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准装量的浸膏自动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7933发布日期:2020-02-21 19:1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准装量的浸膏自动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灌装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精准装量的浸膏自动灌装机。



背景技术:

浸膏通常是指用有机溶剂浸提不含有渗出物的香料植物组织(如花、叶枝、茎、树皮、根、果实等)中所得的香料制品,灌装机是自动灌装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空罐体通过传送设备传送到灌装机的灌装头下,灌装头下降,将物料灌装进瓶子中,然后灌装头上升,如此反复,但灌装量不易控制,造成灌装质量下降,浸膏流到罐体的外侧,造成资源的浪费。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7892007a,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自动灌装机,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上设有储料箱,所述的机架上设有用于传输容器的传输装置,还包括称重装置,所述的称重装置设置在机架位于传输装置的下端,所述的机架上还设有灌装机,所述的灌装机与储料箱通过出料管连通,所述的出料管上设有调速齿轮泵,所述的灌装机上设有灌装出料口,所述的灌装出料口处设有电动阀门,所述的电动阀门上设有信号接收处理器,所述的信号接收处理器与电动阀门电连接。但现有浸膏自动灌装机不能精确控制灌装量,造成灌装质量下降,罐体定位不准确,浸膏容易流到罐体外侧,造成浸膏资源的浪费,储膏箱缺少液位检测装置,液位较低时影响灌装的正常运行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精准装量的浸膏自动灌装机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精准装量的浸膏自动灌装机,以解决现有浸膏自动灌装机不能精确控制灌装量,造成灌装质量下降,罐体定位不准确,浸膏容易流到罐体外侧,造成浸膏资源的浪费,储膏箱缺少液位检测装置,液位较低时影响灌装的正常运行的问题。一种精准装量的浸膏自动灌装机,包括工作台,支撑脚,灌装机构,称重机构,传送筒,导向框和电控柜,所述工作台的上方中间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脚采用多个,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的下方;所述传送筒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上方的中间位置,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所述导向框采用两个,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的上方,位于传送筒的前后两侧;所述灌装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上方的中间位置,位于导向框的外侧上方;所述称重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的凹槽内;所述电控柜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脚的右侧。

所述称重机构位于灌装机构的下方,上端与传送筒的上端对齐;所述导向框之间的距离比罐体的直径大0.5cm;所述电控柜通过导线与市电相连,设置的导向框保证罐体在导向框之间行进,避免罐体出现偏斜的现象,提高灌装质量。

所述灌装机构包括支架,储膏箱,加料泵,电子液位计,吸液泵和灌头机构,所述储膏箱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电子液位计通过螺栓固定在储膏箱右侧的下方;所述加料泵通过螺栓固定在储膏箱的上方;所述吸液泵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上方的左侧;所述灌头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储膏箱的下方。

所述加料泵通过管道分别与储膏箱和浸膏箱相连,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40-125-3kw型;所述电子液位计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yz1201型;所述吸液泵通过管道分别与储膏箱相连,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40-125-200w型。

所述灌头机构包括电动推杆,灌装头,伸缩管道,电磁阀和接近开关,所述电动推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下方的中间位置;所述灌装头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动推杆的下方,通过伸缩管道与储膏箱相连;所述电磁阀通过螺栓固定在伸缩管道上;所述接近开关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的下方,位于电动推杆的左侧。

所述电动推杆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xtl100型;所述伸缩管道通过管道与吸液泵相连,且接头位于电磁阀的下方;所述接近开关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lj12a3-2bx型;所述电磁阀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选用2w-160-15型。

所述称重机构包括支撑板,电子秤,支撑杆和传送支撑筒,所述电子秤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板的上方,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所述支撑杆采用多个,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子秤的上方;所述传送支撑筒通过轴套固定在支撑杆之间,上端与传送筒的上端对齐,通过导线与电控柜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秤和吸液泵的设置,在电子秤上设置重量值,当罐体灌装的重量达到设定值时,电磁阀关闭,电控柜控制吸液泵通电运行,将灌装头和伸缩管道内的浸膏吸到储膏箱内,避免灌装头内的浸膏在电磁阀关闭后出现滴落的现象,达到精准控制灌装量的目的,提高灌装质量。

2.本实用新型的接近开关和导向框的设置,设置的导向框使罐体始终在导向框之间行进,避免罐体出现偏斜的现象,接近开关感应到罐体时,传送筒停止运行,传送支撑筒将罐体输送到称重机构的中间位置,传送支撑筒停止运行,使灌装头对准罐体的罐口,实现罐体的精准定位,避免灌装过程中浸膏流到罐体的外侧,防止浸膏资源的浪费。

3.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液位计和加料泵的设置,在电子液位计上设置液位值,当储膏箱内的液位值达到设定值时,电控柜控制加料泵通电运行往储膏箱内输送定量的浸膏,避免储膏箱内浸膏液位较低,保证灌装作业正常运行。

4.本实用新型的传送支撑筒的设置,在电子秤上设置传送支撑,在灌装过程中使罐体与传送筒脱离,避免传送筒影响电子秤的称重精度,灌装结束后,传送支撑筒通电运行,将罐体输送到传送筒上,提高灌装机的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灌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灌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称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工作台,2-支撑脚,3-灌装机构,31-支架,32-储膏箱,33-加料泵,34-电子液位计,35-吸液泵,36-灌头机构,361-电动推杆,362-灌装头,363-伸缩管道,364-电磁阀,365-接近开关,4-称重机构,41-支撑板,42-电子秤,43-支撑杆,44-传送支撑筒,5-传送筒,6-导向框,7-电控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精准装量的浸膏自动灌装机,包括工作台1,支撑脚2,灌装机构3,称重机构4,传送筒5,导向框6和电控柜7,所述工作台1的上方中间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脚2采用多个,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1的下方;所述传送筒5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1上方的中间位置,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所述导向框6采用两个,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1的上方,位于传送筒5的前后两侧;所述灌装机构3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1上方的中间位置,位于导向框6的外侧上方;所述称重机构4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1的凹槽内;所述电控柜7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脚2的右侧。

所述称重机构4位于灌装机构3的下方,上端与传送筒5的上端对齐;所述导向框6之间的距离比罐体的直径大0.5cm;所述电控柜7通过导线与市电相连,设置的导向框6保证罐体在导向框6之间行进,避免罐体出现偏斜的现象,提高灌装质量。

所述灌装机构3包括支架31,储膏箱32,加料泵33,电子液位计34,吸液泵35和灌头机构36,所述储膏箱32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31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电子液位计34通过螺栓固定在储膏箱32右侧的下方;所述加料泵33通过螺栓固定在储膏箱32的上方;所述吸液泵35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31上方的左侧;所述灌头机构36通过螺栓固定在储膏箱32的下方。

所述加料泵33通过管道分别与储膏箱32和浸膏箱相连,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选用40-125-3kw型;所述电子液位计34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选用yz1201型;所述吸液泵35通过管道分别与储膏箱32相连,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选用40-125-200w型。

所述灌头机构36包括电动推杆361,灌装头362,伸缩管道363,电磁阀364和接近开关365,所述电动推杆361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31下方的中间位置;所述灌装头362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动推杆361的下方,通过伸缩管道与储膏箱32相连;所述电磁阀364通过螺栓固定在伸缩管道363上;所述接近开关365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31的下方,位于电动推杆361的左侧。

所述电动推杆361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选用xtl100型;所述伸缩管道363通过管道与吸液泵35相连,且接头位于电磁阀364的下方;所述接近开关365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选用lj12a3-2bx型;所述电磁阀364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选用2w-160-15型。

所述称重机构4包括支撑板41,电子秤42,支撑杆43和传送支撑筒44,所述电子秤42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板41的上方,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所述支撑杆43采用多个,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子秤42的上方;所述传送支撑筒44通过轴套固定在支撑杆43之间,上端与传送筒5的上端对齐,通过导线与电控柜7相连。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电控柜7接通市电进行供电和控制,设置的导向框6使罐体始终在导向框6之间行进,避免罐体出现偏斜的现象,接近开关365感应到罐体时,传送筒5停止运行,传送支撑筒44将罐体输送到称重机构4的中间位置,传送支撑筒44停止运行,使灌装头362对准罐体的罐口,实现罐体的精准定位,电控柜7控制电动推杆361通电运行,将灌装头362伸到罐体的罐口内,电磁阀364通电打开进行灌装作业,在电子秤42上设置重量值,当罐体灌装的重量达到设定值时,电磁阀364关闭,电控柜7控制吸液泵35通电运行,将灌装头362和伸缩管道363内的浸膏吸到储膏箱32内,避免灌装头362内的浸膏在电磁阀364关闭后出现滴落的现象,灌装结束后,传送支撑筒44通电运行,将罐体输送到传送筒5上,提高灌装机的自动化程度。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