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2968发布日期:2020-05-26 17:16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包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包装产品的缓冲包装结构通常由一层材料构成,在缓冲包装结构受到外力时,由于该缓冲包装结构自身的刚性差,容易导致该缓冲包装结构内的包装产品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包装结构,包括:包装本体和翻折部;

其中,所述包装本体具有内凹的用于容纳被包装物的容置腔,且在所述容置腔的内壁设有对所述被包装物进行缓冲保护的第一缓冲部;

所述翻折部与所述包装本体的上表面的周边转动连接,且所述翻折部上设有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之间能够过盈配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型腔组和第一加强筋组,所述第一型腔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型腔,所述第一加强筋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且所述第一型腔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型腔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加强筋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强筋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型腔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缓冲部包括:第二型腔组和第二加强筋组,所述第二型腔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型腔,所述第二加强筋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且所述第二型腔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型腔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加强筋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加强筋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加强筋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型腔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型腔组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之间能够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加强筋组与所述第一型腔组之间能够过盈配合。

上述方案中,根据所述被包装物的缓冲参数,确定所述第一型腔组中的第一型腔和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中的第一加强筋的形状和分布面积。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型腔组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型腔内设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相邻所述第二型腔的两个第二加强筋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之间的夹角满足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第一面之间能够过盈配合;或者,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之间的夹角满足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第二面之间能够过盈配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之间的夹角满足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翻折部上与所述包装本体相对的一边开设有用于供所述被包装物穿过的凹槽。

上述方案中,所述翻折部包括:第一子翻折部、第二子翻折部、第三子翻折部和第四子翻折部,且所述第一子翻折部、所述第二子翻折部、所述第三子翻折部和所述第四子翻折部依次沿所述包装本体的所述上表面的周边设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容置腔的底部还设有用于支撑所述被包装物的支撑部。

上述方案中,所述包装本体的所述一面的周边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翻折部。

上述方案中,所述包装本体的所述上表面的周边通过连接部与所述翻折部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面形成有凸起结构,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面形成有与所述凸起结构的位置相对应的凹槽结构,且所述凹槽结构和所述凸起结构是通过使用凸起的金属条压制所形成;

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二面相对设置。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包装结构,包括包装本体和翻折部,所述包装本体具有内凹的用于容纳被包装物的容置腔,且所述容置腔的内壁设有对所述被包装物进行缓冲保护的第一缓冲部;所述翻折部与所述包装本体的上表面的周边转动连接,且所述翻折部上设有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之间能够过盈配合。如此,能够在该翻折部与该包装本体之间满足预设角度时,使得该包装结构具有双层材料的缓冲保护,大大增强了该包装结构的受力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包装结构的正面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包装结构的反面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包装结构在折叠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包装结构在折叠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申请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申请。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包装结构的正面展开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包装结构的反而展开状态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

该包装结构包括:包装本体1和翻折部2,其中,该包装本体1具有内凹的用于容纳被包装物的容置腔,且在该容置腔的内壁设有对该被包装物进行缓冲保护的第一缓冲部100。该翻折部2与该包装本体1的上表面的周边转动连接,且该翻折部2上设有第二缓冲部200,该第二缓冲部200与该第一缓冲部100之间能够过盈配合。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包装本体1的上表面的周边可以向外延伸,形成该翻折部2。该翻折部2包括: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且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依次沿包装本体1的上表面的周边设置,并与该包装本体1的上表面的周边转动连接。

当然,该包装本体1的下表面的周边向外延伸,也可以形成该翻折部2,此时,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则可以依次沿包装本体1的下表面的周边设置,并与该包装本体1的下表面的周边转动连接。具体并不限制翻折部2与包装本体1的具体连接位置,只要该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可以满足与包装本体1之间的转动连接即可。

本申请中,第二缓冲部200与第一缓冲部100之间的夹角满足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二缓冲部200与第一缓冲部100的第一面之间能够过盈配合;或者,第二缓冲部200与第一缓冲部100之间的夹角满足第二预设角度时,第二缓冲部200与第一缓冲部100的第二面之间能够过盈配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在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分别与包装本体1具有内凹的一面平行时,将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当前的角度称为0度。此时,当将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向下翻折90度时,表征第二缓冲部200与第一缓冲部100之间的夹角满足第一预设角度,此时,该第二缓冲部200的第一面(即下表面)与该第一缓冲部100的第一面(即外侧面)之间能够过盈配合,类似于阳模和阴模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当将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向上翻折180度时,表征第二缓冲部200与第一缓冲部100之间的夹角满足第二预设角度,此时,该第二缓冲部200的第二面(即上表面)与该第一缓冲部100的第二面(即内侧面)之间能够过盈配合,类似于阳模和阴模结构。如此,通过将该包装结构由单层材料变成双层材料,可以大大增强该包装结构的稳固性和耐压性。

本申请中,当将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向上翻折180度,使得该第二缓冲部的第二面(即上表面)与该第一缓冲部的第二面(即内侧面)之间过盈配合时,在翻折部2上远离包装本体1的一边开设有用于供被包装物穿过的凹槽(图中未示),且该凹槽的槽口能够供被包装物穿过,且该凹槽的槽壁与被包装物的外轮廓相匹配。如此,通过在翻折部2上开设与被包装物的外轮廓相匹配的凹槽,可以使得被包装物很好的卡合在凹槽内,不易晃动,从而降低被包装物受损机率。

本申请中,该第一缓冲部100包括:第一型腔组和第一加强筋组,该第一型腔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型腔101,该第一加强筋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102,且该第一型腔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型腔101之间通过该第一加强筋102间隔设置,和/或该第一加强筋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强筋102之间通过该第一型腔101间隔设置。如此,通过每个型腔,可以保证该包装结构的动态缓冲性能;通过每个加强筋,可以提高该包装结构自身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申请中,第二缓冲部200包括:第二型腔组和第二加强筋组,该第二型腔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型腔201,该第二加强筋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202,且该第二型腔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型腔201之间通过该第二加强筋202间隔设置,和/或该第二加强筋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加强筋202之间通过该第二型腔201间隔设置。其中,该第二型腔组与该第一加强筋组之间能够一一对应,该第二加强筋组与该第一型腔组之间能够一一对应,类型于阳模和阴模的结构关系。如此,通过每个型腔,可以保证该包装结构的动态缓冲性能;通过每个加强筋,可以提高该包装结构自身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向下翻折90度后,第二缓冲部200能够嵌入第一缓冲部100,形成双层材料,从而使折叠后的包装结构呈现相当稳定坚固的状态。

本申请中,为了避免第一缓冲部100上的型腔面积过大而导致包装结构不稳定和强度下降,和/或避免第一缓冲部100上的加强筋太多而造成包装结构的缓冲效果减弱的情况发生,还可以根据被包装物的缓冲参数,确定第一型腔组中每个第一型腔101和第一加强筋组中的每个第一加强筋102的形状和分布面积。如此,当包装结构受到外力冲击时,通过第一缓冲部100的各型腔和各加强筋可以吸收外力冲击产生的能量,从而能够提高包装结构的缓冲效果。

本申请中,在第二型腔组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型腔201内设有第三加强筋203,该第三加强筋20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该第二型腔201的两个第二加强筋202相连。

例如图1所示,在第二子翻折部22和第四子翻折部24上的第二型腔201内设置有一个第三加强筋203,且该第三加强筋203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二形腔201相邻的两个第二加强筋202相连。如此,可以防止该包装结构在第一子翻折部21和/或第四子翻折部24受到外力挤压或大的冲击时,造成该包装结构破损。

当然,该第三加强筋203的个数不作限定,还可以是一个以上。并且,还可以在第一子翻折部21、第二子翻折部22、第三子翻折部23和/第四子翻折部24的各第二型腔201内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三加强筋203,以进一步加强该包装结构的受压强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包装本体1的容置腔的底部还设有用于支撑被包装物的支撑部103,通过在容置腔的底部设置支撑部103,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对被包装物的保护力度,减少外力导致被包装物的损坏机率。

本申请中,包装本体1的上表面的周边还可以通过连接部3与翻折部2转动连接,其中,该连接部3的第一侧形成有凸起结构,该连接部3的第二侧形成有与该凸起结构的位置相对应的凹槽结构,且该凹槽结构和该凸起结构是通过使用凸起的金属条压制所形成;该连接部3的第一侧与该连接部的第二侧相对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连接部3可以是四条折痕线,且该四条折痕线并不是通过开v槽或者设置齿刀线等其他工艺来实现的,而是在模具设计和加工时,通过在该翻折部2与包装本体1的连接处设置凸起的金属条,经过对该凸起的金属条进行压制成型后,在对金属条压制的地方形成与金属条的外轮廓匹配的凹槽,沿凹槽线弯折形成四条折痕线,该四条折痕线即为该连接部3。

本申请中,该包装结构的大概制作工艺为:吸浆——成型——干燥——整型;而现有技术中通过开v槽或者设置齿刀线而形成的折痕线(v槽)是在整型后开设的,这样需要在原来材料上进行切割,不仅会材料浪费,而且材料分布不均匀,有厚有薄。而通过本申请中采用凸起的金属条压制而成的折痕线(凹槽)是在吸浆过程中型成的,不仅材料分布均匀,且不会浪费材料。

本申请提供的包装结构,通过采用上下模具湿压成型,表面光滑平整,不粗糙、不掉屑,能够使结构形状与被包装物品的接触部位形状完全相吻合,保证被包装物位置的稳定牢靠。另外,本申请提供的包装结构在制作工艺中,烘干和整形一步完成,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含水量少,且不易变形。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干压成型相比,尺寸精度高,使得翻折部与包装本体之间的过盈配合不会散开。并且,通过翻折部的第二缓冲部与包装本体的第一缓冲部之间过盈配合来实现锁合,能够加强该包装结构的耐压强度,以保证该包装结构在受到一定的外力冲击或强烈的晃动时不会散开。与现有技术中通过胶水、双面胶的方式实现锁合相比,本申请的方案不仅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而且更加环保,易于回收。

本申请中,该包装结构的材质可以是植物纤维,例如来自大自然的竹子、甘蔗等原材料,以该原材料制成的包装结构可以在土壤中自然堆肥降解,降解后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是一种天然的、绿色的、环保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包装本体的上表面,设计四面向下翻折的翻折部,利用翻折部和包装本体的型腔设计可以增强包装结构整体的弹性和柔韧性,利用翻折部和包装本体的加强筋设计可以增加包装结构的强度和刚性。使得在包装结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四个侧面,增加同样带有型腔和加强筋的向下翻折结构,并通过合理的尺寸设计,使得翻折部侧面与主体结构形成过盈配合,从而使折叠后的植物纤维缓冲包装呈现相当稳定坚固的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