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4236发布日期:2020-05-22 21:0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状物料收尘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



背景技术:

国家对水泥工业粉尘颗粒物排放要求越来越高,与欧盟标准持平和接近。由于行船水域为海、江、河、湖、港,受潮涨潮落及丰水期、枯水期落差,船型大小、长短、型深的影响,装船机下料卸料溜筒,除尘风管必须满足装船时左右旋转的要求,且必须将卸料点产生的扬尘吸收于净。而被装船舶往往尺寸很大,装船机悬臂必须具备旋转功能才能较好的覆盖被装船舶,因此风管系统也必须随装船机悬臂的旋转而旋转。但旋转过程中,悬臂、风管等系统容易冒灰,因此必须设计一种高效旋转除尘风管系统,来满足粉尘排放浓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包括固定直风管、旋转直风管和固定斜槽卸料头;上述固定直风管竖直设置,其上端连接有用于与外接除尘器的风管,上述旋转直风管竖直设置于上述固定直风管和固定斜槽卸料头之间,其上设有连通其内部的除尘风管段,上述固定斜槽卸料头上设有除尘口,上述旋转直风管的上下端分别通过对应的上密封连接结构和下密封连接结构与上述固定直风管的下端以及上述除尘口密封相连并相互旋转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该除尘风管系统能够实现随装船机旋转的随动旋转和旋转过程中的收尘处理,不会造成泄漏,环保性能较佳。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上述固定直风管和旋转直风管均为圆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形美观,加工工艺简单,连接处布置均匀,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上述上密封连接结构包括上防尘外圈、上密封结构和上导向轮组,上述上防尘外圈为下端敞口的圆管状结构,上述固定直风管下端管口自上而下穿过上述上防尘外圈的上端中部,并相互连接固定,上述旋转直风管的上端插入上述上防尘外圈内壁与固定直风管的外壁之间,上述上导向轮组设有多组,并沿上述旋转直风管的周向均匀间隔的装配于其上端外周靠近端部的位置,上述上导向轮组分别与上述上防尘外圈内壁滚动接触,上述上密封结构为环状结构,且装配于上述旋转直风管上端外周的四周,并遮盖住上述上防尘外圈的下端敞口,上述上密封结构可相对于上述上防尘外圈旋转。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使得固定直风管与旋转直风管之间对接良好,能实现顺畅的旋转,并且,二者连接处具有较高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上述上防尘外圈的下端外部环设有围设于上述上密封结构四周的上防尘挡圈,上述上密封结构的外缘与上述上防尘挡圈内侧接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一步提升密封性能。

进一步,上述旋转直风管下端同轴设有直径小于其管径的插接部,上述除尘口处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圆管状的承接部,上述插接部的下端自上向下插入上述承接部中,且二者通过上述下密封连接结构密封相连并相互旋转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能够实现旋转直风管与除尘口之间的良好对接。

进一步,上述下密封连接结构包括下防尘外圈、下密封结构和下导向轮组,上述下防尘外圈为下端敞口的圆管状结构,上述插接部的下端自上而下穿过上述下防尘外圈的上端中部,并相互连接固定,上述承接部的上端插入上述下防尘外圈内壁与插接部的外壁之间,上述下导向轮组设有多组,并沿上述承接部的周向均匀间隔的装配于其上端外周靠近端部的位置,上述下导向轮组分别与上述下防尘外圈内壁滚动接触,上述下密封结构为环状结构,且装配于上述承接部上端外周的四周,并遮盖住上述下防尘外圈的下端敞口,上述下密封结构可相对于上述下防尘外圈旋转。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使得承接部与插接部之间对接良好,能实现顺畅的旋转,并且,二者连接处具有较高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上述下防尘外圈的下端外部环设有围设于上述下密封结构四周的下防尘挡圈,上述下密封结构的外缘与上述下防尘挡圈内侧接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一步提升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中上密封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中下密封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固定直风管,2、旋转直风管,3、固定斜槽卸料头,4、上密封连接结构,5、下密封连接结构,6、臂架旋转斜槽,11、风管,21、除尘风管段,24、插接部,31、承接部,41、上防尘外圈,42、上密封结构,43、上导向轮组,51、下防尘外圈,52、下密封结构,53、下导向轮组,411、上防尘挡圈,511、下防尘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应用于装船机作业的旋转除尘风管系统包括固定直风管1、旋转直风管2和固定斜槽卸料头3;上述固定直风管1竖直设置,其上端连接有用于与外接除尘器的风管11,上述旋转直风管2竖直设置于上述固定直风管1和固定斜槽卸料头3之间,其上设有连通其内部的除尘风管段21,上述固定斜槽卸料头3上设有除尘口,上述旋转直风管2的上下端分别通过对应的上密封连接结构4和下密封连接结构5与上述固定直风管1的下端以及上述除尘口密封相连并相互旋转连接。

旋转直风管2上下端分别通过密封连接结构与固定直风管1和固定斜槽卸料头3密封且旋转连接,使得在连接处相对旋转作业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物理间隙,避免发生在连接处冒灰的现象,整套风管旋转时收尘不溢尘,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固定斜槽卸料头3为现有技术,为具有进料口和卸料口的壳体结构,一般进料口设置于其一侧,卸料口位于其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除尘口位于该固定斜槽卸料头3的上端,卸料口与臂架旋转斜槽6连接并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固定直风管1和旋转直风管2均为圆管,首先圆管加工工艺简单,并且连接处结构连接紧凑、美观。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上密封连接结构4包括上防尘外圈41、上密封结构42和上导向轮组43,上述上防尘外圈41为下端敞口的圆管状结构,上述固定直风管1下端管口自上而下穿过上述上防尘外圈41的上端中部,并相互连接固定,上述旋转直风管2的上端插入上述上防尘外圈41内壁与固定直风管1的外壁之间,上述上导向轮组43设有多组,并沿上述旋转直风管2的周向均匀间隔的装配于其上端外周靠近端部的位置,上述上导向轮组43分别与上述上防尘外圈41内壁滚动接触,上述上密封结构42为环状结构,且装配于上述旋转直风管2上端外周的四周,并遮盖住上述上防尘外圈41的下端敞口,上述上密封结构42可相对于上述上防尘外圈41旋转,上密封连接结构4设计比较合理,通过上防尘外圈41与上密封结构42的配合,使得固定直风管1与旋转直风管2相对旋转时二者连接处具有较高的密封性,不会造成灰尘的泄漏,此外,上导向轮组43的设计使得二者相对旋转时避免因为旋转时不同轴的原因导致风管旋转时卡住,使得旋转更为顺畅,不易卡顿,降低磨损。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上防尘外圈41的下端外部环设有围设于上述上密封结构42四周的柔性的上防尘挡圈411,上述上密封结构42的外缘与上述上防尘挡圈411内侧接触,该上防尘挡圈411的设计解决了上密封结构42与上防尘外圈41连接处可能由于物理间隙造成的泄漏问题,最大化的提升了上密封连接结构4的密封性能。

上述上防尘挡圈411可以是橡胶圈、硅胶圈等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并且耐磨性能佳的配件。

上述上防尘挡圈411通过螺栓等其他连接件与下防尘外圈41连接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旋转直风管2下端同轴设有直径小于其管径的插接部24,上述除尘口处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圆管状的承接部31,上述插接部24的下端自上向下插入上述承接部31中,且二者通过上述下密封连接结构5密封相连并相互旋转连接,该设计使得旋转直风管2与除尘口之间良好的对接,结构更紧凑,设计更合理。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下密封连接结构5包括下防尘外圈51、下密封结构52和下导向轮组53,上述下防尘外圈51为下端敞口的圆管状结构,上述插接部24的下端自上而下穿过上述下防尘外圈51的上端中部,并相互连接固定,上述承接部31的上端插入上述下防尘外圈51内壁与插接部24的外壁之间,上述下导向轮组53设有多组,并沿上述承接部31的周向均匀间隔的装配于其上端外周靠近端部的位置,上述下导向轮组53分别与上述下防尘外圈51内壁滚动接触,上述下密封结构52为环状结构,且装配于上述承接部31上端外周的四周,并遮盖住上述下防尘外圈51的下端敞口,上述下密封结构52可相对于上述下防尘外圈51旋转。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下防尘外圈51的下端外部环设有围设于上述下密封结构52四周的柔性的下防尘挡圈511,上述下密封结构52的外缘与上述下防尘挡圈511内侧接触,该下防尘外圈51的设计解决了下密封结构52与下防尘外圈51连接处可能由于物理间隙造成的泄漏问题,最大化的提升了下密封连接结构5的密封性能。

上述下防尘挡圈511可以是橡胶圈、硅胶圈等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并且耐磨性能佳的材质。

上述下防尘挡圈511通过螺栓等其他连接件与下防尘外圈51连接固定。

整套除尘旋转风管系统填补了国内外风管旋转系统的空白,解决了随设备旋转的问题,同时保证了密封性,在技术性、经济性、环保性上均有较大优势。

上述上密封结构42和下密封结构52均为上端面设有迷宫结构的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