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6291发布日期:2020-03-10 09:4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末取出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以及生活应用中,粉状物的容器一般分为形状不固定的袋状容器和形状固定的罐状容器两种,而由于罐状容器具有开启再次密封的难度较小的优点,大部分需要干燥存储的粉状物都会使用罐状容器来容纳。在使用形状固定的罐状容器时,为了取出其中的部分粉状物,则一般会采用使用勺状器具将粉状物从罐状容器中舀出的方式,或者采用直接倾斜罐状容器使粉状物从中流出的方式。但是,由于粉状物的具有颗粒小,质量轻,颗粒与颗粒之间的黏着性较小的特点,因此,在使用勺状器具将粉状物从罐状容器取出移动至其他容器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粉状物散落的问题;在将倾斜状态的罐状容器逐渐恢复竖直的过程中,也会存在部分粉状物继续流出散落的问题。此外,由于散落的粉状物难以被再次收集或者在其散落、再次收集的过程中被污染等原因,通常无法被继续使用,还造成了资源浪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以解决使用现有粉状物取出装置或者不使用粉状物取出装置从罐状容器中取出部分粉状物时,容易出现粉状物散落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包括:容器连接件,适于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的开口相连接;容器连接件与容器的连接处的外壁上设置有密封件;进气管,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中的进气孔与一气泵的出气口相连接;具有弯折部的出气管,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中的出气孔延伸至容器外;气泵驱动空气从进气管进入容器内,并在携带了粉状物后从出气管流出;出粉管,与出气管的出气端相连接;出粉管和出气管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过滤膜,粉状物经由过滤膜阻挡后从出粉管流出。

可选地,容器连接件包括:限位部,外径大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连接部,连接在限位部上且外径小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密封件设置于连接部的外壁上。

可选地,连接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凹槽,密封件嵌入于凹槽内。

可选地,限位部内设置有容纳腔,气泵的电源装置设置于容纳腔内。

可选地,气泵设置于容纳腔内,限位部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空气流通孔,适于使气泵通过空气流通孔吸取容纳腔外部的空气。

可选地,进气管延伸至容器内的一端设置有分流件,分流件中设置有若干个分流孔,空气经由分流孔进入容器内。

可选地,出粉管远离出气管的端部设置有粉状物容纳装置,粉状物容纳装置与出粉管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粉状物容纳装置的侧壁上设置有体积刻度线。

可选地,出气管为l型管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包括:容器连接件,适于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的开口相连接;容器连接件与容器的连接处的外壁上设置有密封件;进气管,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中的进气孔与一气泵的出气口相连接;具有弯折部的出气管,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中的出气孔延伸至容器外;气泵驱动空气从进气管进入容器内,并在携带了粉状物后从出气管流出;出粉管,与出气管的出气端相连接;出粉管和出气管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过滤膜,粉状物经由过滤膜阻挡后从出粉管流出。

通过设置适于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的开口相连接容器连接件,并在容器连接件的外壁上设置密封件,使容器连接件能够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密封连接;通过设置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中的进气孔与一气泵的出气口相连接的进气管,以及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中的出气孔延伸至容器外的具有弯折部的出气管,使容器外的空气能够在气泵的驱动空下从进气管进入容器内,并在携带了粉状物后从出气管流出;通过设置与出气管的出气端相连接的出粉管,并在出粉管和出气管的连接位置处设置过滤膜,使出气管中的空气中携带的粉状物能够被过滤膜阻挡后从出粉管流出,被过滤后(不再携带有粉状物)的空气则继续从出气管中流出,从而实现了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自动取出粉状物,并且由于粉状物在被取出的过程中均有管道限制(先由出气管限制,然后由出粉管限制),不会散落,因此该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能够解决使用现有粉状物取出装置或者不使用粉状物取出装置从罐状容器中取出部分粉状物时,容易出现粉状物散落的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由于散落的粉状物难以被再次收集或者在其散落、再次收集的过程中被污染等原因,无法被继续使用,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容器连接件包括:限位部,外径大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连接部,连接在限位部上且外径小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密封件设置于连接部的外壁上。通过将容器连接件设置为外径大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的限位部和连接在限位部上且外径小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的连接部两部分,使容器连接件的连接部与容器的开口相连接时,限位部能够抵接在开口处,方便用户施力于限位部上,从而解除连接部与容器的开口的连接关系。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进气管延伸至容器内的一端设置有分流件,分流件中设置有若干个分流孔,空气经由分流孔进入容器内。通过在在进气管延伸至容器内的一端设置有分流件,并在分流件中设置若干个分流孔,使气泵驱动的空气能够通过若干个分流孔分散进入容器内,能够防止空气直接通过进气管进入容器时,进气管中心位置处的气流强度较大可能造成的进气管中心位置处对应的粉状物被吹实结块,无法被空气携带流出容器内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粉状物容纳装置的侧壁上设置有体积刻度线,能够满足用户对粉状物取出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时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容器连接件;11-限位部;12-连接部;121-凹槽;2-密封件;

3-进气管;4-气泵;5-出气管;6-出粉管;7-过滤膜;8-分流件;9-粉状物容纳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容器连接件1、密封件2、进气管3、气泵4、出气管5和出粉管6。

其中,容器连接件1适于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的开口相连接,具体地,当容纳粉状物的容器具有圆形开口时,容器连接件1的横截面也为圆形,当容纳粉状物的容器具有矩形开口时,容器连接件1的横截面也为矩形。在具体实施例中,为了使容器连接件1能够与容器的开口相连接,容器连接件1的外径略小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此外,为了使容器连接件1与容器的开口密封连接,空气不会通过二者之间的缝隙进入或者流出容器,容器连接件1与容器的连接处的外壁上设置有密封件2。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2可以为橡胶密封圈,具体地,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o型密封圈,还可以为一个异型密封圈,如外可以壁上具有多个线型或者点型凸起的圆筒状橡胶密封圈。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3的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1中的进气孔与一气泵4的出气口相连接,使容器外的空气在气泵4的驱动下进入容器内。

在本实施例中,出气管5具有一个弯折部,出气管5的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1中的出气孔延伸至容器外。在具体实施例中,弯折部的角度为钝角或者直角,当弯折部的角度为直角时,出气管5为如图1所示的l型管道。在本实施例中,被气泵4泵入的空气在进入容器后,携带着容器中的粉状物从出气管5流出容器。

在具体实施例中,进气管3、出气管5和出粉管6均可以为玻璃管道、塑料管道或者橡胶管道中的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气泵4的电源可以为市电或者蓄电池、锂电池、干电池等移动电源装置,当气泵4的电源为移动电源装置时,可以在容器连接件1中设置容纳腔,并将气泵4的电源装置设置于容纳腔内,此时,可以将气泵4的开关设置于容器连接件1上。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气泵4设置于容器连接件1的外壁上,该外壁在容器连接件1与容器连接时,处于远离容器的一端(如图1所示);还可以将气泵4同样设置于容器连接件1中的容纳腔内,此时,为了使气泵4能够吸取容纳腔外部的空气并将空气泵入容器内,在容器连接件1的外壁上设置若干个空气流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出气管5的空气中携带的粉状物滤出后收集,在出气管5的出气端设置一出粉管6,并在出粉管6和出气管5的连接位置处设置过滤膜7,使粉状物经由过滤膜7的阻挡后从出粉管6流出,具体地,为了进一步方便收集粉状物,如图1所示,出粉管6的出粉口竖直向下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快空气通过过滤膜7的速度,过滤膜7中的过滤孔的大小为在能够阻挡粉状物的基础上最大。

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通过设置适于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的开口相连接容器连接件1,并在容器连接件1的外壁上设置密封件2,使容器连接件1能够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密封连接;通过设置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1中的进气孔与一气泵4的出气口相连接的进气管3,以及一端延伸至容器内,另一端通过容器连接件1中的出气孔延伸至容器外的具有弯折部的出气管5,使容器外的空气能够在气泵4的驱动下从进气管3进入容器内,并在携带了粉状物后从出气管5流出;通过设置与出气管5的出气端相连接的出粉管6,并在出粉管6和出气管5的连接位置处设置过滤膜7,使出气管5中的空气中携带的粉状物能够被过滤膜7阻挡后从出粉管6流出,被过滤后(不再携带有粉状物)的空气则继续从出气管5中流出,从而实现了从容纳粉状物的容器自动取出粉状物,并且由于粉状物在被取出的过程中均有管道限制(先由出气管5限制,然后由出粉管6限制),不会散落,因此该粉状物自动取出装置能够解决使用现有粉状物取出装置或者不使用粉状物取出装置从罐状容器中取出部分粉状物时,容易出现粉状物散落的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由于散落的粉状物难以被再次收集或者在其散落、再次收集的过程中被污染等原因,无法被继续使用,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将容器连接件1与容器的开口连接和解除连接的过程中,设置在容器连接件1外壁上的密封件2滑动甚至脱离,如图2所示,在容器连接件1的外壁上设置凹槽121,并将密封件2嵌入于凹槽121内。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用户施力于容器连接件1上,从而使容器连接件1从容器的开口处脱离,还可以在容器连接件1的上表面(容器连接件1与容器的开口连接时,远离容器的表面)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把手,外力作用在把手上使容器连接件1从容器的开口处脱离。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容器连接件1包括:限位部11和连接部12,限位部11的外径大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连接部12连接在限位部11上且外径小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2设置于连接部12的外壁上。通过将容器连接件1设置为外径大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的限位部11和连接在限位部11上且外径小于容器的开口的内径的连接部12两部分,使容器连接件1的连接部12与容器的开口相连接时,限位部11能够抵接在开口处,方便用户施力于限位部11上,从而解除连接部12与容器的开口的连接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方便用户施力于限位部11上,还可以在限位部11远离连接部12的外壁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把手,外力作用在把手上使限位部11以及与限位部11连接的连接部12从容器的开口处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将连接部12与容器的开口连接和解除连接的过程中,设置在连接部12外壁上的密封件2滑动甚至脱离,同样可以在连接部12的外壁上设置如图2所示的凹槽121,并将密封件2嵌入于凹槽121内。

在本实施例中,当气泵4的电源为移动电源装置时,可以在限位部11中设置容纳腔,并将气泵4的电源装置设置于容纳腔内,此时,可以将气泵4的开关设置于限位部11上。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气泵4设置于限位部11的外壁上,该外壁为连限位部11远离连接部12的外壁;还可以将气泵4同样设置于限位部11中的容纳腔内,此时,为了使气泵4能够吸取容纳腔外部的空气并将空气泵入容器内,在限位部11的外壁上设置若干个空气流通孔。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空气直接通过进气管3进入容器时,进气管3中心位置处的气流强度较大可能造成的进气管3中心位置处对应的粉状物被吹实结块,无法被空气携带流出容器内的问题,进气管3延伸至容器内的一端设置有分流件8,分流件8中设置有若干个分流孔,空气经由分流孔进入容器内。在具体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分散进入容器内的空气,分流件8中的若干个分流孔均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从而使通过分流孔进入容器中的空气流呈放射状。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件8可以与进气管3不可拆卸连接,此时,进气管3和分流件8可以分别成型后再连接,也可以直接一体成型,当然,分流件8也可以与进气管3可拆卸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出粉管6远离出气管5的端部设置有粉状物容纳装置9,粉状物容纳装置9与出粉管6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用户对粉状物取出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时的需求,粉状物容纳装置9的侧壁上设置有体积刻度线。在具体实施例中,粉状物容纳装置9为透明容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