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耗材生产用线材导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7099发布日期:2020-04-29 01:1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耗材生产用线材导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3d打印耗材生产用线材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机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特殊蜡材、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一层层的粘合材料来制造三维的物体,现阶段三维打印机被用来制造产品,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将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机器会按照程序,把产品一层层制造出来,此3d打印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食品、建筑、医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复杂工件的制造时具有巨大的优势,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较其制造时间短、制造成本低、制造精度高。

目前,3d打印用耗材的生产过程中,在输送耗材时,由于耗材的表面光滑,现有的导向轮在传输用耗材时容易造成夹紧不牢,使得耗材打滑或跑偏,造成输送不畅或输送中断,进而影响生产效率。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3d打印耗材生产用线材导向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工作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企业生产劳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打印耗材生产用线材导向装置,通过二号导向轮与三号导向轮的嵌入式滚动配合的使用,以及第二输送槽和第三输送槽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避免耗材在传输时出现打滑或跑偏的现象,继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同时通过一号导向轮的使用,为耗材在传输时提供了初步的导向,可以进一步保证耗材在传输时不出现打滑或跑偏的现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3d打印耗材生产用线材导向装置,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有固定板、固定柱、一号转轴、二号转轴和三号转轴,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转轴,且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二号转轴,且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三号转轴,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一体化设置有固定柱;

一号导向轮,所述一号导向轮包括有一号输送座、第一输送槽、第一侧板和第一通孔,所述一号输送座的外部开设有第一输送槽,所述一号输送座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板,且所述一号导向轮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一号输送座和第一侧板,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一号轴承,且所述一号轴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一号转轴;

二号导向轮,所述二号导向轮包括有二号输送座、凸起块、第二输送槽、第二侧板和第二通孔,所述二号输送座的外部设置有凸起块,所述凸起块的外部开设有用于辅助耗材传输的第二输送槽,所述二号输送座的外部还固定连接有第二侧板,所述二号导向轮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二号轴承,所述二号轴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二号转轴;

三号导向轮,所述三号导向轮包括有三号输送座、第三输送槽、第三侧板、滚动槽和第三通孔,所述三号输送座的外部开设有与第二输送槽配合使用的第三输送槽,所述三号输送座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外部开设有滚动槽,所述三号导向轮的内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三号输送座和第三侧板,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三号轴承,所述三号轴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三号转轴。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设置为椭三角形,且所述用于固定支撑整体装置的固定柱设置为长条形圆柱状。

优选的,所述二号转轴与三号转轴垂直对称设置,且所述一号转轴设置在二号转轴与三号转轴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槽与第三输送槽设置为相配的弧形槽,且所述第二输送槽与第三输送槽合并形成的椭圆形通孔的内接圆孔径至少大于耗材线径1mm。

优选的,所述第二侧板设置为圆环状,且所述第二侧板对称设置为两组。

优选的,所述第三侧板设置为圆环状,且所述第三侧板设置为两组,且所述第三侧板的厚度至少是第二侧板的厚度的两倍。

优选的,所述滚动槽设置为圆环状,且所述滚动槽设置为两组,且所述滚动槽的槽深至少比第二侧板的环宽大1mm。

优选的,所述一号导向轮的直径与三号导向轮的直径相等,且用于辅助耗材传输的第一输送槽的形状设置为与第三输送槽形状相同。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3d打印耗材生产用线材导向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二号导向轮与三号导向轮的嵌入式滚动配合的使用,以及第二输送槽和第三输送槽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避免耗材在传输时出现打滑或跑偏的现象,继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2、通过一号导向轮的使用,为耗材在传输时提供了初步的导向,可以进一步保证耗材在传输时不出现打滑或跑偏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号导向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二号导向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三号导向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101、固定板;102、固定柱;103、一号轴承;104、一号转轴;105、二号轴承;106、二号转轴;107、三号轴承;108、三号转轴;2、一号导向轮;201、一号输送座;202、第一输送槽;203、第一侧板;204、第一通孔;3、二号导向轮;301、二号输送座;302、凸起块;303、第二输送槽;304、第二侧板;305、第二通孔;4、三号导向轮;401、三号输送座;402、第三输送槽;403、第三侧板;404、滚动槽;405、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3d打印耗材生产用线材导向装置,包括:

支撑架1,支撑架1包括有固定板101、固定柱102、一号转轴104、二号转轴106和三号转轴108,固定板1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转轴104,且固定板101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二号转轴106,且固定板101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三号转轴108,固定板101的一侧一体化设置有固定柱102;

一号导向轮2,一号导向轮2包括有一号输送座201、第一输送槽202、第一侧板203和第一通孔204,一号输送座201的外部开设有第一输送槽202,一号输送座20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板203,且一号导向轮2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204,第一通孔204贯穿一号输送座201和第一侧板203,且第一通孔20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一号轴承103,且一号轴承10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一号转轴104;

二号导向轮3,二号导向轮3包括有二号输送座301、凸起块302、第二输送槽303、第二侧板304和第二通孔305,二号输送座301的外部设置有凸起块302,凸起块302的外部开设有用于辅助耗材传输的第二输送槽303,二号输送座301的外部还固定连接有第二侧板304,二号导向轮3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305,第二通孔3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二号轴承105,二号轴承105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二号转轴106;

三号导向轮4,三号导向轮4包括有三号输送座401、第三输送槽402、第三侧板403、滚动槽404和第三通孔405,三号输送座401的外部开设有与第二输送槽303配合使用的第三输送槽402,三号输送座40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三侧板403,第三侧板403的外部开设有滚动槽404,三号导向轮4的内部开设有第三通孔405,第三通孔405贯穿三号输送座401和第三侧板403,且第三通孔4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三号轴承107,三号轴承10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三号转轴108。

较佳地,固定板101设置为椭三角形,且用于固定支撑整体装置的固定柱102设置为长条形圆柱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较佳地,二号转轴106与三号转轴108垂直对称设置,且一号转轴104设置在二号转轴106与三号转轴108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三个导向轮稳定的进行的耗材传输;

较佳地,第二输送槽303与第三输送槽402设置为相配的弧形槽,且第二输送槽303与第三输送槽402合并形成的椭圆形通孔的内接圆孔径至少大于耗材线径1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耗材传输时对耗材造成挤压伤害;

较佳地,第二侧板304设置为圆环状,且第二侧板304对称设置为两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辅助三号导向轮4对耗材的传输工作,避免耗传输过程中出现打滑或跑偏的现象;

较佳地,第三侧板403设置为圆环状,且第三侧板403设置为两组,且第三侧板403的厚度至少是第二侧板304的厚度的两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稳定的配合二号导向轮3,同时提高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

较佳地,滚动槽404设置为圆环状,且滚动槽404设置为两组,且滚动槽404的槽深至少比第二侧板304的环宽大1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长时间使用后对第二侧板304底端的磨损,从而提高装置的使用质量和寿命;

较佳地,一号导向轮2的直径与三号导向轮4的直径相等,且用于辅助耗材传输的第一输送槽202的形状设置为与第三输送槽402形状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为耗材在传输时提供了初步且稳定的导向。

结构原理:在耗材传输时,通过一号导向轮2的第一输送槽202可以进行稳定的导线传输,在耗材传输经过二号导向轮3和三号导向轮4时,通过第二输送槽303和第三输送槽402配合组成的椭圆形输送槽,保证了耗材传输的通畅,同时使用滚动槽404和第二侧板的嵌入式滚动配合使用,保证了耗材在传输通畅的同时可以避免出现打滑或跑偏的现象,实现了装置在使用时的实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