移送驱动件311以及第二移送传动件312。第二移送驱动件311的输出端与第二移送传动件312连接,第二移送传动件312与夹持基台5连接。第一移送驱动件311驱动第二移送传动件312,第二移送传动件312带动夹持基台5于第二移送滑动组件33上线性移动。具体的,第二移送驱动件311设于架板342,并靠近于架板342的上端。第二移送传动件312包括转动丝杆3121以及传动螺母(图中未显示),传动丝杆3121通过两组轴承座转动连接于架板342上,传动螺母套设于传动丝杆3121上。传动丝杆3121与移送基台1垂直。第二移送驱动件311的输出端通过一轴连器与传动丝杆3121的一端连接,第二移送驱动件311驱动传动丝杆3121转动,带动传动螺母于传动丝杆3121上线性移动。第二移送滑动组件33包括两个移送滑轨331。两个移送滑轨331分别设于架板342上,并分别位于传动丝杆3121的相对的两侧,移送滑轨331与传动丝杆3121平行。夹持基台5滑动连接于两个移送滑轨331上,并与套设于传动丝杆3121上的传动螺母连接,传动螺母线性移动时,进而带动夹持基台5沿着垂直于移送基台1的方向线性移动。夹持基台5包括夹持基板51以及夹持架体53。夹持架体53滑动连接于两个移送滑轨331上,并与套设于传动丝杆3121上的传动螺母连接,夹持架体53与架板342垂直。本实施例中的夹持架体53的横截面为框架结构。夹持基板51设于夹持架体53的下端,夹持基板51与架板342垂直。夹持机构4设于夹持基板51,夹持基板51以及夹持架体51配合作为夹持机构4的承载,夹持基台5的线性移动带动夹持机构4线性移动。两个移送滑轨331作为夹持基台5线性移动的滑动线,可保证夹持基台5线性移动的稳定性,进而使得夹持机构4可稳定的进行线性移动,夹持基台5对夹持机构4的稳固承载,也进一步增加了夹持机构4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移送基台、第一移送驱动机构、夹持机构及机架的结构可采用与实施例一中对应的移送基台、第一移送驱动机构、夹持机构及机架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移送装置通过移送基台分别与第一移送驱动机构以及第二移送驱动机构的配合设置,夹持基台与第二移送驱动机构的配合设置,夹持基台与夹持机构配合设置,使得移送驱动、移送驱动承载、夹持承载分别形成稳定的作动结构,实现对产品移送驱动及夹持移送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产品的移送稳定性,使得产品能够在各个工序之间稳定转移,保证后续生产工序的正常进行。

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