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输盖机的连续供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2774发布日期:2019-11-12 22:1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易拉罐输盖机的连续供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物料的机械,具体涉及一种易拉罐输盖机的连续供盖装置。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CN201520170886.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易拉盖输送机组,在机架设置纵向转动的传送带(即传送装置),传送带布置若干个夹套(即送盖插套),夹套两端固定在传送带上,传送带的末端安装推出机构(即推盖机构),推出机构底部设置分拣部(即托盖机构),分拣部底部连接夹送装置(即第一夹送装置),夹送装置通过输送道(即输盖轨)连接输出制动器,推出机构使用保护罩将其包围,保护罩前门设置开门即停机的门锁开关,保护罩后门为可活动的转板,转板的背部设置触动即停机的触动开关,夹送装置的输出道上下分别设置带轮,输出制动器中间为用于控制易拉盖下落速度的夹条。工作时,将易拉盖组装入夹套中,若干个夹套由传送带带动转动,当转至推出机构时,由伸缩条将易拉盖组推出并进入通道中,底部的分拣部按照一定的时差打开和闭合,则易拉盖有序地通过输送带(即导盖滑槽)落入夹送装置,夹送装置上的带轮将易拉盖夹住后往右推送,则在前的易拉盖顺着输送道被移至输出制动器中并逐个被输出装至封口机下盖系统中。当上述传送带或推出机构出现故障时,一般需要停机进行维修;在此期间传送带上的夹套及易拉盖暂停向推出机构输送,在输送带和输送道上的易拉盖用完后上述易拉盖输送机组便无法向封口机下盖系统继续供应易拉盖,从而造成生产的停滞,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拉罐输盖机的连续供盖装置,这种连续供盖装置能够持续向封口机下盖系统供应易拉盖,从而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拉罐输盖机的连续供盖装置,包括机架、导盖滑槽、第一输盖轨、第一夹送装置和第二输盖轨,导盖滑槽、第一输盖轨、第一夹送装置和第二输盖轨均安装在机架上,第一输盖轨的后端通过第一夹送装置与第二输盖轨的前端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供盖装置还包括上盖装置、落盖轨、第一活动导轨和第二活动导轨,上盖装置、落盖轨均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处在所述第一输盖轨的上方,落盖轨的上端与上盖装置的出料口连通,第一活动导轨设于所述导盖滑槽和第一输盖轨之间,第一活动导轨的前端与导盖滑槽的出料端可拆卸连接;第二活动导轨设于落盖轨和第一输盖轨之间,第二活动导轨的上端与落盖轨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第一输盖轨的前端与第一活动导轨的后端或第二活动导轨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通常,上述连续供盖装置的前方设有传送装置;传送装置包括环形送盖插套带、能够驱动环形送盖插套带以步进方式运行的送盖电机,环形送盖插套带包括多个送盖插套,这多个送盖插套沿环形送盖插套带的运行方向依次排列,送盖插套中放置有自上至下堆叠的多个易拉盖(下面简称易拉盖组);连续供盖装置和传送装置之间设有推盖落盖装置。工作时,送盖电机驱动环形送盖插套带以步进方式运行,将送盖插套及其中的易拉盖组向推盖落盖装置输送;当送盖插套及其中的易拉盖组到达与推盖落盖装置对应的位置时,推盖落盖装置将该送盖插套中的易拉盖组推出并移动至导盖滑槽中。

通常,上述第二输盖轨的后端与封口机下盖系统连接。当上述传送装置和推盖落盖装置均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下时,第一活动导轨的前端与导盖滑槽的出料端连接,第一活动导轨的后端与第一输盖轨的前端连接;导盖滑槽中的易拉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经第一活动导轨移动至第一输盖轨中,再在第一夹送装置的带动下进入第二输盖轨中并朝向封口机下盖系统移动,最后逐个输送至封口机下盖系统中。当上述传送装置或推盖落盖装置出现故障而进行停机维修时,先将第一活动导轨从导盖滑槽和第一输盖轨之间拆卸下来,再将第二活动导轨的上端与落盖轨的下端进行连接,将第二活动导轨的下端与第一输盖轨的前端进行连接;随后将易拉盖组放入上盖装置中,上盖装置中的易拉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经落盖轨、第二活动导轨进入第一输盖轨中,再在第一夹送装置的带动下经第二输盖轨移动至封口机下盖系统,实现向封口机下盖系统继续供应易拉盖。在上述传送装置或推盖落盖装置的故障完全排除之后,将第二活动导轨从上盖装置和第一输盖轨之间拆卸下来,再将第一活动导轨的前端与导盖滑槽的出料端连接,将第一活动导轨的后端与第一输盖轨的前端连接,由传送装置和推盖落盖装置通过导盖滑槽、第一活动导轨、第一输盖轨和第二输盖轨继续向封口机下盖系统供应易拉盖。上述连续供盖装置通过导盖滑槽、第一输盖轨、第一夹送装置和第二输盖轨、第一活动导轨、上盖装置和第二活动导轨之间的配合,能够持续向封口机下盖系统供应易拉盖,从而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

优选方案中,上述上盖装置包括两个弹簧片组、两个第一夹持柱和两个第二夹持柱,两个弹簧片组左右并排设置,弹簧片组包括自上至下依次排列的多个弹簧片,各个弹簧片的后侧边沿均与所述机架连接;两个第一夹持柱和两个第二夹持柱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并处在两个弹簧片组之间,两个第一夹持柱左右并排设置并与机架连接,两个第二夹持柱左右并排设置并处在两个第一夹持柱的前方,两个第二夹持柱与两个弹簧片组一一对应,第二夹持柱与各个弹簧片的前侧边沿连接,两个第一夹持柱与两个第二夹持柱共同围成上盖装置的腔体,两个第二夹持柱之间的间隙构成上盖装置的进料口,两个第一夹持柱的下端与两个第二夹持柱的下端共同围成上盖装置的出料口。工作时,将自上至下堆叠成一组的易拉盖放置在上盖装置的进料口处,并朝向上盖装置的进料口移动,两个第二夹持柱受到移动的易拉盖整组的挤压而相互分离,使进料口逐渐变大,易拉盖组便可越过两个第二夹持柱进入上盖装置的腔体中(此时两个弹簧片组恢复原状,由两个第一夹持柱和两个第二夹持柱共同对上盖装置中的易拉盖组进行限位,使易拉盖组的位置保持稳定);随后上盖装置中的易拉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上盖装置的出料口离开,经落盖轨、第二活动导轨进入第一输盖轨中。

优选方案中,上述第一夹送装置包括第一夹送座和至少一个第一夹送辊组,第一夹送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第一夹送座上设有前后走向的第一夹送通道,第一夹送通道的前端与第一输盖轨的后端连通,第一夹送通道的后端与第二输盖轨的前端连通;第一夹送辊组安装在第一夹送座上,第一夹送辊组包括上下并排且相对转动的第一上夹送辊和第一下夹送辊,第一上夹送辊、第一下夹送辊分别处在第一夹送通道的上下两侧。通常,上述第一夹送通道的内径与第一上夹送辊和第一下夹送辊之间的间距大小相当。工作时,第一输盖轨中的易拉盖进入第一夹送通道中,并从第一上夹送辊和第一下夹送辊之间经过;第一上夹送辊和第一下夹送辊作相对转动,带动第一夹送通道中的易拉盖进入第二输盖轨中,并推动其前面的易拉盖一起朝向封口机下盖系统移动。

更优选方案中,上述第一夹送装置还包括夹送电机、第一环形链条、至少一个第一下链轮、至少一个第一上链轮和两个第一传动链轮,夹送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或第一夹送座上,夹送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一第一下夹送辊传动连接;第一下链轮、第一上链轮与第一夹送辊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一下链轮固定安装在相应的第一下夹送辊上,第一上链轮固定安装在相应的第一下夹送辊上,两个第一传动链轮均可转动安装在第一夹送座上并处在各个第一夹送辊组的前后两侧,各个第一下链轮、各个第一上链轮和两个第一传动链轮均与第一环形链条相啮合,各个第一下链轮和两个第一传动链轮均处在第一环形链条的内侧,各个第一上链轮处在第一环形链条的外侧。工作时,夹送电机驱动相应的第一下夹送辊和第一下链轮转动,通过第一环形链条带动两个第一传动链轮、各个第一上链轮和余下的各个第一下链轮一起转动,使相应的第一上夹送辊与第一下夹送辊作相对转动。

在上述第一活动导轨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第一活动导轨中的易拉盖能够顺利到达第一输盖轨中,优选方案中,上述导盖滑槽包括圆弧状滑槽和直线状滑槽,直线状滑槽沿前后方向设置,直线状滑槽的后端构成导盖滑槽的出料端,圆弧状滑槽的下端通过第二夹送装置与直线状滑槽的前端连通;第二夹送装置包括第二夹送座和至少一个第二夹送辊组,第二夹送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第二夹送座上设有前后走向的第二夹送通道,第二夹送通道的前端与圆弧状滑槽的下端连通,第二夹送通道的后端与直线状滑槽的前端连通;第二夹送辊组安装在第二夹送座上,第二夹送辊组包括上下并排且相对转动的第二上夹送辊和第二下夹送辊,第二上夹送辊和第二下夹送辊分别处在第二夹送通道的上下两侧。通常,上述第二夹送通道的内径与第二上夹送辊和第二下夹送辊之间的间距大小相当。工作时,圆弧状滑槽中的易拉盖进入第二夹送通道中,并从第二上夹送辊和第二下夹送辊之间经过;第二上夹送辊和第二下夹送辊作相对转动,带动第二夹送通道中的易拉盖经直线状滑槽进入第一活动导轨中,并推动其前面的易拉盖一起朝向第一输盖轨移动。

更优选方案中,上述第二夹送装置还包括主动带轮、从动带轮、环形同步带、第二环形链条、至少一个第二下链轮、至少一个第二上链轮和两个第二传动链轮,主动带轮安装在所述第一下夹送辊上,从动带轮安装在一所述第二下夹送辊上,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共同将环形同步带张紧;第二下链轮、第二上链轮与第二夹送辊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二下链轮固定安装在相应的第二下夹送辊上,第二上链轮固定安装在相应的第二下夹送辊上,两个第二传动链轮均可转动安装在第二夹送座上并处在各个第二夹送辊组的前后两侧,各个第二下链轮、各个第二上链轮和两个第二传动链轮均与第二环形链条相啮合,各个第二下链轮和两个第二传动链轮均处在第二环形链条的内侧,各个第二上链轮处在第二环形链条的外侧。工作时,夹送电机驱动相应的第一下夹送辊和主动带轮转动,通过环形同步带带动从动带轮、第二下夹送辊和第二下链轮转动,再通过第二环形链条带动两个第二传动链轮、各个第二上链轮和余下的各个第二下链轮一起转动,使相应的第二上夹送辊与第二下夹送辊作相对转动。

优选方案中,上述第一活动导轨的前端与导盖滑槽的出料端之间、第二活动导轨的上端与落盖轨的下端之间、第一输盖轨的前端与第一活动导轨的后端之间、第一输盖轨的前端与第二活动导轨的下端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均包括限位环、连接法兰和多个夹具,限位环设于第一活动导轨的前端、第一活动导轨的后端、第二活动导轨的上端或第二活动导轨的下端上,连接法兰设于导盖滑槽的出料端、落盖轨的下端或第一输盖轨的前端上,连接法兰上设有能够与对应限位环的大小相匹配的限位凹槽,各个夹具均设于连接法兰上并且可将限位环夹紧在限位凹槽中。进行连接时,将限位环置于限位凹槽,通过各个夹具将限位环固定在限位凹槽中;进行拆卸时,解开各个夹具,再将限位环从限位凹槽中取出即可。

更优选方案中,上述夹具包括支撑座、第一摆动臂、第二摆动臂和连杆,支撑座设于所述连接法兰上,第一摆动臂的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支撑座铰接,第一摆动臂的另一端安装有手柄;第二摆动臂的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支撑座铰接,第二摆动臂的另一端安装有压紧块;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三销轴与第一摆动臂的中部铰接,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销轴与第二摆动臂的中部铰接,第二销轴、第三销轴、第四销轴均与第一销轴相平行。当需要将限位环固定在限位凹槽中时,只需拉动手柄,使第一摆动臂绕第一销轴转动,通过连杆带动第二摆动臂和压紧块朝向连接法兰移动,通过压紧块将限位环压紧在限位凹槽中。当需要将限位环从限位凹槽中取出时,只需反向拉动手柄,使第一摆动臂绕第一销轴反向转动,通过连杆带动第二摆动臂和压紧块背向连接法兰移动,使压紧块松开限位凹槽中的限位环,再将限位环从限位凹槽中取出,操作简便,可实现快速装拆,有利于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连续供盖装置通过导盖滑槽、第一输盖轨、第一夹送装置和第二输盖轨、第一活动导轨、上盖装置和第二活动导轨之间的配合,能够持续向封口机下盖系统供应易拉盖,从而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连续供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连续供盖装置在传送装置或推盖落盖装置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连续供盖装置中第一夹送装置和第二夹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连续供盖装置中第一活动导轨与导盖滑槽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可拆卸连接结构中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这种易拉罐输盖机的连续供盖装置包括机架1、导盖滑槽2、第一输盖轨3、第一夹送装置4、第二夹送装置5、第二输盖轨6、上盖装置7、落盖轨8、第一活动导轨9和第二活动导轨10,导盖滑槽2、第一输盖轨3、第一夹送装置4和第二输盖轨6均安装在机架1上;导盖滑槽2包括圆弧状滑槽21和直线状滑槽22,直线状滑槽22沿前后方向设置,直线状滑槽22的后端构成导盖滑槽2的出料端,圆弧状滑槽21的下端通过第二夹送装置5与直线状滑槽22的前端连通;第一输盖轨3的后端通过第一夹送装置4与第二输盖轨6的前端连通;上盖装置7和落盖轨8均安装在机架1上并处在第一输盖轨3的上方,落盖轨8的上端与上盖装置7的出料口连通,第一活动导轨9设于导盖滑槽2和第一输盖轨3之间,第一活动导轨9的前端与导盖滑槽2的出料端可拆卸连接;第二活动导轨10设于落盖轨8和第一输盖轨3之间,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上端与落盖轨8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与第一活动导轨9的后端或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装置7包括两个弹簧片组71、两个第一夹持柱72和两个第二夹持柱73,两个弹簧片组71左右并排设置,弹簧片组71包括自上至下依次排列的多个弹簧片711,各个弹簧片711的后侧边沿均与机架1连接;两个第一夹持柱72和两个第二夹持柱73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并处在两个弹簧片组71之间,两个第一夹持柱72左右并排设置并与机架1连接,两个第二夹持柱73左右并排设置并处在两个第一夹持柱72的前方,两个第二夹持柱73与两个弹簧片组71一一对应,第二夹持柱73与各个弹簧片711的前侧边沿连接,两个第一夹持柱72与两个第二夹持柱73共同围成上盖装置7的腔体,两个第二夹持柱73之间的间隙构成上盖装置7的进料口,两个第一夹持柱72的下端与两个第二夹持柱73的下端共同围成上盖装置7的出料口。

参考图3,第一夹送装置4包括夹送电机40、第一夹送座41、第一夹送辊组42、第一环形链条43、第一下链轮44、第一上链轮45和两个第一传动链轮46,第一夹送座41安装在机架1上,第一夹送座41上设有前后走向的第一夹送通道,第一夹送通道的前端与第一输盖轨3的后端连通,第一夹送通道的后端与第二输盖轨6的前端连通;第一夹送辊组42安装在第一夹送座41上,第一夹送辊组42包括上下并排且相对转动的第一上夹送辊421和第一下夹送辊422,第一上夹送辊421、第一下夹送辊422分别处在第一夹送通道的上下两侧;夹送电机40安装在第一夹送座41上,夹送电机40的动力输出轴与第一下夹送辊422传动连接;第一下链轮44固定安装在第一下夹送辊422上,第一上链轮45固定安装在第一下夹送辊422上,两个第一传动链轮46均可转动安装在第一夹送座41上并处在第一夹送辊组42的前后两侧,第一下链轮44、第一上链轮45和两个第一传动链轮46均与第一环形链条43相啮合,第一下链轮44和两个第一传动链轮46均处在第一环形链条43的内侧,第一上链轮45处在第一环形链条43的外侧。

第二夹送装置5包括第二夹送座51、第二夹送辊组52、第二环形链条53、第二下链轮54、第二上链轮55、两个第二传动链轮56、主动带轮57、从动带轮58和环形同步带59,第二夹送座51安装在机架1上,第二夹送座51上设有前后走向的第二夹送通道,第二夹送通道的前端与圆弧状滑槽21的下端连通,第二夹送通道的后端与直线状滑槽22的前端连通;第二夹送辊组52安装在第二夹送座51上,第二夹送辊组52包括上下并排且相对转动的第二上夹送辊521和第二下夹送辊522,第二上夹送辊521和第二下夹送辊522分别处在第二夹送通道的上下两侧;主动带轮57安装在第一下夹送辊422上,从动带轮58安装在第二下夹送辊522上,主动带轮57与从动带轮58共同将环形同步带59张紧;第二下链轮54固定安装在第二下夹送辊522上,第二上链轮55固定安装在第二下夹送辊522上,两个第二传动链轮56均可转动安装在第二夹送座51上并处在第二夹送辊组52的前后两侧,第二下链轮54、第二上链轮55和两个第二传动链轮56均与第二环形链条53相啮合,第二下链轮54和两个第二传动链轮56均处在第二环形链条53的内侧,第二上链轮55处在第二环形链条53的外侧。

参考图4、图5,第一活动导轨9的前端与导盖滑槽2的出料端之间、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上端与落盖轨8的下端之间、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与第一活动导轨9的后端之间、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与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下端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均包括限位环11、连接法兰12和多个夹具13,限位环11设于第一活动导轨9的前端、第一活动导轨9的后端、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上端或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下端上,连接法兰12设于导盖滑槽2的出料端、落盖轨8的下端或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上,连接法兰12上设有能够与对应限位环11的大小相匹配的限位凹槽121,各个夹具13均设于连接法兰12上并且可将限位环11夹紧在限位凹槽121中。

在本实施例中,夹具13包括支撑座131、第一摆动臂132、第二摆动臂133和连杆134,支撑座131设于连接法兰12上,第一摆动臂132的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支撑座131铰接,第一摆动臂132的另一端安装有手柄135;第二摆动臂133的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支撑座131铰接,第二摆动臂133的另一端安装有压紧块136;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三销轴与第一摆动臂132的中部铰接,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销轴与第二摆动臂133的中部铰接,第二销轴、第三销轴、第四销轴均与第一销轴相平行。

下面简述一下本连续供盖装置的工作原理:

上述连续供盖装置的前方设有传送装置;传送装置包括环形送盖插套带、能够驱动环形送盖插套带以步进方式运行的送盖电机,环形送盖插套带包括多个送盖插套,这多个送盖插套沿环形送盖插套带的运行方向依次排列,送盖插套中放置有自上至下堆叠的多个易拉盖(下面简称易拉盖组);连续供盖装置和传送装置之间设有推盖落盖装置。工作时,送盖电机驱动环形送盖插套带以步进方式运行,将送盖插套及其中的易拉盖组向推盖落盖装置输送;当送盖插套及其中的易拉盖组到达与推盖落盖装置对应的位置时,推盖落盖装置将该送盖插套中的易拉盖组推出并移动至圆弧状滑槽21中。

当上述传送装置和推盖落盖装置均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下时,第一活动导轨9的前端与导盖滑槽2的出料端连接,第一活动导轨9的后端与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连接;夹送电机40驱动第一下夹送辊422、第一下链轮44和主动带轮57一起转动,通过第一环形链条43带动两个第一传动链轮46和第一上链轮45一起转动,使第一上夹送辊421与第一下夹送辊422作相对转动,带动第一夹送通道中的易拉盖进入第二输盖轨6中,并推动其前面的易拉盖一起朝向封口机下盖系统移动;同时主动带轮57通过环形同步带59带动从动带轮58、第二下夹送辊522和第二下链轮54转动,再通过第二环形链条53带动两个第二传动链轮56和第二上链轮55一起转动,使第二上夹送辊521与第二下夹送辊522作相对转动。圆弧状滑槽21中的易拉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至第二夹送通道中,并在第二上夹送辊521和第二下夹送辊522的带动下经直线状滑槽22、第一活动导轨9和第一输盖轨3进入第一夹送通道中;随后第一夹送通道中的易拉盖在第一上夹送辊421和第一下夹送辊422的带动下进入第二输盖轨6中并朝向封口机下盖系统移动。

当上述传送装置或推盖落盖装置出现故障而进行停机维修时,先将第一活动导轨9从导盖滑槽2和第一输盖轨3之间拆卸下来,再将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上端与落盖轨8的下端进行连接,将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下端与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进行连接;随后将自上至下堆叠成一组的易拉盖放置在上盖装置7的进料口处,并朝向上盖装置7的进料口移动,两个第二夹持柱73受到移动的易拉盖整组的挤压而相互分离,使进料口逐渐变大,易拉盖组便可越过两个第二夹持柱73进入上盖装置7的腔体中(此时两个弹簧片组71恢复原状,由两个第一夹持柱72和两个第二夹持柱73共同对上盖装置7中的易拉盖组进行限位,使易拉盖组的位置保持稳定);随后上盖装置7中的易拉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经落盖轨8、第二活动导轨10进入第一输盖轨3中,再在第一夹送装置4的带动下朝向第二输盖轨6的后端移动,向封口机下盖系统继续供应易拉盖。在上述传送装置或推盖落盖装置的故障完全排除之后,将第二活动导轨10从上盖装置7和第一输盖轨3之间拆卸下来,再将第一活动导轨9的前端与导盖滑槽2的出料端连接,将第一活动导轨9的后端与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连接,由传送装置和推盖落盖装置通过导盖滑槽2、第一活动导轨9、第一输盖轨3和第二输盖轨6继续向封口机下盖系统供应易拉盖。

当需要对第一活动导轨9的前端与导盖滑槽2的出料端之间、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上端与落盖轨8的下端之间、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与第一活动导轨9的后端之间、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与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下端之间进行连接时,将限位环11置于限位凹槽121中,再拉动各个夹具13的手柄135,使第一摆动臂132绕第一销轴转动,通过连杆带动第二摆动臂133和压紧块136朝向连接法兰12移动,通过各个压紧块136将限位环11压紧在限位凹槽121中。当需要对第一活动导轨9的前端与导盖滑槽2的出料端之间、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上端与落盖轨8的下端之间、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与第一活动导轨9的后端之间、第一输盖轨3的前端与第二活动导轨10的下端之间进行拆卸时,只需反向拉动各个夹具13的手柄135,使第一摆动臂132绕第一销轴反向转动,通过连杆带动第二摆动臂133和压紧块136背向连接法兰12移动,使各个压紧块136松开限位凹槽121中的限位环11,再将限位环11从限位凹槽121中取出。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